在《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中,作者以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唐诗的魅力。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意境的剖析,让读者对唐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高盛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唐诗的美学意蕴,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一
很多人以为,读一本关于唐诗的书,就会了解唐诗,实则不然。 无论哪一本解释经典的书,它不会超越经典本身,这是这类书的遗憾之处,本书作者也写了相似的见解,他解释《枫桥夜泊》时,说到张晓风曾为这首诗以散文的形式揣测出来一个故事,于是张晓风局限了这首诗歌本身,减少了这首诗歌的想象力。 同样的道理,当作者不得不解释诗歌的文意和技巧时,关于诗歌的完整性就在读者里面被缩小了。 但这本书的好处是,他能带领不精通诗歌的人,一窥诗歌的精巧,至于对读者的利弊,我觉得还是利大于弊,可放心阅读。 在这缺少诗歌的年代,这是一本写得不错的关于唐诗的书。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二
平心而论,解读唐诗的书是比较难写的。前人多有佳作,电视节目、微信、微博、视频等多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信息也多有不同的趣味性和可赏性。因此,对于高分推荐的唐诗品鉴类书籍,读之前是怀着很大期待的。书的架构没有问题,分类的作者用心考虑的角度。内容却浅显的多,虽然通俗易懂,但对于诗的解读一是未有深入而是广度和张力也显不足,再就是语言的凝练方面老辣不够。如果作为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读物,这是极好的!但如果作为高分的推荐性读物,还是有一些缺憾的,至少16年前江湖夜雨的《昨夜闲潭梦落花》相比起来还是可评判的。总的来说,读起来很快,可作休闲时光的陪伴佳品。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三
平心而论,解读唐诗的书是比较难写的。前人多有佳作,电视节目、微信、微博、视频等多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信息也多有不同的趣味性和可赏性。因此,对于高分推荐的唐诗品鉴类书籍,读之前是怀着很大期待的。书的架构没有问题,分类的作者用心考虑的角度。内容却浅显的多,虽然通俗易懂,但对于诗的解读一是未有深入而是广度和张力也显不足,再就是语言的凝练方面老辣不够。如果作为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读物,这是极好的!但如果作为高分的推荐性读物,还是有一些缺憾的,至少16年前江湖夜雨的《昨夜闲潭梦落花》相比起来还是可评判的。总的来说,读起来很快,可作休闲时光的陪伴佳品。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四
当你觉得马上要陷下去的时候,你需要一句诗把自己拉上来。 高盛元老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年轻人都说他是梦想中的语文老师,他爆红B站,他的课程“旁征博引、鉴古通今,把唐诗讲活了!” 《昨夜星辰》在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作者的唐诗艺术世界的同时,也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继而重构了中古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作者用渊博的知识和雅致的审美,将唐诗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挖掘出来,洋洋洒洒,以情动人,能够最大化地激发读者对诗歌的兴趣,很多人心目中最倾心的“语文老师”。 “为什么我们都爱听高老师讲唐诗?” “因为他真正讲活了唐诗。” 这里没有枯燥乏味的解读,没有满篇引用的注释注解。 在这本书中唐诗不再仅仅是“唐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诗人。 高老师用充满想象力的讲解,带领读者们走进十二种主题的唐诗世界,在读者与诗人之间搭建了十二座桥,让你的灵魂与诗人共振,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那样的情景下,写出那样的诗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唐诗中理解自己。 翻开这本唐诗书,一起回到我们的精神故乡。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五
一下午时间读完这本书,其实对我来说,诗歌的解析并不重要,在这属于阅读的下午,感受阳光褪去暮色降临的过程也许更有诗意。 伤春悲秋一直是诗歌的主旋律,恰逢现在是阳春三月,读着某些诗句未免感同身受,好像世间一直都是草长莺飞。 也许我更喜欢秋天。没有特别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西晋张翰某日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鲈,于是辞官不做,这是一种我一直向往大潇洒。于是去年夏日,我作了一次张翰。至今不后悔。无所谓秋风起时,你会想到年华渐老,或是感慨自己功业未就,但人生在世,悦己也是很重要的。当懂得和自己相处以后,你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书里提到很多其他的文章和典故,读书的好处就在于,某一个瞬间,那些你读过的书和文字都会会自动涌进你的身体,与你合二为一,那种感受就像是在阳关外遇着故人,也像失而复得了一件宝物,很让人欣喜。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六
没想到这本书地位这么高,豆瓣2023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类)第四位。
以前从来没思考过,读诗到底是读什么。小学老师会教我们每个字的意思,然后让我们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描述出来,可是按作者说的“读诗不是把诗歌翻译成散文。我把这首诗翻译完了,但这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其实没什么帮助”。
关于诗的比喻,是在这本书里第一次见到,“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矣。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矣。 ”
诗人的“意”就像是米一样。这个“意”是诗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的原材料。文章是什么呢?文章是把米变成了饭。诗歌是什么呢?是把米变成了酒。 米变成饭,蒸熟就可以了,简单加工,形态不发生变化。但是米酿成酒,程序很复杂,最后形态完全不一样了。按照吴乔的说法,读文章,只能“饱”。但是读诗像喝酒,会“醉”。
“读诗可能只是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让自己从繁杂的世界中暂时脱离出来。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会觉得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负担很多。但是能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读一首诗,能获得一两分钟的自由,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春晚的《将进酒》的千人诵读为什么让人想流泪。因为文化自信,因为中国人血液里的情怀在此刻同频共振。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七
昨夜星辰 高盛元 13个笔记 1 当时与此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但是通过文字,却可以把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 3 沙场与闺房  “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亮照耀着那些战士前进的路,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  月光连接着他们和远方。 4 等待与叹息  读诗可能只是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让自己从繁杂的世界中暂时脱离出来。 5 爱与被爱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6 离别与重逢  学文学,读书,写文章,最后其实是要学会四个字:修辞立诚。能够真诚地认识自己,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能够真诚地去感知这个世界,我觉得就可以了。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7 旅途与故乡  这样平凡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会不会觉得甘心?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旅途,在这场旅途当中,我们都会感到孤独。  余光中写过一首诗,叫《寻李白》。他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11 叩问与回响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可以随时停下来,去看看天空,我们可以随时停下来,去看看头顶的月亮。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感受到美,而感受美是不需要我们付出任何代价的。 12 孤独与永恒  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 微信读书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八
花生书语之高盛元先生《昨夜星辰》 (2024.04.13,NO.32) 高盛元先生的《昨夜星辰》又是书友推荐的一本诗词书。初读其序,便感受到作者满满的诚意,而且分为12章的逻辑体系也很用心,颇合我意。但可能是看多了诗词书,感觉并没有那么惊艳,还是觉得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要好一些。但一转念,想想这是一位才26岁的北大中文系硕士写的,还是很钦佩的!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美和爱,我认为这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这句话,我深以为然,人生在世,追求的不就是那份对美的向往和对爱的渴望吗?而诗,正是那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美的载体,是我们情感的宣泄和寄托。 书中还写道:“幸运的是,人类可以拥有爱的能力。而我想那些真正的爱,终将战胜时间和一切考验。”是的,爱,是一种力量,它能够穿越时空,战胜一切困难。而诗,正是这种爱的最好见证和诠释。 “诗是什么?诗就是语言对这个世界的变形。”书中这句金句,让我对诗有了更深的理解。诗,不仅仅是对世界的描绘和赞美,更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解读和变形。它用语言的力量,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奇幻和美好的新世界。 读到刘皂的这首《渡桑干》,我深感共鸣,还试着仿写了一首:“客舍鹤城已二霜,归心日夜遂星光。无端更渡湘江水,却望鹤城是故乡。” 总的来说,《昨夜星辰》能让人重新审视对诗的理解和追求。其实,读诗,可能就是为了找回自己失去的那些东西,是为了“返乡”,回到我们精神的故乡。而那些关于美和爱的诗句,将永远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还是以书中这句结尾:但我想诗直面的是人生本身,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圆满的,诗也并不需要一个圆满的结局。 推荐指数:四颗星⭐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九
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辞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矣。诗之措辞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矣。 李锳说:“无一旧人能唱旧曲,情固可伤,犹若可以忘情;惟尚有旧人能唱旧曲,则感触更何以堪。”(《诗法易简录》) 有的人认为《锦瑟》是一首写乐曲的诗。中间四句就是写瑟这种乐器能弹奏出来的四种不同的声调,分别是:适、怨、清、和。 美国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提出一个概念——影响的焦虑。什么叫影响的焦虑呢?……如果你立志成为一个小说家、一个诗人,当你去阅读前人的作品,你不会那么轻松的。你会感受到一种焦虑:他怎么写得那么好。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面提出一个说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宋 朱服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没有什么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万方《冬之旅》)
学文学,读书,写文章,最后其实是要学会四个字:修辞立诚。
最早的悲秋的诗歌是宋玉的《九辩》,他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我们回到《登高》。先来看这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代的罗大经对这一句分析得很精彩,他在《鹤林玉露》里面提出这一句诗里有“八悲”:“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英国诗人W.H.奥登(W.H.Auden)有一句很好的诗:“倘若爱不可能有对等,愿我是爱得更多的那人。”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十
《昨夜星辰》是当代年轻人梦想中的语文老师——高盛元新出版的一本书。书名是作者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这句诗里截取的。封面是深蓝色的,上面印这一段从书中截取的一段话,背面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对这本书的评语:“《昨夜星辰》在创造了一个独属于作者的唐诗艺术世界的同时,也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继而重构了中古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昨夜星辰》是高盛元将自己所讲的唐诗课程进行添加、反复修改内容后出版的一本“纸质的唐诗课”,涉及了诗歌的很多方面,如闺怨诗、怀古诗等等都有提到,由一首诗讲到多首诗,更新我们对唐诗的想象力。 (一)诗中的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这个词我相信无论是谁听到了,都不会觉得开心,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古时候也有很多诗人用诗歌来描写这种感受。如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再如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我们普通人可能只会掩面叹息,可高盛元在书中这样写: “物是人非的背后,是人生的无常。人生总是有一种不确定性,我们对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确定的把握。” 确实如此,物是人非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人生中最沉重的情感。 (二)战争中的“她们” 从古时候开始,战争就已经存在了。无数人的生命停留在战场上,无数人上午还在家里与家人闲聊,下午便上了去战场的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光照亮了去的路途,却没有照亮他们的归途。不仅如此,丈夫出征,留在家里的妻子也不好受。王驾在《古意》这样写:“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由此可见,战争是很多夫妻之间分开,妻子是不好受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往往家人都无时无刻不在安慰自己:他会回来的。但是到最后,又有几人归? “可是,明月何时照君还?” “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爱却可以克服死亡,超越时间。时间并不能抹去爱的痕迹。爱是永恒的。” 读一读《昨夜星辰》吧,它能刷新你对唐诗的想象力。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十一
文:书侠麦克元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这首李商隐的诗歌跨越千年,成为一本书的名字。这本书就是《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
说起高盛元,起先我并不知道这位作者大大是何许人也,直到看到了简介,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这本书是如何介绍这位高先生的。
高盛元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爆红B站的唐诗解读视频累计播放量10000000+,500000+人皆称“这就是我梦想中的唐诗课,高老师就是我梦想中的语文老师!”
!看到这个你是不是觉得挺好奇的,这究竟是何方神圣呢?我也不由得打开B站瞅几眼,果然还是很有水平的。
之所以会用旧曲新唱呢?因为唐诗就在那里,但是跨越千年历史长河,旧曲未变,但是“唱曲”之人却在不断变化。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认知的不同,解读也就有不同,这首“旧曲”在新人嘴里唱出不一样的故事来。
现代人对事物的认知,远远不同于之前的人,因为新事物,新思想,新探索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在这个背景之下,人们对于古代典籍的认识,跟过去的人远远不同,尤其是在教授学生学习古代典籍的时候,很多老师的讲解很是生硬无趣,有些老师甚至满篇引用注释注解,,还有的老师按照大纲却讲的不是大纲的要求,这不是一个两个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
所以枯燥乏味的解读,甚至胡乱解读的事常有发生。如果一个好的讲解不仅能够吸人们的注意力,还能好好从解读中获取对古典国学的认识和乐趣,个人以为这才是作者解读唐诗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同时这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种闪耀光辉的方式呢,这恐怕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在这本书中唐诗不再仅仅是“唐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真实的诗人。高老师用充满想象力的讲解,带领读者走进十二种主题的唐诗世界,在读者与诗人之间搭建起了十二座桥。
只有真的懂得诗人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那样的情景下,写出那样的诗句。越是读下去,你越能感受到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唐诗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唐诗中理解自己。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我们不仅仅可以品读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还能学习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唐诗,增加我们的认识。这是一个独属于作者的唐诗艺术世界的同时,也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继而重构了中古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高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讲解,生动展现诗人的思绪,令读者在阅读间与诗人产生共情。
其实唐诗离我们并不遥远,旧曲一唱新人泪,新人唱罢新意象。唐诗始终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永远存在情感共鸣。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十二
这是一本与唐诗有关的书籍,跟随作者感性的文字进入那些诗句,短暂的停留,体会千年前的人们的思念、悲喜、离别、重逢、遗憾、孤独,这些情感至今仍在我们的身旁静默的流动着,并将不断延续。
关于遗憾:遗憾长久的存在于诗歌之中,因为诗歌直面的是人生本身,而人生往往是不圆满的,或许往往是这种遗憾的叹惋催发出了无数不得不发之心声。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偶然中邂逅了女子,心中暗怀着日后还可能相见期待,可是今年再来此地时发现女子已经不在了。崔护写到了物是人非的遗憾,这是人生最为沉重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在诗歌中俯首即时,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去年元夜一同外出游玩的人,如今已经不见,它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不确定,无论是崔护还是欧阳修他们都看到了物是人非的缺憾,也许这些遗憾的时刻,也正是诗歌发生的时刻。
关于爱意:诗歌里写满相思怨别的诗句固然在诉说着爱,但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一种未完成的爱,他们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之中短暂的相逢了,然后又离去,这样短暂的邂逅也许没有结果,却展现了爱情可能发生的瞬间,它是动人的。崔顥《长干曲四首·其一》就描绘了一个在水上相逢的故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女子在河里划船,听到男子讲话的声音,抬头远看是一个年纪相仿的俊逸男子,她想搭讪,又恐唐突,所以以对方口音切入对话,听你口音我们也许是同乡呢!女子很可爱,洋溢着真善的人性美,像极了《受戒》里的小英子。再如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回忆了昨夜在画楼西畔聚会的热闹,在酒会上觥筹交错,大家饮酒、游戏,他所爱慕的对象就在人群中,而两人没有直接表露心迹,只是在众生喧哗之中,将隐秘的爱意写到极致,但也仅此而已,明日天亮了,宴会散了,他也要去秘书省上班了,宴会上的心动似乎也成为了一个遥远的梦境,但同时,昨夜的星辰与昨夜的风在他的心里,成为了永恒。正如徐志摩的《偶然》写的那样:“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关于孤独:当有限的个体生命在面对永恒的、无限的自然宇宙时,难免会产生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是宏大的、厚重的、不易消解的,所以它常常伴随着失落与惆怅,这种情绪在每一个细腻敏感的诗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譬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友人远去的那艘小船,他一直看着,直到帆影在江面上消失,这首诗超出了送别情境中那种具体的孤独,留给李白的是永不停息的江水,而江水是什么?江水是奔腾不息的时间。我们看到,在天地之间,在宇宙之中,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孤独的个体在面对无垠的时间,所以友人走后,留给李白的只剩下孤独本身。诗人在辽阔的自然面前生出孤独的时刻很多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后主《相见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孤独不单属于诗人个体,而是属于全人类,只是敏慧的诗人们不得不去替人类承担这份宏大的孤独!
缓缓合上书页,这趟唐诗之旅也结束了,意犹未尽。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十三
书名:《昨夜星辰》 作者:高盛元 · 蓝白设计的封面写着昨夜星辰,一种黑夜静谧月光四下撒散开来的感觉扑面而来,书的封面让我决定阅读这本书。翻开书以后,内容却是让人惊艳,有这样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来带你真真正正地阅读古诗真是一件太过于幸福的事情了。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对学生思维、鉴赏、文学素养培养的负责可见一斑,这样的老师遇见了便是幸运。 ·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诗人的“意”,它是诗人创作的基础、是原材料。 诗人的“意”如同米,文章是煮饭,而诗歌则是把米变成了酒。 “读文章,只能‘饱’。读诗像‘喝酒’,会‘醉’。”这个比喻与形容真是太好了。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为例。作者先引用了崔棨记载崔护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告诉学生们在阅读诗的历史故事时不能全然相信,一是背景事实依据大多编造、无依据,二是背景太过宏大,很难完全契合诗歌产生的“那一刻”。 接着解释背景如何破坏诗的感觉:一是诗歌创作过程记录的太详细否决了诗歌其他的可能性,变得封闭;二是诗歌有了结局成为佳话,丢失了诗歌的独立性。 作者这样说到,“诗直面人生本身,我们每个人的让男生都不是圆满的,诗也不需要一个圆满的结局”。 · 破了上述背景的限制,作者继续深入剖析这首诗——“截取人生的一个断面,描述一次偶然的相遇,展示人生的一种常态——缺失和遗憾”。引出自我的观点——“”爱在很多时刻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 · 继而阐述这首诗的创作内核——对不朽的期待,即是一种“不得不”的“情”,通过追忆把曾经的记忆、只有一遭的人生再回忆再走一遍。 · 由浅入深、由背景到创作内核,条分缕析、情理兼具,这样的讲解很难不让人心动。 这或许就是作者爆红B站视频累计播放量10000000+的原因吧。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十四
书名:昨夜星辰
作者:高盛元
高盛元深圳中学的一名老师。2021年时,他开了一门唐诗导读的选修课,由于听课人数太多,他不得不请同学将他的课录下来。那些不能来现场听课的人,也可以看视频。再然后这些课被传到了B站上,一个月后,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万多人来关注他。这些课成就他一生的第一本书。
书中将他原本的十五堂课删减成十二讲。
【当时与当刻】谈的是人生中物是人非的体验,以及这种无常感觉对于诗歌写作的推动。
【繁华与荒芜】从个人的物是人非谈到历史的沧海桑田,并且总结了怀古诗写作的一般模式。
【沙场与闺房】谈的是战争,讲到了边塞诗和闺怨诗。
【等待与叹息】从闺怨诗谈到了宫怨诗。
【爱与被爱的】谈的得唐诗中的爱情。
【离别与重逢】是友情
【旅途与故乡】是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以及对故乡的书写
【黄昏与月光】是把一天作为考察的范围。
【落花与秋风】谈论的是一年中两个季节
【夜雨与风雪】则是雨雪落下的时候
【叩问与回响】谈的是自然之于诗人的意义,核心在于“美”
【孤独与永恒】落脚点就是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评价这本书——独属于作者的唐诗艺术世界的同时,也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继而重构了中古时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高盛元老师说:文章是把米变成了饭,而诗歌却是把米变成了酒,米变成饭,蒸熟就可以,简单加工,形态不发生变化。而米酿成酒,程序复杂,最后形态完全不一样。读文章只能“饱。”而读诗像喝酒会“醉。”
高盛元老师还说:诗的功能是什么呢?当我们沉溺在俗世中,马上要陷下去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句诗把自己拉上来。
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读后感篇十五
曾经看过《主持人大赛》中有关李七月对诗词的看法,让我记忆犹新。
画面上三张图片,红豆,柳枝,明月。
这三张图在普通人眼中,就是最普通的图片,无关任何想法。
但是在她们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内容,比如看到红豆,想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看到柳枝,想到“临别赠柳盼人留。”看到明月,想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想这是诗词引起的联想,以及生活联想到的诗词,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正如《昨夜星辰:高盛元的唐诗课》本书封面的几句话:当你觉得马上要陷下去的时候,你需要一句诗把自己拉上来。
本书的作者高盛元,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通过旁征博引、鉴古通今,把唐诗讲活了。年轻人都说他是梦想中的语文老师,而这本书更是更新了关于唐诗的想象力。
第一讲当时与此刻,谈的是人生中物是人非的体验,以及这种无常感对于诗歌写作的推动。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这首物是人非的诗词,有一种悲凉之感。
而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有时候我们明知结果是如何,可是还是会飞蛾扑火。
而这样是诗词还有很多很多,而最让我喜欢的是作者对李商隐的分析。
曾经读诗,读不懂,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现在读诗,也能根据现实生活找到对应的诗词,也能通过诗词联想到生活。
李商隐的诗词,是一种预见,已知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却已知道未来已经物是人非。
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时间、理解物是人非的可能,即悲伤的情绪并非仅仅发生在一切结束以后,发生在回忆的时候,而是发生在“当时”及“此刻”。
这不得不让我想到当我们每见一个人,都会下意识想到这有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见到的人,未来我可能已经不会再见到他了。
也许这很伤感,很伤情,但是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而这种常态早被曾经的诗人用诗词所记录。
我们能通过这些诗词回溯当时的情景,了解已经发生过历史事件。
除了第一讲,本书共有十二讲,不管是爱情,友情,还有风花雪月,更甚至我们现在常常面临的孤独,都有所讲解。
最后总的来说,所有的核心在于“美”,而落脚点在于“爱”。
美和爱,就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而高盛元通过唐诗将美与爱,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尽情领略其中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