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白松与铁轨读后感摘抄

白松与铁轨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3 17:00:15
白松与铁轨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3 17:00:15   小编:

《白松与铁轨》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描述一棵白松与铁轨的关系,告诉我们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变化。白松在铁轨旁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挺拔高大到后来的低矮曲折,这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与改变。读完文章,我深感人类应该更加珍惜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与环境和谐共生。

白松与铁轨读后感(一)

匆匆忙忙翻了一遍,等读完瓦尔登湖、野果、河上一周,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欧美生态文学之后,应该会再读一遍。

第一遍的感受,更像是一篇汇报研究成果的论文,当然本身底子就是博士论文。论文的读者,是对本领域有兴趣的研究者,其阅读的目的就是看看梭罗研究的新角度,看看如何分析梭罗的生态思想。而我觉得这本书的标题、装帧、宣传上,貌似不是作为学术专著出版的,更多应该是面对没有相关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的。以至于读起来有一种框架感,即已经预设了一个角度,所组织的全部材料都是服务于此的,有点生搬硬套。具体的感觉上就是读论文我看的是你的论点,你组织的材料能证明论点,能自圆其说,不拾人牙慧就行。而阅读一本普及读物,我希望获得的是你的论证过程,是体会你组织文字的脉络,是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说服力和感情,是如何从对卢梭的客观描述上提炼出其生态思想,而不是从生态批判的角度去解读卢梭。要么就冷硬一点,学术一点;要么就更抒情一点。现在这本书就停留在两者之间,读起来有些别扭。附的彩印也有些微妙,我应该不会去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去过哈佛图书馆,是否真的借阅过梭罗手稿。某些地方有一种微妙的作业感,彷佛是答卷,而不是创造。何怀宏教授的序、第一章、第四章、附录二,粗翻一下都很喜欢。不,其实单翻起来,随便看几页都感觉不错,但作为一个整体读起来时,就有种微妙的不协调感。

感谢梭罗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白松与铁轨读后感(二)

《白松与铁轨——梭罗生态思想研究》是一本脱胎于作者唐梅花的博士论文的书。作者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梭罗的生态思想,试图向读者们还原梭罗复杂多面的人生。

白松与铁轨,对应着自然与人造。美国的白松越来越少,而火车等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铁轨象征着的工业文明,掩盖起背后挥洒着血汗泪甚至付出生命的工人、被驱逐的野生动物、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以及后续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个标题展现问题的面向,不难让人联想到对人类中心的批判以及对大自然的保护与热爱的呼吁,而这些都与梭罗的观念息息相关

提起梭罗,大众首先闪过脑海的估计是《瓦尔登湖》,那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两年余,记录下彼时亲近自然风光所见所闻所感而形成的,也给后世带来许多深远的影响。

梭罗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努力消解人类中心。自然万物不再只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不依赖于价值评判者而存在,而是其存在本身便有意义。

詹姆斯·C.麦库西克评价道:“通过采用这种非人类视角,梭罗宣称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有别于任何相对于人类存在的工具价值。这种非人类视角使梭罗成功美国第一位深层生态学家,成为太阳鱼和鲱鱼的‘同类’。”

尽管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也指出梭罗某些遣词造句与行为(在某些可考察的资料中)与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观念有不自洽之处,但我认为这也是生而为人的局限,正如人本身即是自然的一部分,脱离了环境无法生存,但人的生存又需要利用、损耗自然资源,在其中取平衡则是。

梭罗写道:“一个人只接受他准备接受的东西,不管是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抑或道德上的……如果他听到看到的某些事实或现象与之前知道的。”

作者不仅一次引用这个观点——正如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指出的,能够影响我们的正是那些我们已经准备接受的作品,那些在我们探索的路上比我们行得更远一些的作品。

梭罗在世之时,他的作品与观念可谓无人问津,而是随着时间沉淀,其观念的重要性才慢慢被人所发掘,直至现在。

按照前面引述的两段话的观点,后世开始逐渐接受并越发重视梭罗亲近自然的思想,自然是由于人们已经意识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梭罗生于1817年,200余年后的我们不仅有铁轨,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都应运而生,消费主义更加盛行。许多“人”以外的其他,常常以对人是否有利用价值、是否可食用等被进行划分,并且在创造利用价值这一点上,也绝不可小看人类的能力。“自然”被往“外”驱逐的幅度更大,人类聚集之处才是“中心”。文明社会进展的过程中展露出人类的狂妄傲慢,开始反噬人类本身。这也让梭罗的思想愈发适用当下。

两百年前的梭罗认为,他每年只需要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一切生活的开销了。这并不是因为他赚得多,而是除了生活刚需外再无需“多余”的消费,大自然的馈赠已过分富饶。

两百年后的我们,降低工作量也可以满足日常饮食起居,人本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拓展生命,但人类却永不满足,总是开拓一片又一片新的疆土、挖出一块又一块新的大坑,上天遁地无所不能,一个地球也不足以被嚯嚯了。

与此同时,大多数的个体都是被时代推着走的,自然被人类署名,不是每一块土地我们都能自由踏上,不是每一片水域我们都能伸手触碰。在这个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中生存是需要适应规则的。

而为了生存适应着这个社会时,人不知不觉又背负了太多包袱,顾不上作出改变与造成改变,也不敢轻易卸下包袱,甚至连回头审视的时间都被剥夺,只是在喘息之余,偶尔感慨我们的一生总是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也印验了梭罗那句名言:“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也是文明社会的受益者。这也是作者在后续的章节中指出梭罗的观点有跳动之处,对于梭罗来说,最好的生活存在于自己能够随意穿越在荒野和文明的自由之中。

但相较于矛盾之说,不如说是我们对生活的企盼,只是鱼与熊掌兼得之法,需要极大的耐心摸索,而贪婪的人类早已乏于等待大动干戈,而我们再次、多次提起梭罗,也是想对社会现实进行修正,也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当然,梭罗的生态思想远不止上述提到的如此简单,书中也提到了梭罗对生死的看法、对消费、工作方面的见解等等,梭罗所形成的观念和他的生平事迹紧密相关,那些看法在无形中也成为了他的支柱与力量,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这些观念也将给予我们极大的慰藉与启发。

(插图来自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剧照)

白松与铁轨读后感(三)

梭罗在短暂的45年人生中创作过《瓦尔登湖》等一批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我国的梭罗研究相对来说滞后于国外,经过漫长且曲折的一段时期,有不少的国内的作家都对梭罗有过评论,比如林语堂,葛红兵,海子,朱天心等等。但真正的梭罗研究从20世纪末才兴起,我国学界以梭罗为研究主题的专著也不多。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唐梅花教授撰写的梭罗研究书籍《白松与铁轨》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梭罗生态文学研究的空白。

梭罗的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师从爱默生,对社会规则不屑一顾,靠一把斧头在瓦尔登湖畔,砍伐白松树搭建了自己的小木屋,一年只劳作6个星期种豆子来满足自己一年的口粮,过着原始、生态环保、无世无争的单纯生活,在湖畔林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这样的生活经历了2年零2个月之后,他放弃了野外生活,重新回归社会的怀抱。

他的一生满是争议,你无法用隐者或者学者的身份去框架他,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人物,也许正是由于他对世人目光的不在乎,才成就了他的伟大。日本福岛排放核废水、世界四处爆发战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休止开采、这些在梭罗眼中,都成为与地球同归于尽的步伐,美国的白松树代表了自然的广袤与无私,美国的铁轨则铺开了现代化文明的进程,白松与铁轨正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抗衡的标志,梭罗无疑是清醒的,但他并不能像一位义士一样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什么,他留给我们的,是诸如《瓦尔登湖》等一系列生态文学的宝贵财富。

而这本《白松与铁轨》正是分析梭罗思想来源的宝贵文献,是市面上少有的关于梭罗研究方面的著作,梭罗的思想,是受到了何种的启发?何种影响?他对于自然与人类平衡的看法对今天的人类有何种影响作用?荒野与文明在他眼中应该如何接触?中国古代文化对梭罗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等等的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非常精妙的阐述和解答。21世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一本梭罗研究书籍,是非常引人深思,启迪思想的,我推荐所有喜欢《瓦尔登湖》的读者看看这本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