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和挫折后,最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取得成功的故事。小说通过描绘伊丽莎白的内心世界和她的成长过程,深刻地展现了生活中的磨难和奋斗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同时也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读后感(一)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世界史》这是一本非凡的书,不仅因为它的内容,还因为它是传记中的一个新品种。琳达·科利写出了一部全面的“历史浪漫主义”作品,其范围非同寻常,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揭示了西印度群岛、欧洲、非洲和印度在18世纪的巨变。科利将她作为历史学家的所有研究技能都融入到了她的故事中。本书是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叙事作品。
这是一个勇敢、迷人和有进取心的女主人公,她比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更大胆地环游世界,并彰显出自己的意志,所有这些品质都可以从她的游历之中窥见。不过,我们所遗憾的是她的声音和内心生活的缺失——伊丽莎白的信件没有留存下来,科利撰写本书时主要参考了伊丽莎白的著作《女俘虏》和印度旅行日记,以至于我们很难了解伊丽莎白对父母、子女、克里斯普或史密斯的真切感受。
为了弥补这一点,科利对经济背景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写。伊丽莎白·马什就像一盏移动的聚光灯,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社会。牙买加、朴次茅斯、海军办公室和船上生活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七年战争时期的梅诺卡岛、直布罗陀以及摩洛哥也是如此。有时,叙事会从伊丽莎白的身上转向她的丈夫和他的生意,我们会了解到走私贸易、试图将佛罗里达变成英国殖民地的尝试、印度的制盐工艺和棉花贸易。这些本身也很吸引人,尽管这意味着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伊丽莎白·马什和克里斯普本人。
但我们却能从中得到乐趣。科利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网上完成的,这为她开辟了世界各地的信息来源,她称之为 "国际追逐"。她恰如其分地利用网络来说明一位女性的历史——她的个人生活受到世界战争、贸易模式、全球权力转移的直接和反复影响。
来源:《卫报》书评,克莱尔·托马林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读后感(二)
她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跟随在军舰上当木匠的父亲开始了第一次跨洋旅行,而她后来的丈夫又是从事跨国生意的商人,这些可能都注定了她有不一样的人生。
她就是英国作家琳达·科利《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世界史》中的主人公。 一个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女人,在18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巨变及男性为主的社会与家族生活中,可说是没有自主选择的,有的只是随波逐流的无力和无助感。 也因此在她的人生中,数次经历了磨难。可贵的是她没有以受害者示人,显示了特有的勇气与智慧。
在她20岁从非洲回英国的远洋途中,船只被摩洛哥海盗俘获,她差一点就成为代理苏丹的后宫。 能够成功逃出,也许是因为她与人假扮夫妻降低了注意力,或者是她后来解释的缘于这位苏丹的仁慈与克制。 在英国生活期间,丈夫破产逃离,她独自带着孩子寄居父母家中。没有经济来源,精神上异常压抑苦闷。 靠着把在摩洛哥的经历写成《女俘虏》一书,她的身心压力才得以一点疏解,捱过了那段艰难时光。 在49年人生的蕞后阶段,她身处远离欧洲的印度次大陆,忍受了ai症的折磨,更经历了匪夷所思的不施麻药进行手术的极度痛苦。 她挺过了手术,并顽强地活过数月,看到了外孙的出生。
伊丽莎白·马什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她的行为显然超出当时人们的预估和期待,即使现在看来也足够新奇、大胆。 她的故事能够被发现,得益于她及家族亲戚喜好写作的习惯以及在政府里任职的状况,通过数量可观的日记、通信、图书、公文等,可以了解到她所经历的轨迹。 更是因为作者的深度挖掘,把彼时浩荡的国际变迁、多个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主人公的非凡经历进行了绝妙的整合,加上精彩分析,让读者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如身临其境,被吸引着读下去。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介于传记、家族史、英国史、帝国史以及全球史之间”。 书中描述的18世纪国际大变局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于现在的人们看待与应对“全球化”无疑有着启示作用。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及不甘、抗争,大概永远是人们在大势和困境中立足的铁律。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读后感(三)
这是一部个人史,家族史,也是一部英国史,帝国史,世界史。 伊丽莎白 马什,一个小人物,一个未曾改变世界的女性,她生于1735年,卒于1785年。 这50年间,她乘船跨越了四个大洲,颠沛流离似乎就是她的标签。她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卷入各种事件和冲突之中。她所有的遭遇为环境使然,她的命运植根于她的时代。她被迫旅行,因为她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作者琳达 科利,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文学学会成员,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教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伦敦政经! 她在写作《囚徒:1600—1850年的英国、帝国和世界》时注意到一个女子,伊丽莎白马什,一开始她以为她只去过地中海,随着调查的深入,她发现她与牙买加和东佛罗里达州有联系,她还去过西班牙、意大利、设得兰群岛、中美洲、中国沿海、新南威尔士、爪哇、波斯、菲律宾,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图书馆里还藏有她的印度游记、摩洛哥游记手稿。 伊丽莎白马什是一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女子,偶尔还一贫如洗,这类“小人物”很少在档案上留下详细记录,特别是女性,而琳达 科利,这位历史学家追踪到了她大部分的生活经历,和她所处的时代变迁相连。 她不知道她的长相,也不知道她生活的样子,虽然她有手稿留存,但没有留存信件,她的弟弟留下了回忆录,叔叔编写了家谱,她的父亲绘制的地图,这些都象拼图,在拼凑着这个数次漂洋过海经历苦难的女性,她的个人与家族史以及英国殖民史紧密相连,影响着她的选择,她的生活。 1732年,她的父亲米尔伯恩 马什作为木匠副手随船首次来到牙买加,遇上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埃文斯,一个寡妇,她在获准“继承和管理”亡夫所有财产的第二天和米尔伯恩马什结婚。这个女人仍然是个问号,她的墓碑上只有“她是一位优秀的妻子和母亲”不知她的出身和家乡。 他们夫妇乘船离开牙买加,在驶入英格兰朴次茅斯港后伊丽莎白马什出生。19岁之前,她一直在。她的父亲是船上木匠。她的家族世代与船有关,有文化的船匠,会写报告会制图。 父亲被安排到地中海的梅诺卡群岛做海军军官,社会地位提升。伊丽莎白马什命运的齿轮开始启动,她曾入摩洛哥后宫,她的第一次订婚被破坏,她的丈夫做全球贸易,两次破产…都是从故纸堆里找寻推敲真相。 这书看起来好过瘾,在历史的缝隙里爬梳细节,拼出真相,看世界变迁。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读后感(四)
无论文学还是影视作品中,说起18世纪的英伦女性,第一感觉往往是维多利亚式的刻板印象:穿着长裙、戴着大帽子,温柔娴淑地守在家中。然而,这本史学新书《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中,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与这种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女性。作者追踪了伊丽莎白·马什的一生,引出大航海背景下宏大的历史事件。
在那个时代,英国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她们的生活往往被局限在家中。然而,伊丽莎白·马什却以她的经历打破了这一束缚。一个在牙买加出生的女子,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伦敦的繁华到非洲之角的神秘,从印度次大陆的广袤到里约热内卢的热情。她的生活充满了冒险与奇遇,仿佛每一步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然而,在这传奇背后,是无数次的困境与磨难。她曾因参与佛罗里达的土地投机而陷入困境,也曾因卷入奴隶制度而饱受折磨。她的生命历程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帝国战争、洲际贸易、奴隶贩卖与航海移民等宏大历史事件融入其中。
这样,伊丽莎白·马什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因为行走世界的很多角落,并且身处那个大发现、大变革的年代,她的出生不是一个意外,而她的跨洋游走则是一个小概率的意外,因为她同时代的女人们守在家中相夫教子,而她选择了远行。她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随意游历竟然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合,当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个人的命运沉浮交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琳达·科利的史学作品《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底。作者以史实梳理出18世纪特立独行的旅者伊丽莎白·马什一生的条条线索,让我们从细微之处窥视那个剧烈变革时代的精彩与纷繁。
马什的磨难始于20岁时被北非海盗绑架,摩洛哥的苏丹曾想纳她为妾,但她谎称自己已经嫁给了一位同路的英国犯人得以脱身。后来,她嫁给了这位英国“犯人”,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她的丈夫擅长经商,与她生了一子一女。然而,随着丈夫的破产,马什带着子女投奔了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她像其他18世纪遭遇财政困难的女性一样,有过疲于奔命的生活。据说,她曾以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自传《女俘虏》,记述自己在摩洛哥的经历。
作者将马什描述为一个受世界历史事件冲击的女性。在大英帝国的崛起中,她的生活得到改善;但随着美国革命的爆发,她的家庭陷入破产。马什的一生充满了冒险、变迁和挑战。可大书特书的则是她个人观察世界的视角,以及因此留下的记录,成为了当代史学家的洞察那个时期历史事件的一双眼睛。
喜欢读《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这样的微观史学作品,琳达·科利作为一位史学家,对马什一生中关键节点的详细描绘和分析,让个人命运真正与宏大的历史碰撞出了闪亮的火花。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
暂无评分
[英] 琳达·科利 / 2024 / 中国工人出版社
书名: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
作者: [英] 琳达·科利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品方: 万川
副标题: 一个女人的世界史
原作名: 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 A Woman in World History
译者: 侯奕茜
出版年: 2024-2
页数: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