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1000字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4 03:10:43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04 03:10:43   小编:

《水手比利·巴德》是一部讲述一个年轻水手的成长故事。比利在海上历经磨难,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他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部作品展现了勇气、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第一篇

读外国文学,肯定是读原著的最好。然而,唉,英语水平怎么也无法跟翻译家相比,所以,只好放弃。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有时就在困惑:读译作究竟是在看故事呢还是在进行中文特训?这只是困惑,不含褒贬哈。还有,抛开其他不谈,这本书的故事本身也很复杂啊,伟大的麦尔维尔留白的地方跟细节及心理描写一样的多!不过,这样才有趣哈!纳博科夫的小说观,大部分我还是赞赏的。

1/6页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应该称作小说,更像是由一个故事引出作者所需要探讨的主题。之前在《白鲸》已经领略过麦尔维尔那看似枯燥无味实则富含激情和哲理的叙述,此书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可能由于这是作者最后一本小说,在写作时已经步入晚年,因此作者更侧重于冷峻细微而精准犀利的分析,而这不免要牺牲故事的连贯性,也就极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稍一分心又得从头开始看,不过阅读的枯燥比起此书带来的艺术享受和引入深思是微不足道的。

2/6页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第三篇

Billy”安乐死“的根本原因是其与环境的不协调,单纯的锋芒招致嫉妒,又缺乏社会主导的文化修养来自我辩护;直接原因则是Vere所维护的体制:宗教的善恶二元系统被合法与不合法的二元体系取代。

现代社会的制度不容Billy所象征的英雄。其杀人行为不再被正当化,英勇的暴力表面即是反叛行为,要接受法律制裁,不考虑初衷,即便是违背良知的。然而“反叛的父亲” -真正的战争则不在考虑范围,以国家为名的杀戮被“合法化”,人的良心越不过帝国的良心。法律作为“正义的代理人”制裁了反叛带来和平,终究也是替战争之神效劳的。以权威的道德标准而制定的法律,怎么裁定何为“正义”?

3/6页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第四篇

本书翻译得实在看不下去,比如“他的硬面包都没有如饥似渴的水手去搜罗了”这样的句子实在欣赏不来,相比较前本看的《加布里埃拉》,则太逊色了,加布里埃拉翻译得非常流畅,即使人名地名会搞混搞懵,但翻译的流畅完全忽视了人名,是非常成功的。这本译者翻译完有检查一下的嘛,出版社也由得这样的翻译出版,然后被我们看到,整个过程我感觉有点神奇。但其实有些句子还可以,比如“一个棒极了的人物,像是被金牛星座的犄角给挑了上去,衬着雷声隆隆的天空,正冲着桅杆圆木上成排的苦力欢快地高呼”。

我喜欢一目十行,因为书那么多,每一本仔仔细细看不现实,用一目十行的方法看此书还算可以,不用理会翻译,大概懂得一个意思就行,但我还是看得模模糊糊。真不知道拿此书怎么办才好。

4/6页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第五篇

第一章 描写比利巴德被强征前后(主要是在商船)的情况。先是通过“有那么一种人”,把他描写为典型(甚至原型性的)的美人;后又通过商船主的介绍,间接描写了这种接近完美的纯真天性和美貌在普通人中所引起的敬畏。中间穿插描写了“像商船主这样的人”(9-10)以及“像前来强征的莱特克里夫上尉这样的人”(10-11)

第二章 继续描述比利巴德的美貌和纯真,并对这种纯真的可能来历及其有史以来的形态展开联想。

第三章 介绍“大哗变”,比利巴德事件发生的背景

第四章 作者表示他的故事准备从大哗变这样的事件抽身出来,要“走侧道”:描写了一种典型性的品质——船长“纳尔逊”式

第五章 继续介绍哗变和“像船长纳尔逊这样的人”。

第六、七章 主角之一船长威尔出场:“威尔船长这样的人”

第八章,主角之一克腊加特出场

第九章 比利巴德在在“战力号”上的情况(着重于他的困惑)。老丹麦人出场,描写了老丹麦人的性格。通过老丹麦人,第一次提示出比利巴德和克腊加特的冲突(无实质性内容的提示)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泼汤事件”,进一步深入描写克腊加特的性格以及容貌,突出一种叫“遵照本性的堕落”这种人性。

第十四、十五章 “被密谋叛乱”事件,及此事在比利巴德纯真的心灵里引起的困惑。又穿插描写了一下老丹麦人。

第十六章 泛泛地谈论天真的比利,天真的水手

第十七章 描述克腊加特对比利表现出来的沉默复杂的激情

第十八章 克腊加特向威尔船长陷害比利,以及船长对此事的反应

第十九章 比利与克腊加特对质,比利过失杀人,以及船长的反应

第二十章 军医眼中船长的“错乱”反应

第二十一章 比利的审判

第二十二章 对威尔亲自去告知比利审判结果进行的场景推测

第二十三章 公布判决

第二十四章 处决前的比利

第二十五章 处决

第二十六章 围观者谈论绞刑中发生的奇迹

第二十七章 通过理性的环境描述进一步烘托奇迹氛围

第二十八章 结局之一,威尔船长的死亡

第二十九章 结局之二,当时一本杂志对比利巴德事件的报道

第三十章 结局之三 献给比利巴德的歌谣

可以看出全书一半以上的章节完全没有涉及到情节推动,几乎全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对故事的发展有推动的章节集中在十到十五章及十八到二十五章,前者是铺垫性推动,后者是直接发展;即使是这些章节,也穿插着大量的人物分析。除了主角比利、克腊加特和威尔船长为以外,书中还零星散布着商船主、莱特克里夫上尉、船长纳尔逊、老丹麦人的性格分析片段。后者的性格分析几乎不起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前者的性格分析绝大部分也不为情节服务。相反,情节好像是为更好地展现人物性格而设计的。更甚者,这些人物,作者虽把他们置于一定历史情境中,但并非只把他们当作特殊个体来描写,而更像是有意把他们塑造成人类一些极端本性的群相。本书的这种结构方式(特别是对人性分析所花的大量笔墨)或许是阅读中产生肃穆感的来源之一?

5/6页

水手比利·巴德读后感第六篇

硬伤累累的中译本不能够掩盖麦尔维尔的博学与才能。大概是译者研究文章作得多了,文学翻译实在有欠通达。二十多页的导言从历史、政治、宗教和性欲四个角度把小说分析得鞭辟入里。初读小说时有几分不悦——大段看似与主题没什么关系的内容在生硬的译笔呈现中一度让我昏昏欲睡。经导言点播才得其解,而用译者后记的话来说麦尔维尔将之视为“一种明知其犯戒的恶作剧式的乐趣。”事实上这种方式在展示作者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多个维度解读文本的可能性。不过分地说,这部小长篇——或者说中篇——给予的震撼仅次于同时代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由正义与社会法律的博弈上升至人性的探讨;“离题话”的运用)。

此外,尽管水手的故事发生在海上,但麦尔维尔对于海洋着墨不多。当然这无关紧要,麦尔维尔大概是擅长在海洋上舞蹈。

Ps:在阅读中发现有若干不通畅之处可用破折号将逗号替换,列举如下(不知是否为编辑疏漏):

120页

原文:

法庭就设在那个发生不幸事件的船长室里。这间舱室,指挥官的那间,囊括舵楼甲板底下的整块区域……

改为:

法庭就设在那个发生不幸事件的船长室里。这间舱室——指挥官的那间——囊括舵楼甲板底下的整块区域……

124页

原文:

……他又怎能恰当地回答?——除非是躺在那里面的人,实际上他可以做得到,否则没有人可以回答……

改为:

……他又怎能恰当地回答?——除非是躺在那里面的人——实际上他可以做得到,否则没有人可以回答……

132页

原文:

……他们会怎么想呢?就算是你们可以对他们讲清楚——而我们的职责是禁止这么做的——他们,长期专断的纪律中训练出来的人,也不具有那种智力上敏捷反应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去理解和辨别。

改为:……他们会怎么想呢?就算是你们可以对他们讲清楚——而我们的职责是禁止这么做的,他们——长期专断的纪律中训练出来的人——也不具有那种智力上敏捷反应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去理解和辨别。

146页

原文:

而且,正如在别处谈到过的那样,比利完全是一个野蛮人——虽说装束不同,这个方面却和他的那些同胞是一样的,那些不列颠俘虏,活的战利品,行进在罗马人革马尼库斯凯旋的队列之中。

改为:

而且,正如在别处谈到过的那样,比利完全是一个野蛮人——虽说装束不同,这个方面却和他的那些同胞是一样的——那些不列颠俘虏,活的战利品,行进在罗马人革马尼库斯凯旋的队列之中。

147页

原文:

如果说那位好心的牧师这么做是徒劳的,他争取用类似于旧墓碑上的骷髅、面盘和十字骨所表达的死亡观来打动那位年轻的野蛮人,那么从一切迹象来看,他努力让他去了解拯救和救世主思想的重要性也同样是白费力气。

改为:

如果说那位好心的牧师这么做是徒劳的——他争取用类似于旧墓碑上的骷髅、面盘和十字骨所表达的死亡观来打动那位年轻的野蛮人,那么从一切迹象来看,他努力让他去了解拯救和救世主思想的重要性也同样是白费力气。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