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失踪》观后感摘抄

《失踪》观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2 13:45:26
《失踪》观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02 13:45:26   小编:

电影《失踪》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儿子突然失踪后展开的艰难寻找过程。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紧张的节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困境。整个故事引人深思,感人至深。

失踪观后感第一篇

失踪 (2021)

7.1

2021 / 日本 韩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片山慎三 / 佐藤二朗 伊东苍

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老套的悬疑剧——爸爸为了悬赏金独自前去找通缉犯,女儿为了追查爸爸的下落以身犯险。 结果爸爸居然是同伙,并且精心策划下一场摆脱嫌疑的绑架失踪事件。 可能是拿着锤子砸烂通缉犯脑袋让他上瘾,也可能是一心求死的女孩最后的笑容让他恍惚看到妻子临死前的模样——亲手勒死女孩的他,在思想上已经被通缉犯所同化。 顺利瞒骗过所有人,拿到悬赏金的他本该过上正常的日子。开着乒乓球室,女儿也要考大学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走上正轨。 一张记录着账号密码的纸片打破了这个平静的假象。 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怕事情败露想要毁掉它,而是选择登录那些账号——从这一刻开始,他与通缉犯没有任何差别。 意料之外的,与他联系的那人居然是他女儿。钓鱼执法,说明警察从一开始就在怀疑他? 结尾打乒乓球这段,从有球到无球,她说“警察已经到了”,她说“我知道你是什么人了”。 从最初她死活不肯相信自己的爸爸会抛弃她,到她用爸爸的手机主动给那个账号发送消息,这是一个信任逐渐消失的过程。 三个角度,三层反转,三种转变。 爸爸的善恶转变——逐渐沦为杀人犯。 女儿的信任转变——亲手报警抓爸爸。 通缉犯的身份转变——由猎人到猎物。 2022.08.16

1/3页

失踪观后感第二篇

《失踪》:当家庭成为犯罪现场,亲情沦为悬赏金的筹码 ——一部撕开“父慈子孝”假面的黑色寓言

日本电影《失踪》(2021)改编自震惊社会的“推特杀手”白石隆浩连环杀人案,导演片山慎三用冷峻的镜头将真实案件的腥臭血肉塞进家庭伦理的框架里,烹制出一道令人作呕又欲罢不能的“亲情料理”。

影片表面是悬疑犯罪类型片,内核却是对东亚家庭关系的精准爆破——当父亲为了300万日元赏金主动踏入连环杀手的屠宰场,当女儿在追查父亲失踪真相时发现他已成为杀人共犯,这场“寻亲”闹剧最终演变成对“家庭”概念的荒诞解构。

2017年,日本无业青年白石隆浩通过推特引诱9名有自杀倾向的受害者,将其杀害分尸并藏于公寓。这起案件最骇人之处,是凶手将受害者遗体与父亲同住一栋公寓长达两月却未被察觉。导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在影片中将“家庭”直接置换成犯罪现场:男主角阿智发现通缉犯踪迹后,第一反应不是报警,而是盘算着用赏金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甚至带着女儿规划“拿到钱后买新电视”。

这种黑色幽默贯穿全片——父亲为钱主动送命,女儿为追查父亲下落被迫与杀人犯共舞。当阿智的尸体从绞肉机里流出时,观众恍然大悟:所谓“父爱如山”不过是利益驱动的愚行。

更讽刺的是,片中杀人犯山内与父亲阿智的关系,恰似对传统家庭关系的戏仿:山内给阿智“分配”杀人任务,阿智则像服从上司般唯命是从。导演用这对畸形搭档撕碎了“家庭权威”的假面——当父亲的角色需要靠暴力与金钱维系时,血缘便成了最廉价的犯罪许可证。

影片用三幕倒叙结构,将家庭伦理的溃败过程解剖得淋漓尽致:

第一幕:父亲是赏金猎人 阿智发现通缉犯后的兴奋,像极了发现彩票中奖的赌徒。他反复强调“300万可以换新电视”,却对女儿“可能会死”的担忧嗤之以鼻。这种将亲情货币化的思维,精准击中东亚家庭“以爱之名行剥削之实”的病灶——父亲的角色不再是保护者,而是将家庭成员视为风险投资项目的投机客。

第二幕:父亲是杀人学徒 当阿智被山内胁迫参与杀人时,导演用一场“厨房教学戏”完成对家庭教育的亵渎:山内手把手教阿智分尸,如同父亲教儿子骑自行车。阿智从最初的抗拒到逐渐熟练,甚至开始享受暴力带来的掌控感。这暗示着家庭暴力的传承性——施暴者往往曾是受害者,而“父权”本质上是一场代际传递的PUA。

第三幕:女儿是审判者 影片最震撼的段落,是女儿明知道父亲已沦为杀人犯,仍冷静报警并在探监时与他打乒乓球。这场戏堪称对家庭关系的终极嘲讽:球桌象征亲子互动的虚假和谐,乒乓球撞击声像极了道德拷问的倒计时。女儿最后转身离去的背影,宣告了传统家庭叙事的彻底破产——当亲情变成犯罪同谋,大义灭亲才是最高级的孝道。

影片中的“失踪”具有多重隐喻: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用类型片外壳消解说教味。片中充斥着血浆与黑色幽默:杀人犯用绞肉机处理尸体时哼着儿歌,父亲第一次分尸后抱怨“和杀鱼差不多”,女儿报警时还不忘吐槽“警局咖啡真难喝”。这些戏谑桥段像撒在伤口上的跳跳糖,让观众在刺痛与荒诞中反思:当家庭沦为利益交换的交易所,当亲情成为暴力合理化的借口,我们与片中角色又有何本质区别?

更绝的是对“技术乐观主义”的嘲讽:影片中的警察只会调监控、发通缉令,而真正推动剧情发展的却是最原始的暴力。这记耳光不仅扇在破案效率脸上,更揭穿了现代社会用科技粉饰家庭关系裂痕的虚伪——再高清的摄像头,也拍不出亲人之间的情感失踪25。

《失踪》最残忍的启示,是戳破了“家庭避风港”的神话。在房价高压、就业艰难的时代,太多人把家庭当作逃避现实的防空洞,却忘了这个封闭空间也可能是孕育暴力的培养皿。影片结尾,女儿走出监狱时抬头望天的镜头意味深长——那轮明晃晃的太阳像极了绞肉机的刀片,随时准备将下一个“为家庭奉献”的傻瓜搅成肉泥。

或许每个东亚子女都该看看这部电影,然后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当你的父亲突然说要赚笔大钱,你是该为他准备庆功宴,还是提前拨打110?

毕竟在这个魔幻的时代,亲情有时候比连环杀手的绞肉机更擅长制造人间蒸发。

2/3页

失踪观后感第三篇

我们经常会强调犯罪的危害性,且正常人面对犯罪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总是正义凌然的一面,仿佛任何时候,都做好了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准备。然而面对犯罪展现出来的极度厌恶是一种人性,而犯罪者本身实施犯罪的时候展现出来的某种满足感是另一种人性。我们没有办法简单的讲人性进行好坏区分,当一个人体内的犯罪因子没有被激发的时候自然是会嫉恶如仇的,反之呢?不敢想象。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失踪》讲述的就是被巨大的利益所诱惑之后,一个正常人变身犯罪者的故事。在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之后,父亲变得非常颓废,虽然日间还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儿嬉闹,但在事业上却一事无成,仅仅靠着买醉来惶惶度日。某一天,父亲在跟女儿的交流中无意间透露出来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警方通缉的杀人犯没有被抓捕,如果能找到这个杀人犯,警方悬赏的300万日元就可以到手,这笔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了。

本以为这是父亲开的玩笑,结果第二天,父亲就失踪了。走投无路的女儿只能自己寻找父亲的踪迹,结果在找寻过程中,女儿渐渐的靠近了父亲的秘密。

《失踪》是一部讲述诱发人心中犯罪基因的究竟是什么的电影,本片所着墨的几个人物,除了女儿之外,几乎都有着潜在的犯罪动机,然而能够使得他们保持清醒的并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在法律的约束之下自己的不可得,一旦这种不可得变成了可得,或者是换了一种思路变成了自己的选项,人们似乎并不能坚定的坚守着自己对于犯罪的初始印象。

本片中最大的反派就是面容俊朗的山内,山内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无意之间,他发觉出“自杀”与赚钱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于是,山内活跃在社交网络上,且通过帮助别人自杀来换取属于自己的报酬。在山内面对的这些所谓的想要自杀的人中间,大多数人对于自杀得而印象不过是一种表达,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表达之后是让自己彻底的失去生命,且他们也都不明白失去生命的痛苦。这些山内都是不在乎的,他在乎的仅仅是处理完这些人之后,可以获得多少报酬。

然而在面对最后一个自杀者之前,山内的想法一直没变过,杀人就是为了赚钱,因为这些人并不愿意真的自杀,自己在最后关头就没有任何的负罪感。然而最后一个自杀者出现了,她真的是愿意自杀的,这个时候,山内迟疑了。

父亲一开始是愚笨的,他以为山内对于自己妻子的帮助真的是为了使得自杀者更好的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当山内提出来需要二十万日元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怀疑山内的动机了。而当金钱跟自己的生活开始联系起来之后,父亲对于山内的行为从一开始的不齿,到后来就成了追捧。尽管山内给自己的钱并不是很多,但这总算是一种收入,然而人的贪欲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父亲最终在山内面对最后一个自杀者的时候,面对着三百万日元的时候心动了。父亲的心动便成为了一个愚笨者面对一个周密计划的杀手之间的二较量,最终,看似愚笨的父亲成功的杀死了山内,独吞了三百万日圆,且获得了警方的信任之后,三百万的赏金也获得了。然而故事却没有完。

当父亲亲手解决了因为山内动了恻隐之心而没有解决的最后一个自杀者,父亲也开始黑化了,在平静的生活中却一直没有彻底地放下诱惑,当他拨打了那个电话之后,属于他的生活就彻底地结束了。

女儿跟女儿的同学实际上也是在内心深处有着某一种的恶念地,不过正常的生活中,当社会规则压抑着这种念头地时候,他们是不会看到任何的恶念的产生的,一旦恶念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选项,人性的丑恶自然会爆发出来。女儿的同学对女儿提条件,但最后两人依旧是好朋友,虽然灵光乍现的恶念充斥了那一刻,但只要这并不是经常会出现的选项,那么问题也不大。一旦一个人体会出来犯罪的快感,那么这种欲望就再难填平了。

山内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之后,自己的生活逐渐的朝向失控不断倾斜了,即使是在生活中面对的是别人的善念,比如说山上的老人,他依旧是会用一种邪恶来面对的,这就是当一个人被黑暗侵袭之后,生活就再也没有办法回归平静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父亲这个角色,当他尝到了一次甜头之后,这种邪恶的想法就会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不能自拔了,因此,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生活就是生活,要守正,因为犯罪会上瘾。

……你好,再见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