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一篇
被称为“哈佛大学镇校之宝”、“哈佛大学献给人类的礼物”的《哈佛经典讲座》基本算是出乎我的意料。按照惯常的认知,一谈到“讲座”,要么是口语的实录,要么是讲义的重现。但这本书的编排,如果抛开了个人风格上的异同,就像是一本完备的学科历史。全书九个单元,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教育、旅行,体例保持了严格的一致。每个单元都以“概述”开篇,之后每个小节中分别讲述了该单元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点。
杂志发了再放哈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二篇
孔子教学,于暮春时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柏拉图开设学园,于林荫小径之中,一边散步一边相互辩难。
学习,曾是一件多么风雅的事。
流风余韵,在民国时尚可窥见。国学大家刘文典讲《月赋》,非要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于校园草坪上侃侃而谈。斯情斯景,后人念之,不禁击节而叹。
在由西方中世纪教会中孕育出的现代刻板的大学体制中,如此风雅的教与学,都几乎不可得而见了。
唯一能让人想起前贤遗风的,大约就是“讲座”这种形式了。
一人当中而立,众人环绕而坐。虽然依旧是“一人讲、众人听”,终究比课堂多了一分活泼与自由,也多了相互答问的环节。
而讲座还有一件好处,便是每一讲,都能传授一个自足完整的知识板块,而不像课堂,在拖拖拉拉的时间流中让人觉得多少有些厌烦。
读到这本书,仿佛听到诸位先贤的声音在耳边萦绕。乃有斯感。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三篇
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思考和行为依赖于我们内心的良知体系,而这良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法则呢?哲学并不能帮助我们完成具体的目标,但却又是前进方向上必不可少的基石。思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只要不停止思考的步伐,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哲学家的潜力。 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希望能够与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联合起来导致宗教的诞生。一方面要遵守高尚的道德准则期望获得救赎,另一方面却要受控于人为创造的教义。追求崇高的道德确实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但是命运的力量不在于神手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生命意义由他自己去创造。 优秀的基础教育应该帮助每一个灿若星辰的个人唤醒他们内心沉睡的自我,而不是去定义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永远不要轻易去相信别人对你说的“这件事不可能”,每个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众不同,向着内心强烈的呼唤前进,迎着永不停息的落日远航。 时间或许可以摧毁一切,但是在当下你的意志就是坚不可摧的。只要你不放弃,就永远不会输!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四篇
当我捧起《哈佛经典讲座》一书时,看到作为主编的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为这套《哈佛百年经典》系列丛书的序言——“帮助众多的读者培养对高品质的严肃读物的阅读品位”时,我深深的被这样富有远见的教育目标所打动。反观娱乐至死的如今,各类畅销书籍打着充满爆点和噱头的旗号,提供只为夺人眼球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书籍定位又是多么的稀缺和珍贵。为了将人类的知识宝库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延续,哈佛大学校长邀集30位世界顶级教授,就人类社会的11大核心知识领域,进行了55堂深入浅出的讲座,囊括了3000年来的人类知识精华,涉及达百部之多的典籍,才铸就了《哈佛经典讲座》这样一本经典与精华之作。
称其经典,是因为其具有永恒性。以哲学为例,著名哲学家拉尔夫•巴顿•佩里在哲学篇总论中,并不在意逐个细数哲学流派和哲学家的生平及思想,而是从哲学的本质中,与世人常责难与比较的效率、常识、实际、一般、明确这些世俗之词碰撞,再结合科学、艺术、宗教、伦理、自我认识等学科进行对比探讨,并用一句每个人都听得懂却回味无穷的话语来总结哲学的特点——“只有在它的地盘上才能遇到它”。
道其精华,是因为其虽短小却精悍。以历史为例,不比那些《3小时读完世界历史》之类的快餐书籍,著名历史学家罗伯特•马特森•约翰斯顿在历史篇总论中,以一种诗性的语言,富有逻辑的将历史上的伟大纪元串成一篇余约一万多字的短文。他将历史长河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事件和所蕴含的历史地位,用一支生花妙笔勾勒出来,在寥寥数语中感受沧桑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浮。当然,读精华之书,对于读者有一定的相关基础性知识要求,因为他不会展开去仔细介绍那些历史人物和国度的背景,而是用其旁观的目光,去开启历史殿堂的大门,引人在思索和判断中享受自由品味的乐趣。
在这样一部400页的严肃读物中,你会领略历史的变革和兴衰、陶醉于诗歌的理想世界、钻研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中、以哲学为起点思索人生的意义、通过传记和精英隔空对话、倾心于小说的真实、从随笔与批评中找到反思的切入点,明确教育的价值和必要性、意识到经济与政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戏剧艺术的欢笑与泪水、并从航行与探险中满足天生的好奇心。同时,每篇总论后的四个专题讲座,更是能让你细细欣赏人类艺术殿堂中最辉煌的页页篇章。
人的肉体,总在百年之后就烟消云散,唯一能流传的便是精神与灵魂,这种渗透在文化遗产中的宝藏,人类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仅在这部经典与精华之作中。
文/卢育涛 2015.02.07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五篇
哈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陌生。 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大学,一个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优秀学生的大学。很多人都没有机会上哈佛大学,但是通过哈佛的经典讲座,让读者也能了解到哈佛人的品味、深度和渊博。
看讲座之前,先了解一下哈佛的有多优秀吧。哈佛大学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和数十位诺贝、普利策奖获得者。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诺伯特•德纳、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查尔斯•皮尔士、威廉*詹姆斯等;现在著名的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同样的出自哈佛。哈佛在201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法律学、经济与计量经济学、会计金融、教育学等都是世界第一,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除了学术领域中的“工程与电子计算机科学“及个别专门科目中的“数学”、“电子计算机科学”之外,其他全部科目均位列第一。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排名中哈佛大学始终位列与世界第一学府。如此优秀的大学造就如此多优秀的人才,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哈佛老师们的经典讲座吧。
书中讲座分类包括了历史、哲学、宗教、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教育、旅行等9个方面,由罗伯特*马特森*约翰斯顿、拉尔夫*巴顿*佩里,卡尔顿*诺伊斯、威廉*艾伦*尼尔森、布里斯*佩里、乔治*皮尔斯*贝克、H.W*霍尔姆斯。罗兰*柏雷奇*狄克逊主讲。.囊括了众多的知识精华,涉及的原典更是多达百部之多。看历史, 讲师从希腊的智慧开始,一直到国家的建立,宗教的发展,制度的形成,然后英国、法国美国的斗争和发展。看宗教,佛教、儒教、希腊宗教等全面讲解,更是涉及到了宗教与心理学、科学、道德的联系。讲喜剧,希腊悲剧、伊丽莎白时期的喜剧、浮士德的传说更是引人入胜。各种课题的讲解,各种由概括名字衍生出来的课外知识面和对于事物独到的简介都会让读者收益颇多。
通过这一本书,能享受到和哈佛学子们一样的知识。而且书籍比讲座更容易让人了解讲师们所讲诉的知识。慢慢品味尽情汲取,在讲师们的讲述中去了解人类智慧的精华,会让自己视野更广、思维更深。品位更棒。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六篇
这部书像一味浓缩的高汤,高度浓缩了食材的精华,在极短的时间内、不需费太多力气就可以得到一道味道鲜美的汤,对食客来说,这是难得的味觉享受。因为浓缩,所以就不可能有让食材有文火慢炖营养渐渐释出的过程;因为精华,所以也不可能有机会品尝到味道慢慢变化的过程,味道来得浓且烈,迅速占领了味蕾。
这是我对《哈佛经典讲座》的初印象。
这部书分为九个部分,分别为历史、哲学、宗教、教育、传记与小说、评论与随笔、诗歌、旅行,每个章节都按总分的结构布局,主线清晰明确。
总的部分,可以对章节主题进行总体了解。每位撰写的作者都有清晰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阅读的过程不枯燥、不生涩。
尤其读到诗歌篇章,作者描写的语言优美、精到,信手拈来一句,就可独立成诗,有的段落,我反复读过几遍,口中生香,久久不能让人忘怀。作者说“诗就是生命的一个片断瞬间化作圆满”,回想起我读过的那些诗,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诗果真是这样的。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就是这样的文字瞬间,让心灵得到了永恒。
在阅读的过程中,与那些精妙的介绍文字不期而遇,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之感。只有对这个类别深入的探究,有了深刻的感悟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吧。
介绍历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在所有学科中,只有历史学将读者的地位摆在作者之上。当历史学家们在学术的蹊径上辛勤探索着历史的极微小处时,想象力丰富的读者看到的却是条条林荫大道。”这不就是读历史的妙处吗?我们总说,读点历史好,但好在哪里,用在何处,仅这一句话就把全部的奥秘讲了出来。
这部书每个章节分的部分,是在概述之后对主题的分解,但后面的分解与概述并无紧密的总分关系,分其实更是采撷的意思,选取关键的知识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因选取角度的不同,也因个人知识的受限,其选取的知识点有许多我并不熟悉,但却不妨碍读完每个章节。
仿佛有冥冥之中的缘分,在看佛教那一章节时,家里正好打开了电视,中央10频道正在讲玄奘寻佛之路,说到了佛陀涅槃,电视画面与书的内容交相呼映,那一刻对佛教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理解。
因为最近正在写评论,所以对评论与随笔的论述格外用了些力气阅读。书中讲得关于评论部分非常到位,对我来说,对今后的评论写作也非常有启发作用。如我写的这篇书评评论一样,我写的基石是应有一个持续、系统的观点,但如果没有生动的例子作为支撑,那观点就会变得很难理解。“逻辑之花只有在生动画面中才能盛开”——评论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吧。
品尝了这道浓缩味觉的盛宴,编者的目的应不在于此,他肯定希望这部书最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与你有缘的门,接着你会寻着里面的路坚定地走下去,发现美妙的风景,得到不一样的盛宴享受。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七篇
哈佛,学子们都向往的学校之一。每每听到这个词,都是满满的羡慕,我没有机会去了,但是我可以在书中学到哈佛的知识,也是一种满足。《哈佛经典讲座》里面的知识像一颗颗炮弹一样,扑面袭来打入我的身体。这仿佛是一种武力,让我完全没有回击之力。
这本书是一部合集,涉及的知识方面比较广泛,我个人把它分为三类,主要是历史,文化,教育。在文化篇中,覆盖的内容很多例如哲学,诗歌,小说,戏剧,旅行等等。每一讲每一小节的作者大都是来自于哈佛大学的教授级人物,著作很多,研究很深,相信他们的讲座都是精品。
书中对于每一个讲座主题都有着对其的概述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在第五讲的小说与传记中,威廉尼尔森就讲述了小说的历史、类型、目的以及影响小说发展的因素。代表人物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曾经参加过海战,被海盗所劫持,由拯救修会救出,之后写了最出名的小说《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成为了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伟大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感情、激情、偏见和制度,展现了民族文明发展的轨道。
在这部哈佛讲座中,以西方文化为主,介绍相关中国的文化只有一个篇章宗教。在西方,宗教分为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儒教等等。宗教的起源:通过笔者的诸多分析后得出,人在意识到自己的无助之后,试图与那些真正决定他命运的力量联合起来。宗教归根结底是一种需求感,是确信人能够获得的世俗之物都是不可靠不长久的,是通过与掌控自己命运的东西达成妥协找到的救赎之路。于是我们说,宗教在恐惧中产生,在希望中成型。
在西方学者的眼中,中国的佛教,儒教,道教被他们称为三大宗教。他们对儒教的研究也比较广,他们称儒教是孔子没有建立任何宗教体系,而通过强调其学说的伦理意义传播的一种宗教。
我并不是很同意这样的一种观点,佛教和道教如果算是宗教的话可以理解,他们主要让人们解脱痛苦,对事情淡然;而儒教,是一种对中国人有前进精神的教派,个人觉得是一种教育。它教人们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信仰。儒教,是一种哲学,它在中国的今天依然流传,儒家的书籍依旧是中国学子必修。它依旧对育人,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得不说的是书中最后一讲的旅行。旅行,这个词我在西方的书中算是第一次看到,以前看到的是多是探险,没有归结到旅行。这本书最后一章总结了“旅行”。旅行的目的分为很多种,除了熟知的探险外,还包括朝圣,传道,战争中帝国的扩张,经商,科考等等。最早时期的旅行记录来自于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游历,而他写的《历史》成为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
现代的旅游,个人觉得在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单纯的旅游,去某个地方,目的是为了放松,放下在繁华都市中的枷锁,去改变一下生活的方式以及心态。旅行可以给人带来更广阔的世界和胸襟,给人带来不同的思考与乐趣。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去旅行,带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去呼吸不同的空气。
总之,《哈佛经典讲座》是一部知识全开的书籍,它可以当成一部历史文化全集,是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书籍!
哈佛经典讲座读后感第八篇
这本书是一部哈佛教授讲课稿的合集,它是美国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曾先后于1900—1904和1906—1917年间执教哈佛大学,并协助爱略特校长编辑《哈佛经典》的威廉·艾伦·尼尔森博士,根据这套旨在囊括人类有史以来至19世纪最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的丛书,专门邀请27位哈佛大学的权威教授,就历史、哲学、宗教、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教育,以及旅行这7个方面42堂讲座的讲稿底本。
正如封面上所写的“人文通识课”一样,这本书意在使普通人通过阅读这些文章,通览人类智慧之精华,于个人之学识、品位、视野有所进益,所以这些教授的讲稿都深入浅出、提纲挈领,非常地通俗易懂。其中,每一讲的第一节都是概述,对这一领域作全面的概略性的讲解,象历史一讲的概述就用短短的15页就简单地勾勒出了西方的历史梗概,哲学一讲的概述对于哲学与效率、与常识、与一般化、与明确、与意识、与科学、与宗教等等的关系作了概括性解读,小说与传记一讲的概述则简要分析了小说的形式、兴起、目的、价值以至方法,旅行一讲的概述是对于人类世界扩张的简要描述;有对于其领域内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进一步分析,象哲学一讲里的第四节重点讲康德的哲学,象宗教一讲里的第三节重点讲解我们孔老夫子创立的儒教,象诗歌一讲里的第三节重点说的是但丁,象小说与传记一讲里的第四节剖析的是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有的则教给我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并进入到这一领域,比如评论与随笔里第四节,就专门教我们如何去写评论。
众所周知,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真本事、真水平。所以书中所讲的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这些教授的来头可都不小,都是当时这一领域内响当当的学术权威——象第一讲第五节《美国领土的扩张》是由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主讲的,他是美国20世纪初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一,是美国边境地区研究方面是绝对的权威;象第六讲第三节《德国的美学评论》是由威廉·吉尔德·霍华德主讲的,他曾任哈佛大学德语系主任,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而本书的编者威廉·艾伦·尼尔森博士则亲自上阵主讲了第五讲的第一节,为我们展示了他丰厚的学术修养。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我国的北大也曾出过一套丛书——《在北大听讲座》,更想起了曾被媒体广为报道的北大保安考上北大的那个励志故事——甘相伟专科毕业后到北大当保安,利用闲暇蹭课、蹭讲座,通过成人高考考上北大中文系,还出版了励志书《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周其凤为他作序。可能上哈佛、北大是很多学子心中的梦想,但真正能到其中就读的幸运儿则少之又少。而媒体上的“20年间500余名北大保安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则更无比雄辩地说明,象某相伟这样的事并非只是个例,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有一颗勇敢的追逐梦想的心,即便只是用心地去听北大的讲座,也同样也是能够成功的。
《哈佛经典讲座》是一本人文学科的入门级书籍,它却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这些未曾也注定不会进入哈佛就读的人能够从中得窥这所全世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有机会聆听那些学术名家的精彩讲座,更能够从中感受哈佛的氛围与气质——正如封面所写——没机会上哈佛大学?这本书让你拥有哈佛人的品位、深度和渊博。当然,这个前提是,必须得有个人的努力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