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是一部描写极地探险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南极冰原上的求生之旅,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小说中充满了冰天雪地的苍凉和神秘,令人深深感受到南极大陆的壮美和荒凉。阅读本书,让人感慨自然之美与人类勇气的伟大。
《南极》读后感(一)
零下十度的北京,在外面走十分钟,耳朵已冻疼。于是想象忍耐号的船员们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中,喝冰水,一天也许能有一顿热食,睡在结冰的睡袋里,穿被冻住的靴子,似乎永无止歇的暴风雪,一连三四个月的极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已是无比考验,队员们还要维护船的运行、进行各种科研工作、完成预定的保障物质运送工作,在大船损毁后,靠仅有帆和桨的无动力小船回大陆寻求救援,接受狂风暴雪、日晒雨淋的洗刷,挨过干渴、饥饿、冻伤,最终全体平安归来。其间的困难、艰险和绝望,远超我们的想象。
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动力驱使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这样一次探险。世俗的名利也许是其中的一部分考虑,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渴望可能才是更深层的信念。
这样的记实作品,其内容本身已足够伟大,而作者(也就是这次探险的队长)平实克制的记录则为其更添了光辉。
书末附记简述了部分队员所做的科学研究,让我们得以更深地理解这次探险的意义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而队员们此后在其岗位做出的卓越贡献也让人敬佩。这是一群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的人们。
感谢尹珊珊老师的推荐,让我得以遇见此书,在寒冬里给予无尽的勇气,她的评论和推介比我这不成样的一点感想精彩一万倍(详见公号“奇爱博士讲电影”里133专栏)。
《南极》读后感(二)
再讲讲这本梦想南极探险结果南极求生的书。“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这句话可以说是极地日常的高度概括。
浮冰和极地天气是紧紧笼罩在忍耐号船员头顶的巨大不确定。沙克尔顿爵士在日记里写,在踏上象岛那一刻,踩在坚实的土地上,队员们像抓金子一般抓住地上的石子,终于不必担心脚下的浮冰随时破裂,可见不确定性给大家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不可抗拒无处可避的不确定中,确定性如何获得?我想,目标明确、做好计划、尽可能舒适这三点是最关键的。
目标明确不必多说。做好计划既包括大方向上的逃生计划,也包括每日餐食供给安排、运动健身、作息劳动,特别是每日餐食这一点,在极地食物紧缺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每餐分量配比都非常重要。就连在小船寻求救援觉得毫无希望时,船长也拒绝预支第二天的食物。只要还有一餐食物,就能多坚持一顿饭的时间。
尽可能舒适也很值得一提。舒适这个在我看来跟极地生存毫无关系的词在沙克尔顿爵士的日记里竟然频繁出现。他关注小空间里安顿是否舒适,还尽量给大家提供热饮。吃热的,穿干燥的,住能挡风便是舒适。常常出现的字眼是大家看上去精神还不错。
尽人事听天命。极地求生是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虎口脱险,最终能否成功还看运气,然而能否撑到运气来的那一刻,尽人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南极》读后感(三)
船员尚未遇难时,也即书的前1/3部分,对帝企鹅的记录是很生动有趣的。以至于我看完后就去搜刮了纪录片和文章来看,但似乎都没有书中的记录那么有意思。
这是为什么呢?
互动,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点。帝企鹅之间的互动,或帝企鹅与其他种类的企鹅的互动,归根到底都是在生物分类上处于同一目的生物的互动,在交流方式上极为相近,并无障碍。而大部分的纪录片(我看到的all)和文章,展现的都是企鹅之间的互动,包括捕食、社交、各种奇葩性行为、繁衍、斗殴……而缺少展现人类与企鹅的互动内容。
在展现人类与企鹅的互动时,动物园出生的企鹅和极地生长的企鹅又有极大可能是有着不一样的行为模式的。最原汁原味的、最有趣的,唯有拍摄长于大自然的企鹅与突然闯入的人类的互动。真是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纪录片。语言不通的两个物种,在互动中逐渐掌握对方的语言,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就像电影《降临》所展示的。而在尚未掌握时,二者表现出的种种冲突和矛盾,待人类初步掌握后再去回溯,有可能就会觉得特别滑稽好玩。尤其是在处于不同纲的前提下,人类与企鹅还有许多行为特别相近,万一相近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不一致,或行为的表意出现偏差,那相处起来也许就更有火花与看头。
接下来摘抄几处书中对帝企鹅的描述,我一直在想它们的“鞠躬”与人类的“鞠躬”在表意上到底有哪些相同点,目前还没搜到恰当讲述的论文,继续寻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