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揭示了月球背后的一些秘密。文章详细描述了登月任务的艰辛和困难,以及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所经历的种种挑战。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不仅让我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还让我对科学的力量充满了敬畏之情。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一)
这本书翻翻真的超级喜欢!封面很漂亮电影元素很多,内皮居然还是宇宙之锤的图纸,太细节太好看太有心了!送的周边也很丰富,都很好看很好玩。书的内容也非常有意思,超多电影幕后插图不说,还有很多未播片段、梗、花絮还有幕后趣事,能看到好多正片里没有的有趣的东西,阅读过程非常欢乐。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电影的幕后制作,将一部电影是怎样从无到有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了解到幕后的神奇与伟大,也感叹电影制作的辛苦和不易。本书真的干货满满,排版也舒服又好看,超级喜欢!入股不亏!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二)
本书是电影《独行月球》的官方幕后全纪录,由开心麻花团队对这部电影的诞生始末进行了深度复盘,以幽默的风格回顾了从筹备阶段、开机拍摄到后期制作,欢笑与汗水齐飞的创作历程。
● 主创团队深度访谈,沈腾、马丽手写寄语,内含超过300张美术造型图稿与珍贵剧照。
● 以开心麻花特有的幽默风格,揭秘电影中的专业细节,如镜头设计与硬核视效。从筹备阶段、开机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程追踪创作过程。
● 那些未公开的遗珠剧情、麻花即兴表演现场、“全球顶流”金刚鼠的“出道纪实”、导演无奈放弃的“高能场面”……带你了解欢笑与汗水齐飞的独家幕后故事。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三)
说说书的内容,结合上纪录片,我看到了一部科幻喜剧电影创新的困难和所有的努力,包括袋鼠的拟音和动画构建,本身只看到了沈腾马丽的神级演技,而看完幕后书,感受到几百个人的努力所带来的震撼感。那这是大概的感受。
具体到书里面,非常有意思的部分是,在这里吃鱼导演把没有办法剪进整部电影的放下了里边。比如说那个S罐,我觉得的确,吃鱼导演的忧虑是正确的,没有把这个稍微有些低俗的人体排泄物梗放在里面,让独行月球的电影更加冷色调,具有科幻和喜剧的美感。那放在幕后书里肯定是让我这种凡人能够大饱眼福啦~
还有就是宇宙之锤和宇航服的设计。其实光看电影并不能知道独行月球的宇航服是完全全新设计的一套服装,和其他的都不一样,每一个细节和零件都是可以拆分的,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还有宇宙之锤,虽然说在电影里可能就是一秒的镜头,却的确有整张的图纸设计,很宏大很值得赞叹。
当然,还有就是顶流刚子。郝瀚老师的表演确实是非常好,不在乎是不是露脸,还是把刚子的神情表现的淋漓精致。还有背后的视效团队,让刚子很可爱,栩栩如生。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四)
发了好几次豆瓣老是说我不符合社区规则,怎么改都不行,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符合规则,只能发图片试试QAQ要是再发不出去我也没办法了
写了好久不管怎么样一定都要发出来
真的爱惨了这部电影和这本书
真的太喜欢沈腾老师和马丽老师还有吃鱼导演了
现在这里祝贺我们月球票房突破30e!
小月球是最牛的!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五)
没有参与过电影拍摄,但也算是看过几本电影幕后那些事儿。
开心麻花团队真的很开心,即使困难重重,即使挑战大大。
跟组日记,看得我身临其境,恨不得下一秒辞职加入开心麻花(当然,入职门槛也不是我能够得找,做做梦就好了)。
金刚鼠的创作过程,全方位解读。像人的袋鼠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六)
从《独行月球》上映到现在,已经六刷了电影了,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听说会出幕后书,就每天都在狠狠的蹲,期待早日跟自己见面,等了好长时间,终于等到幕后书了!! 整体的书面是一个蓝黄配色,真的看起来就很帅,还送了透卡明信片和机密文件~真的是仪式感拉满了! 打开书籍认真翻看,每一页的故事都是一个惊喜,每看到一个故事的制作,和对应电影里的情节,就让我大为震惊和佩服,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处理的都非常好,在书里,我也是完完全全的感受到,一部好的电影要花多少的心思和努力 戏里戏外,从不独行,在电影里,独孤月独自在月球生存,但他从不孤独,从不渺小,而在戏外,开心麻花的每一位演员和幕后的工作人员,都在为了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方向努力的身影,就不禁感叹,独行月球,从不独行 书中写了拍摄途中的不易,道具制作的困难,还有一些幕后的故事,但翻过一整本书,在看到最后的照片和寄语的时候,零零碎碎的电影碎片让我的回忆再次涌上心头,在回想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独行月球》电影,能感受到所有主创和工作人员的用心良苦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电影幕后的故事和花絮,让我更加认定《独行月球》这部电影真的特别的棒,另外真的要说后浪的书制作的也真的真的特别可以,不管是外观还是质量还是内容,都特别的好!特别的回忆要好好的珍藏! 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戏里戏外,你我从不独行.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七)
看完独行月球电影之后立即入手了幕后书,纸质版是个很有趣很有意义的记录形式,配上幕后纪录片让电影更充实起来。 书中从电影的构思筹备到拍摄过程到后期制作几个方面娓娓道来,采访剧组的工作人员,很有趣。 原来电影的构思与立项是这样开始的,准备拍摄就遭遇了疫情的挑战。特别喜欢书里对于摄影、道具、特效组老师们的采访,月面地球拍摄采用两枚镜头、采用近实远实的大胆思路,宇航服那抹明亮的黄色也调试了如此多遍,经过无数次设计的宇航服和难度很高的袋鼠服(太喜欢配图里面的设计稿了!),还有特效更不必说了,精细到袋鼠每根毛发的特效制作还有高难度的动作捕捉,还有铺天盖地绿幕下的拍摄体验,片头片尾动画的制作、电影配乐的制作,都充满了新奇。 意外收获是删减片段的记载,一场充满“味道”的喜剧戏份,删掉之后保存了电影的喜剧调性,但文字的记录也让这份无厘头发挥了快乐能量。还有腾哥即兴发挥的炸房门,脚趾按开关如此夸张的一幕太有趣了。 最后还特别喜欢的就是片场纪实,通告里龙飞凤舞的字迹,片场欢声笑语的文字花絮,剧组真像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和这帮人一起工作一定很有趣吧。 看完《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对这部电影的爱更深了几层,奇妙的设定,大胆的尝试,硬核庞大的电影工业化和柔软纯粹的爱情主线细密地交织在一起。造梦者们逐帧描绘梦境,于是有了桃花源。像吃鱼导说的那样,正是因为他并不独行,所以才有了独行月球。很感激有这样一部梦幻浪漫的治愈我的电影,独行月球的所有创作者,台前幕后付出心血的可爱人们,真的很了不起。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八)
因为疫情原因幕后书在外流浪了十多天,拿到手时正好是中秋当天(中秋收到独行月球也是不错哈哈哈哈哈哈)btw拆书真的很快乐,从明信片,透卡,档案,到最后开始翻阅书的内容…书的内页纸质类似杂志的纸质,色彩更明亮,对我来说还蛮新颖的哈哈哈哈,明信片的材质触感也和我想象的不一样!真的很喜欢(幕后书真的视觉到触觉都带给了我很多惊喜!)
本人是一个普通的观影人,对于电影更多的是会被演员,情节,情绪吸引,而鲜少认真的去了解幕后。是第一次看这样类型的书,也是第一次如此走近一部电影幕后,从故事剧本的诞生,到各部门的筹备,再到开机,以及最后的后期。一步步迈过各种坎坷,最终才将《独行月球》完整的呈现给影迷。书中记下了各位主创为这部剧付出的心血,时间,精力…还有好多观影时没注意到的小细节(尤其是片头片尾!看完幕后书真的被王磊老师震撼到了),更让我愈发的爱上并珍惜这部来之不易且在我心中独一无二的电影。
从最初被独行月球吸引是因为腾哥和丽姐时隔多年的再次主演合作。走进影院观影时也更多的注重是演员感情线的走向(当然也有视听震撼),到看完幕后书让我对《独行月球》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看完这本书再去影院观影或许又是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感受。
很遗憾在书中提到的一些遗珠剧情无缘在荧幕相见(“S实验室”已反复观看,脑海里满满画面感哈哈哈哈哈),但遗憾常有,就像到最后呈现的也并不一定是主创心中最完美的样子,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和事,留些遗憾才值得回味。
最后谢谢吃鱼导演;谢谢电影《独行月球》的各位主创,各位主演;谢谢后浪出版带给我们的幕后书。真的很爱独行月球!!!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九)
《独行月球》这部电影我去电影院刷了四遍,每看一遍都哭的稀里哗啦,当然也有新的发现。但总会觉得很不得劲,每回看完电影我都会不停刷各类网站找寻和《独行月球》相关的话题,随后我便发现了这本《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
书到了之后我反复咀嚼了好几遍,本身也是学影视专业的我看完真的无比震撼,不仅是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还有幕后种种工作带给我的震撼。
科幻以冷色调为主,大片的冷色调堆积出的高级感充斥人们的感官,而喜剧又以暖色调为主,用接地气的“包袱”一遍又一遍地让人捧腹大笑。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着调的风格却被这么好的结合在一起,看了幕后书才知道这背后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如果我没有看书,我根本不会注意到,独孤月所穿着的宇航服是在之前宇航服设计上从未用过的暖黄色,也没想到道具组和妆造组为了画面和谐付出了多少努力。书里面的扫描手稿看得我起鸡皮疙瘩,真的太厉害了。
有舍才有的,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吃鱼导演在对剧本的改动上,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曾看到过列表里有人吐糟对剧情的改动过于大。对剧本的改动那一part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电影的时长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拍出最精彩的画面是最开始编剧就要注意的问题。有舍才有得,对于和刚子有着相同“功能”的史瑞科维奇,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讨论,大家选择了放弃,即使这个角色同样也有精彩的戏份,但为了使矛盾更突出,还是舍弃了他。
增加的感情线是最让我意难平的,但正是因为独孤月和马蓝星的感情,使得整部电影在最后那一刹那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就如吃鱼导演在社交平台所说,这是由小爱衍生出的大爱。
看到后面吃鱼导演的话我不禁红了眼眶。真的很感谢开麻一直不忘初心突破自我,不断给我们带来那么好的作品,也很开心能看到麻花和后浪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幕后书,让我们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一部好的影片是如何诞生的。
最后祝贺我们的月球票房破30亿!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十)
《独行月球》这部电影我去电影院刷了四遍,每看一遍都哭的稀里哗啦,当然也有新的发现。但总会觉得很不得劲,每回看完电影我都会不停刷各类网站找寻和《独行月球》相关的话题,随后我便发现了这本《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
书到了之后我反复咀嚼了好几遍,本身也是学影视专业的我看完真的无比震撼,不仅是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还有幕后种种工作带给我的震撼。
科幻以冷色调为主,会用强烈的高端数据感侵袭人们的感官,而喜剧又以暖色调为主,用接地气的“包袱”一遍又一遍地让人捧腹大笑。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着调的风格却被这么好的结合在一起,看了幕后书才知道这背后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如果我没有看书,我根本不会注意到,独孤月所穿着的宇航服是在之前宇航服设计上从未用过的暖黄色,也没想到道具组和妆造组为了画面和谐付出了多少努力。书里面的扫描手稿看得我起鸡皮疙瘩,真的太厉害了。
有舍才有的,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吃鱼导演在对剧本的改动上,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曾看到过pyq中有人吐糟对剧情的改动过于大。对剧本的改动那一part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电影的时长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拍出最精彩的画面是最开始编剧就要注意的问题。有舍才有得,对于和刚子有着相同“功能”的史瑞科维奇,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讨论,大家选择了放弃,即使这个角色同样也有精彩的戏份,但为了使矛盾更突出,还是舍弃了他。
增加的感情线是最让我意难平的,但正是因为独孤月和马蓝星的感情,使得整部电影在最后那一刹那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就如吃鱼导演在社交平台所说,这是由小爱衍生出的大爱。
看到后面吃鱼导演的话我不禁红了眼眶。真的很感谢开心麻花一直不忘初心突破自我,不断给我们带来那么好的作品,也很开心能看到麻花和后浪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幕后书,让我们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一部好的影片是如何诞生的。
最后祝贺我们的月球票房破30亿!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十一)
《独行月球》这部电影我去电影院刷了四遍,每看一遍都哭的稀里哗啦,当然也有新的发现。但总会觉得很不得劲,每回看完电影我都会不停刷各类网站找寻和《独行月球》相关的话题,随后我便发现了这本《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
书到了之后我反复咀嚼了好几遍,本身也是学影视专业的我看完真的无比震撼,不仅是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还有幕后种种工作带给我的震撼。
科幻以冷色调为主,大片的冷色调堆积出的高级感充斥人们的感官,而喜剧又以暖色调为主,用接地气的“包袱”一遍又一遍地让人捧腹大笑。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着调的风格却被这么好的结合在一起,看了幕后书才知道这背后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如果我没有看书,我根本不会注意到,独孤月所穿着的宇航服是在之前宇航服设计上从未用过的暖黄色,也没想到道具组和妆造组为了画面和谐付出了多少努力。书里面的扫描手稿看得我津津有味,不得不感叹真的太厉害了。
有舍才有得,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吃鱼导演在对剧本的改动上,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曾看到过列表里有人吐糟对剧情的改动过于大。在看书过程中对剧本的改动那一part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电影的时长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拍出最精彩的画面是最开始编剧就要注意的问题。有舍才有得,对于和刚子有着相同“功能”的史瑞科维奇,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讨论,大家选择了放弃,即使这个角色同样也有精彩的戏份,但为了使矛盾更突出,还是舍弃了他。
增加的感情线是最让我意难平的,但正是因为独孤月和马蓝星的感情,使得整部电影在最后那一刹那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就如吃鱼导演在社交平台所说,这是由小爱衍生出的大爱。
看到后面吃鱼导演的话我不禁红了眼眶。真的很感谢开麻一直不忘初心突破自我,不断给我们带来那么好的作品,也很开心能看到麻花和后浪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幕后书,让我们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一部好的影片是如何诞生的。
最后祝贺我们的月球票房破30亿!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十二)
《独行月球》这部电影我去电影院刷了四遍,每看一遍都哭的稀里哗啦,当然也有新的发现。但总会觉得很不得劲,每回看完电影我都会不停刷各类网站找寻和《独行月球》相关的话题,随后我便发现了这本《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
书到了之后我反复咀嚼了好几遍,本身也是学影视专业的我看完真的无比震撼,不仅是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还有幕后种种工作带给我的震撼。
科幻以冷色调为主,大片的冷色调堆积出的高级感充斥人们的感官,而喜剧又以暖色调为主,用接地气的“包袱”一遍又一遍地让人捧腹大笑。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着调的风格却被这么好的结合在一起,看了幕后书才知道这背后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如果我没有看书,我根本不会注意到,独孤月所穿着的宇航服是在之前宇航服设计上从未用过的暖黄色,也没想到道具组和妆造组为了画面和谐付出了多少努力。书里面的扫描手稿看得我津津有味,不得不感叹真的太厉害了。
有舍才有得,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吃鱼导演在对剧本的改动上,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曾看到过列表里有人吐糟对剧情的改动过于大。在看书过程中对剧本的改动那一part我反复看了好多遍,电影的时长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拍出最精彩的画面是最开始编剧就要注意的问题。有舍才有得,对于和刚子有着相同“功能”的史瑞科维奇,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和讨论,大家选择了放弃,即使这个角色同样也有精彩的戏份,但为了使矛盾更突出,还是舍弃了他。
增加的感情线是最让我意难平的,但正是因为独孤月和马蓝星的感情,使得整部电影在最后那一刹那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就如吃鱼导演在社交平台所说,这是由小爱衍生出的大爱。
看到后面吃鱼导演的话我不禁红了眼眶。真的很感谢开麻一直不忘初心突破自我,不断给我们带来那么好的作品,也很开心能看到麻花和后浪出版社合作推出的幕后书,让我们能更深层次的去了解一部好的影片是如何诞生的。
最后祝贺我们的月球票房破30亿!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十三)
今天在时光网上看到新闻,说《独行月球》票房正式超过30亿。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沉重打击下,电影业陷入了半死不活的萎靡状态,《独行月球》能够取得这个成绩,殊为不易,这不仅是因为开心麻花响亮的喜剧招牌,更是沈腾的超级票房号召力的证明。
想起来看这部电影的情景,那是7月29日,跑了100公里,与几位好友共同看了《独行月球》。电影看得比较开心,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国产喜剧片中比较出色的了。
当时也在豆瓣上打了十分好评,给出的评价如下:国产喜剧与科幻的结合,《疯狂的外星人》《外太空的莫扎特》都做过不太成功甚至失败的尝试,《独行月球》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喜剧是开心麻花的拿手好戏,也是沈腾与马丽的专长,《独行月球》的喜剧效果与《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相比稍逊一筹,但在国产喜剧是稀缺资源的现状下,影片总体上还算不错。科幻尤其是硬科幻一直是国产片的软肋,《独行月球》只能算是软科幻,科幻部分中规中矩,尤其是喜剧元素与科幻元素的融合难言完满,反而是前者很大程度上稀释了后者。敢于进军这一领域,至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与其一味苛责,不如多些鼓励!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可以说是电影的“周边”,一本专门介绍电影拍摄的幕后故事,也即“复盘电影诞生始末,全程追踪创作过程,独家公开创新思考”。具体而言,主要包括镜头设计(影像建立与界限探索)、美术设计(打造复古科幻世界)、造型设计(独一无二的“宇宙高定”)、视觉特效(玩转虚拟艺术)、动作设计(旋转跳跃在月球),还包括金刚鼠的拍摄、火箭如何发射、月球场面的呈现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独行月球》这部电影,那么与这本书搭配使用,无疑效果会更佳。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十四)
还记得暑假我们一家四口在电影院里看了《独行月球》,出乎意料的是6岁的儿子居然全程坐住了,看到最后他的小眼睛里也闪着泪花,至于泪腺发达+笑点颇低的我,是笑笑哭哭,哭哭笑笑……
我还因为独孤月最后推的那玩意到底叫“宇宙之锤”还是叫“雷神之锤”和我老公争了好多天,我发誓我肯定听到“雷神之锤”这个词的,难道是某个观影的人喊的,就那么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为了争个输赢,我买了这本幕后故事,结果拿下封套,内封面下方蚂蚁大的四个小字“宇宙之 锤”,呃,我准备不把这本书带回家,坚决不松口。
这本书从导演张吃鱼无意中听到朋友说起的一个韩国漫画《独行月球》说起,一整个作品诞生的过程全在书里,所以,我们在看到一部爆火的电影之后,不要只关注演员,也稍微了解一下幕后的精彩故事,以及每一个付出努力的小“螺丝钉”嘛。
作为科幻喜剧,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可以说都是比较冷门小众的,科幻大多假定性强、故事严肃、富有哲思;喜剧则贴近现实生活,市井亲民,映照人情冷暖;如何把二者融为一体是难题,但对于开心麻花,喜剧肯定是首要考虑的。
至于影片上映之后,很多人失望于对于喜剧的预期,觉得笑料太少还夹杂着悲情,有点让人不爽。但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嘛,在一部电影看完除了好笑,还能收获更多不一样的情绪,不是更好吗?所以电影尊重了原著,没有改动悲情的结尾。
漫画原著承载的主题比较复杂多样,在编剧们的反复讨论下,定下了“回家”“孤独”“小人物成长”这三个主题,最终“小人物成长”成为整部剧的一级主题,回家和孤独退居二线。在人物的选择上舍掉了原著里另外一个月球幸存者,这样更突出袋鼠的戏剧性。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场景的制作、造型服装的设定、动作设计、“特型”演员的训练……在142个日夜中制造出了多少个名场面呀!
你知道金刚鼠是人演的吗?你知道母袋鼠做了几个造型吗?你知道宇航服的黄到底是哪种黄吗?……书里还揭秘了很多制作以及拍摄的细节,除了高清概念图、精美剧照、漫画手稿,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手绘板报,真是各有特色,与剪辑人员的Q&A,让你更全面的去了解电影的制作过程。
随书赠品:一份月盾基地档案函(内含:绝密文件,嘿嘿嘿)
ps.我还得到一张刚子的透卡,可以DIY和刚子的合影哟。
独行月球幕后那些事儿读后感(十五)
p.22,关于电影加出来的爱情线,导演认为,独孤月比较怂,而马蓝星是一个有决断力的勇敢的女性,他想活成马蓝星的样子,所以才被吸引。这个想法很好,可惜电影里独孤月爱上马蓝星的场景,一个是马蓝星自带柔光的偶遇,一个是马蓝星以为没人看见时的独舞,强调的都是她“冷酷”背后“柔美”的一面,似乎冷静决断之类的“男性特质”在女性角色身上是需要 justify,或者至少是需要“反差萌”来冲淡的东西。不知道这是他们自己的看法,还是他们认为观众只能理解这一种刻板的“女性魅力”。 p.36,日式漫画与美式漫画的透视差别,日式漫画中,散点透视是普遍的创作方式,而美式漫画一般采用单点透视。电影最终更多参照西方的漫画风格,主要考虑到,一是电影特效镜头与实际拍摄的衔接需要遵循比较严谨的视觉逻辑,二是日式漫画那种情景和透视感带来的视觉感受,需要艺术家发挥比较主观的感受来进行创作,很难量化,不太具备工业化大规模协作实施的可行性。 p.47,初期美术概念中,月盾基地中央设计了一个巨型水陆缸(剧本里的独孤月还跑进去裸泳来着),由月球的陨石和灰尘,加上地球的枯树等等组成,通过控制温度湿度,让陨石长满苔藓,模拟地球的热带雨林,让死寂月球上的这一缸生机,给宇航员们带来慰藉。因预算限制,这个浪漫设计未能实现,改为马蓝星居住舱里的小型水陆缸。只是想到之前看到新闻说2022世界水族造景大赛前十名中国占据了六个席位,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不是在中国已经挺流行了。 p.82,打光对颜色的影响,部分月球戏的打光氛围是冷光,打到黄色的宇航服上,会带出一丝绿色。 p.142,因动作复杂增加威亚数量,容易与其他部门的设备发生冲突,动作部门需要与美术部门,尤其是道具和置景部门,充分沟通威亚的悬挂位置。同时,造型团队也需要在服装设计中留出威亚空间。 p.191,因为需要后期特效,拍摄袋鼠相关镜头,要拍摄三次不同的画面内容,比如第一镜拍独孤月与袋鼠双人正常表演,第二镜袋鼠离场,独孤月按照第一镜的标准单独表演,复刻台词和动作,第三镜演员离场,视效团队拍摄素材。其中第二镜,演员没有了搭档,也就没有了眼神目标,要特别注意眼神聚焦点与第一镜对不上的问题,以免后期制作无法衔接。 p.258,片尾一幕幕动画展现了电影制作各工种的工作,挺可爱的,果然我自己是啥也没看出来。 p.266,“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秒钟的视频画面,大概是由24帧图像组成的……每秒钟需要手动摆放12次,10秒就是120次。而且到底是2帧移动一次更好看,还是3帧移动一次,也是反复尝试后得出的结论。每次拍摄一小段之后,就需要查看当前的画面连贯起来是否好看,有哪些地方还需要调整。”之前对定格动画的印象就是一顿一顿的,知道帧数比较少,但没注意过速度变化。 笔记就这些了。为了看这书,专门去二刷了一下,从笑点来说,比较真切体会到了喜剧效果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依赖“意料之外”,一类是可以反复笑的,这个片还是前者比较多,或者可能后者做得没有前者好。剧本的角色问题在纪录片那边也说了,除了独孤月和顶流刚子之外,唯一能看的角色可能就是葫芦丝儿,别的角色要么太单薄要么很莫名,尤其马蓝星很工具人,单讲沈马cp,无论硬加出来的爱情线还是观众期待的搞笑戏,实际上都没立起来,很可惜。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我不喜欢科幻,所以我看过的跟科幻搭边的东西可能还恰恰都是喜剧片,于是完全无法理解他们不停强调的科幻与喜剧的矛盾,每看他们说一句,我就内心吼一句“去看红矮星号!”,自己都被自己吼烦了。 不过可能因为我也看着原作漫画也就一般,觉得电影笑点的本地化做得还不错,从纪录片看,似乎很多是麻花团队现场攒出来的。一些煽情部分在危险边缘也算被笑点抢救了回来,虽然本来也不是非得搞出煽情感。这片据称是第一部全中国团队做的科幻电影,如果确实如此,还是挺值得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