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而出》是一篇讲述蛾子蜕变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蛾子从蛹中破繭而出的过程,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文章中蕴含着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困难的克服。读后让人感慨生命的奇迹和坚强的力量。
《破繭而出》读后感(一)
每次读过,都有感动和领悟。由于喜爱阅读和写作,继而走上了写作疗愈的道路。不但通过写作疗愈自己,也用分享去疗愈他人。写作可以让生命延续和升华。写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静然老师的文字,深沉隽永,高雅脱俗。每次读过,都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比如其中一篇,《木棉英雄》,本身也是发表在香港一本优秀的文学期刊上。这篇文字,通过时空的切换叙写,让人感悟到生命的伟大。
《破繭而出》读后感(二)
静然赠予的个人作品集《破茧而出》让我有很亲切的感受,虽然我不是家庭主妇,但是作者经历的挣扎是我以及许多女性都有同感的:例如需要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学习,生育子女对自我身份的改变,扶持父母时对生命的反思,以及追寻个人价值的漫长路途。
读到暴躁的外公这篇文章,我联想到自己的奶奶,她在亲友眼中是小气固执的老人家,富足的儿女们不能理解她为何保留过期的食物和药品,经常揶揄她。我有一次问奶奶,吃过期的东西不会伤身体吗,她叹气自语道,我从那时节省惯了,很多东西不舍得丢,很难改掉这个毛病。我听到她的回答很惊讶,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奶奶的想法,也许也没有太多人认真问她的想法。我从静然描写的外公,能找到我奶奶的影子,我读完书会希望下回见到奶奶的时候,多听听她的说法。
如果静然的外公、农场肥妈或我的奶奶亲人也写下他们的想法,也许更是很有意思的参照,说不定能解开我们的一些心结。在此意义上,我能理解家人社交型叙事写作的意义,即与亲人有条理、从容不迫地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是非常稀缺的,一来家人之间柴米油盐的话语过多,相处时间又少,没有深入交心的机会,二来华人往往报喜不报忧,稍稍提到谓我何忧的话题就容易收住不谈,便又回到为我何求的话里。写作是一个相对能给予这种不受打扰的对话空间,以笔交心或许是适合我们文化的好方式。
我参加静然的写作训练营一个月,虽然懈怠下来未能每日保持书写,但却领会到我与写作的关系。我的写作能让自己整理纷扰的思绪,感受生活中很多事情由不少前因后果所牵引,眼界能稍微打开一些,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感谢《破茧而出》这本书,让我有了这些体会。
《破繭而出》读后感(三)
文/田田 《破茧而出》,这本繁体字的小书,两三天我便在空闲时间读完,依旧很有余味。那些人,那些事,一个个从繁体却不难读懂的文字中,渐渐成为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心里挥之不去,他们的人生故事让我唏嘘:自尊又自傲的外公,从108块变成了守财奴;本想照顾怀孕女儿的母亲却忽然中风回了老家,几年后想给外孙买双鞋填补遗憾;“我”左冲右突,想走一条写作的道路;市井又真实温暖的老乡肥妈给与着“我”太多温暖和世情,陪我走着一段远离故乡的人生旅途。这些都让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触动,正好这几天,我的父母也从老家过来,让本孤独一人在城市里追求写作梦的我,又重新面对童年往事,面对父母,面对人间烟火。和这本书的故事不期而遇,合成一首引发旧日情怀的二重唱,撩动着我的心弦。 最奇妙的是,静然的故事和我的故事竟然如此相像,同样是写作之旅,同样是来自乡村,同样是对人有种亲近又疏离的性情。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也许每个人的故事本身就既是个体的,同时又是一代人相似的旅程。特别是这种类似于“个人传记”的故事。 作者静然是我未曾见过面的朋友,她出生在南方,而我是东北人,她现在在更远的南方香港,我则在北京,两个人怎么相识的?具体细节也记不得了,也许是我“随便”翻到了她在网上发的“妈妈写作会”的邀请文章,觉得很有意思,便参加了几期,记录和分享着每天的开心三件事。 后来,慢慢交流,偶尔参与静然组织的视频主题交流分享,才知道对方大概的样子,现在又从书上知道了对方更多的经历,和心灵深处的一些故事和想法。发现我们虽有太多的不同,又有太多的相通。 这本书让相遇变得更加有层次,我也更加相信“吸引力法则”有些道理,同频的人会相遇,遇见的人会有同样的振幅共鸣。 静然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写下了她从一个乡村小女孩到写作追求者,到两个孩子妈妈,再到叙事心理学博士的心路,用几个篇章记取了亲人和遇到的人,有情有味,有香有色,读了这本小书,会让人不自觉地也想拿起笔,写写自己的故事。 她的自序说是想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家庭主妇。这也是我大学毕业前夕夜谈时我自己说过的,我的理想也是做一个家庭主妇!不是因为没有社会责任感,或是想偷懒,而是仿佛成为家庭主妇的我们,就可以边做着有意义的“家的事业”,边实现自己隐秘的愿望,那就是成为一个表达者。不敢称之为作家,总可以“坐”在家里,偷偷实现一些梦想,不受世俗打扰,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想想那也许是年轻女孩对社会的恐惧和疏离,同时也是对一份人生理想的坚持:挤满书的大书柜,竹木的地板,孩子和猫,自己穿着拖鞋看书写作,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20多年后,我和静然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理想,虽然都经历着自己的曲折宛转。我们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旅途中的人,记忆和理想,以及可以闻到的当下味道,带着一颗真实又真诚的心,感受着,呼吸着,疗愈着自己,同时也治愈着阅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