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任》是一篇关于信任的文章,通过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感悟,深刻探讨了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信任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真诚和理解基础上的,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建立牢固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读完后让人深受启发。
我们的信任读后感第一篇
不建议浪费时间,没有什么价值,标题骗子,真心不推荐。不建议浪费时间,没有什么价值,标题骗子,真心不推荐。不建议浪费时间,没有什么价值,标题骗子,真心不推荐。不建议浪费时间,没有什么价值,标题骗子,真心不推荐。不建议浪费时间,没有什么价值,标题骗子,真心不推荐。
我们的信任读后感第二篇
《我们的信任》这本书主要讲述影响社会信任的各种因素。
一般性对我们来说,讲到信任这个话题,一般是心理学上的,如果写这样一本书,一般也是心理学专家写的比较多。这本书的作者是布鲁斯·施奈尔,从他的百科上面显示,他是一位美国的密码学家、信息安全学家,并且创办了一家信息安全公司,可以说他在互联网领域是个技术大拿,在世界级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实用高效实施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这点很值得我们玩味。一个IT男,在自己专业领域有着强大技术的人去研究关于信任,关于人性的话题。其实如果从他的研究领域,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人的本性,人的信任研究的很是透彻。作为安全密码学方面的专家,每天打交道的就是如何保持数据信息的安全。而这些都恰恰是需要对人性的研究,对信任的研究。
作为一名安全学家,他对于信任的话题是及其敏感的。在他看来研究信任这个话题,一定是从整个大的群体中去研究,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影响着其中每一个参与者的信任水平。
当我们在讲信任的时候,一定不能避免的话题就是背叛。我们不能因为背叛还害怕这个话题。能充分得研究背叛,就能更好的了解信任。在作者看来,一个社会的背叛行为越多,社会的信任水平越低,反之亦然。因为社会主体中存在着太多的利益关系,所以造成社会的矛盾,背叛的行为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持社会本身的良性运转,社会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维护其信任水平,作者将这些途径统称为社会压力。这里将这些压力分成四类:道德压力、名誉压力、制度压力和防御机制。正是由于这些压力的存在,使的社会的背叛行为减少。
其实作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人的信任定义的很脆弱,可能是出于他作为安全领域的专家,对于这些人性的东西会很敏感。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去验证人的信任与社会的关系。在无限大的环境中去验证,但是如果把规模无限缩小,就是对于每一个人的信任。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挺痛苦的,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这本书本身就不是那么有趣的关系。对于信任,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讲,一直在追求的。我们无限的希望所有人都能互相信任,但是有的时候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些。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话题,就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就和信任一样,到底人本性是选择相信多一点还是选择不信多一点?这个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在我看来,在人类那么多年的进化中,我们的基因可能选择不信任会更加多,就是因为我们的多疑,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才能使我们能够延续下来。
我们的信任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是我就信任专题所读的第三本书,作者是美国安全专家Bruce Schneier。该书试图解释影响一个社会信任水平的各种因素,以及维持社会信任的社会机制。
在作者看来,一个社会信任水平受该社会中相关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机构、企业等组织)的背叛与协作行为的影响(鹰-鸽模型)。社会主体背叛行为越多,将会越损害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反之则反之。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体会产生背叛行为呢?原因在于社会主体所存在的利益冲突——或者社会主体本身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存在矛盾,或者社会主体所从属的组织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存在矛盾,当社会主体偏向本身的利益或其从属组织的利益,就会背叛社会。
为了维持社会本身的良性运转,社会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维护其信任水平,作者将这些途径统称为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之所以能起到维护信任的作用,原因在于它会增加协作的收益而降低其成本,减少背叛的收益而增加其成本,进而总体上增加协作相对于背叛的净收益。作者将这些社会压力分为四类:道德压力、名誉压力、制度压力、防护机制。其中前两种社会压力在小共同体中较为有效;制度压力则在大共同体中较为有效;而防护机制则适用于任何一种社会规模,因为它实际上是对前面三种社会压力的补充。此外,如果社会主体是组织而非个人,则道德压力将会失效。由于这些社会压力机制的存在,使得各种社会协作成为可能。所以,不必为了公地悲剧、搭便车这样一些社会困境而烦恼,重要的是创造相应的社会压力来矫正这些社会困境。
由于社会压力维护社会信任水平的原理在于增加协作相对于背叛的净收益,这将使得社会压力并不能总是维护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当社会主体从本身的利益或从属的组织的利益中获得的收益低于社会主体从社会整体利益获得的收益、以及协作相对于背叛的净收益这两者之和时,社会主体将会选择协作;否则该社会主体将选择背叛。一旦社会主体选择后者,即意味着维护社会信任水平的社会压力机制失效。
当然,上述逻辑成立的前提是社会主体是一个狭隘的利己主义者。如果社会主体具有利他或互惠精神(或者说社会主体是具有长期宏观视野的利己主义者),那么即使不具备上述社会压力机制,也可以维持社会协作。
应该来说,作者对于社会信任的解释是基本成功的。当然,前文中的“社会”是一种广义概念,相当于和“国家”对应的这一类共同体。但是如果我们把“社会”的规模缩小,比如是一个学校或一个社区,其实上述解释同样可以成立。在一个学校中,也存在人们之间的信任水平问题。学校中不同主体的协作或背叛将影响这个学校的信任水平,这种信任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而学校要维持良性运转,需要引入前述四种压力机制。但是这些压力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失效。
本书的翻译总体上还比较流畅,但是有些地方的翻译显示出译者的一些知识缺陷。如第253页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句话:“检查与平衡是我们拥有的最为有力的工具来促成此事,而透明度又是保障检查与平衡能够工作的最佳方式。”这句话除了“促成此事”应放“最为有力”之前外,最大的问题是“检查与平衡”。刚开始我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后来想起来英文对应词是“check and balance”,中文一般译为“制衡”。
我们的信任读后感第四篇
美好源于信任,在那些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存在刚刚到达地球的时候,我们远古的祖先大概就已经掌握了这一经验。
的确,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团结协作都要比单打独斗好得多。因为参加协作意味着你可以获得更多有利于生存的资源,意味着你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尤其是在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到如此规模的时候。
但问题在于,团结协作的前提在于每个个体都服从于集体利益,都信奉那些所谓的规则、契约——同时我们也相信其他人都会遵守规则——否则协作便只是空谈而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的确是如此做的,就像你会相信出租车司机会带你到你想去的地方,会相信老师会教给你需要的知识,也会相信老板会给你应有的薪水。
但是这样对所有人都怀有信任同样是无法生存的。如果你读过《自私的基因》或者《共情时代》之类的社会学著作,你便应该知道那些“社会困境”或者“生存策略”绝不仅仅出现在理论当中。
如果我们将鹰鸽博弈稍微进行变化,我们将不难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如果社会中所有人都坚信他人会遵守规则,那么那些违反规则的人无疑会获得比遵守规则更为丰厚的资源。
举例而言,当你购买物品时如果坚信店家会给你想要的东西,那么店家对你的欺诈就更容易成功,那么他的利润也自然更加丰厚。
在很多时候,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都不会完全一致,那么群体中的很多人也就会在利益之间进行抉择,从而决定是否背叛(这里的“背叛”指的是不遵守应遵守的契约)群体。
无论你怎么极力否认,在每个群体中都绝不会只有鸽子,即便它最初是完全由鸽子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鹰的出现都是无可避免,而且这些鹰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极力践踏社会规则。
但即便如此,我们都依然会相信出租车司机、相信教师、相信医生、相信法院、相信警察——而不是一直疑神疑鬼、一直亲力亲为。
这很难懂,鸽子已经知道了社会中有着大量鹰的存在,为什么鸽子还会选择信任那些身份不明的人?或者说,是什么给了鸽子底气去信任那些似鹰似鸽的人?
如果对于这个问题你只有模棱两可的答案,那么我想你可以选择这本书,去搞清楚“我们的信任从何而来”。
本书作者布鲁斯·施奈尔是一名信息安全领域的知名技术专家,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完美的答复,作者在书中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十余种科学理论,可谓是“恢宏巨制”。
因为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宿舍活动排练而我要陪女朋友。那些面临矛盾的个体就将不可避免地直面社会困境。
这是一个博弈论问题,每个人要么选择服从群体,那么就只能对群体作出背叛行为——而背叛与否则取决于成本与收入的高低——这也是为鸽子们提供底气的关键因素。
每个背叛集体的个体都会不可避免的接受到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所谓的社会压力就是人们在选择背叛行为之前、之中、之后的情感体验、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作者在本书中将社会压力分为:道德压力、名誉压力、制度压力、防护机制四种类型。这也便是影响背叛行为成本与收入的因素,也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信任模型。
道德压力更多的指个人信念,也就是文化赋予人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觉得偷窃是不义之举,那么他实行偷窃前后必然会体验愧疚、惊慌等负面情绪。
名誉压力则是如果一个人对群体进行了背叛,当事情水落石出之后,他的社会名誉必然会因此降低。每个人都试图让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良好,而背叛却会取得相反效果。
制度压力来源于法律,一个人可能不会因为偷窃有所不安,也可能偷窃成功会加强自己在圈子里的地位——但他也必须考虑落网之后受到的处罚。
防护机制则是各种安保措施。它会增加背叛难度,或者让找出背叛者更为简便——它使前三种社会压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
但事实是,无论社会压力有多么坚不可摧,背叛行为都绝不会完全避免。这个世界永远比理论复杂的多,每个人因为具有多个身份:他是儿子、是父亲、是职员、是友人……也就同时置于了多个集体之中。
不同的集体必然有着不同的利益,而集体之间也绝不可能完全没有利益的矛盾。“你的妻子和母亲落水先救谁?”就是一个将不同集体矛盾集中的问题。
而你选择某个集体的利益的同时,也必然是对另一个集体的背叛——甚至同时是多个集体之间。
于是在信任模型建造完毕之后,作者将四个模型分别置入了组织、公司、机构等现实状况之内,对真实世界中更为复杂的社会困境和利益冲突进行深度剖析,并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社会上的背叛率绝不可能完全降到0%。社会也同时允许背叛率稳定在某个不太大的、社会可以忍受的数字上。如果背叛率引起了社会恐慌,那么就代表着社会压力的失效。
对,你没看错。社会压力的确会失效,就像你隔着互联网购物就不能期待道德压力与名誉压力一样。制度压力与防护机制也同样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低下头颅。
于是作者在本书第四部分,对社会压力失效的原因作出了八种可能的解释。并且借由飞速发展的科技、日益庞大的社会对未来社会压力可能的结果做出了预测。
事实上,除非像《1984》介绍的那样对每个人进行严格的监视,否则社会上的背叛行为绝不可能完全消失(即便《1984》也没能完全杜绝)。
背叛行为也绝不可能有弊无利,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的社会只会一代代地复制而不会有所发展,所以社会也同样允许背叛行为的存在。
而我们是否选择对一个人提供信任,也许便取决于对对方选择背叛所付出的成本大小的预测吧。
我们的信任读后感第五篇
信任是一种社会美德,要像保护呼吸的空气或是饮用水一样去保护信任。当它被破坏时,整个社区都会遭殃;当它被摧毁时,社会就会摇摇欲坠,甚至崩塌。——西塞拉·博克
1
人格心理学中,美德概念的定义是凡可给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我们可以说勇敢是美德,自信是美德,乐于助人、坚持不懈是美德,那信任是不是一种美德?
积极心理学中将美德划分为六大类共计24种优秀品质,个人觉得信任可以分解为其中的协作和自律等品质,这样看来信任当然算是种美德。
谈到信任的话题,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探讨,比如人际关系处理、信任本身的定义与分类、信任机制的功能与价值,又或者是信任的神经生物机制等等。
最近看了一本书,没有从上述常见角度为出发点,而是尝试建立一套分析框架解释在社会层面信任之所以能够维持的因素,各种因素失效的原因,以及对应各种因素可以采取的安保措施。
这本书就是布鲁斯·施奈尔的《我们的信任》,是一本社会科学著作,作者系信息安全领域的巨擘,曾作为他本人出现在小说《达芬奇密码》中。原版书名直译过来是“说谎者和局外人”或者“骗子和异类”,书里用了很大篇幅谈论了在某种社会困境里个体对于合作与背叛的选择。
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对于个人来说,所谓合作就是要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群体利益,反之则是背叛。每个人又会处于多个群体间,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各种利益冲突。在这里作者只是将其区分并没有对合作与背叛做出道德上的判断,作者认为合作是信任的表现形式,而信任下的合作只是迫于某些社会压力形成的一种产物。
2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无比详细的例子一步步展开自己的观点,下面用我自己的话简单地给大家转述一下作者的思路,一起感受下作者的洞察力、想象力以及信息聚合的能力。
如果信任是一套广播体操,可以把它分解为两个慢动作,一是协作,一是防御。协作是信任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所在,而防御是信任的基础,是为了更好地去信任的一种保障,作者就以防御和协作的生物演化历史为出发点探讨生物的信任史。
防御是继进食、排泄、繁殖之后,地球生物的最古老的四种行为之一。可以说防御力高低是决定一个物种能否在演化长河中生存下去的决定性因素,每种生灵都有自己的防御之道,自然界中的防御方式也是光怪陆离的,仅是在动物世界中就有牙齿、爪子、伪装、模仿、甲壳、掘洞、报警、毒性、飞行、组队以及智力等等,微观世界里还有更多脑洞大开的防御方式。
当生物进化到有智力,特别是灵长类动物以后,在野外生存下去变得十分容易,防御就不单单是为了抵御天敌或是自然,而是为了与同类匹敌。自然选择往往更眷顾更残忍的物种,智力越高的物种越是凶残(从考古学家搜集的资料里可以看到智人曾是最凶残的物种),一不留神可能被同类故意或者误伤致死,所以智力这种防御方式就在抵御自己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也为相互信任奠定了基础。
3
说到协作与背叛,作者用了博弈论中鹰鸽博弈的模型加以说明,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有许多复杂的变体,作者对此做了一些延伸解读。现实世界里,更多的物种采用的更多是协作的方式。其中原因可以这样简单的来解释,由于存在一些奖惩机制,背叛者可以收获更多的短期利益,但是长期来看协作者将会获益更多。
在谈到人类自己的信任时,作者用了进化心理学甚至是流行的文化基因理论中的一些案例加以阐释,认为我们人类能够有更广泛更精细的协作,以及建立了众多的防护机制,更多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是人类的一种自我驯化。
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与10万年前非洲原始狩猎部落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我们的基因、我们的大脑却没有丝毫进化。想想是有道理的,10万年大概只有3000到4000代人,在进化史中不过是眨眼之间,就好比是细菌生命中的一天半。
一方面是趋于协作的一些基因使得我们祖先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文化的进化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基因本身,虽然人骨子里仍然是热衷于短期利益的,人们能够预知到可能收获的长期利益,这种强大的力量驱使我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协作文明。
作者将这种力量定义为一种社会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分为四种类型:道德压力、名誉压力、制度压力和防护机制。在邓巴数以内的小圈子里前两种更有约束力,万物互联的今天后两者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安全专家作者花了大部分篇幅介绍了四种类型在不同的社会困境下的具体作用以及失效原因,里面有详细的有趣的例证,对此感兴趣的可以读下这些章节。
4
在科学技术高速进步的今天,我们应采取和设计什么样的社会压力才能使得协作机制不会失效,才能减少背叛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危害,本书在最后两章讨论了这些内容。
作者认为“安全是过程,而不是产品”,合作与背叛是一种动态平衡,因此安全也不会有一个正确位置,社会管理者要不断寻找合适的制度压力和防护机制来保障信任不会被瓦解。
最后作者也对背叛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合作者不一定是在做正确的事情,社会也需要好的背叛者,好的背叛是一台创新引擎,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谈一下自己读完之后的启发。本书虽然旨在说明社会中的信任问题,对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信任也有一定的启示。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如何选择,群体不一定是很多人,家庭、朋友、同事都可以是群体,两个人就可以形成一个小群体。
在两人关系里你和另一个人的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对你来说利益冲突并不是你和另一个人的,而是你的个人利益与你俩的群体利益,你该如何选择?个人觉得最好是选那个符合你长期利益那个,有时那是和群体利益相同,有时则会和个人短期利益一致。因为我们选择个人短期利益比较容易,每个人本能都有这个技能,难得的是长期利益的预判。
如果目的在于短期利益,那你的信任无异于一场赌博;如果目的在于长期利益,这时你的信任将变成一种投资。
读书是一种修行
我们的信任读后感第六篇
很多人一谈到信任,往往开始就很兴奋,但是进一步聊下去,就没有话可说。对于这种现象,我个人的解释也许就是对信任的理解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研读一些学者的著作,看看他们是以哪种角度分析信任的定义以及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就我目前所看到关于信任的著作有几本:弗兰西斯.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把信任当做社会资本,他认为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彼得.什托姆普卡在《社会:一种社会学理论》一书中也分析了信任文化出现衰落的模型,并认为信任是相信他人未来可能行动的赌博;另外尼克拉斯.卢曼、史蒂芬.柯维、查尔斯.蒂利以及郑也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信任机制对社会群体的影响。
但在这里,我今天所要介绍的不是上述所言的纯粹的社会学理论著作,而是信息安全界的密码专家布鲁斯.施奈尔的新著《我们的信任:为什么有时信任,有时不信任》。对于信任这样沉重的话题,这本书可没像上述社会学理论理论著作那样沉重,虽然本书涉及到实验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哲学等多达十多个学科的知识,但作者却尝试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分析信任是如何影响社会群体。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就讲到过,信任对于每一个群体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一方面人们总希望自己扮演好道德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希望其他个体能够做到,但是这种理想的生态系统是不存在的。在所有的复杂生态系统中,也有少数的败坏风气的颠覆分子加入这个群体,对于这些违背社会道德伦理的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利用国家机器、高科技工具或者心理防线去防御,但这种防御方式有时候并不总是奏效。
为了分析社会压力是如何失效的,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信任的历史演变。在本书的开头,作者也提及到信任是一个矛盾体,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一方面,人们总是追求群体利益而合作,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因为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矛盾时而背叛,这就涉及到对他人行为的防御。在本书中,作者用红皇后效应、邓巴数、人类天生的智慧等概念分析了防御的演变,用诺瓦克四种机制、亲缘选择和扎哈维的缺陷原则分析了协作的演进史,接着提出约束人类行为的道德信条和约束别人使用的名声机制,作者把这种在大脑中有意识或下意识的约束称为社会压力。
对于上文所提及到的信任的矛盾体:群体利益的协作和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背叛,作者把它称为社会困境,它是指集体利益与冲突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很矛盾的问题:囚徒困境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为了达到利润化,不得和竞争对手一样进行广告宣传的军事竞赛困境,而这并没有增加它们的利润;过度捕捞导致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的公地悲剧;还有整个社会冲突的搭便车问题,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博弈论理论。
像上述这些博弈论问题,当群体范围越来越大的,背叛可能会给整个群体利益带来灾难性的结果。人类固然热衷于对金钱的崇拜,甚至不择手段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人性本身也有虚伪的表现,人们既希望从欺骗中获取效益,又希望维持自我良好的自我感觉。人们往往在做一件背叛群体利益的事情之前、之中、之后都会有一系列的情感纠结,这些纠结就是社会压力的约束。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社会压力,即道德压力、名誉压力、制度压力、防护机制,其中防护机制是在多种社会压力下的增强和补充,这些构成了本书中的信任模型。
本书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如自私自利、个人保护利益、自我保护利益、其他心理动机等等常见的几类利益冲突,然后在组织、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结构中具体分析利益冲突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具体表现,作者还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对社会压力机制的反应,例如,对公司最有效的道德压力和名誉压力,而政府机构则是制度压力。
社会压力虽然能够约束不道德的事件发生,但是由于社会压力本身、度量、操作性、漏洞等其他原因导致社会压力失效,作者在本书第15章就分析了社会压力失效的8种误解。作者还认为,与日俱增的规模在不同层面上对社会压力产生影响,随着创新使得科技进步越快,即使是最高技术的防护措施也会使防护机制失效。
尽管人们总是尝试去设计最完美的信任社会,但总有背叛者的出现,增加社会压力并一定会约束背叛行为出现。当然背叛并不总是一个贬义词,有时也会阻止协作,甚至有时候背叛并不是一件不光荣的事,我们偶然在一些事情上背叛,大多数还是遵守社会约束,这就映射了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有时候信任,有时候不信任”。
2013年7月24日 青岛早报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各家媒体请勿非法转载!
欢迎关注微信平台:商业书阅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