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上的魔术师》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奇迹的小说。主人公小杰是一名街头魔术师,他和女孩小洁相遇后,展开了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小杰用自己的魔术为小洁带来了希望和快乐,最终两人的爱情也变成了一场奇迹。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爱与希望的力量。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一
之前接触的一些台湾的作品,给我的印象是字里行间有很强的故事性,这本尤其如此,会一步步跟随作者的引出的线索深入进去,不肯停下。小说的叙述方式确有些像村上,悬疑、奇幻、一点点情色。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天桥”,时代的变迁埋藏了太多童年过往,故乡的面貌、邻里的知晓、玩伴的羁绊以及魔术师的魔术。长大以后,很多时候我们不再深究一个故事是否真实,更愿意放下经验,跟随故事里的主人公再重温一遍那早已远去却仍未释怀的生活。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二
十个故事,串联成了一段回忆录,并联成了一段流光似水。似乎天桥上并不存在什么魔法师,甚至似乎天桥本来就没有存在一样。
作者吴先生,简单查阅了一个他的信息,在一个不惑之年还可以带着一颗童孩般似的心情阐述了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正如魔术师讲过的,你相信的 就可以变为真。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三
最近比较懒惰,又很逞强,所以毒唯英语书籍的阅读有些吃力。心血来潮看了本俄派《我们》后十分吃力耗时良久,转来看这本有舒畅之感。
盼盼推给我这本书时的荐词为「语感好」,体现在切实阅读体验上即,眼睛快速扫一段很快就理解无过大饶舌的视觉阻碍。也让这本可以特别特别快的读完。
说回书的内容布络。2016年读《皮囊》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书名主题下的各个小短篇串并联,既不烂尾又切题太难了。蔡崇达前半本写得我成个半泪人儿,后半本直接烂尾到能闻着屎味。这么比,虽论剧情中人物的活力与结尾段的升华的精妙程度我更爱前几篇,但后几篇同样保持着稳健步调,时不时提关联魔术师努力地提醒读者,这是一本论切题可以当参考答案的范本。
另,张大春怎么自己不好好写书,总乱跑去给别人写序。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四
张大春和柯裕棻在序中都对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中华商场(这一台北曾经的地标性建筑)表达了怀念之情,这本书自然而然地被铺洒上一层怀旧的色彩。但对于我这种身处大陆,对台北一无所知,对过去很少留恋的人来说,故事向我展现的就是另一种氛围,接近于梦境,夹杂真实与虚幻。天桥上的那个魔术师,起初总把他理解成幻术师,他所变的对象并没有改变,不过大家被他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幻术制造的世界。
但对这个“幻术”,魔术师是有要求的,外人不可以随意跨越界限,“因为那是在魔术时间里头,魔术开始进行的时候,这个笼子附近的时间会变得跟我们站的这个天桥上的时间不同,一旦有人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打扰了这个时间,鸟就回不来了”(《鸟》)。把一对双胞胎兄弟变成一个人,用纸变出一只透明鱼,我和故事中的人一样,尽管惊奇却也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有时他只是出现在故事里,串联起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有时甚至都不曾出现,但他成为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的地标性人物,好像有他的地方就有不可思议的传说。
有人说作者吴明益是故事里那个做微缩模型的技师阿卡,他从各种细节处还原中华商场,还原曾经在那的生活。也有人说他是魔术师,他在给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变一个个轻盈又绮丽的魔术。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五
——2016.3.21 文字的风格还是很舒服的,娓娓道来,故事就自然而然展现在眼前,可我没有在天桥上的经历,所以代入感有些不够。发现作者很喜欢这样写: “小孩子天真的脸本事就是人生为了要让我们勇于活下去所设下的骗局,这事我到很久之后才了解。” “那时我自己已经懂了魔术的奥秘,就像十一岁暗恋同班同学的时候我误以为自己已经懂得爱情。” 整体看来,这不仅是回忆过去的小说式散文,不只是呈现过去的那些人和事,这其间隐藏了一些什么东西,只可惜我只隐约看到,没能领悟出来(或许是我想过了,故作深沉?) 我至今没有弄清楚那些故事的人物关系(脑子不行哇),不过那些故事大都与天桥上的魔术师有关,他参与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在不同人的生活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故事其实远不止这十个。 看到很多人说最喜欢“一头大象在朦胧的街道”那个故事,我倒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回顾起来,我最喜欢的应该是“天桥上的魔术师”和“流光似水”,魔术师太神秘了,抑制不住好奇心呀。 认真的阿卡(啊,认真的男生真的很迷人呀),他处理不好真的世界,“我跟阿卡在一起十五年,总觉得他好像活在一个梦游的世界里一样,跟他在一起很快乐,也好辛苦。”对于阿卡也是一样的吧,很快乐,也好辛苦。 书的封面设计还挺好看,只是这材料(或印刷?)我忍不住要吐槽了,书皮很容易被磨白呀,我几个小时就看完了,书脊竟然有些磨损,我也是小心翼翼捧着看的呀 ,去掉书皮后,内封又是纯白,材质是很容易弄脏的那种,哎,要洗手液好好洗了手后才敢拿起来读。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六
北京今天暴雨,我窝在床上读着这本小说,窗外的天色忽明忽暗,正如书中曼妙的时空流转。
即使光看故事也是不俗,古旧的大商场,神秘的魔术师,十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兼具马克吐温式的冒险色彩和东方传说的古老神秘。
在看到魔术师倚在天台的霓虹灯边看书,扮成大象的乌鸦在日光朦胧的街道上派发气球,唐先生在白猫的注视下挥舞剪刀时,我愿意把《天桥上的魔术师》想象成一部有着梦幻色彩的复古电影。但同时,它又深深植根于孕育这个故事的土壤,作者用充满魔力的笔调召回了那个渐行渐远的旧台北,也将属于那个年代的气味和温度一起挟了回来。那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观照,而是身临其境的体味。即使你从未到过台北,那时那刻,你也会觉得自己仿佛真的在商场长长的走廊里漫无目的地闲逛过,在锁匠的铺子里打过钥匙,跟着修表匠家的时间对过表,从大象手里接到过气球,也挤在天桥上,与故事的主人公们一起,见证过魔术师用手指变幻出的神奇世界。
这本书没有《台北人》那种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深深哀伤,也没有眼看楼起楼塌,浮华转眼成空的悲悯嗟叹,它只是对童年世界的一次温柔而深情的回望,或者说,就像结尾从厕所中奔出的斑马一样,它是一首献给昨日世界的诗,凄凉哀婉而又天马行空。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七
我的童年和作者的有些類似,都是在街上一排店鋪中長大的。小學五年級時,因為父母不再開店而搬家。從此離開了我人生初始時呆了大約十年的地方。
曾想過要不要書寫我的童年。每次提筆,總覺得欠缺了什麼。可能和我自身的經歷經驗不足有關。作者的另一本書《浮光》也提及過中華商店。也許等到某個時刻,我對這段人生初始的記憶也會蘇醒。
“天橋下的魔術師”是一個通往童年記憶的意向,是啟發,是開始。作者想要講述的是自己人生初期生活的商場,是那個年代生活在那個地區的人的集體記憶下的個人經驗。
我曾很悲觀的認為,我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戶口本上的地址我很少去到,對我而言那只是一排漢字和它所聯繫起來的風景,遠不及在此成長的父輩的感情濃重深厚。
曾一度以為“故鄉”應該和泥濘的鄉村、小河、在地的風俗文化有聯繫。我從小在街上長大,沒有體驗過長時間的鄉村生活。後來去過很多城市,才驚覺,在地文化是融入到吃穿住行裡,事無巨細的,而不是教科書上黑字白紙裡的。只有面對不同,你才會發現那些屬於自己而又一直被忽視的東西。
每個人的孩提時代,都有一個“魔術師”,他會成為你之後人生中不斷被想起人。知道呀有一天,你打算用故事把他和他們書寫下來。
就像書中所寫:“故事並不全然是記憶,記憶比較像是易碎品或某種該被依戀的東西,但故事不是。故事是黏土,是從記憶不在的地方長出來的,故事聽完一個就該換下一個,而且故事會決定說故事的人該怎麼說它們。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了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八
“他有如此天赋能够让那时光再现,并且重新赋予质量和温度,让我们得以从他善良宽容的眼睛,回顾那时代,那生活,这座城,然后学着饶恕他人和我们自己。”——柯裕棻
今年一年都没怎么看书,没想到年末捡着这么一本,直接拉高了今年“读过”新书的平均水平。以前没听过他,又刚看了《霸王别姬》和《生死桥》,还以为天桥上的魔术师是梁朝伟呢,却是老台北的天桥商场。
翻开第一篇,杨德昌、侯孝贤带我认识的那个台北,就像立体绘本一样展开了!那个人人都不富裕、努力挣着生活的年代,新生事物像魔术一样眨眼就让生活变样,一些人一些事飞快地被淘汰被忘记,却在孩子眼中投下淡淡的影子。阳光下蝉鸣中,孩子长成了少年,一些莫名的惆怅持续发酵,因为记忆里走马灯转着转着一直没停……
虽然是以前的台北,却一点也不陌生;那些童年敏感的小记忆,和我们自己的童年多么相似啊。
情节不敢说,剧透就不好了。看起来,作者是那种天生语感好的人,真是“祖师爷赏饭吃”哈哈。他也展示了如何不用形容词、不用生僻字、不拐弯抹角就营造出一种情境,我想那是他心里有一个“真的”天桥,就像魔术师说的,你相信的,你就能把它变成真的。吴明益他就是那个魔术师,是做用活的笔上色做出活的缩微模型的阿卡,是画了一个按钮就开启了平行世界的马克;而我们在大象里,从玩偶装的小视窗里窥看日光朦胧的街道,看到了许多平时遇不到、想不起,其实就在自己深层记忆里的事物;想要伸手去挽留,却不知道如何拉住、有说些什么,眼睁睁看着那个背影过去,就像做了一场梦。
这么好、又对豆瓣口味的一本书,居然只有不到十人评价,让人觉得不写点什么太不平了;可我已经被日光闪瞎,说都不会话了//_<\ 待会赶紧把书送人,希望有谁能写一句漂亮的话,让这本书上关注榜吧>_<脑残粉感谢您!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九
在这本书之前,从不知道台湾有个小说家叫吴明益;
这本书之后,我想我会特别关注这个叫吴明益的小说家,像蒋勋、像白先勇、像其他;
整体来看,这应该一个短篇小说集?
10个故事独立又纠结,
或者可以说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
围绕同一空间——中华商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栋的成长故事的集合;
而天桥上的魔术师也许就像天桥的功能一样,串通链接;
兼之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使整部作品在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结构精严,充满童趣、令人回味,
洋溢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荷尔蒙的气息;
亢奋、晕眩、欢笑、哀伤;
成长就像谈恋爱一样:
一开始总是欢愉,总是兴奋,
暧昧总是让人委屈、
而结果往往悲伤,
得到得不到都是悲伤,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那些霓虹广告的光,
红的紫的白的蓝的打在两个孩子的脸上,
这个世界如此美丽,
他们当时不晓得这一点,
这世界如此哀伤,
当时他们也不晓得”。
生活充满了未知和无奈,
既然如此,生是为了什么?
每把钥匙有对应的一把锁吗?
没有,完全没有。
这世界上有太多用钥匙打不开的东西,
不过,我们总是相信,
一把钥匙被打出来之后,
也许总有一天会找到它应该开启的东西。
我们终究都要长大,就像火车终究要拐那一个弯。
PS:有时候不看人的脸更能感受到对方的悲伤,人的背影比正面悲伤,人的脚步比眼神更加悲伤。
花太贵,而且是没有用的东西,送花简直就蠢,但也就因此显得稀奇,稀奇的事往往是蠢的。
非常奇妙的是,特丽莎嘴唇的柔软与味道我并没有忘记,在我无聊的、混乱的人生里头,总算还留下了这样一件,即使像冰块融化了,还以水的形式存在的东西。
所有的爱都有起点,即使那个起点像火柴的前端那样脆弱而微小。你知道,当你吻一个爱你的女孩跟吻一个不爱你的女孩,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吗?我认为在吻一个爱你的女孩的时候,她的小腹会微微震动,从那里发出一声叹息。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十
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的玩伴——她叫小奇;在同学们的视力还都是四点九五点零的时候,她就戴起了散光眼镜,还有一个镜片遮上了黑布;我们家离的很近,假期经常一起带着瓶瓶罐罐玩过家家;她写字画画都好看,她就是妈妈口中的“别人家孩子”……小奇,是我上学之后的第一个玩伴,虽然后来上了不同的中学、大学,我却始终惦记着她,每次见到其他同学,都会打听,小奇在哪里,过得如何……
后来,便是人人网流行的年代,感谢发达的网络,我终于又与小奇有了联系。虽然只是在网上,却也让我兴奋不已。我给小奇发私信,兴高采烈地回忆着童年时候的美好,而小奇,却淡淡的,偶尔来一句“哦”、“啊”、“是吗?”……我点开了小奇的相册,看到很多我不熟悉的面孔,见到我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状态。默默地,我终于明白,我只是小奇生活中的过客,有些记忆不长存,只是留给了时光!
读《天桥上的魔术师》时,我便又想到了小奇。不只是小奇,却有很多很多人。我爱记日记、爱感受生活、爱记住很多事情。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个破旧天桥上的魔术师一样,很多人都从我身边路过,我记得他们,而他们并不见得记住了我。我习惯了站在一个角落里默默关注周遭的人与事,不抱着八卦的心态,只希望大家一切都好。然而,我并不是真正的魔术师,书中每个精彩的小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意料之外。而我,只是默默地从记忆中退出,对于他们的生活,不再知晓。
《天桥上的魔术师》,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魔术师的身影,他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给青年人带来启发。大家都从魔术师身上感受到一些东西,回归生活有面对着自己的始料未及。每到故事末尾,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再次感受欧·亨利式的结局。然后暗自笑笑。虽然觉得不可思议,却也点头说:“这就是生活!”
可不是嘛,我们每个人都是天桥上的魔术师,曾带给别人一些感动或帮助,而后封存。当初中同学在微信群中找到我时,兴奋地对我说:“我永远都记得,假期时你给我们带白巧克力的事情!”哦,是吗?我怎么都忘记了?原来我也曾在别人的生活中出现过,还留下了不能抹去的回忆。
生活和时光就是这般美好而单纯的。不管是你忘记,还是他想不起都没关系。记忆会消散,但那些陪伴那些感动那些成长,都被完好地保存在了时光中,从不曾泯灭。
当某天,记忆被唤醒,会惊喜地发现——哦,原来是你,原来你一直都在,原来你在这里!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十一
年初到现在三个月读了几本台湾作家的作品,包括了台北人、夜行货车和这本魔术师。不禁感叹WW的现代文学实属令人感动,也可能是比较合我胃口把。三本书都是在描述各个阶层台湾人的生活,或遗老遗少,或声色犬马,或嬉笑怒骂,或烟尘缭绕,好不热闹,旧的台湾,就像一副老的发黄的画卷,缓缓展开,余味悠长。
这本魔术师是书群里的群友介绍了,花了两天的时间,上班划水看完了,当然了写这篇评论也是在上班时间。这也是我看的最快的小说,一则篇幅不算大,二则都是短篇比较合我胃口,最重要的还是好读,吸引人,使人想要一气呵成的读完。
十个故事互相牵扯,也无内容上的关联,像一朵花,各自莲瓣却同蕊同芯。都以一栋大厦一位魔术师几个童年玩伴为引线,展开一段段长达数十年的奇幻而平淡的回忆。
奇幻是因为魔术师的存在使得他们的童年多多少少增加了许多趣味,实现了自己的幻想或者说梦想,虽然是惊鸿一瞥,对他们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可是潜移默化的事情也是他们成人以后对这段童年无法忘怀,还有一点就是有趣,这不正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卖点吗。
平淡是因为,无论童年是多么的别开生面,日子总是像流水一样波澜不惊的向前流淌。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平安度过,还是经历磨难,我们总归要已经平庸、无聊和死亡的过程。精彩的人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我们逃脱不出感官上的刺激和乏味的精神生活。这十个故事往往是无头无尾,戛然而止,恰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充斥着一些不需要缘由的悲和喜。
魔术师的意向,我猜测可能是每个人一生中某个顿悟的瞬间。作者总以孩子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死亡,给人一种悲观和胆小的感觉,这也是这本书充满魅力。行文也营造出一种迷茫感,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感觉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作者,必然有一颗孩子才行。
不得不提的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穿插着看了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作者也参与编剧了,电视剧会更直观一些,故事虽然有改变,但是表现手法更奇幻,也更吸引人了,也推荐去看一看。
写到这里,加入我们的读书QQ群:292481557,共同分享好书。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十二
先说点儿外围的事情。
我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一亮,之前我偶像张怡微和我基友藤原琉璃君都推荐过这本书,借回家之后很快我就开始看,马上整个人被吸进纸里面去。中间工作忙,隔了几天,剩了20几页,最终看完的时候,一边在听米凯兰杰利弹莫扎特的几首钢琴协奏曲,第20、25和13、15。这天上海阴雨,一起床我就开始听米凯兰杰利,米大师的触键最适合这种潮湿安静的天气,而莫扎特,你懂的,这纨绔子弟也是魔术师。米凯兰杰利帅得一塌糊涂,二战当飞行员,被捉,逃脱,战后巡演出名。晚年大病出愈,弹了我在听的这几首钢协。这时我仿佛觉得,他的音乐是在为天桥上这一层的景致伴奏。米大师老了,身体和世道一并崩塌,音符中充满眷恋,你再看《天桥上的魔术师》后面这几篇,以成年以后、商场不在(似乎92年拆光)之后的口吻再谈,特别是《流光似水》和《雨豆树下的魔术师》这两篇,除了深深眷恋还有什么?当你老了,只剩下用来回忆的力气时,感情不充沛才怪,那回忆景致不活灵活现才怪。
读完全书最后一句,我们知道,这本小说的用途是文字再现建筑,魔术师已走,天桥已拆,只要文字还在,文字背后的记忆还在,中华商场就没有彻底消失。搞古建保护的人都要抢着画下建筑图纸,光有这个不够,只有骨头没有肉,文字才是一切的最终记录,保质期长得很。
读的时候我都没有在意全文共计10篇,读到后面更完全不在意序号,甚至也不在意标题,倒是很希望有100篇1000篇可以一直看下去。总觉得商场的小朋友应该有无数。作为故事大王,吴明益太懂少年心。不管是蹲在天棚不下来的猫,还是伸手到狮子嘴里会出事儿,但凡小时候人能想出来的诡异事情,他都能安排一个小朋友负责想。小朋友的世界真实虚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欲求能否得到满足,想要的东西最终有没有好结果。不满足,坏结果,最终就可以惨到五体投地。魔术师好像代理了小朋友们的愿望,也成了商场得以存在的精神地基。快乐与伤感杂糅,意外收获跟成长烦恼可以换算,魔术师的招数填补了在小朋友的世界里很多东西不能简单兑换的缺陷,大人的世界里当然再也没有机会兑换了,连修补都几乎不可能,谁听说厕所里跑出斑马,隔着大象衣服能认出人脸呢。
我倒不觉得魔术师的手法有多么重要,他的作用更多是在场,作为小朋友们的世界彼此联结的串场人物,而小朋友们的世界加总就是商场的世界。你有多忘不了魔术师,对商场的记忆就有多深。这本小说的画面感很强,有点像一部文字版的《商场·我爱你》(《巴黎,我爱你》等等那个系列看过吗?),用一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故事中拉开的线路重现商场的结构。《强尼·河流们》里面小兰和阿猴不是每次都要绕一圈才能私会么?他们的轨迹画下的是商场的外框。《金鱼》里面“我”到特莉莎的家、体专体育馆和松山到商场的公交车线路,画下的是商场在台北市内的空间位置。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十三
最喜欢的人和事,往往珍而重之,千回百转欲诉还休,待真要说出来,只觉心讷口拙,动人心旌的好处,却是说不出的。
放下书,我对旁人都说,《天桥上的魔术师》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我想说些什么,可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内心涌动的层层感伤诉诸语言。那些被文字撩拨的记忆,触发的情绪,如在朦胧日光中舞蹈的粒粒薄尘,一闪便消散在空气里。
——这种感觉就像读村上春树,又与之不同。村上构筑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小说世界,一旦踏入那领地,心便被巨大的孤独感紧紧攫住,人被禁锢其间,只得与那种烟波浩渺的疏离相依为命。吴明益却不同,我们在他的小说中,找得到村上的影子(那个也叫作”乌鸦“的强悍少年,和在日光朦胧的街道慢慢消失的大象,以及与真实有那么一些些不同之处的世界),但他所构筑的世界是完全开放的,若真要拿什么来比喻的话——那里是”日光朦胧的街区“,温暖,慵懒,静谧,。那里是时光尽头,记忆之乡,橙色的街道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他们是记忆中的过客,却在那里安顿下来。
我已经提到了三次”日光朦胧“,是的,在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日光朦胧的街道》,也觉得这篇故事最能代表全书的风味。那个叫作”乌鸦“的少年躲在大象的躯壳里,那些碎布头一样的往事逐渐被拼贴完整,还原成巨细靡遗的童年时光。妈妈,双胞胎哥哥,初恋女友,生命中一个个重要的人或死亡或离去,连余下的爸爸,也相隔一街却咫尺天涯。少年哀伤的娓娓道来,伤痕和往事在他的叙述中显得如此不真实,好像隔着一层大象装,连带记忆也被掩藏起来走了样。
”有阵子我会想,那些我们具体可以碰到的事物是幻觉。桌子是幻觉,床是幻觉,甚至连抚摸你的乳房,倚靠一棵大树都是幻觉。而我们的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才是实在的,那些像被箭矢穿过的痛楚,那些被我们记述下来的,着了火的记忆才是真实的。”
眼睛看到的东西,就一定是真实的吗?对活着的人来说,只有记忆最真实。尤其童年的混沌记忆,因为远比成人更敏感、也更稚嫩的视角往往更容易捕捉到这个世界各种微不足道的残忍——拥有,失去,离别,死亡。那细节刻在生命里,往往面目模糊,感受却弥足真实。随年纪渐长,我们以为自己渐渐麻木,却不知那些感受依然躲在身体的某个角落,随遇浮沉,各自明灭。
吴明益像个魔术师,文字在他笔下,幻化作一个个跳舞的小黑人,再平常不过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却有叫时光退散、记忆苏醒的秘魔之力。好的小说,叫我们透过作者编织的层层幻境,看到自己平常看不见的东西。吴明益的小说叫我看到久违了的时光,那里有天真却敏感的自己。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天桥”。对台北人来说,那是已灰飞烟灭的中华商场,对我来说,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北京游乐园,再也听不到的清晨的鸽哨,再也见不到的已经逝去的亲人。那是我生命中许许多多的祭日。
日光朦胧,流光似水,时光退散,记忆苏醒。那个天桥上的魔术师,他最好的魔术应该是记忆的执念,是我们诉诸感官的温情的欲望——对爱和被爱的渴求。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十四
本书有音译也有字译,也许是两岸方言略有差别,有些翻译和我常见的不同。
1、《天桥上的魔术师》
“憨囝仔予侬钱骗了了。”
予:被,也有给的意思(见下文)。 了了:一点也不剩。
全句:傻孩子被人(把)骗光了。
-
“钱拢提去买无路用的米件还敢说。”
拢:都,全部。 无路用:没有用处。 米件:物件,即东西。
全句:钱都拿去买没用的东西还敢说。
2、《九十九楼》
“这三个月汝到底跑去佗位去啰?” “我就是伫商场第一栋到第八栋行来行去。” “黑白讲,这个囡仔可能是头脑歹去了。” “拢转来啰连老母也骗。” “囡仔转来就好,呒免搁问了,万一刺激着伊就不好啰。”
佗位:哪里。 伫:在。 行来行去:走来走去。 黑白讲:胡说。 歹去:坏掉。 转来:回来。 呒免:别,不用,不必要。
全段:
“这三个月你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我就是在商场第一栋到第八栋(之间)走来走去。” “胡说,这个孩子可能是脑袋坏掉了。” “(人)都回来了(却)连老妈也骗。” “孩子回来就好,不用再问了,万一刺激到他就不好了。”
3、《石狮子会记得哪些事?》
“死囡仔,汝不知影阿盖仔顶一摆将手搁入去石狮仔的嘴,结果按怎汝知否?”
不知影:不知道。 顶一摆:上一次。 搁入去:放进去。 按怎:怎么样。
全句:死孩子,你不知道阿盖上一次将手放进石狮子的嘴(这件事),结果怎么样你知道吗?
唬烂:谎话。 予汝吃:给你吃。 艰苦人:生活困苦的人。
“爱注意每一个凹落去,浮起来的的所在,爱注意角度,一丝仔拢无凊采哩。”
凹落去:凹进去。 所在:地方。 凊釆:随便。
全句:要注意每一个凹进去、浮起来的地方,要注意角度,一丝一毫都不能随便。
-
“锁匙佮锁是有感情的,会越开越顺。”
全句:钥匙和锁是有感情的,会越开越顺。
5、《强尼·河流们》
“入内啦,入内啦,穿这款衫卜按怎把查某囡仔?”
入内:进来(里面)。 这款衫:这种衣服。 卜按怎:要怎么样。 查某囝仔:女孩子。
全句:“进来啦,进来啦,穿这种衣服要怎么把妹?”
臭乳呆:形容说话口齿不清的人。
7、《鸟》
寡济钱:多少钱。
10、《雨豆树下的魔术师》
“唛啦,唛啦。” “侬着毋惊咱死,咱着惊伊无命?”
全段:
“别,不要(这么做)啦。” “人家(都)不怕我们死,我们(干什么)要怕他没命?”
或有缺漏。
天桥上的魔术师读后感篇十五
我的记忆里,有和中华大商场类似的存在。一楼是菜市场,哥哥那会儿住在这后面,他提醒我如果脚上有伤,就要留神脚下,因为这里的污水溅起来会混着很多细菌,非常容易感染;往上都是商铺,卖廉价的衣物,跟着大人们去过几次,听她们讲过价,质量不好的睡衣穿了很多年,身上总是搔痒。
我的童年并不是在这里,对于魔术师核心一样的定位也印象不深,只是市场对面正是我奶奶家,我从前总是在天台看车辆在最高层来来往往,最大的水塔矗立在正中央,彷佛在守护这一片土地。后来一场大火烧尽了这一切。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起幼儿园的同学,她的妈妈在菜市场摆摊,有一次和妈妈去买菜,正好碰见了她,如今已经忘记那一次究竟是因何而交集,只模糊记得是与一本图画本有关的事。现在想来,她在喧杂的菜市场里看向我的眼神,早就带了那个年龄少有的抵触和敏感。她比我晚一年上学,后来我们没有再联系,只是小学里擦肩而过时,我还很羡慕她已是她们年级的大姐头。
后来哥哥要去外面念书,那套房子卖给了别人;上了高中学习繁忙住宿,不再常穿睡衣;牵着我去菜市场的妈妈也走了。我不知道要拥抱什么才能安慰自己,我也无法在脑海里构造如阿卡一样精细的模型,只能凭藉一些如记忆碎片来寻找慰借。想念我虽然也会忧愁,但并未永久失去过什么的童年,不会想着要如何,天真地把“长大后要给妈妈买大别墅”作为梦想而成长着。
我的記憶裡,有和中華大商場類似的存在。一樓是菜市場,哥哥那會兒住
我的记忆里,有和中华大商场类似的存在。一楼是菜市场,哥哥那会儿住在这后面,他提醒我如果脚上有伤,就要留神脚下,因为这里的污水溅起来会混着很多细菌,非常容易感染;往上都是商铺,卖廉价的衣物,跟着大人们去过几次,听她们讲过价,质量不好的睡衣穿了很多年,身上总是搔痒。
我的童年并不是在这里,对于魔术师核心一样的定位也印象不深,只是市场对面正是我奶奶家,我从前总是在天台看车辆在最高层来来往往,最大的水塔矗立在正中央,彷佛在守护这一片土地。后来一场大火烧尽了这一切。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起幼儿园的同学,她的妈妈在菜市场摆摊,有一次和妈妈去买菜,正好碰见了她,如今已经忘记那一次究竟是因何而交集,只模糊记得是与一本图画本有关的事。现在想来,她在喧杂的菜市场里看向我的眼神,早就带了那个年龄少有的抵触和敏感。她比我晚一年上学,后来我们没有再联系,只是小学里擦肩而过时,我还很羡慕她已是她们年级的大姐头。
后来哥哥要去外面念书,那套房子卖给了别人;上了高中学习繁忙住宿,不再常穿睡衣;牵着我去菜市场的妈妈也走了。我不知道要拥抱什么才能安慰自己,我也无法在脑海里构造如阿卡一样精细的模型,只能凭藉一些如记忆碎片来寻找慰借。想念我虽然也会忧愁,但并未永久失去过什么的童年,不会想着要如何,天真地把“长大后要给妈妈买大别墅”作为梦想而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