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这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传统习俗与现代活动相结合。家家户户都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疫。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去登高祭祖,祈求平安和健康。这个传统的节日,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第一篇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这不,大早上我还在睡梦中就被妈妈叫醒了。我想:“真讨厌,今天星期睡个懒觉,又叫我起床。”也许妈妈是一名教师的缘故,一大堆道理来了:“起来和我包粽子了,锻炼一下你自己的动手能力,下午我们给姥姥送一些,尽我们的孝心。”听了妈妈的话,我一骨碌爬了起来,因为我早就想亲手体验一下包粽子的乐趣了。
刚走进厨房,便看见一个大盆子粽叶。于是,我和妈妈、奶奶仨人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拿起一片粽叶,并把它卷成一个空心的圆锥体,我也学着卷了一个,下一步妈妈熟练地拿勺子舀了一些江米和枣、花生之类的放进去,包好。而我却不是上面漏,就是下面漏。在妈妈的指点下,我好不容易闯过了这一关,接二连三的麻烦又来了。要穿棕针,妈妈先把棕针穿进粽子,再把棕叶尖子插进棕针孔,然后轻轻一拽就把粽子收得紧急的,一个漂漂亮亮的粽子就包好了。奶奶和妈妈一样熟练。而我呢,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棕针插进粽子,可不是把粽叶戳破,就是把粽叶拽段,就这样连续包坏好几个,好不容易才包好了一个,再后来包的几个好像没那么难了,我心里乐滋滋的——终于学会了包粽子。
粽子包好了,妈妈说煮一上午的时间就好了。眼看快中午了,香喷喷的粽子要出锅了。妈妈看见我笑眯眯的,对我说:“闻到香味了?别着急,马上给你一个。”于是,妈妈拿了一个我包的说:“这就是你的劳动成果。”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心理别提多开心,我剥开绿油油的竹叶,哇!一粒粒江米好像在说:“祝贺你今天学会了包粽子,馋了吧?快品尝我们的味道吧?”我看着这粽子,一口咬下去,啊!香香的、粘粘的江米包含着淡淡的枣香。我仔细的品尝着竹叶那种特殊的香味,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种感觉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
下午,我们来到了姥姥家,一到门口便看到门前插着一些翠绿的植物,我的心里冒出一个大问号:“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挂在大门口?我们家没插呀。”我忙问姥姥,姥姥笑吟吟的说:“这是艾蒿,在端午节天亮前插在门窗上可以驱蚊杀菌,还可以辟邪驱鬼,回时给你家带点。”接着,姥姥给我系五彩线,戴香包,她说:“小孩子带上这两样东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保平安。”我说姥姥讲迷信,姥姥说是我不懂。然后,给我讲了端午节的来历及一些习俗。
我觉得端午节端午节这天我过的很有意义,因为不仅吃到了香甜的粽子,而且学会了包粽子,懂得了一些端午节的习俗。
第二篇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它,我却非常喜欢,不仅因为它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还因为在这一天里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每年端午节这天,我都是忙碌而快乐的。
一大早,村子里的人就起床为过节作准备。大人们都赶着去集市上买油条、糖糕——它们是这天必不可少的早餐,去得晚了就怕没得买了。小孩们是为什么起早呢?他们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割艾草。过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插几株艾草,用来辟邪。可是孩子们割艾草不仅仅为了这个,艾草在他们手里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缝荷包。
吃过早餐,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忙些什么呢?当然是包粽子啦!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我家每年的粽子都是自己做的,这样才有意义。我跟大人们学过,知道大概怎么做——先到河边摘些苇叶,放在锅里煮软;然后用几片煮过的苇叶包些糯米(有的还添些葡萄干、红枣、猪肉等)。包好以后,便可以放在锅里煮了。
接近中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丰盛的午饭了,什么鸡啊鱼啊肉啊都有。我们小孩则拿上自家的粽子聚在一起,互相交换。换完就一顿猛吃,然后评论谁家的好吃、谁家的不好吃。那场面绝不亚于一场辩论赛,因为谁也不承认自家的粽子不好吃。当然,我们每次去主要还是为了吃到不同口味的粽子,至于谁家的好吃、不好吃倒是次要的。趁着大人们还没喊开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便给小不点儿讲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关于屈原的故事。
终于开饭了,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饭菜,其乐融融,这时候,我们还可以在电视上看龙舟竞赛。这可是最有趣的事了。我们边看边打赌,赌哪条龙舟会赢,大人、小孩都可以参加。在我家有个特殊规定,谁赢了就可以满足一个心愿,但是不能花钱。当比赛结束时,不管输赢,我们都很开心。
吃完饭,我通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缝荷包。把艾草的叶子摘下来,用布包好,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缝好就可以了。有的还在荷包上缝一根带子。荷包缝好后,和以往一样,大家互相赠送。每一个荷包里都装满了祝福和祈盼。
每一次,我们都尽情享受着这个快乐的节日。真想永远留住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