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母亲等待的故乡》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情感真挚的故事,主人公在异国他乡追逐梦想的同时,始终牵挂着远方的母亲。通过对母子情感的描述,展现了家庭的温情和牵挂,让人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深厚。文笔优美,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有母亲等待的故乡》读后感(篇一)
书籍封面展开,一幅充满故事感的画映入眼帘:山林道路旁,老房子前静静等待着的母亲。故事,便在这样温暖又质朴的场景中缓缓拉开帷幕。 松永彻在阔别家乡四十余年后回到故乡,母亲不知儿子归来时间,难以安心等待,在田里遥遥眺望那条回家的路。待儿子归来,母亲煮上热气腾腾的面,母子二人开启日常相处,画面温馨动人。然而,情节峰回路转,如此温馨的场景竟是一项服务。 同样,被迫退休且遭妻女抛弃的室田精一,也收到“为您献上归乡情怀”的会员广告。即将退休的女医生古贺夏生,同样选择来到这个地方体验服务。尽管亲朋好友纷纷质疑这项服务不过是付费的商业运作模式,但他们依旧一次次前来体验。 很感人的故事,刻画了几个在都市中忙碌半生、灵魂却无处安放的人。他们开始怀念那已然消逝的风景,思索余生的意义。乡村的宁静祥和,彩虹、萤火虫、夕阳、秋叶等自然景致,以及古朴实在的生活,对他们而言,这里既是老龄化的村落,又是精心打造的成人主题乐园。不同的睡前故事,如想回家的老婆婆、被遗弃的年长者、牺牲的武士等隐喻和拼凑的碎片,进一步丰富了情感与主题。 作者文笔细腻,勾勒出日式唯美、温馨且内敛的场景,将双方的情绪逐步展现,让读者沉浸其中。故事中,一方是心甘情愿被骗,另一方则是因欺骗而心怀内疚,双方的真诚令人动容。是一场情感的双向奔赴,也是对彼此的治愈与拯救。 书中也留下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如人口问题、城乡差距等现实议题,以及关于幸福、生命意义和使命的探讨。 故事结束后,那种温情与思索仍萦绕心间,仿佛读者的灵魂也跟随着留在那里。在现实和虚构中割裂,又在梦中和回忆重叠,分不清界限,泪目了。 “会寻求乡土的,都是寂寞的人”
1/3页《有母亲等待的故乡》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小说,特别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不存在的故乡——一个心灵的故乡。 松永、室田、古贺,这三个人来自东京的人,带着泡沫经济后的迷惘,踏上了寻乡之旅。 所谓的归乡服务,这场浩大的虚拟体验。之所以能够引发共鸣,是母亲一直抱着以诚待人的信念接待来客,那些不似表演的言谈举止,还有待起来很舒适的古厝,全都建立在母亲的信念上。 它早已不只是靠演出效果、演技、舞台场景堆叠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老婆婆的真心。 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个时代有太多身心俱疲的人,想去找不存在的故乡,向不存在的母亲寻求慰藉,感受来自故乡的安宁气息。 上班族们只觉得生活便利,从没在意过自己的故乡经历了多大的改变。年轻人抱着衣锦还乡的壮志,定要出人头地再回来。而等到人们不用上班通勤,才开始怀念那些失去的风景。即便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乡,早已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他们才开始顿悟:原来无论人生际遇好坏,时光不等人。 有母亲等待的故乡,带着这个信念,踏上前往相川桥的归途。即便不熟悉回家的路了,也一定会有人告诉你,母亲在家里等你。
2/3页《有母亲等待的故乡》读后感(篇三)
你印象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抑或是有家人翘首等待的身影?
在日本作家浅田次郞的笔下,描写了这样一个有母亲等待的故乡:
归乡服务,是信用卡公司推出的只针对黑卡用户的一项业务。而持有黑卡的人不是企业高管就是社会精英,总之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松永彻,某知名食品公司的社长,单身。他本来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但没想到挑着挑着就到了40岁,依然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于是过了50岁的他直接放弃了结婚。
在公司业务会议上,像以往一样,他发言时,全场鸦雀无声,只有笔在本子上刷刷刷地记录声。没有一个人对他的发言提出异议,尽管他并不确定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他希望有个人跳出来说点什么,但依然没有。
每一次会议之后,他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回家后,继续一个人,虽然他不排斥家务,也会做所有的家务,但是那种孤独、缺少回应的遗憾,就像是长在了骨缝里,让他有一种说不清的失落感.....
当黑卡公司向他介绍这项业务时,他没有多想就接受了。回到40多年没有回来的故乡,他想现在的自己算是衣锦还乡了吧?
随着公共汽车的颠簸,他来到了故乡,见到了许久没有见面的“母亲”,吃上了妈妈做的杂烩面疙瘩,这一切让他想了很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抛弃得太多,遗忘得太多。
一个人只要够冷酷、够自私,其实并不需要多大的能力或努力一样可以成功,比如自己。但是成功的自己又缺失了什么呢?
古贺夏生,一名专科医院的医师,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名护士,60岁退休,70岁患失智症。做医生的女儿没有太多时间照顾母亲,只能把母亲送去赡养机构。
表面上看,身为医生的她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望母亲,但她自己知道,她并没有把失智的母亲当成母亲,反而在漫长的看护生涯中,母亲似乎已经成为了累赘。
就在前几天,她送走了母亲。那天当年轻的医生打电话后,她赶到母亲紧急入住的市民医院,看到医生以紧张而拘谨的语气询问她,是否同意摘下生命征象已衰退的母亲佩戴的人工呼吸器时,她镇定地让医生先深呼吸,平静下来。
她握着母亲的手,冷静地指挥医生摘下呼吸器,确认死亡时间。当这一切都做完后,她突然意识到作为医生,她曾经面对无数失去母亲的儿女,平静地告诉她们至亲不在的事实,而今作为女儿的自己竟然还是如此冷静,她有以女儿的身份替母亲送行吗?对于自己而言,母亲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母亲走后,她感觉人生一下子松懈了下来,虽然还不到60,但她已然萌生了退休的念头。在这样的心境下,她去到了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故乡,在千代妈妈的关怀下,她突然想明白了:不管自己对母亲有什么样的看法,抗拒也好,轻蔑也罢,对母亲而言,古贺夏生这个女儿就是母亲的一切。
这是一本读后催人深思的书,书中折射出了老龄化、少子化、养老、不婚等很多现实问题。透过一个又一个归乡的游子,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精神漂泊的困局。
世间有多少彷徨和无奈,等我们终于释怀时,故人早已远去,空留一身遗憾。有母亲等待的故乡,是多少人的期盼,因为有妈在,家就在,故乡就在。
而母亲一旦远去,故乡便成了褪色的老照片。那些泥墙斑驳的老屋,石板路上的青苔,灶台边飘散的炊烟,都像被抽去了魂儿。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