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碧奴》读后感锦集

《碧奴》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9 12:45:50
《碧奴》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29 12:45:50   小编:

《碧奴》是一部描写奴隶制度下人性悲剧的小说。主人公碧奴身世坎坷,遭受残酷对待,但依然保持着善良和坚强。小说通过描写碧奴的遭遇,让人感受到奴隶制度的残酷和不公,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碧奴的故事令人深受触动,让人对社会的不公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碧奴》读后感(篇一)

阅毕。既然“重述神话”这一套小说已入,后面我就会定期的以一周一本、一月一本的速度去填坑,不过事先约束自己,绝不站在伪客观的视角评判作者的写作风格,只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毕竟先前也没有阅读过这些文学健将的作品,更是冲着了解的目的买了这个系列,装通透、装优越实在无趣。

我印象中的神话是带有一丝神秘、灵通,植根于民间现实的风俗,可超自然之力又在隐隐作祟的故事。本书的前半段,大致是过青云关之前,那种想象世界中奇幻和现实混合杂糅的滋味仍可品尝到,门客的怪力、眼泪的奇异、似人非人的存在,背景中好像一直飘散着一缕迷烟,阻碍读者去直面真实的世界,此般感觉很合我认为的神话。可过关后,随着碧奴进入五谷城,迷烟散去,社会中的烟火气竟愈发浓厚,人欲的贪婪、人性的卑贱、人心的善意,搞不懂,咋就从神话的绮丽构思快进到现实的阴郁遭遇了呢?刺客被抓、国王驾崩、暴民掠城,再到碧奴爬向大燕岭,这一切的发展仿佛脱离了联系,仅仅是丰富故事的拼凑。好在,最后的泪滴显神、山崩墙塌让故事重新抹上神话的色彩。

碧奴作为主人公,全程毫无成长的单一性格多少让读者有些失望,于我而言更难受的是,既然本书改编自“孟姜女哭长城”这一秦朝背景的传说,能否别让故事里的世界如此混搭,神话模糊了的是主人公与现实的距离,又不是生活年代,五谷城中有的片段完全可以换皮近现代社会了。

谈不上喜欢、也绝不认为苏童把这个传说毁了,只是真的没有感受到什么更深、更柏拉图式的存在。

《碧奴》读后感(篇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孟姜女,我对孟姜女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一个性别的认识,对一颗纯朴的心的认识,对一种久违的情感的认识,我对孟姜女命运的认识其实是对苦难和生存的认识,孟姜女的故事是传奇,但也许那不是一个底层女子的传奇,是属于一个阶级的传奇。”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首歌曲《千古绝唱》,里面有一句歌词旋律至今仍然萦绕心间、久久不能忘却,“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作为中国四大悲剧爱情传说之一,孟姜女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次“重述神话”系列,就把这个中国的故事也加了进去,就是这本《碧奴》。作家苏童,把孟姜女的故事从新进行了改编,让传统故事更有了魔幻色彩,也更符合重述的需求。

《碧奴》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孟姜女的故事了。作为中国传统故事,孟姜女留下来的更多是一种情感,一种能哭倒长城的感天动地魄力,我们为她的爱情所感动,为当时的暴政而遗憾,但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我们却知之甚少。而苏童的重述,就是着重于细节的处理,对于结果反而不是那么的在意了,那只是整个事件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

苏童在这个故事中着重突出了“泪”这一意向,可以说这一本书都围绕着泪在写。无论是桃村的不能流泪,之后的碧奴自认为流泪会死,到做好的哭到长城,泪在这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营造了这部小说悲凉的氛围,在生与死之间,在泪与泪之间,是孟姜女的传奇,是生存和苦难的煎熬。到底怎么活,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相信通过碧奴的整个旅程,我们可以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小说《碧奴》中,苏童给我们营造了魔幻的世界。世界的起点就是哪个北山,作为信桃君的忠诚者,很多人因为哭泣而被杀,所有这里的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的哭泣方式。在碧奴所在的桃村,有泪也是不能轻易表现出来的。苏童通过想象展示了很多奇特的流泪方式,可以通过耳朵来流泪,可以通过嘴来流泪,可以用乳房来流泪,而碧奴用头发来流泪,就是不能通过眼睛来流泪,这是一种绝对的社会压制。但碧奴也有一个例外,她无法掩饰自己的泪痕,她有着太多的泪,她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她才能做出千里寻夫的举措。当丈夫万岂梁被抓去了北方之后,冬天快要到了,碧奴走上了去往北方之路,去给丈夫送冬衣,她的魔幻旅程开始了。

先是有了旅伴,碧奴的旅伴竟然是一只青蛙,一只去寻找儿子的青蛙母亲。碧奴千里寻夫的故事也在他的旅途上被传开了,但没有人相信她能完成这个任务,甚至有人当她是疯子。碧奴有着一个坚强的信念,冬天到了,在北方的丈夫万岂梁岂能没有冬衣,她一定要送过去,不能让亲爱的丈夫受冻。

碧奴一路奇遇不断,恶作剧的孩子、马人、鹿人、甚至被当成刺客同伙而被抓,对于一个女子,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单身上路是一种极大的冒险。碧奴历经各种磨难,九死一生,在这些过程中,碧奴也想到了死,因为流泪的缘故,她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了,甚至有着一个孩子成为自己的埋葬着。但碧奴毕竟死不了,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在被当成刺客等待杀头的时候,碧奴都能得到了一个奇幻的赦免,国王薨了,所有的人全部都散了,碧奴又恢复自由,又可以往北,去找自己的丈夫。

碧奴终于到了大燕岭,我们都知道她见不到她的丈夫了,她所能见到的就是这么几个字“青云郡,万岂梁,采石场,两干两稀”,在修长城的人中,人命真的是太不重要了,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而孤身在外,思念家乡也是最正常的事情。哭,在大燕岭是绝对的禁忌,这种扰动人心的力量,一旦引发就具有毁灭性的力量。碧奴的哭更是决绝的,岂梁岂梁,你不出来就让我进去。风云变幻,山崩地裂。万岂梁他们从地下跑出来了。

苏童用他魔幻的笔触给我们勾勒了如此悲凉的世界,在他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就有着如此“悲”的感觉。这是一个扭曲的世界,活着的人不能好好的活着,而死是一种最无奈的寻找。正常的哭都不能够,为了生存必须成为马人、鹿人甚至于野猪人,而且还有很多人趋之若鹜。这样的世界,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就像书中虽说,就是“熬日子”。但死呢?死好像很容易,而且真的死就是死了,不会留下任何生活的记录,素芹就是被记录的最多的一个死人,但书中,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他的命运就是被丢在路边被人遗忘,这就是苏童构筑的世界的处世法则。而碧奴就是那个世界的希望,因为有了她,虽然她和万岂梁和长城一起毁灭了,但谁又能说她不是同时毁灭了她所在的哪个世界呢?

《碧奴》中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碧奴就是用她的泪,她的血,她的死亡来成为毁灭她的那个世界的总结者。

《碧奴》读后感(篇三)

古老的神话传说,总是动人心弦的,承载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回忆。而在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中,故事的内涵也会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最终形成我们所熟悉的那个版本。记得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那时候并未想太多,只觉得故事本身很有意思。

后来,在学校课本上再次看到这个故事,就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孟姜女的遭遇深表同情,因为这样的人生太过凄美。没想到的是,如今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读到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是“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中的《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把梦想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作者苏童深知重述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难度有多大,可是他最终挑战自己,塑造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并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而又沉重的世界。

伤心时流眼泪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在多年前的北山,这里有三百人因为为信桃君的哭灵而被残忍杀害。从此,北山附近的村庄,就对眼泪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甚至把眼中流泪看成是死亡降临的预兆。

为了避免眼中流泪,这里的村民纷纷另辟新径,通过身体其他部位流泪。其中,桃村的碧奴就通过头发流泪。因此,她的头发总是湿漉漉、乱糟糟的,让人见了就不喜欢。更奇妙的是,葫芦变的碧奴嫁给了曾经被遗弃在桑树下的孤儿岂梁。

然而,成婚后不久,岂梁就和其他男青年一样,被抓到大燕岭修长城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碧奴千里迢迢去给丈夫送冬衣,并哭倒长城的故事。在整部书籍中,眼泪的存在是贯穿全文的,它既是碧奴真实情感的表达,也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魔力。

既然碧奴给岂梁送冬衣是注定不能成功的,那么重述神话的意义就在于如何讲述的送冬衣路途中发生的一切。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子来说,碧奴一直是渴望与人同行的,但讽刺的那些知道她出行目的人,都觉得她太傻太天真,不仅直接拒绝了她,还在明里暗里地做出轻蔑的举动来。结果,唯一陪伴她上路的是一只瞎了眼的青蛙。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最让人觉得崩溃的是,尽管碧奴熬得住辛苦,舍得豁出命来去找自己的丈夫,但最后却输在了一群孩子手里,不仅没能护得住冬衣,就连她自己的性命都被掌握在别人手里,连死都死不成。明明是岂梁的妻子,却活着成为他人的未亡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反过来想一想,碧奴对周围人是失望的。然而,正是因此,才让碧奴越来越坚定去大燕岭找岂梁的的决心,而这种信念又支撑着她挺过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当碧奴历经重重苦难,终于来到了大燕岭长城下,却得知岂梁早已死去,又怎能不心碎!这时,碧奴的眼泪和死亡,则成为了一种必然,带来了艺术的升华。

人是复杂的,社会也是复杂的。或者说,正是由于人的复杂,才造就了社会的复杂。虽然这部作品描绘的古代的神话传说,但是有许多情节却能让人做到感同身受。在那些时刻,人性的本质也就彰显出来。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百春台发生的故事。一开始,百春台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衡明君自以为是这里高高在上的主宰,手底下招揽了一群混吃等死的门客,平时以打猎(其实是戏弄马人和鹿人)为乐。

不过,随着钦差大臣的出现,一向和谐的门客、马人、鹿人之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明明都是同样的身份地位,非要分出个高下对错来。于是,一部分人成为了牺牲品,就连无辜的碧奴也被牵扯其中。不过,这在大部分人看来,却无伤大雅,这种明目张胆的做法,着实让人觉得疯狂。

我觉得,在《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一书中,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处理得很好。它揭露了一个麻木的时代,在这里,主人公碧奴更像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而无声胜有声的眼泪则是最后的呐喊。那么,像碧奴这样的人,究竟能不能唤醒迷茫的民众呢,这就又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