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婴儿一样思考: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是一本关于家庭育儿的实用指南。作者通过33个实验,帮助父母们更好地理解和与孩子沟通。本书强调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智商。这本书对于那些关心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是一本有价值的读物。
像婴儿一样思考: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读后感第一篇
明明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看过很多的育儿书了,可是当面对一个小宝宝的时候,还是束手无策呀,这到底是自己学习能力不行呢?还是自己执行能力不强呢?但是这绝对不是自己责任心不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首先来说,并不是育儿书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读来读去,这些书都是写给大人的,从大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去照顾小朋友,教育小朋友。可是我们真的知道,小朋友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吗?面对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想要理解他脑袋瓜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养育养育,养相对容易一些,育就需要更多的付出了。
最近我就读到了一本《像婴儿一样思考 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在这本书里边,你会发现养育宝宝这个既奇妙无比又困难重重的过程如果你能了解宝宝在想什么,那玉儿这项工作就会变得很轻松,很容易,也很有乐趣了。
首先,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枯燥,作者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内容都是借助日常家庭用品,33个小时的实验,既风趣又不失权威性的科学阐述。
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吧
安贝尔.安科斯基现就职于加州多所大学教授心理学,其中包括多门有关儿童教育的师范课程。
安迪.安科斯基在广告文案方面,获奖无数,擅长用简单诙谐的方式让受众了解复杂的产品和服务。两位作者共同养育两个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积累养育宝宝的经验。
虽然这本书的名字是像婴儿一样思考,但实际上它的内容涉及到孩子三岁以后,从刚刚出生的小婴儿到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通过互动小实验的形式,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比如这本书中介绍的涂鸦笔记实验,就是关于小朋友三岁以后的,实验的能力主要是为了测试小朋友的记忆能力和符号应用的能力。
选择的实验所需要的工具也比较简单,一套标准的记忆游戏牌几张纸,还有宝宝习惯用的书写用具。
小朋友可以用纸笔画出一些符号或者词语来代表他记住纸牌的位置,内容等等信息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可以关注到宝宝是如何做笔记。
其实和小朋友一起玩记忆游戏是一项很有益于大脑的活动,但是当你再加上让宝宝用笔记笔记的记录之后,家长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家里的小朋友是怎样思考的了。
研究表明,做笔记做的好的人都书写的较快,为了衡量书写的速度和顺畅程度,研究者们给学生们设定了30秒钟,让他们尽可能多的书写字母,通过比对学生们的书写速度和笔记质量,他们发现较短时间内写的更多,记得比记也更能突出重点,紧贴主题。
其实写字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写得快的人可以花更多的心思在其他方面,比如说集中在课程质量重构,知识架构等等事情上面,从而就会让考试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这本书中的内容都很轻松,阅读起来并不枯燥,我家的小朋友今年已经两岁多了,所以我阅读的过程中是从两岁的阶段开始读起的,选择的实验内容也是家里有的物品。日常陪孩子玩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这些小的实验加进去,这样就可以了解小朋友的想法是什么样子的了,在孩子还不能特别清晰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孩子的一些举动能让家长很好的了解他的内心是怎么样想的。
像婴儿一样思考: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读后感第二篇
当我还怀着宝宝九个月左右的时候,他对声音似乎特别的敏感,我喜欢听粤语讲古,他也和我一样安安静静地听着,但一旦听到爸爸在旁边叫他的时候,他兴奋得踢着我的肚子,而且爸爸的声音从哪里发出来,他就从哪个方向踢。
这让我感觉到生命的神奇,也让我感觉到宝宝对声音特别敏感。
当我生下宝宝,在一周岁咿咿呀呀甚至哭声此起彼伏的时候,我可却犯愁了,因为尽管看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真正实操真的是无从下手,尤其是宝宝哭声和“婴语”,我不知道他有什么需求。饿了?累了?困了?撒尿了?拉臭臭了?无聊想找人玩耍了?
焦头烂额地经历过来后发现,孩子的“三翻六坐九爬”和他的“婴语”是不断学习着周围的环境习得的,而大人必须得有足够的耐心耐性和观察力才能把握好。
美国有一对夫妇安贝尔·安科斯基和安迪·安科斯基,他们通过科学的实验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借助日常家庭用品和他们共同养育的孩子来把育儿的工程实验成果写下来《像婴儿一样思考——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
书籍以轻松风趣又不失权威性的科学阐释,引导新手父母借助日常家庭物品重现33个经典儿童发展实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洞察孩子在生理、认知、语言以及社交方面的发展。父母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有用的育儿方法,用明智的方法和宝宝沟通,还能在与孩子互动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宝宝的能力并判断培养效果,见证宝宝在各个方面的成长。
例如第七个实验疯狂运动力,这是测试三至六个月宝宝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把风铃挂在婴儿床上、摇篮上或者其他地方,让宝宝愿意躺在那里玩一会儿,然后,把丝带一端系在宝宝腿上看他踢腿的次数,接着第二天不系风铃,但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摆设观察宝宝的踢腿。你如果发现宝宝踢腿的次数多了,证明宝宝不仅在学习新技能,而且过了一段时间,他也能记住这技能。
然而这实验如果稍微换了一下环境,重复第二天的实验步骤,或者换了铃铛,你通过观察发现宝宝很可能减少了踢腿的次数。这也证明了学习环境确实会影响我们应用新技能的能力,甚至一点儿细微的变化也会造成很大的区别,成人的学习世界同样如此。
伴随着运动方面的技能学习,孩子的认知、语言和社交方面也是不断在学习的,而他们也特别喜欢被抱起来到处转啊转。原来这和他们的前庭系统发展有关。
摇晃、颠晃其实就是在刺激前庭,而这也是一种安慰宝宝的方式。尤其是宝宝耍脾气的时候抱起他摇啊摇或者轻轻地晃啊晃,及时是哭哭啼啼的情况,宝宝也会止住哭声。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学步的孩子摇摇晃晃走路觉得非常可爱,一旦他们摔倒,大人放下所有东西冲过去抱起安抚的时候他们反而会大哭大闹,反而不管他的时候,孩子能安安静静屁颠屁颠地重新站起来。因为他们是需要通过摇晃摆动获得自我安抚。
在《像婴儿一样思考》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对照实验,父母们可以轻松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特性,熟知宝宝的状态和需求,提前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轻松拿捏孩子,而不至于焦头烂额了。
像婴儿一样思考: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读后感第三篇
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很焦虑,尤其是月嫂刚走那几天,我更的焦虑不安,那么小一个孩子,不会说话,不舒服了也只会哭,我很担心,觉得自己搞不定,甚至跟月嫂商量再续一个月。直到后来,我发现靠人不如靠自己,早晚都得一个人扛,那时我无比希望能有所学校教一下我怎么当好一个妈妈。奈何,目前社会上还没有这样的学校。
最初看到《像婴儿一样思考》,我并不感冒,直到我看到它的副标题——33个读懂孩子的家庭育儿实验,我来了兴趣。如果知道了孩子在想什么,是不是养娃就能变得容易些呢。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们了解了宝宝的所思所想,就能用最好的方式满足宝宝的需求。那要怎么做才能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
这就要回到本书了,作者安贝尔.安科斯基提出了33种专业实验,帮助爸爸妈妈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实验从孕期到婴儿3岁以上,可以教会爸爸妈妈们如何用最明智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以及如何判断培养效果。
书中指出,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记忆。怀孕七到九个月,宝宝的耳朵和其他感觉器官都发育完善了,能够听到妈妈肚子外面的声音。
所以,在孕后期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听音乐,是一个的跟孩子沟通的好方式,也能便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更有意思的事,孕期妈妈们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到宝宝出生后的口味。简单说来,孕期妈妈喜欢吃青菜的,宝宝出生后的大多也喜欢吃青菜。
宝宝一周岁以后,成长就会变得非常迅速,他们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得想法,会跌跌撞撞地自己去拿玩具,会学着大人说话。所以,在宝宝12个月以后,父母就要有目的性地帮助宝宝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中给出了几点建议:
1. 持续关注宝宝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增长情况。
当发现宝宝真正需要帮助时,积极帮助她,当然如果你觉得孩子能自己处理事情,就尽量避免对孩子指手画脚,给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
2. 和宝宝详细讨论你的想法和使用的解决办法。
比如,宝宝拿起梳子的时候,爸爸或者妈妈就可以教一下他怎么使用。
3. 鼓励宝宝说出自己的解题过程,帮助宝宝进一步内化信息。
这一点,其实不限于1周岁,更确切地说应该贯穿在宝宝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
当孩子满三岁,他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但是能力发展似乎并不均衡,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会滔滔不绝地说话,有的孩子思维能力强,能完成
比较难的智力拼图,有的孩子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跟家长讨价还价,有的孩子可能专注力差一点,玩玩具没耐心。
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是,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搞清楚孩子的优点和弱点,在后续的时间里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和引导。
比如,你正在为孩子爱吃甜食而苦恼,但是跟孩子讲道理又说不通,那么就可以试试下面这个实验。
准备一张桌子,三块饼干,然后你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桌旁。把一块饼干放在孩子面前,两块饼干放在自己面前,然后问孩子:“我的饼干多,还是你的饼干多,或者我们的一样多?”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会说你的更多。
接下来,你拿起孩子的饼干,掰成两半,然后放回到孩子面前,现在再问孩子:“现在是我的饼干多,还是你的饼干多,或者我们的一样多?”
这时候,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一样多,因为7岁以前的孩子很容易在数量问题上出错,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你们俩人拥有的饼干数量,而想不到要考虑饼干的大小和体积。
当实验进行到这里,显然你就知道了要怎么做到让孩子少吃甜食了——将一片饼干分成2份。
同理,在孩子抗拒某样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给食物换个包装,或换个形状,这样孩子也更容易吃下去。
当然,这招随着孩子的长大效用会不断递减,因为孩子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多,懂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
写在最后
在《像婴儿一样思考》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对照实验,父母们可以轻松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心理特性,熟知宝宝的状态和需求,提前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轻松拿捏孩子。
宝宝一周岁以后,经常会有惊人之举,让父母哭笑不得。比如用画笔把墙面弄得乱糟糟的。这个时候,真的是发火不是,不发火更不是,毕竟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