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西方美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西方美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8 04:40:25
《西方美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18 04:40:25   小编:

《西方美学史》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一直到现代美学理论的形成。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揭示了美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迁与发展。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让人对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一)

记得上大学时开《西方美学史》课,最初十分不理解,美学?美是一门学问倒还明白,但怎么会有美学史这种课程,是讲述审美变迁么?

发了课本翻一翻才知道,自己理解完全乌龙了。

同时,也对朱光潜先生这本西方美学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未上大学前,我一直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觉得美学就是研究美。朱先生在这本书里,从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与逻辑对立开始,详细对美学发展进行考证,认为美学是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朱先生很谦虚地在序论里说,这只是一 部略见美学思想发展的论文集或读书笔记,不配叫“西方美学史”。其实这本书,各种资料极为详细深入。虽然面铺得很宽,选择的多是主要流派的主要观点,有些“蜻蜓点水”的遗憾,但作为入门教材,绝对够分量。

即使不是教材,作为普能人了解美学发展,这本书也是足够趣味性和知识性的,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二十世纪初止,分三大部分,二十章,对西方美学发展进行论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薄伽丘、培根、伏尔泰、卢梭、康德、哥德、席勒……这些在美学、哲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大师,他们的理论体系,在书中都有详细论述。

当然,时代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当下许多看法有不同,也属正常。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二)

记得还是中学时,自己买了二手且并不成套的美学史上下册,一本繁体,一本简体,放在一起倒也相映成趣。此书的开创与典范意义不必多言,从其一直作为美学学科经典教材使用就可见出。考研前,我重翻起它复习备考,更是平添了几分情感。如今,这两册含章文库新印的《西方美学史》,不仅让我重温书中的的精到阐述,也使我重拾了美学玉屑。经典就是在重读中,体现出不同的况味。

其实,我并不认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入门的基础性读物。因为作者深厚造诣学养,使全书的一些章节有相当的深广性。在深度上,朱光潜突出了将“美学”严格作为哲学学科的思路。讲美学思想,往往在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阐发。他不会割裂地谈康德的“崇高”“天才”论,而是要将其放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谈黑格尔的艺术史分期,以及关于艺术最终走向哲学的论断,也是放置于黑格尔理念辩证发展的“正反合”来阐释的。

在广度上,历史上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作家这三者往往相互交叉渗透,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独立的“美学家”。研究美学史,首先要是一位通才,既要有艺术鉴赏的识见,又要有哲学反思的阐释。既要懂文艺创作的规律,又要有很高的哲学造诣。朱光潜无疑做到了完美结合,他的美学史广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艺术创作论、鉴赏论等维度,系统梳理提炼了各种美的定义、审美范畴、美感心理分析、审美主客体、艺术美与生活美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从而将美学原理和史纲线索合一,有史有论,为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梳理阐释都提供了极佳的范本。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三)

美学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学科,却又带有一丝神秘晦涩。那么就让我们从朱光潜先生这本《西方美术史》开始了解一二吧。

美学属于哲学的二级学科,应该说美学是与哲学伴生而来,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学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所以美学从诞生以来,就带有一丝思辨的意味。其实仔细想来,美学的创立却完全是一种从人类的认知中剥离出来的精神文化表现,是一种对于人类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朱光潜先生按照时代发展脉络展开,以重要美学家的观点作出论述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观点,试图让读者对于西方美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增加了探究美学的热情与勇气。

我想作者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读者总会感叹于作者语言的平实质朴娓娓道来,那些或简单或复杂或晦涩难懂的知识要点,在作者的叙述中仿如行云流水,仿若作者就在亲身为读者详细讲解,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同时作者也显现出深厚的美学功底与文学素养,在对于每个哲学家讲解的过程中,作者不仅将内容讲得深入浅出,并且对于延展的知识点信手拈来,不厌其烦的详细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亲切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作者也大胆的对每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做出了批判,并引入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因此自谦“论文集或读书笔记”,但是读者却能从这些观点的碰撞中感受到美学发展的轨迹,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观点。

同时就如作者在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提到的:像任何一部有价值的著作一样,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这本书同样也是受到历史局限性的,从序言与正文中,我们不难读到作者的倾向性与政治观念,这些其实都是无可厚非,而且每部作品都毫无例外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作者在写到柏拉图文艺的社会功用段落的时候,我们似乎能从中读到作者真实的想法。

朱光潜老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美学家,让我们学习的还不止于此,他的著作等身,他的治学精神,他的视野之广阔,学术之精深,都是为人敬仰的,而且作者在本书中为我们讲解的美学最大的功用还是在于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引,这是一本让人沉思的书,同样也是一本让人解放的书籍,让我们学会思考,也学会观察,让我们学会向内了解,向外观看,也让我们更加愿意领略这个世界的美,就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最快活的人, 是最能领略的人。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四)

朱光潜先生解剖过鳖鱼,学过符号逻辑,用过仪器测量心理反应,最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最终却是将这几门学问联络起来的“美学”,使其成为一代美学大师。这位大师说,“美学的研究离不开美学史的研究”,于是他倾力写成《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第一部西方美学史。

美学,自然是关于美的学问。很多人会问,美还用得着学吗?不仅需要,美学还是很一门很严肃的学科。对于美的认识,存在两种分歧,一些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另一些人却坚持,美是意识形态的艺术美。美学史,便是这两种思想的演变史。

学科史的写作大都以历史时期为序,分析对学科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及其思想,是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最佳入门方法。在《西方美学史中》,朱光潜将西方美学发展分为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十七八世纪和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三个大历史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挑选具有独特美学思想的人物进行介绍和点评。

在美学思想的萌芽期,朱光潜选出的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五位代表人物。在德国古典美学时期,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接替上场。没错,美学史与哲学史密切相关。事实上,美学是一种认识论,是哲学的子学。同时,美学的一种重要功能是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所以,美学也是文艺批评的附庸。阅读美学史,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阅读哲学史和文学史。

在《美学拾穗集》中,朱光潜说到,“要理解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文艺作品有些感性认识”。所以他在讲述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美学思想时,总会先介绍这些美学思想产生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而他的工具,却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西方美学史》发表于1963年。那是马克思主义取得胜利的中国,唯物论、阶级论一统天下。朱光潜提出“美学研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但是哲学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而作为一种认识论的美学,又怎能确定一种“必须”呢?朱光潜用阶段观点评价文艺作品、用唯物史观研究美学史,开一代美学研究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美学的奠基人,其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半个世纪后再回顾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的缺陷也是不必讳言的。

人类的思想一刻都未曾停留,美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对美学史的研究也不能固步自封。作为经典的《西方美学史》,是基石,不是界石,是用来筑基和超越的。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五)

美是一件难以名状的事物,美学更是一门玄之又玄的学问。相对于研究抽象思维规律的逻辑学而言,美学研究诉诸形象思维和感性,于是一度被称为“艺术哲学”,并长期作为哲学的附属而存在。但要对美下定义比对哲学下定义还难,学者们对美的本质也争执了上千年。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就是美学史。学习美学史,也许是理解美学最好的方式。

朱光潜先生作为一代美学大家,在20世纪60年代写下这部《西方美学史》,这是中国人编著的第一部美学通史,具有不寻常的意义。这套书上迄古希腊,下至20世纪初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概况。 源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古典主义认为美在于物质形式,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美只关乎形象,不涉及内容和意义,只能由感官感知。柏拉图和他的后继者们则认为美在于完善。 万事万物在宇宙中都存在一个原型,一件事物如果完全符合它那类事物的形式结构或模板,做到完整无缺,那它就是美。美的形象虽然是感性的,但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相较而言英国经验主义者很接地气,他们认为美感就是快感,美感是一种心理、生理作用和主观感受,能让你爽的就是美。大卫·休谟直接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试图调和各种美学理论之间的冲突,认为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将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俄国现实主义则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观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按照我们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是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的那种生活。”艺术不应从概念出发,而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现实本身就是蕴含着美,艺术只是对生活的再现。

朱光潜先生对20世纪以来的美学理论似乎不屑一顾,斥之为“五花八门,故弄玄虚。”甚至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的笔调写道:“西方自十九世纪下半期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以来……文艺和文艺理论日趋腐朽颓废……它们在敲帝国主义文化的丧钟。我们在这种教材里无须为它们浪费笔墨。”于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以来西方的许多文艺思潮,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都被弃如敝履了,这不能不算一个小小的遗憾。但考虑到本书出版时的政治环境,这种武断也是能理解的。

康德认为人生有三种快乐:第一是获得某种利益的快乐,这是物质性的;第二种是做了正确的事感到快乐,这是道德性的;第三种是没有获得任何好处也没有做任何善事,但你就是觉得快乐,这是美带来的愉悦。超越于功利和道德之外,不具有目的性和排他性,这也许才是人们对美孜孜以求的真正原因。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