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雪国》读后感摘抄

《雪国》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10:40:16
《雪国》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11 10:40:16   小编: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主人公与雪国女郎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独特的笔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残酷,以及人性的孤独与迷茫。通过对爱情、死亡和孤独的思考,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部作品引人深思,令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雪国读后感篇一

与其说是小说,更像散文,文章对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虽然我没有感受过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色,但是从字里行间中能亲临这样的世界,我就在“雪国”里。小说不光是对景色描写很细腻,对人物的情感刻画得也很细,也许是因为对小说的写作背景不算太了解,所以对人物之间的的情感关系有些不太能理解,或许感情本来就是复杂的,也说不清楚,发生就发生了。

雪国读后感篇二

这是我这两天冲着诺奖硬着头皮读完的一本书。 虽然只是一部中篇小说,也只读了两个半天天,但是读的过程中多次想要弃读,本着打开就读完的原则还是读完了。 故事讲了一个已婚有孩生活滋润的男人吃饱了撑得和两个陌生女人的纠缠,情节简单甚至是无聊。节奏缓慢,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波澜,像日本文艺片,无病呻吟。 印象最深刻的作者是对漫天遍野的雪国与结尾璀璨星空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以及在开头叶子的出场具有朦胧的美感,结尾的死又是如此的莫名其妙而震撼人心。 适合冬天的夜里窝在床上躺着读,因为很催眠。

雪国读后感篇三

最后一篇千羽鹤是真的接受无能,甚至把前面不多的好印象都败光了。 对日本文学,或者说川端康成的接受和认识便到此为止吧,所谓的“物哀”美学,也不过是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灰色的写景而已。 更多人说川端细腻的笔触多么令人沉醉,但在我看来,美妙的文笔是需要给文学“内核”做修饰的,就像电影的摄影,再美妙也需要一个撑得住的内核,否则不过就是一个帧帧如画的风光片,其价值和接受度就要低很多。 而川端的小说里,不过是一个自我意识究极过剩且自视极高的男主,以及一堆男性视角想象出来的理想女性,全都对男主有一种莫名情愫,全都需要男主拯救,这不过是这种自我意识过剩的男性的欲望投射,根本就不是活生生的人,死气沉沉。这类男主我高中还会有所共情,但当下实在是对这种不会主动做出争取,总是期待某个女性来带着他推进情节,进行某种抽象意义的“随波逐流”,很难喜欢的起来,女性角色更不用说,都是死人,谈不上有什么感觉。 也不是什么实验性小说,就是普通的传统文学,整个小说就像黑白风光片,配以优美的音乐,一分钟两分钟还会惊艳,后面就只想昏昏欲睡。

雪国读后感篇四

雪国

想起来初三的时候,一个同学带了几本日本文学来学校,我们就相互传阅,在自习课甚至其他课堂上看小说。我记得有《雪国》《白夜行》《挪威的森林》《嫌疑人x的献身》,有人建议加一本渡边淳一的书,但那位朋友带来的最后一本不是日本文学,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然后因为这本书太厚太长了,又有些记流水账式的枯燥(那时候还不懂公路文学也没有理想没有远方),直接中断了我们一整个偷偷摸摸的阅读活动。

然后我就毫无抵抗力地爱上了雪国,爱上了川端康成的文字。

好久没看了,这个冬天又觉得该看日本文学了。翻阅的途中一直在有意识的期待叶子出现的片段,在岛村和驹子的故事中寻找对叶子只言片语的描述。我想要弄清岛村对叶子的情感,更想要看到一个更立体明晰的叶子。不是车窗玻璃上的倒影,也不是茧房隔扇后的声音…… 但是没有,像是徒劳,银河、火光,这里的美都是虚无缥缈,却又给人带来难以平静的心境

雪国读后感篇五

终于填上了川端康成的空白,雪国和千羽鹤都非常不错。

川端喜欢女性的美,不是经意描摹,你会发现他很少写女性的五官,而仅仅是个中氛围,民歌的声音,点茶的剪影,穿着的衣带,阵阵的香气……

感受到,真正留在川端心中的,从来只是不愿意看向现实的虚幻,正如其代表作《雪国》中的岛村一样,研究西洋舞却从不去看演出,这是一种病态的圣洁的美学思想。

“穿过长长的县界隧道,就是雪国。夜的底色变成银白。火车在信号所停下了。”

美好的洁白的雪国,与其说是川端的乌托邦,不如说就是他的现实世界。也许正是因为这样,银河才会倾泻到他的心里。

那是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梦之歌。

“流动的,或是仅有关于反射和折射的故事。

当虚幻因其足够的炽热终于踏入赤裸的现实。

那一刻,便是分界,

是破碎,是永恒。

雪国的洁白,带摄人心魄的力量。”

雪国读后感篇六

窗外的风景融化进朦胧流动的薄暮中,天空中落日的颜色已经消失殆尽,只留下轻淡的烟紫色。远山逶迤绵延起伏,黑暗缓慢的吞噬着世界,色彩逐渐消逝,像是生命的最后时刻。窗户的玻璃上泛起薄薄的水雾,映出女人的面庞、瞳孔,在星星灯火中闪烁。

东京还未落雪,我的手抚摸上她的秀发,说着怀念与眷恋。

太阳已经升上来,镜中的雪增添了冷冽的象燃烧似的光辉。在那下边现出了国境的群山,闪耀着雪的光辉,悠闲宁静。

所有的意象都美得无比,群山,白雪,夕阳,黄昏,木屋。

从北面登上国境的山脉,穿出了漫长的隧道,仿佛冬天午后的薄光被吸引进地下的黑暗中去,又仿佛那陈旧的火车在隧道里脱落了明亮的外壳,在山峰重叠之间,向已开始出现暮色的山峡下方行去,这一带还未落雪。

所有的文学被翻译到另一种文字就会丧失很多原有的韵味,我们不可能用英语能译出诗歌,但是日本文学用中文表达出来,我则相信一定会留有原有的神韵。颜色、轮廓,所有的一切都是淡淡的,模糊的,薄薄的。

她从高处坠落,在烈火燃烧的房屋上,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出现在那里,但她已经失去意识了。在木结构剧烈燃烧发出的嘎吱声中,她落到地上,落到雪地里,仰面朝上掉落下来,火星落在了她的脸上,星星点点灼烧着她的睫毛,燃了起来,一如当年他初见她,火车外的山野灯火通明,在昏暗车厢的窗户上有了映像,闪烁在她的面庞上。银河如水,如带,在黑暗的天空中,在这样一个月并不明媚星也不闪烁的晴朗日子里,银河与烟雾绵缠着。

在她死亡的那一天,雪国有着最美的银河星汉。

雪国读后感篇七

雪国

8.7

[日] 川端康成 / 2023 / 南海出版公司

岛村一遍一遍重复徒劳,驹子又何尝不知?只是动了真情难免心怀侥幸罢了。就是因为驹子知道徒劳,才会那样情绪化,小时候看的时候一点都不懂,十分不喜欢驹子,也不喜欢岛村,所以会觉得这书看不进去,不明白这书为什么如此负有盛名。

现在懂了,太懂了,是过岛村,现是驹子,所以作者的每一个描写都落在了心坎上。这么短的篇幅,却读的越来越慢,反思着过去,哀叹着现在,最是庆幸终于与《雪国》重逢。

“然而,这种爱意所能留下的痕迹,恐怕都不及一块绉纱。纵令衣料在工艺品中寿命最短,但只要好好爱惜,五十年前乃至更早的绉纱,穿在身上仍不会褪色。而人的相依相伴,却未必能长久过绉纱。”

雪国读后感篇八

2023年,根据著作权法规定,川端康成作品正式进入公版,各个出版社和图书品牌都已摩拳擦掌,准备推出这位作家的作品集。目前已知的就有新经典、后浪、一页、文治、上海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加入这支浩浩荡荡的队列,并暗中互相较劲,在突出自身优势特色的同时,争取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良好反馈。新经典同样也参与了这个异常激烈的“修罗场”,这个版本的特点在于,图片具有朦胧的意境和轻盈的美感,十分契合日本文化的气质与内核。

川端康成于1968年获得诺贝为文学奖,是日本“新感觉派”领军人物,也是日本首位、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一向都很美,可以说是“颜值”最高的小之一。但又不仅于此,日本文学素有“物哀”的属性,这种特质在川端康成的小说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其作品中“物哀”的特征始终存在,而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却又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对于我来说,这种美是无法摆脱的,是一种从灵魂到思想上的依附。“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川端康成的小说,实在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以《千羽鹤》的为例。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字魅力“裹挟”了这部小说,使得其打上了浓重的川端康成式的标签。小说回避了生者的爱恋,却选择了直面死亡。死在这部小说中变得神圣而荣耀,并披上了一层美丽而又哀伤的色彩。死是拒绝一切理解的,未必不是作者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只不过小说只是载体而已。在生死两端,活着是孤舟,借着水流前行;死亡是断桥,河流潺潺而过。然而还有那一件旧时的陶器,一棵盛开的菖兰,一两个安静的女子,仍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光芒。

诺贝尔获奖词如此形容川端康成及其作品,“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是的,川端康成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总是有一种静谧的东方式的美感,有一种恬淡的美好。生命在他的小说中成了一种审美性的客体,甚至于死亡,都成了一种神圣的仪式。连接生与死的两端的,是川端康成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学。

雪国读后感篇九

读《雪国》也似看雪景,延绵不绝的苍茫与寂寥,居于蔚为壮观的白色景象之下,只觉自身的渺小与黯哑。

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徒劳”二字展开,在东京人岛村眼中,欲望就如逐渐吹胀的气球,一面希冀它越变越大,一面又恐惧它突然炸为无数碎片,于是索性让它变得干瘪瘪,不报任何期待时,负面情绪便不会占据内心。未曾拥有,便永远不会失去。

哪怕岛村无数次来到异乡雪国,却依旧像格格不入的游客,排斥着看似新鲜却老旧的事物。

岛村在雪国遇到艺伎驹子,面对年轻姣好的容貌,说出的竟是些冠冕堂皇的话,“我想和你交往得纯粹些,所以不招惹你。”“要是有了那种关系,也许我明天就不想再见你,也提不起尽头跟你聊天了。我从山上来到村子里,难得碰到个能说上话的人。所以我不招惹你。说到底,我只是个过客。”与其说他为人正直,倒不如说他将话语当做自身形象的“代言人”,他享受“扮演”正人君子的过程。他愈发回避世俗的欲望,愈发显得万念俱寂。

岛村似乎处于被随意揉搡的状态,驹子的热情向他奔涌而来时,他则愈发凹陷。岛村对西洋舞蹈不求甚解,却常常将它挂在嘴边,他将未知的事物砌做枯燥乏味的人生的门面,用它来迎接外界对他的评判,以此昭告人们,他那淡如止水的人生还能泛起些涟漪,可那不过是他徒劳日子里的无意义挣扎。

驹子的性情与岛村截然相反,虽说驹子的生活与“文学”二字毫无关联,但她通过阅读小说,让灵魂走出这片弹丸之地。靠近岛村,与她来说,便是靠近憧憬的东京。驹子像舞台上卖力演出、挤眉弄眼的演员,岛村则像台下内心毫无波澜,礼貌性报以掌声的观众。岛村的“徒劳”愈发衬托出驹子的“纯粹”。

在岛村眼中,驹子美好的品德,反倒成了笑话。“岛村未曾料想到驹子为了未婚夫出来做艺伎,这故事太老套,她总觉得难以置信。也许是因为这与他的道德观念相抵触。”忠诚怎么可能成为生活的底色,背德才是快乐的源泉。这点倒是与岛村远离繁荣之地,偷偷跑回乡下与艺伎调情,却从不做出任何许诺相吻合。

文中还有一个角色贯穿始终,叶子。相比于驹子来说,叶子更像是“海市蜃楼”。岛村最初爱驹子的“干净”,不愿“招惹”她,但热情奔放的驹子,让他打破了道德枷锁。玉石往往是拥有之后才会倍加在意他的瑕疵,人亦如此。叶子清贫、纯洁,还带着轻盈的疏离感,像皑皑白雪,握在手里,又怕她化了。在岛村眼中,未沾染风尘气的叶子就如初识的驹子一样,惹人怜爱。

将岛村与驹子的性情相调和,便是叶子。她既有着旁观者的冷漠,又有着参与者的热情,她能够洞悉事物背后的端倪。

叶子从火灾现场坠落而亡,火光中的身影给岛村与驹子的爱情划下了一道泾渭分明的界限,她不再充当调谐者,而是化为银河,将岛村与驹子隔离开来,让他们认清彼此,认清这如天堑般遥远且不切实际的爱情。

雪国读后感篇十

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开心和幸运能和狗狗分享期间的阅读感受,引用《人物》写张秋子老师的文章里的一段话:

“大家很有兴致地在课堂上聊到在阅读或生活中最打动自己的细节时,像是一群孩子,把各自从水草中摘取到的螺蛳和贝壳摊在掌心分享,没什么意义,但是好玩。”

不仅仅是这种交流的兴奋感让我特别认同张秋子老师的观点,这种行为的“无意义”也让我联想到岛村对驹子的评价——徒劳。当时我就在书里批注了“如果出于自己的喜爱,而去做徒劳的事,那也是好的”。

让我和狗狗交流起这本书的契机,是狗狗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崔庆龙老师的微博截图,里面说:

“我想,如果是真正喜欢之人,应该会有脸红心跳,也就是健康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会让人看上去笨拙和可爱,会让人谨慎和迟疑,示爱的勇气来自于抵抗这些羞耻感时的情感真挚。”

我立刻就想到了驹子,想到驹子红到发烫的脸颊(也许有酒精的作用),想到那片潮红一路浸染了她雪白的脖颈。我对狗狗说我太喜欢驹子了,喜欢她的她的真挚纯粹,喜欢她抵抗这种羞耻感大胆表达爱意的勇气。与驹子本身的品质相比,驹子的身世、与行男的过往、与叶子的纠葛、和岛村的未来,这些都不重要,只要驹子存在,那她就是代表雪国绝美的那个符号。只可惜川端康成似乎是怀着一份恶意在设计驹子的处境与命运,为的就是浪费并毁灭这一份美好。

书里收录的另一篇《千羽鹤》里边的太田夫人同样也让我喜爱。我察觉自己喜欢这个角色的时候还打趣的想,我大概就是那类会被“绿茶”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不过我自然是坚信太田夫人绝对不是“绿茶”,她的“不明事理”是自然而然的品性,正是她随时随地不假思索的真情流露显现出了她的纯真。这份纯真放在一群“通情达理”的人中间,更显得脆弱且可怜。

太田夫人这种像孩子一样肆意流露爱意、悲伤或其他感情的特点,让我想起一类人,以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为代表。那位女同学的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现在依然会不时回想起。第一件事,是有一次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是介绍诗词里的花,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她介绍了李清照写花的诗,在讲台上念诗的样子自信可爱,还说李清照打小就是个美人胚子。我当时想的是,她也长得很漂亮,也是个美人。关于她的第二件事并不是我亲眼所见,当时高三我们分去了不同的班级,我是听了其他同学的传言。一天中午午休的时候,那位女同学突然走上讲台,大声说:“我给大家唱一首歌吧!”于是就自顾自地唱了起来。我想象着她的样子应该是微笑着的,眼睛眺望教室后方,就像教室里的墙并不存在,可以一下望见很远。我听别人说,这个女生高三的时候压力太大,“脑子不正常”,才会突然走上讲台唱歌。我想,说不定这种真情流露才是正常呀,想唱歌的时候憋着才会坏了呢。我读到太田夫人就想起来这么一位高中同学,大概是觉得她们都美好又可怜到让人心疼。太田夫人喜欢有妇之夫,爱到死去活来,还爱上他的儿子,对她来说也是无法抑制的真情流露,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这份爱终究会受到道德的审视与批判。

最后想“暴论”一下川端康成。他塑造的男性角色真的让我喜爱不起来,特别是《伊豆的舞女》、《渔火》、《母亲的初恋》这几篇,有点把女性当成没有自主意识的附庸,只会被男人吸引自动贴上来的意味。一旦这么想,小说里的女性角色也变得不在生动可爱,有的举动甚至让我觉得怪怪的,不舒服。我还怀疑川端康成是不是有什么少女情节,他沉迷于年轻躯体,特别是局部的官能感描写。这种凝视有时用力过猛,甚至能在文字中反射出一双眼睛。

雪国读后感篇十一

说个笑话,雪国那句著名的开头于我而言就像单词书里永恒的abandon——烂熟于心,然后就此打住。以前无数次翻开过这本无数人盛赞的佳作,但脑里始终都只有一团混沌模糊的印象,进不去也记不住。时隔多年,近来借着雪国出新译本的契机重读了这部作品,竟有种意外之喜。原来那些年被我一再因觉得“不投缘”“搞不懂”搁置角落的雪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简单但又充满张力的故事,字里行间埋满了那么多的“欲语还休”和那么多的空白,微妙之处全是真章。

我想可能是我年岁渐长,成熟了,能读懂了。但后面又想了想,可能成熟了的不是我,是译本和译者吧。这次的新译本确实让我重新理顺、读懂了《雪国》这个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雪国》确实不是一部靠情节推动的小说,本身的故事线其实很简单,但也正因为如此,要格外留意作者在结构的设计以及语言上的“暧昧”,也格外需要译者下功夫。

关于《雪国》开头的译文讨论已经有很多了,我就说说其他的——在全文结构上最关键的几处转折,译者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对理解这个故事造成极大的差别。故事中,男主岛村一共其实来到雪国这个村子三次,小说却是从他的第二次写起,然后又在他的回忆中跳跃到第一次,倒叙的手法虽然在文学中不少见了,但在《雪国》里面还是得格外留意。

而对于全书第一次转折,即从岛村第二次进雪国转到第一次——也是岛村与驹子的相遇,旧译本和新译本分别处理如下。

(叶渭渠、唐月梅译本)

“虽然那时候你是那样说了,但我总觉得那是违心的话。要不然,年终岁末,谁会跑到这样寒冷的地方来呢?”

那个时候——已经过了雪崩危险期,到处一片嫩绿,是登山的季节了。

(戴焕、孙荣成译本)

“那时你说的话,果然是假的。要不,年根底下,谁会跑到这样冷的地方来。”

那时,雪崩的危险期过去了,已经满山新绿的登山时节。

对比两个版本对于“转场”的处理,新译本的处理明显更利落。笔尖从两个“那时”之间轻盈一跃,由对话转入叙事。

此外,不得不提旧译本里面那句“我总觉得那是违心的话”一度让我迷惑了很久。这句话说话人是岛村,结合上面驹子的“东京下雪了吗?”的问题,岛村此处的回答本就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旧译文的处理让整个情况更迷惑了,我花了很久试图搞懂驹子那“违心”的话到底是什么,无果。

这次新译本简单直接的处理倒是让我找到了答案。“果然是假的。”——结合上下语境,这里岛村应该是在对驹子曾说的这个村子“没有那种人”(以及她自己不是“那种人”)做出回应和调侃。

(该说不说)旧译本的处理显然有些画蛇添足,多了对于驹子感情的主观臆测,这点感情色彩反而对于理解故事没有帮助。查了一下日语原文,作者用的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うそ(谎言),不做任何其他修饰。

接着来到全文第二次转场,即从岛村回忆中的第一次进雪国到小说时间线的“现在”,转场的“眼”或者说是标志仍然是岛村的那句话,特意看了下旧译本和新译本分别怎么处理的:

(叶渭渠、唐月梅译本)

“那时候你虽是那么说,但毕竟不是真心话,要不然谁会在年终岁暮跑到这样寒冷的地方来呢?后来我也没笑嘛。”

(戴焕、孙荣成译本)

“那时你说的话,果然是假的。要不,年根底下,谁会跑到这样冷的地方来呢?后来我也绝对没笑话过你啊。”

我可以理解旧译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但这里这句话作为文章时间线和结构重要转折,最重要的应该是上下保持一致而不是自由发挥啊!此处看新译本,处理得严谨统一,一字不差,显然译者对于全文的把控以及理解是非常精准的。(也能少几个因疑惑被劝退的读者TAT)

当然,不同人对于文字的感受会有差别,所以这里就不做具体分析评判哪个译本“美”了——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偏好。但我想比起其他,译文最首要、最重要应该还是要让不懂异国语言读者能“读懂”,能把握住小说的重要脉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次的新译本的确做得挺好,推荐之。

雪国读后感篇十二

近九十年前的冬天,一位青年乘着火车来到东京附近的度假胜地,在那里写下了其后陪伴无数人度过漫漫寒冬的美丽故事。

你的脑海中冒出了谁的名字呢?如果接着看完下面的提示,那么你肯定不会猜错今天故事的主角。

没错,就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艺术家。

他将全新的感觉带入日本文学,成为文坛的一代领军人。1968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非常擅长运用小说开篇的寥寥数字,将读者一秒带入故事情境。读毕合上书页,文字第一印象还残留在心间,随着岁月的流去逐渐抽象成一种感官的记忆,在人生的某个瞬间依稀再现。

也正因此,许多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界巨匠,如余华、莫言、马尔克斯、王家卫等,回想起初入艺术之门的青春岁月,都难抑对川端康成的钦佩与仰慕,并坦言在此后的人生中受到川端康成的深刻影响。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数量庞大,仅日本新潮社推出的《川端康成全集》就有35卷。而川端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始于1981年,版本繁多。直到2011年,川端的家人决定将他的作品独家授权给新经典。

转眼间,由新经典发行,叶渭渠、唐月梅伉俪翻译的川端作品,已陪伴中国读者近十年时光。2022年,在这位文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为给当下的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选择,在征得川端康成家人的意见后,新经典重磅推出新编新译版川端康成作品。

新版川端康成作品——雪国 / 古都 / 睡美人

从授权、选编、翻译、编校到正式面世,历经三年悉心打磨,这套精选集终得以与读者正式见面。随着川端康成作品公版,这也将是国内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经由作家官方审定认可的版本。

珠玉在前,如何呈现一版既贴合原文质感,又流畅好读、契合当下的译本呢?这是一道摆在译者和编辑面前的难题。经过多轮寻找、试译与交流讨论,新译本最终确定了戴焕、孙容成、张舟(小张&小舟)四位译者。

《雪国》和《古都》的译者,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两位专家:专攻日本近现代文学的戴焕老师,和专攻日本文化研究的孙容成老师。两位译者是学术上的同好,更是多年挚友,可谓默契十足。此前合译的《假面的告白》《敦煌》等作品,均得到读者的高度认可。

豆瓣、微博读者评价

即便如此,翻译川端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雪国》开篇这一经典名句来说,如何处理就经过了长达数轮的打磨。

两位译者对照日本新潮社的底本,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此后与编辑反复讨论,并阅读和研究这一文句在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译法,最终将新译处理为:

川端所描摹的并非静止画面,这在原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なった”即有“变、变成”之意。从幽长的隧道驶出、骤然进入旷阔的雪国,视野豁然开朗,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从黑暗中穿出的瞬间,人是无法准确分辨出“白”这一颜色的,加上隔着窗玻璃向外看去,感受到的颜色应更近于银白。

除此之外,“○の底”这一表达,呈现的是川端对空间的独特把握,译者也巧妙地处理成“底色”,保留了下来。

《睡美人》的译者,则是日本文学圈的“金牌翻译组合”张舟(小张和小舟)。两人因文学而结缘,合译过《潮骚》《嫌疑人X的献身》《克莱因壶》等多部经典作品。长年旅居日本从事翻译、创作、研究工作,这对搭档一向以细致、准确著称。

例如,在书中所收的《抒情歌》中,涉及一处欧洲地名。在日文原版里,川端康成使用的是片假名,即以当时的日语发音来标定这一地点。而由于语言、时空的变化与隔阂,这一地名如今已很难界定。两位译者多方努力,找到了作家在创作该小说时参阅的、一份20世纪10年代的英文文献,最终准确标定了这一地点。

译者所查阅到的1916年文献

除力求准确,如何还原川端的语言特色,也是一道难题。川端的语言十分灵动,仿佛每一个文字都带着生命的情绪,因此在时光流逝、岁月沉淀中也不显陈旧;而他的行文优美舒缓,翻译过后也一定不能变得急促。

为了将这一韵律之美延续到中文里,“朗读”成了译者和编辑的“第二支笔”。在学者止庵的建议和指导下,新译版团队每编校一版稿件,都会通过相互朗诵的方式,来调整、优化文句。

贴合原著,也贴合人们的日常经验,让经典更好地走入当下——这是新译本的希冀所在。

此次50周年纪念精选集,也邀请到了学者、作家止庵来领衔选编。谈及选编思路,止庵说:

最终,从川端康成近40年创作生涯、近200篇小说中,精选18篇,集结为《雪国》《古都》《睡美人》。

这三本书,呈现出三种全然不同的审美感觉,就像一天从昼到夜,人的心情和状态随着光线浓淡悄然改变。

晨起翻开《雪国》,就像赶上早班的列车,驶往期待已久,却又充满未知的目的地。沿途通过名为“邂逅、初恋、订婚、结婚、失去、死亡”的一个个站台,追随川端康成的优美文字,完成一场关于爱情的人生行旅。

收录《雪国》《伊豆的舞女》《渔火》《母亲的初恋》《水月》《千羽鹤》

到了一日中最温暖的午后,与《古都》一起走入京都的诗意与深邃,从樱花盛开到白雪纷飞,情愫潋滟、灵魂激烈,阳光下的清纯与美好跃然纸上。

收录《古都》《骏河的少女》《蝗虫与金琵琶》《温泉旅馆》《花之圆舞曲》《春景》

待到暮色四合,焚起令人心喜的香,以最舒适的姿势缩进沙发,《睡美人》中雾霭弥漫的夜之城从房间的四角笼罩而来,耳边响起自由、爱欲与逝去秘密编织的人性抒情歌。

收录《睡美人》《一只胳膊》《禽兽》《阵雨中的车站》《抒情歌》《湖》

3本精选集,18篇作品,风格多样、层层递进。一一读来,就仿佛从黎明走到暗夜,一点一点,深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竹久梦二,日本著名画家、“大正浪漫”的代名词,也是川端康成十分欣赏的艺术家。此次《雪国》和《睡美人》的封面,便特别选用了这位画家的作品。

从竹久梦二的珍藏版画册中,从上百幅作品里细致挑选、反复尝试,最终确定了最符合作品气质的两幅。

《古都》则沿用了十年来的经典装帧。设计灵感源于“友禅染”,这是高级定制和服才会用到的印染纹样;配上形似腰带的书腰,仿若一位身着和服的京都少女缓缓走来。

内文精选优质胶纸(非轻型纸),触手柔顺可平摊,带来舒适的阅读感受。

内封选用高克重素棉艺术纸和日本传统色,渐变演绎华丽色泽。

《雪国》的“空色×白练”,还原出天方破晓、晨雾朦胧时的景象,恰如《雪国》作为川端文学世界永恒的黎明。

《古都》采用“水色×薄色×藤色”,仿若春日花园、一派盎然。

《睡美人》则由最纯正浓烈的“真红”渐变至颠覆力十足的“今紫”,绛暮之下,新与旧相互交融、生与死紧密纠缠,华丽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余华曾经将川端康成的文字形容为“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

诚然,川端康成的小说里总有一种云雾般的朦胧和阴翳般的微妙感觉,宛如绘卷徐徐铺开。脉脉深情隐于无限留白,铸就了独属于东方的含蓄表达。

而这世间最懂川端康成的男人——三岛由纪夫,在为他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写去的推荐信里,是这样形容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面对着生而为人的永恒命题,将千百种情感闪现的瞬间精妙捕捉,轻盈如一片云雾,缓缓覆盖心间。无论什么时候读来,都能结合当下自身的情境和状态,收获一份关于爱与美的崭新记忆。

那么,你要不要也试试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