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空》是一部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小说。主人公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最终通过努力和坚持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小说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爱与梦想的执着追求。
眠空读后感(一)
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安妮宝贝有多矫情或说教,相反她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故事,或许于我们而言这只是一段说教或鸡汤,但或许于她而言是一个漫长的故事。我总能想象她在这其中充当的角色,或敏感,或上进,这是我们每一个少女该有的态度,亲情,爱情,友情,只是不理解为何她与父母的关系,我想再过去她该是一个成功的“北漂”
眠空读后感(二)
在这本书之后,安妮宝贝改名为庆山,
那时的她擅长书写孤独,流浪,
宿命和失去放弃,
字字珠玑圆润,而不具备意义。
把太丰盛的华美堆积成书,恰如将生活中如厕的卫生纸
统统打上香奈儿印记
虽常有发光的句子,却难免审美疲劳。
后来大概是因为我变化了,
再也不需要从这些书里,汲取理解和安慰了。
眠空读后感(三)
从来没有和人讨论过安妮宝贝,上次看完《眠空》偶然向一个朋友推荐,她说不看安妮宝贝的书。约略的知道有些人不喜欢安妮的作品,但喜欢不喜欢都是各自的事,别人不喜欢,并不妨碍我喜欢。要数自己看过的安妮宝贝的作品,其实也没有几本,以前电子书看过一些小说,而后图书馆借过一本《素年锦时》,再有就是刚从单位图书室拿的《眠空》。
喜欢安妮宝贝的作品,她的语言很干净、朴素,又很淳厚。干净不仅源于外在的简洁、精确,更源于内在的细腻、明净,由此想象她的样子,正是我喜欢的样子。她观照自我,自省之中有一种澄明而平静的气息。她说话平和、真诚,没有骄傲、自负,也没有虚伪、掩饰,这是我一直追求却而未能脱切的意气。再有,她的文字启发我思考。她年长我数岁,过去,现在,未来,生活,文艺,她思考的,也将是我思考的,她说的许多的话,与我所想有如符契,但是我却一直未能说出口来。这些年她的痕迹是时光的痕迹,也是我们共同的年轮的痕迹。因为年龄的相似,一些气质的相似,比如孤独,清澈,怜悯,有时候我把安妮字里行间的生活与文学当做是我的,想象自己过着她的生活。
安妮宝贝已不叫安妮宝贝了,改叫庆山了。名字的东西,也许在自己有着阶段性的意义,但在别人其实都一样的。很喜欢一个女生,第一次听见她的名字觉得真拗口。但是现在,念着她的名字就觉得温柔,觉得这名字是如此的美好。然后我知道,名字没有所谓的好不好听,只有那个人你喜不喜欢。
关于庆山。那一年我刚大学毕业,过完春节回去上班,看着一路上绵延的山脉,感慨自己连一寸立身之地都没有,想着如果自己有一座山该有多好。从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一刻欲求之心蒙蔽了我的双眼,我只想着山如此的敦厚雄浑,山是可以居住的。然后日渐长大,走过没有山的城市,眺望过一览无遗的原野,总觉得有许多的缺憾。我怀念有山的文字,怀念山居的生活。曾经想象一个人独对着安第斯山高原的清晨,觉得很美,却不知道美在何处。现在我想,山是可以居住的,是可以诗意栖息的,在相看两不厌中,也是可以证悟的。
眠空读后感(四)
最近一周忙碌有时,却也一直沉浸在安妮宝贝的文字中,以前读她的《彼岸花》,文笔细腻却浸润着阴暗,仿佛阳光明晃晃的照着悲伤一览无余;后来再读《清醒纪》,又是明晰淡然的描述,哀伤和喜悦都是有时,平淡中有着迷的发现;而这周读《眠空》,因为她父亲去世,孩子出生,文字里更透着一种通透淡泊的抵达感,更多的是温情和原谅。
有很多言论,批判于她的文字堆砌,故作矫情摆弄修辞,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作,边缘化的阴暗气味不被人所接受,但倘若因为她书写的事实超越了自己的理解,就拒绝相信这种真实,便着实有些狭隘了。
或许她的文字更适合内心敏感的人去看,因为敏感,才能理解她那份对微小事物的捕捉力和对情绪的渲染力吧。好的文字,你顺着其思维和情绪耐心读下去就能沉浸其中,从而爱不释手。而她也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改变,带给我很多内敛的引导。于我而言,写作和文字本来就是一种个人行为和体会,从来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宽松棉麻旗袍,随时装有书籍的包,杂粮面包,黄油,热茶,简单的早餐;夏季的长廊里坐在竹椅听雨打芭蕉之声,夜色来得迟,晚香玉兰开出百花;孤身前往去看一场花事,午后微雨突袭;雨中跑步,静听竹叶、樱花、灌木发出沙沙清响;坐在铺垫上休息,看到褐色陶罐里盛有的青竹斑驳光影浮动......这些生活的琐碎,她写得细腻感人,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中缺乏了审美,是一种贫乏,不是说,你能占有的物质能够有多少,而在于你对它的感受力和敏感度有多少,越心思细腻,与“物”的相互浸润也就越多。
《眠空》里大多是她关于年月情怀的文字,来自于日记、随笔、杂录,虽然如同一地碎片洒入大海,但却是内心的一种觉知和内省。她爱写短句,爱用句号,不同于亦舒笔下繁华城市的世俗人物,也许生活沉重,但总有活路,而她爱写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边缘人群,执拗地躲在黑暗里冷眼看世界,亦舒作品里是挣扎着上升的美,那么她笔下就是坠落中痛苦的美感。
她也爱写记忆深处的事情,内容也许沉重,有关漂泊远行,有关幼时阴影,有关情感匮乏,有关动荡不定......但下笔的基调却是轻描淡写,这些记忆里的故事因为时间的过滤,已经不存在悲痛和尖锐,更多的是自我修复,自我治愈,从而成为一些明亮的静谧的闪光点,轻轻照耀内心深处。
用木心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她是“洋场尘焰里唯一的慈凉襟怀”,世间越浮躁,越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