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作家》是一本探讨中国当代作家的书籍,从文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他们的作品以及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的作家读后感篇一
如今说起拉美小说家,恐怕无人不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可放在60年前,知道他们的人寥寥无几。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有能慧眼识珠的人,智利文学批评家路易斯·哈斯就是这样一个人。1964年,他为了寻找“最具典型性”的拉美小说家,踏上漫长旅程,寻找了十位代表,记录了他们的文学思考与心理路程,这便是本书《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的来源。
有趣的是,在路易斯·哈斯寻访他们时,他们还不曾出名,路易斯也没有刻意预测未来,然而他们的出现却迎来了拉美“文学爆炸”,他们其中一些人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涉及十位作家,分别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吉马良斯·罗萨、奥内蒂、科塔萨尔、鲁尔福、富恩特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
作为拉美小说的先驱者,卡彭铁尔经历了拉美文学从迷茫到明确的蜕变过程。卡彭铁尔刚开始写作时,美洲的小说气势浮夸,修辞华丽却没有骨肉。然而在他的尝试摸索中,他开始书写拉丁美洲经验中既特殊又普遍的事物,他让世界听到了拉丁美洲的声音,感受到了它的分量。
正如他所说:“我们并不是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而是已经迈进了新时代。”
路易斯·哈斯对博尔赫斯的评价十分之高,“博尔赫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匹配可谓神施鬼设,即使把某篇故事的部件一一拆开,也绝不会影响故事的秘密机制所具备的神秘魅力。”
如果你读过博尔赫斯的作品,你会发现作者这一点说的很准确。就比如《小径分叉的花园》整体呈现的是一个关于时间与选择的问题,但将故事拆开看,每一部分的故事也很精彩。
卡塔萨尔35岁才凭借《国王》成名,但其实他一直在写作,只不过他对出版很慎重。“我本能地知道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不应该发表。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很高的文学水平,并且在发表任何东西之前,我就会达到。”
科塔萨尔的作品充斥着街头的、仪式性的迷宫游戏,《被占的宅子》《游戏的终结》,甚至《南方高速》等作品都有所体现。
作者寻访马尔克斯时,他还没有创作《百年孤独》,但他《上校》却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他塑造的上校引人入胜,他不仅拥有人格,还拥有灵魂。
马尔克斯本来也没打算将上校塑造成一个圆满的人,而是希望让人感受“人性的重量”。随着马尔克斯的叙述,我们能了解上校是一个话不多,却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的角色。
“作者懂得如何通过一颦一笑写活一个角色。”
这本《上校》也是马尔克斯作品中我很喜欢的一本。
时隔多年,我们读这本《我们的作家》,不得不佩服路易斯·哈斯的眼光,以及他对拉美小说家的中肯评价。
他虽然没有预测这些作家的未来,但事实证明他独具慧眼,拉美“文学爆炸”到来,他们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拉美文学十圣”。
我们的作家读后感篇二
写得好的文学评论,有时候会突然间让人很难分辨究竟是在读评论家的文学评论,还是在读某个作家的内心独白,因为这些评论记录了作家们完整的生平,收录了他们在创作之中所说的话,记录了创作过程中的故事,所以有时文学评论更像是作家自己的解读他自己,在一点一点的告诉你自己的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路易斯·哈斯的《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的时候,尤其有这种感觉。
《我们的作家》的内容集中于拉美文学,每个作家的故事都包含了历史与个人的变化和挣扎,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演变成文学作品的,介绍的作家有我们熟悉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略萨,也有奥内蒂、富恩特斯这样陌生的名字,但都有其共通点,那就是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似乎永远逃避不了历史与现实的纠葛。
每个拉美文学作品都带着这样的隐喻,作家们在创作中寻找自由,寻找那片没有被困住的天空,这也正是哈斯身为文学评论家同样想要表达的内容。拉丁美洲的文学作品集合了想象与现实,代表了一个广阔地域的意志,也代表了沉默中的觉醒。艺术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作家们在用自己的艺术语言阐释着生活,用更激烈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理想,于是才有读者会从这些评论中发现“在外面,在某个时刻,几位作家曾经写过,在我们的国度,并不总是充斥着医院和墓地那般的沉默。”文学是一场作者和读者共同体验的发现之路。
一个故事如何开始,如何在作家的头脑中呈现,又是如何落在笔端,这些细节构成了文学评论中不可割舍的内容。书中谈到熟悉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马尔克斯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他经历了成功和失败,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的童年中汲取了创作的资源,才有了后面所有的内容。而马尔克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会将一个故事扩展成无数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的段落都可能延伸出新的故事。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最初是《恶时辰》中的一个篇章,而百年孤独的故事又源于所有这些带有马孔多氛围的故事,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己17岁时开始写的第一部小说,只是在当初的构思中进行了扩展,从马孔多的诞生之日一直延续到百年之后,直到这个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这种独具轮回色彩与回忆的故事成为了马克思的不朽标签。
在受困的国度里,自由也是孤独的,但这种孤独激发了文学的表达,激发了我们不得不说出的那些话,这些话通过文学的形式一再传递,又通过文学批评被再三解读,我们在这些故事中获得了不同的力量,也随着文学批评的视角去思考这个这些故事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的作家历经时代而不褪色,正是以这样探索的心情,走过了拉丁美洲文学的历史。
我们的作家读后感篇三
当提到拉丁美洲作家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会浮现出哪些名字呢?博尔赫斯一定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因为他在我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有着无数的追捧者;阿加西·马尔克斯也一定是其中之一,他的《百年孤独》流传之广,远远超出绝大多数的文学经典;巴尔加斯·略萨也一定能够排上榜单,因为他曾经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作家。
其他的拉美作家呢?可能我们所知道的就略少了,毕竟拉美文学虽然也是世界文坛之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我国普通读者的阅读之中并不占优势,而关于拉美作家当然也就不太为我们所熟知了。 当然在专业的读者群里,拉美文学却依然余波荡漾。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更多就是因为上个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的“文学爆炸”。一系列作家登上文坛,创作出了足以影响世界的作品,当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其中有很多拉美作家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文学最高奖项。
可是在拉美“文坛爆炸”之前,在这些作家还没有真正登上他们的人生最高峰之前,就已经有评论家慧眼识珠的发现了他们,并通过对谈的方式走进了这些作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文学追求和同时也对于他们相应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索。
而这位文学评论家就是智利人路易斯·哈斯,而他对于十位重要拉美作家的评论文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本书《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杰》。 在这部文学评论出版之时,马尔克斯还未创作出他的《百年孤独》,最年轻的一位略萨仅仅只有28岁,距离他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近半个世纪。可是在本书作者眼里,他们都已经构成了能够代表拉美文学巅峰的作者,可谓慧眼识珠。
当然在作者采访的这些作家名单里,还有其他人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其他奖项者更是不计其数。那么作者当时是怎样来认识和评论这些作家的呢?他的评论又能够给我们以怎样的启发呢? 我们就看一下作者对于我们最为熟悉的马尔克斯的描述吧:“加西亚·马尔克斯历经磨难的一生足以不止一次将他摧毁,但也为他留下了宝贵的个人经验,后者丰富了他的作品。这是一个在遭遇海难时不会溺水而亡的人”。而这时马尔克斯只有30多岁,可是作者已经完全洞悉了马尔克斯创作的思想。
马尔克斯的作品多以他的家乡马孔多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所以在这篇关于他的评论文章之中,马孔多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不是也精准的发现了马尔克斯创作的背景呢。当然既然是访谈,在这本书中也必然有着更多关于马尔克斯本人的内容,也带我们近距离感受一位作家当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能够聆听到马尔克斯关于自己人生,关于自己作品的描述。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这本访谈录当然是我们了解拉美作家著作和思想最为重要的作品,是值得深入阅读的,它能够让我们通过作者的视角真正洞悉那些作家更深层次的内涵。
但其实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也同样有阅读的必要,因为在这里我们能够认识到最为顶尖的拉美作家,能够了解到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能够感受到拉美作家独特的魅力,也是带我们走进拉美文学非常有效的书籍。 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样一本书的阅读,体会十位顶尖拉美作家的人文魅力,感受拉美文坛群星闪烁时最真实的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