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3 14:36:03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03 14:36:03   小编: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详细介绍了儿童成长中的敏感期,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如何在这个关键时期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用的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这本书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一)

Eva两岁了,越来越可爱懂事了,但也逐渐开始出现了一些让我觉得头疼棘手的问题,比如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说话词汇量变大了,但开始出现轻微口吃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存在已久,我着急焦虑,但始终没有摸索出合适的解决方案,直到遇到这本书《儿童敏感期的成长指南》。

看完书之后,我发现,原来Eva所表现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因为她进入了敏感期。面对敏感期的孩子,父母只要懂得耐心引导,随着年龄的增加,问题就会慢慢消失。

问题一:如何让你的孩子懂得分享?

书中提到,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有了一定的主权意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他只是知道“我的”这个概念,并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玩的现象。

不愿分享,并非代表孩子自私,而是她进入了主权意识敏感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这时候的父母,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在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给孩子带上一两件他喜欢的玩具。当他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让他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借给他玩,如果不愿意借,就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和他换着玩。

这个方法用在Eva身上就很管用。她很喜欢和邻居家小姐姐西西一起玩,但是每次西西来我家玩时,拿什么玩具,Eva都不让她拿,并会大声说:“这是我的!”每每这时,我就会对Eva说:“你想玩姐姐的玩具吗?那用你的玩具和姐姐换!”最后Eva就会勉勉强强同意。

虽然方法管用,但也仍旧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耐心引导孩子,而不是过早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问题二:如何解决孩子轻微口吃的问题?

Eva说话有些轻微口吃,家里人都很着急,会在她说话的时候纠正她。但是《儿童敏感期的成长指南》告诉我们,这个时候的孩子进入说话敏感期,出现轻微口吃是正常的,家长不必过于恐慌。

孩子说话口吃的时候,父母只需给予孩子微笑,并耐心倾听。但不要说“别着急,慢慢说”,这等于暗示孩子”你不会说话“。

同时,还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说童谣,唱儿歌。总之,要让孩子觉得,说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所以,我们现在在家里对Eva说话的问题,都淡然处之。偶尔韩先森故意快速说话,都会被我劝阻。慢慢地,Eva能通过倾听、吸收、模仿父母的话语,积累正确的词语,说话口吃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除了这些问题,书中列举了孩子0-6岁会经历的各种敏感期,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指南。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育儿路上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多看看书籍,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二)

在一些认识我的父母看来,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教育孩子时具有很多“先天”优势:大学时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时读的是教育学,后来又自学NLP,还是一位幼儿园老师。

我承认,这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教育儿子Jimmy和女儿Amy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而在蒙台梭利幼儿园担任老师的经历,也让我对教育学知识认识得更加深刻。

但是,我认为,不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不能成为没有教育好孩子的理由。孩子天生有其内在的成长秩序,父母只需提供适宜的环境,孩子便能自行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阶段就是0―6岁阶段。孩子从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和认识世界, 该是多么巨大的进步啊。

由于对家庭教育感兴趣,我在去美国学习家庭教育之前,就开始接触敏感期相关的书籍。那时,我托人从国外买来蒙台梭利的著作仔细研读,第一次为儿童的内在力量所震撼, 为敏感期的行为感到惊讶。

那时候,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孩子在吃手时,父母会阻止,有时还会打一下孩子的小手,以示惩戒。这时,我就感觉很痛心:孩子吃手,是在锻炼嘴巴,同时也是通过嘴巴来认识手。不仅不应该阻止,反而应该得到支持才对。

我对传统育儿观点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也是我在做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师后,又独自一人跑到美国学习和工作的原因之一。

通过学习,我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比我认为的重要得多。 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更让我惊讶的是,孩子在敏感期学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学好。可以说,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敏感期呢?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换句话说,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 比如在手的敏感期,孩子会不断使用手,以发展手的能力。

在敏感期里,当孩子想要发展一种能力时,我们就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也就是给孩子提供便利,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这种能力。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敏感期;有的父母注意到了,反而在敏感期里成了孩子发展的最大阻碍。这对孩子来说,真是太残忍和不公平了。

我同情不被父母理解的儿童,也希望自己能为儿童的成长做出一分努力。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投身于幼儿教育工作,在国内外蒙台梭利幼儿园工作的同时,还为父母提供咨询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很多青春期问题不断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敏感期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导致内在发展受到了阻碍,所以才会在青春期以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知道,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并且努力反省自己,在改变自己不当教育方式的同时,努力修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然而,我却以为,如果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尤其是对0―6岁的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以后不管如何努力,都很难让伤害留下的烙印消失。

与其在伤害孩子后努力去弥补,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爱和自由,让孩子在敏感期里努力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健康成长。

为了帮助那些想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下长大的父母,我特地写了这本书。我相信,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父母在感到温馨快乐的同时,也一定能领会到敏感期教育的真谛,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衷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敏感期, 每位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与孩子一同成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三)

公司聚会,带家属参加。同事王大姐的儿子是名十七八岁的帅哥,热情的同事都跑过去跟他打招呼。小伙子却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来一句话。憋急了才说出来一句:“我……我,今……今天,休……休息。”

王大姐一脸无奈,解释说,她儿子哪都好,就是从小“口吃”的毛病改不了。原来,她儿子刚会说话时,一着急就结巴,旁边的人要么学他,要么笑话他,时间长了,她儿子的“口吃”也越发严重了。

王大姐不知道,她儿子的“口吃”病是在语言敏感期形成的,要改起来肯定很难。如果她早些了解儿童敏感期的知识,这种情况或许就能很好地避免了。

现在的父母比起王大姐来就幸福多了,因为留美早教育儿专家李芷怡出版了《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

李芷怡曾在北上广任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高级教师指导,又到美国专门研究教育学。她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理念和经验。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李芷怡用100个真实案例,融合中西方育儿理念,告诉父母: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在敏感期能得到充分发展,智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快速提升,孩子的安全感会很强、很有自信。

一、0-6岁的孩子要经历九大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时的一无所知,到很快会听、会说、会走、会观察、会交友……很多本领都在0-6岁期间快速练成。孩子为什么会学得这么快呢?就是因为孩子经历了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婴幼儿期间的某些阶段,因内在成长需要,对外在的刺激非常敏感,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来满足需要。

蒙台梭利将0-6岁婴幼儿的敏感期大体分为九大类,即语言、秩序、感官、对细微事物感兴趣、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敏感期。

这九大敏感期涵盖了孩子的生存需求和未来的成长需要。孩子的某个敏感期没有得到重视,或者受到压抑,孩子就很难在这一方面得到锻炼和成长。

大家都知道孩子有一个“可怕的两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叛逆,大人说东他往西,很执拗,让人很头疼。孩子这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如果父母在此时压制孩子,会让他的情绪得不到舒解,将把这一时期的问题带入青春期,造成下一阶段的叛逆。

相反,孩子如果在敏感期能够得到有效引导,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比如训练孩子专注听一种声音、或者扩大视野,都有助于孩子练得耳聪目明。

每一个敏感期都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需要父母认真对待。

二、孩子的敏感期非常重要,父母必须把握好

孩子在敏感期经历的一切,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人生发展。如果父母能够抓住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造成的伤害很难弥补。

古代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5岁时,他的诗文做得特别好,周围人都啧啧称奇。他的父亲带着他四处见客,不让他学习,等到他十二三岁时就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伤仲永》的故事其实就是父母没有抓好他的阅读和文化敏感期,使他错过了最佳学习期。

敏感期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利用得好,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成长动力器和加速器。

三、父母在孩子的敏感期应该怎么做

认识到敏感期的重要性,父母就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敏感期并及时进入引导。

1、仔细观察孩子进入敏感期的时间

孩子进入敏感期不一定会有很明显的标志,更不一定有清晰的时间界线。一般情况下孩子进入自我敏感期是在2岁半到3岁之间,但也有的孩子会在2岁时就进入了自我敏感期,有的孩子则要拖到3岁以后。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判断孩子是否已经进入了敏感期。例如孩子突然喜欢观察小蚂蚁,表明孩子可能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孩子突然喜欢拿笔,可能是进入了绘画敏感期。

判断出孩子到了某个敏感期,才能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成长空间。

2、对孩子要给予无条件的爱

孩子进入敏感期可能会有一些令成人不理解的举动,比如吃手、吃脚、挖洞、重复等等。此时父母的喝止除了让孩子感觉到受伤以外,还会疏远亲子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爱孩子,站在孩子一边,尤其是孩子处于0-3岁之间。孩子还处于懵懂状态,父母的爱就是他们的全部支撑。

给孩子尊重和耐心,不管孩子做什么,都别轻易去否定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底气和力量。

3、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

孩子进入运动敏感期,会到处爬走;进入口腔敏感期,会抓到东西就往自己的嘴里塞。为了孩子的安全,有的父母会制止孩子、限制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敏感期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发展。

正确的做法是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孩子想爬就给他一个爬的空间,把能伤害到孩子的物品都挪开。孩子喜欢啃东西,就给他放一些牙胶或者大的无毒的物品,让孩子去尝试。

4、采取科学的方法进入引导

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彩色的玩具、装饰彩色的房间,以为这样就能促进孩子的视觉发育。

其实孩子在刚出生的头四个月,只对黑白色图案感兴趣。家长用这两种颜色的物体来吸引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视觉发育。在其他敏感期也一样,了解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会让孩子在敏感期成长得更顺利。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学习《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掌握0-6岁敏感期的成长规律,并依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在心智、性格等方面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四)

很多人应该听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敏感期”这个概念,敏感期为什么那么重要,敏感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到了敏感期家长该怎么办,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上几方面介绍敏感期的相关知识。 一、狼孩的事例告诉我们,错过敏感期后果很严重 1920年,在印度狼窝里发现了一个狼孩,取名叫卡玛拉,被发现时她已经8岁了,在狼窝里生活了8年。 对正常人来讲,8岁的孩子是个小学生,能说会道,能跑能跳,可8岁的狼孩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完全是一只狼的样子。 狼孩卡玛拉在美国传教士的静心扶养下,到了第二年学会了双膝行走,用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会叫“妈”。三年后,才学会站立,习惯穿衣服,才会摇头说不,到了第四年,她会摇摇摆摆走路。 8年后,卡玛拉去世,智商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直立行走、说话并不是人的本能,是需要后天学习的,而卡玛拉被发现时已经8岁,错过了发展这些能力最重要的阶段,那就是0-6岁敏感期。 在0-6岁期间有各种关键期,是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 当然,在现代社会,狼孩这种极端情况近乎消失,但作为父母,应该要多了解一些关于敏感期的知识,在敏感期时给予帮助而非阻碍。 敏感期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敏感期积累的能力,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二、怎样辨别孩子到了敏感期,从孩子身上找到答案

敏感期是什么?它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敏感期那么重要,那我怎么知道孩子到了敏感期呢?敏感期有哪几种?大多数家长跟我一样,都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或者教育学,没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但别慌,多观察孩子,孩子会用他的行为告诉你。看以下表现: 孩子总吃手,喜欢往嘴里塞东西,是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到了; 孩子爱问词语的意思,是语言的敏感期到了; 孩子不愿意要不完整的东西,是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到了。 孩子在特定的敏感期就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只要父母仔细观察,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即可。按照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敏感期大体可以分为九种: 1.语言敏感期(0-6岁) 2.秩序敏感期(2-4岁) 3.感官敏感期(0-6岁)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岁-4岁) 5.动作敏感期(0-6岁) 6.社会规范的敏感期(2.5-6岁)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9.文化敏感期(6-9岁) 孩子的成长就像种庄稼,需要一个过程。稻子会在恰当的时机长高、抽穗、饱满,不管种田人的心情多么急切,否则怎会有“揠苗助长”的笑话呢。我们要做的是守护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个敏感期。 三、正确应对敏感期,家长能做的有很多

了解了这么多敏感期的知识,那么孩子到了敏感期,家长该做些什么呢? 这里,让我们先用视觉敏感期来举例。视觉是孩子最先发育的感官,可以说,刚出生的孩子就进入了视觉敏感期。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房间布置得五颜六色,期待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孩子的视觉发育,但其实对1个多月的孩子来说,应该从黑白相间、明暗反差很大的事物开始,会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演员林志颖就曾在微博上晒过他给双胞胎儿子自制黑白卡的内容,真是有爱又有科学知识的好爸爸。

1-2月的孩子能感受黑与白的反差,在孩子醒的时候,拿出黑白卡片给他看,每次3-5分钟,一天3次,能很好地促进视力发育。这个阶段,不要总拉着窗帘,就算孩子白天睡觉,也应该让他充分感受光线。 再大一些,以宝宝Amy为例,3个月时会盯着东西看,会转动头部追随运动的物体,4个月时总是随意移动头部,到处乱看。这时,家长可以故意扔东西,通过声音吸引宝宝去追逐扔出去的东西。当然,东西要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 再长大一些,Amy会目测,会爬了,家长可以刻意把玩具或者别的孩子想要的东西放得远一点,让他自己去拿,可以让他更好地感知,感受物体的轮廓、色彩、距离、体积、深度知觉等。 1岁后,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稍精细的小东西,比如光盘、小镜子、小积木等,可以帮助孩子的视力训练。 等到了6岁,当孩子理解了物体大小、上下、内外、前后、远近等概念,拥有了和大人一样的视觉,视觉敏感期就顺利度过了。 再来看一个在terrible two 阶段经常会被提到的秩序敏感期,它大多发生在2.5-3岁,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阶段。 孩子会要求不能变化,第一次是怎么做的之后也必须怎么做,比如先脱裤子再脱衣服,一次都不能错,比如走楼梯他排第一个,每次都必须如此,万一搞错了就会大吵大闹。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孩子的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孩子认为,世界就是不变的,变化会让他感到恐惧,所以他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这时,家长该怎么做呢?请不要觉得孩子在无理取闹,你需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呵护孩子的内在秩序。只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化解孩子的“执拗”。 比如,走楼梯的例子,虽然有时候你真的心里很急,冲在了前面,但面对孩子的抗议,最好的方法就是马上慢下来,退到孩子的后面去,满足他排第一的秩序感。 给孩子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不因外界秩序感到不安,从而建立真正的秩序感,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 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的过程,像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以上的知识来自于《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它像是一本通关秘籍,给予我们这个过程中专业的指导。它的作者是李芷怡,两个孩子的妈妈,曾任蒙台梭利幼儿园高级教师指导,是一位留美早教育儿专家。她积累了很多解决育儿问题的经验,写进了这本书中,希望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想要了解更多的敏感期知识,打开《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看看吧,这是一本决定孩子未来拥有何种人生的育儿圣经!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五)

跟小区的宝妈们聊天时,经常会听到她们抱怨:我家孩子最近不知怎么了,特别粘我?我家孩子最近很烦人,总是要自己拿筷子吃饭,搞到满地都脏兮兮的?我家孩子最近总是动手打其他小朋友,头疼死了。

你在育儿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呢?孩子的表现跟平时不太一样,搞不清楚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处理。

别着急,弄清楚孩子处于哪个成长期,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在《儿童成长期敏感指南》这本书中,作者把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分为27个阶段,囊括了从出生到6岁的所有关键成长期,详细介绍了不同成长的孩子的特点及如何应对孩子在不同时期的行为习惯,可谓一书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愁。

这本书是的作者是李芷怡,李芷怡老师早期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西雅图、匹兹堡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与治疗,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累积。

什么是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呢?

敏感期是指0~6岁儿童在成长中,以内在成长的需要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吸收环境中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并不断重复练习。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敏感期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在敏感期出现时,如果我们能抓住,就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助力,让孩子迅速又自然的成长。

在本书中,作者把孩子的成长期分为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0~6岁),秩序敏感期(2-4岁),感官敏感期(0~6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岁),社会规范的敏感期(2. 5-6岁),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文化敏感期(6~9岁)。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了解孩子的9大敏感期,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孩子的敏感期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敏感期。

孩子总是抓起东西就往嘴里塞?

女儿在从4个月开始,发现她无论抓起什么都忘嘴里塞,手边找不到东西咬的时候就咬自己的手。一开始我特别紧张,生怕她会拉肚子或者是养成吃手的习惯。每次都会武断的拿开她要吃的东西,却发现她吃手的频率反而更高了。然后,我马上调整方法,定期给她的玩具清洗、消毒,由着她去咬,去探索。几个月后发现她乱吃东西的习惯没有了,又开始了新技能的探索。

现在想来,女儿乱吃东西正处于口腔敏感期。

孩子是通过口腔来认识世界的,在口腔敏感期到来时,孩子会出现吃手、抓各种东西往嘴里送、咬身边的东西,甚至是咬人等行为。

父母们切记这是正常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千万不要强加阻拦。

什么?孩子居然说脏话。

女儿二岁的时候,有次下班回来,居然听到她在说脏话,还一副笑嘻嘻的模样,我正想组织她,一旁的老公赶紧拦住我说:她都不知道自己说的脏话,你去批评她反而是提醒了她。我一想,确实有道理,她说了几次,发现得不到回应,自己觉得没意思,就去玩儿别的了。后来说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慢慢地,也就不说了。但是,我发现,这个时期是她语言表达能力变得最快的时期,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词语从她嘴里说出来,让我们觉得特别惊喜。

女儿说脏话,但是表达能力又迅速增强,说明她正处于语言敏感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孩子喜欢重复别人的话,觉得这样做就像玩游戏,非常有趣,孩子变得爱骂人和爱说粗话,这其实是在验证语言的力量,孩子喜欢说悄悄话,抢着接电话,这些都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发现孩子说脏话,父母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只需按照正确的方式给予引导即可。

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碰!

女儿三岁的时候,突然发现她有了强烈的物权意识。家里的布娃娃不肯让其他人碰,拿了玩具出去也不肯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甚至,在游乐场因为一块小小的积木动手打了另外一个比她还小的小朋友。

女儿这种反常的行为,正是因为她处于秩序敏感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是:各人用各人的,坚持物品归各人所有。作为父母要明确孩子所处的时期,问清原因,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适当引导,帮助孩子一起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建立真正的秩序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详细列举了26个不同敏感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及应对办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如果想要了解其他敏感期,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吧。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度过敏感期

每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敏感期,作为父母一定要明白敏感期也是学习期,不能随意干涉孩子,要提供学习条件,但是敏感期从不守时,父母只能通过观察孩子的言行,确定孩子是否进入某一敏感器是否需要帮助。

在敏感期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同时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长。

这是一本全面、深入解读儿童敏感期的原创实践教育书,以真实的案例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解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妈妈的美式家教策略,直击中美先进教育精髓,手把手地帮助家长解决令人抓狂的育儿问题,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敏感期,释放其内在蓬勃的生命力。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准确把握孩子成长的敏感期,配合正确的引导,让父母们轻松育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六)

那天带孩子去KFC吃东西,忽然耳边响起一阵嘈杂的声音,回头一看,是两个家长在吵架,原因是两个孩子打架,其中一个比较厉害点,把另一个孩子打了,孩子的妈妈看见又气又心疼,直接过去把另一个孩子揍了一顿,把孩子打得挂彩了,孩子被打时家长不在身边,后来看见孩子被打了,气不过就和对方妈妈吵了起来。

本来只是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一下子就升级为成年人之间的战争。那个妈妈嘴里一直念叨着,你家孩子打了我家孩子,我家孩子打不过,我就要替他出气,看把我儿子打成什么样了。

孩子被欺负后,很多家长要么教孩子打回去,要么站出来替孩子出气,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的关键时期,影响了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情况。

其实,孩子们之间因为玩具或者其他事情闹出的矛盾,正是培养孩子在社交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矛盾,孩子会学到一些处理方式,退让或以牙还牙,亦或是和平解决。正如《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说: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人际交往敏感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情况。

这本书的作者是留美早教育儿专家李芷怡,她早期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又去美国进修教育学,从事教师培训工作,有丰富的育儿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累积。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涵盖了0-6岁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的表现情况,以及家长该怎么配合。比如在社交敏感期内孩子有3种表现形式,家长要这样配合。

来源网络

1、孩子吃亏时

谦宝小时候会带一些绘本去学校,放学回家后,有时绘本就找不到了,书包里会多出一张贴画。

我心理就会不舒服,我家傻儿子尽然拿一本经典绘本换了一张5毛钱的贴画,太吃亏了。当时我就告诉他,第二天一定要给我拿回来。谦宝很为难,但第二天还是给拿了回来。

孩子3—4岁时,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玩具,当孩子换回价值不等的玩具时,很多家长会和我一样,当觉得孩子吃亏了。其实,孩子在刚开始社交时没有什么物价概念,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好玩和不好玩的概念。孩子只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交朋友。当孩子渐渐地了解物品的价值后,就会对社交有新的认识。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家东西太贵重。比如说像《羚羊木雕》中那个羚羊,价值昂贵,那就要提前和孩子声明,家里的这些东西是不可以交换的,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可以交换。

来源网络

2、孩子抢东西时

记得有一次带谦宝去游乐场玩,有个小朋友堵住滑梯的入口,不允许别的小朋友进去玩。因为他长得比较壮,所以别的小朋友吓得都不敢进去玩,只能在滑梯外面羡慕的看着他一个人玩。而这个孩子的妈妈就在一边坐着玩手机,全程对孩子的行为放任不管。

孩子的这种行为会导致别人讨厌他、惧怕他,没有人和他做朋友。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希望自己被人喜欢的,可惜他不知道是自己的行为推开了想和他玩的小朋友。

有一些孩子会抢别人的玩具,会霸占公共玩具,这都是因为孩子没有物权概念导致的。我们不能放任孩子,需要让孩子知道,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以及公共的设施每个孩子都可以玩,不能霸占的道理。当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深一些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来源网络

3、孩子被欺负时

傍晚,妈妈带着果儿去公园玩,担心他出去没玩具玩会闹,就带了一辆扭扭车。刚开始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挺好的,有个小朋友和果儿坐在在扭扭车上,在公园广场上追逐。后来有个小孩看见他们玩的很开心,就非要骑果儿的扭扭车,果儿不同意,他一把把果儿推开,自己坐上了扭扭车。果儿眼看着自己的车被别人骑走了,气得抓狂,一边跺脚,一边喊妈妈帮忙。

妈妈见状,上去就把小男孩推开,告诉他不能抢别人的玩具,小男孩悻悻地走开了。

看见孩子被欺负,我们总是像母鸡护小鸡一样赶紧冲出去,一心想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可却让孩子失去了争取自己的权益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用其他方法解决,比如书上有个小孩的小桶被别人抢走后,他说:“你一定是觉得我的小桶很好看,所以想用我的小桶玩。这样吧,我们交换吧,你可以用我的小桶,但要把你的小桶给我玩一会。”鼓励孩子用以牙还牙外的其他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可以避免矛盾升级还能让孩子收获友谊。如果孩子实在要不回来,我们再出手。

另外特别要说的是,身为父母我们总是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但在孩子的社交敏感期内,我们一定要旁观,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实在解决不了,我们再出手。

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不仅说了社交敏感期,而是涵盖了儿童成长中的语言敏感期、视觉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关键时期,抓住儿童敏感期,能让孩子的心智和性格得到更好的发展,正如儿童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在学习的关键期未能获得某些实践经历,相关突触就会萎缩,简言之,突触的发展也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常理。错过了关键期的孩子尽管也能学会用那些技能,但要付出成倍的汗水和艰辛。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七)

“最近孩子疯狂地吃手,要怎么处理?”

“孩子不懂得分享,是自私吗?”

“女孩说长大了想和爸爸结婚,怎么回复才是正面引导呢?”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两面性,有时候是天真烂漫的小天使,有时候是捣蛋破坏的小恶魔,育儿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因如此,不管是育儿微信群,还是育儿论坛,都有大量焦虑的家长。

我也不例外,有段时间女儿总是抢着接电话,抢过去就自顾自地说“喂”,遇到亲友的电话还好,如果是工作上的电话就非常尴尬。为此我很困扰,去请教做教育行业的朋友,朋友说“是不是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

我仔细观察后发现还真是这样,孩子在尝试用语言去建立人与人的关系。经过朋友的指导,家里不再上演“抢电话大战”了,而变成了主动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接听亲友的电话,感受语言交流的魅力。孩子的说话有了很大提高,也不再执念于抢接电话了。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意识到了敏感期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朋友的提醒,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很可能错过,女儿现在的伶牙俐齿就被我扼杀了。

怎样才能全面了解孩子敏感期的知识呢?留美早教专家李芷怡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本全面、深入解读儿童敏感期的原创实践教育书,李芷怡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和育儿咨询与治疗的工作经历,带给她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累积。

书中用100个真实的案例,全面解读0—6岁儿童的敏感期特征,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妈妈的美式家教策略,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让新手妈妈也能快速学习上手。

神奇的敏感期,飞跃式成长

神奇的敏感期究竟是何物呢?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李芷怡结合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儿童的敏感期做了解释: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0-2岁半期间,孩子会经历视觉、听觉、口腔、手脚、语言等敏感期,认识并感知世界;2岁半-4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开始建立,秩序、空间、审美等观念萌出,从婴儿到幼童;4-5岁,孩子具备更多的情感观念,头脑中有了知识库;5-6岁,孩子开始学习文化知识,感受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

有一个惊人的数据,孩子敏感期学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时间,也未必能学好。如果家长具备敏感期的知识,就可以利用这些机会让孩子构建自我,并学习更多好的人格特质,成为更好的自己。

破解敏感期秘密,小怪物变暖娃

每一个不听话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孩子对父母的需求。

通过敏感期知识的学习,可以让父母对幼儿时期的一些“反常“行为习以为常,并针对敏感期特性给予孩子因势利导,胸有成竹地陪伴孩子成长。

例如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疑问,书中都有生动的案例解答。

婴儿期的吃手行为不需要干预,家长提供给安全的探索工具即可,口腔敏感期得到满足,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便会消失;

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不强迫孩子分享,保持家庭成员的平等性,更容易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要和父母结婚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婚姻敏感期,这时候不要取笑孩子,也无需大惊小怪,而是为孩子传达正确的婚姻观念,让孩子认识婚姻和人际关系。

根据《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发现孩子的成长奥秘,更能轻松搞定叛逆孩子。

科学育儿,好的教育没那么贵

提到蒙台梭利教育,很多人会想到蒙台梭利幼儿园不菲的学费,商家注入蒙台梭利理念设计的玩具也会卖的昂贵。

但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蒙台梭利教育专家李芷怡给出的不同敏感期孩子的引导方式,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让我们了解到好的教育,其实没那么贵。

对于孩子的空间敏感期,用于垒高的不只是积木,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安全的物品,书籍、枕头、纸箱,都是玩耍的宝贝。“你扔我捡”游戏,橡胶玩具、气球、毛绒玩具等等都可以充当道具。

在自然敏感期的孩子,楼下的小公园就是大自然的博物馆,可以陪孩子观察叶子和花瓣,昆虫和各种小动物。能够陪孩子蹲下来看蚂蚁搬家的父母,并不比带孩子环游世界的父母逊色。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快乐度过0-6岁敏感期,可能让孩子的一生受益。而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一朵花、一棵树,他们具备自己内在的成长秩序,提供给孩子适宜的环境,孩子自然可以成长为繁茂森林,芬芳满园,这是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的精髓,也是作者教会我们的不焦虑秘诀。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八)

前几天在姑姑家做客,四岁可爱的小侄女坐在爸爸身上,搂着自己的爸爸,害羞地说:“妈妈,我要跟爸爸结婚。”

姑姑立马笑着说:“哎呦,欢欢不害羞哟,居然要和爸爸结婚。”

小姑娘脸红得直往爸爸怀里钻,直嚷嚷:“我就要,奶奶我不管,爸爸就是我的。”

姑姑继续调侃她:“那妈妈怎么办?爸爸是妈妈的老公呀!”

小姑娘看着大人们都在笑话自己,顿时就掉眼泪了,委屈地哇哇大哭。

原本大人眼里的一个小笑话,就因为孩子的大哭,让大家手足无措。如果以后我的孩子说这样的话,那我该怎么回答呀?

小孩子想要和父母结婚,这样的想法正常吗?父母要如何引导才能不伤害到孩子?

我看了《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才知道原来这是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是留美早教专家李芷怡针对0到6岁儿童,全面、深入解读儿童敏感期的原创实践教育书,以大量真实案例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解析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敏感期,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通俗来讲,就是孩子可以在敏感期里,可以通过学习,轻松地获取各种能力。

按照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敏感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九种,分别为:

儿童敏感期我们要怎么做呢?接下来就从口腔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和婚姻敏感期三个敏感期来看一下,我们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

一、宝宝爱吃手,到底要不要纠正

我家宝宝在刚满两个月的时候开始吃手,每次吃手都能弄得满脸、满手的口水。婆婆一度担心宝宝在吃手的过程中会吃进去脏东西,导致生病。老人家说有小孩吃手导致牙齿长歪,甚至手都吃变形。听到这些,我非常担心,宝宝吃手是个不好的习惯吗?要怎么去纠正呢?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吃手,预示着口腔敏感期的到来,口腔敏感区一般出现在0到2岁半。孩子的嘴巴除了吃奶,还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过嘴巴,孩子可以获得味觉和触觉。

如果孩子在一岁前,口腔没有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乱吃东西,贪吃,甚至喜欢咬人。

家长应该怎么办:

只有孩子在口腔敏感期得到满足,那么这些习惯就会消失,同时口腔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认知经验,发展自我能力。

二、小朋友爱乱丢东西,该怎么办?

前段时间,我陪着表弟的女儿玩积木,正当我认真搭建的时候,小姑娘突然摆摆手,大喊:“姑姑,不是这样的,你错啦。”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就把我搭好的积木全部推倒,然后抓了一把积木扔得远远的。没有办法,我只好让小姑娘一步一步地教我搭积木,搭好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同一层积木只能用相同的颜色呀。

原来小姑娘进入了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一般发生在2岁半到三岁,在她心里同一层积木只能用同一种颜色,否则就是错的,必须推倒重新搭。

进入秩序敏感期的小姑娘,还要求家人的牙杯必须是按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宝宝这样的顺序摆放,否则就得大闹一阵。、

家长应该怎么办:

三,女儿要和自己爸爸结婚,怎么办?

就像我提到的,小姑娘要和自己的爸爸结婚,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这一般发生在4岁到5岁。儿童进入婚姻敏感期,这和成年人之间的爱情有本质的区别,童年的爱情是没有性冲动的,是孩子体验相爱的一个步骤,这是他们通过玩过家家游戏来体验婚姻和家庭生活。

家长应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真的对某个同伴表现出爱恋,父母应该理解并尊重,让孩子顺利度过婚姻敏感期。千万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阻碍孩子在婚姻敏感期的发展。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父母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首先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给孩子鼓励和帮助。很多父母都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借口,要求孩子按照设定的方式生活。爱和自由,不代表纵容好溺爱。只有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父母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长

孩子的敏感期从来都是无法预测,稍早或者稍晚都是正常的,说话晚的小孩不比说话早的聪明,父母不必过于心急和焦虑,要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因为他们会用自己的节奏去掌握技能。

观察孩子的言行,抓住从不守时而来的敏感期

有多少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有真正的去观察过孩子的言行?当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时,首当其冲就是批评、责怪孩子。这些看似不当的行为,其实就是孩子进入了奇妙的敏感期,千万不能因为家长的疏于观察,导致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家长抓住了这个不守时的敏感期,让孩子自由发展,心灵得到满足,健康成长。

不干涉,但要提供学习条件

当我们说让孩子在敏感期“顺其自然”,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在不干涉的前提下,提供学习的条件。不能因为行为的“不当”,把孩子困在“无菌室”保护起来。父母要做的就是给敏感期的孩子提供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世界。

李芷怡老师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告诉我们,敏感期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敏感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在敏感期努力发展自己,尽情的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九)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说: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才华横溢了。

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他三岁时就能够靠感觉在钢琴上弹出和弦,4岁的时候就给他父亲为他安排的第一节音乐课,然后这家伙只学了一年,在他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自己作曲了。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 A调或降E调。

莫扎特这么牛是天赋加练习的结果,虽然这种天赋只有在少数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但是有一个事实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每一个孩子在0——6岁都会经历一个对某项事物特别敏感的时期。这可以说天赋最早的雏形。

敏感期的由来

说到敏感期,必须要提到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荷兰科学家雨果·德弗里斯发现,蝴蝶幼虫必须啃食娇嫩的叶子为食。但当蝴蝶幼虫破壳而出时,它们会依靠对光线的敏感度,而找到蝴蝶妈妈为它们准备的嫩叶芽。

依靠对光线的感知,幼虫慢慢地爬上树梢,并找到了在枝头的嫩叶芽生命初期最渴求的嫩叶芽。

有趣的是,当幼虫成长为大一点的虫子,可以吃绿叶纤维比较粗糙的事物时,它们对于光线的敏感性,就奇迹般地消失了。

德弗里斯就把蝴蝶幼虫这个生物出生时期的特点,称为敏感期。蒙特梭利就借用了生物学上的这个概念,来阐述幼儿的敏感期。

在蒙台梭利看来,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在该项能力的敏感期内,这项能力随时都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和成长状态。如果能够在这时给它以适当的刺激,它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长。

当敏感期结束后,这种积极的力量就会逐渐消失。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却会给他在这个方面造成遗憾和障碍。例如,我们经常提到的“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智力、秩序等方面的敏感期而面临终生的伤痛。

在孩子的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到孩子呢?这就必须要了解敏感期的具体理论。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是一本关于敏感期知识的基本介绍,留美早教育儿专家,既有在中国蒙台梭利幼儿园执教经验,又有西方育儿咨询的培训经验,这本书是她多年工作中的经历,通过书中实际案例的分享,有助于家长更快的理解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蒙台梭利经研究总结出的儿童敏感期主要包括:0~6岁的语言敏感期,2~4岁的秩序敏感期,0~6岁的感官敏感期,0~6岁的动作敏感期,3~6岁的书写敏感期,4~6岁的阅读敏感期。也有的说法分为九种,多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文化敏感期。

本书的作者李芷怡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细分。下面我们就以绘画敏感期为例来阐述敏感期的原理以及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

绘画的敏感期(约4——5岁)

这个敏感期大约在4——5岁到来,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进入绘画敏感期的儿童,地上、墙上,鞋子上,衣服上,口红、蜡笔、油画棒、粉笔,只要是能画画的工具和场所,随时随地都能展开一场创作。这个时候是孩子想象力最天马行空的时候,很多创意和灵感成人都自叹不如。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团,三岁左右开始有了用笔的意识。画的形状开始成了不规则的梨形,圆形或其他简单的形状。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地要求画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开始自己画,此时他基本能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上能画出四肢,躯干,头部,但没有细节。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变得生动奇妙,这时候孩子已经到了小学。

孙瑞雪老师指出,满足儿童敏感期需求的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智慧。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后人格状态的和谐、宁静和顺从。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

绘画是一种形象语言,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敏感期发展的好,就可能奠定成为绘画艺术家的基础。

此时学习绘画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好的绘画环境,让孩子无拘无束的自由创作,不干涉不评价。

另外让孩子认识和感知不同作画工具的材质,运用不同作画工具,如颜料、水彩、油画棒等等。

可以给孩子欣赏一些世界名画名家的故事,普及一些创作背景。有条件的还可以多带孩子看画展。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环境的渲染和熏陶。让孩子浸润在这个环境里就是最大的学习。

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则: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爱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里作者强调,敏感期里最大的原则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爱,同时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长。

虽然敏感期有大致的年龄,但是却并不绝对,每个孩子具体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观察不守时的敏感期的任务就落在父母身上,也许这就是孩子天赋的开始。

当孩子沿着成长规律前行的时候,家长不要多加干涉,相反,应该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更加科学地以自己的意志成长。家长这时候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约束。

作为一个了解性的知识,敏感期这个知识点不同于其他育儿技巧,无需反复实践和调整,知道了会很正常,不知道就会阻碍孩子成长还不自知,并且敏感期不可逆无法追回。《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差不多2、3个小时左右就能翻完,每个准备当父母或者0——6岁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至少看一本这样的书,孩子出生前就了解是最好的,可以少踩很多坑。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

暑假期间在我妈那住了一段时间,和2岁的小侄子朝夕相处,看着他可爱懂事的模样,非常喜欢。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发现小侄子非常喜欢说“打”,遇到小朋友靠近他、别人碰他的玩具、心情不好时,他会边说“打”边挥动小手打人,“打”字俨然成了他的口头禅。看到他的行为,不禁担心起来:他才2岁多,就一直喊“打”,会不会有暴力倾向呢?

我在网络上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合理解释小侄子行为的原因,直到读了《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才认识到小家伙正处在手的敏感期,打人是正常的敏感期行为。通过读这本书,我开始对“敏感期”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原来孩子的成长会经历一系列的敏感期。

作者李芷怡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曾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来到美国进修教育学并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经验。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她以真实的案例解剖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让我们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秘密,通过分析敏感期的特点帮家长解决那些令人抓狂的育儿问题。

书中写到:“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在敏感期里,孩子内心的力量会驱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学习感兴趣的事物,直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或敏感期结束。比如在口腔敏感期,孩子总喜欢把东西塞到嘴里,在这个阶段口腔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通过不断“尝”东西,孩子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也满足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敏感期非常重要,一旦错过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做事方式。书中提到狼孩儿的案例,由狼抚育的两个幼童由于错过了成长敏感期,导致她们不会说话、不会思考、不会直立行走,很难摆脱狼的习性。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尽早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努力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的探索世界,努力发展各项能力。

作者在书中列出了0-6岁儿童常见的26种敏感期,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孩子在每种敏感期的特点和具体表现,指导父母科学应对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

通过和2岁小侄子的接触,发现了他正在经历书中提到的几个敏感期,结合他的行为方式和书中的解决案例,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解决之道。

2岁的孩子总喜欢吃手,到底怎么回事?

Case:小侄子睡觉前后、做错事被批评时总喜欢吃手,现在左手大拇指上都吃出了茧子,应该怎么办?

作者认为孩子6个月前吸吮手指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要,之后还有吸吮的习惯,可能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当小侄儿被批评时,虽然年龄小却已经懂得看长辈的脸色,紧张的氛围下他通过吃手得到心理慰藉。

作者认为父母不用过于担心孩子吃手的问题,只有吸吮的欲望得到满足,孩子才不会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中,多抱抱孩子,给他一些关心,让孩子接触更多地东西以此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因为无聊吃手。

孩子不听话,总说“不”,正常吗?

Case:最近小侄子非常喜欢用“不”字表达自己的反对,无论是吃饭、和小朋友玩耍还是生气时,他都会说“不”,他是倔脾气还是逆反呢?

书中提到作者的儿子Jimmy也有说“不”的情况,孩子用“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是进入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凡事都想自己做主,由于语言能力发育缓慢,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简单说“不”表达愤怒和抗议。在这个阶段,父母不要和孩子较劲,不要诱导孩子听话,也不用在意他是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了,等这段敏感期过去,孩子会用其他的方式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只要同龄小朋友靠近,就动手打人,怎么办?

Case:只要同龄或年龄稍小的小朋友靠近,或者玩小侄子的玩具,他就会动手打人,孩子会不会越来越暴力呢?

作者认为0-2岁处于手的敏感期,打人是敏感期的正常行为。孩子的打与攻击性的打人是两个概念。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打人时心里的想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有针对性的化解不良因素,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还需要注意不要过多提起打人的事情,让孩子误以为打人能获得更多关注。

每一个敏感期,孩子都会有独特的行为表现,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孩子在敏感期突飞猛进的成长,不要随意干涉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在摸索中自由成长。

1、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作者认为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与孩子成长的自由,及时提供鼓励和帮助,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书中提到,很多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过多的干涉或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过是满足孩子依赖自己的需要,或者不想替孩子收拾残局罢了。

当遇到孩子不断探索,模仿别人,或执拗叛逆时,多给与孩子一些包容,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试错,不要把“听话”作为孩子行为的标准,给与他们更多地成长空间。

2、佛系看待敏感期,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很多育儿文章都强调敏感期的时间节点,一旦错过敏感期会如何如何。作者在书中强调,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不同,我们无法预测孩子进入敏感期的时点,有些孩子早点,有些孩子晚些,这都是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步伐,父母要做的是放下追逐的心,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敏感期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敏感期的育儿理念,佛系看待孩子的敏感期,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用心教育敏感期孩子的行为,努力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3、多观察孩子的言行,敏锐抓住敏感期

前面提到每个孩子进入敏感期的时间不同,而且每个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也有所差异,作为父母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尽早发现孩子是否进入敏感期,及时捕捉敏感期的表现。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顺其自然”非常重要。不干涉孩子的行为,给与孩子探索世界的条件,让他们在探索中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人们常说“做父母是一种修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方式。唯有多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才能掌握科学的育儿方式。《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提到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反思,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才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为孩子提供的保障。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一)

孩子喜欢乱扔乱咬各种东西,家里被折腾得不成样子。此时一些父母会着急,会认为孩子不爱惜物品,不讲卫生,然后花费心思阻止孩子的行为;孩子排斥洗手,面对混乱了顺序的摆设大吵大闹,此时父母们又会生气,认为孩子执拗、不听话,然后冷落或是打骂孩子;

事实上,这些父母都误判了孩子的成长轨迹,把敏感期里儿童群体普遍的发展需要,当成了自家孩子才存在的个例。

李芷怡教授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给出了“敏感期”的定义:

李芷怡,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早期亲子教育专家、育儿心理咨询与治疗师。早年有在国内蒙特梭利幼儿园任职教师,后赴纽约、休斯顿、洛杉矶等地做教师培训。在心理与教育学领域都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手把手教出来的,但更是孩子依靠生命的本能,逐渐探索出来的。父母的角色是教育者,更是引导者。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会频繁做某类动作。但遗憾的是,一些父母没能意识到这种行为可能指涉孩子某项技能的发育。

敏感期大体分为九种: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

比如0—2岁的孩子喜欢吮手指,喜欢啃咬各种东西,这其实预示着孩子口腔敏感期的到来。父母要做的是保证家里的环境卫生,藏好孩子容易接触到的有毒有害不易消化的物品,并提供千形万态不同材质不同口感的干净物品,以锻炼孩子的牙齿和舌头,而不是阻止孩子的探索。要知道,如果孩子在口腔敏感期不能得到良好发育,长大后就容易出现负面的补偿性反应,诸如贪吃、乱咬人等。

再比如2岁半—3岁的孩子喜欢盯着蚂蚁、纽扣、瓜子壳等细小事物看,有时一看大半天,甚至做专门的收集,这是孩子来到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有利于孩子专注与细心等品质的形成。父母此时需要注意,一藏好诸如小却锋利、小却脏污、小却有腐蚀性的物品;二不要试图穿插冗长的讲解,在孩子观察鲜花时不停地介绍花瓣花蕾花萼等知识是不明智的,会让他们失去观察的兴趣;三孩子容易观察到大人们忽略掉的细微事物,与其身高所对应的视野有关。如果着实赶时间,又拉不动孩子走走停停看看路边的昆虫石子,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走或是搭车前往。

父母在平常要做到多陪伴,对孩子出现的某些异常反应,先别急着情绪上头,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必然指向危险,可以放手并仔细观察,判断孩子是哪个敏感期,进而在环境创造、物品供给上给予相应的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敏感期不一定会依时而来,来得早或晚、持续时间长或短通通因人而异。当父母们看到其他同龄孩子已进入某阶段敏感期,而自家孩子迟迟未见动静,也不必过分着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父母要做的是静待花开。

父母在孩子敏感期中,常存在两极表现:心情先行、一厢情愿。前者父母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后者则是过分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心情好时就耐心宠爱,心情不好就不管不顾,甚至打孩子。这些父母的行为模式,不利于孩子在敏感期里能力的持续发育。

孩子在3-4岁时尤其喜欢与父母对着干,家里的任何东西都要固定摆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述都是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的表现。很多父母在这个阶段都非常困扰,因为孩子的执拗带有故意性,越教导越唱反调。这里着重谈一下。

对于孩子的故意性行为,讲道理显然无效,但并非无解。父母应该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就事论事”,从侧面或另径切入,理性引导孩子作行为修正,而不是波动双方情绪。

一,结合孩子的喜好,变强迫为自愿。比如孩子排斥洗手,就可以买形状可爱的香皂,往水里放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导其搓出五光十色的泡泡等;

二,转移注意力。比如孩子故意拖拉不愿外出,父母可以拿出孩子喜欢的几件衣帽鞋子,让ta转移到为自己选衣和搭配上,也可以先去准备外出用的防晒霜和饮用水,以及一些孩子平日里爱吃的小零食,再故意反复强调要出去哪里玩,会多有趣等;

三,必要时冷处理。比如孩子哭闹着让父母一定要原样恢复某样不可逆的消耗品,怎么说怎么劝都收不住。父母若此时也几乎难忍怒火,可以先暂时离开现场,做其他家务事,给自己也给孩子情绪上的排解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爱护,但这种爱护应当更多地从外部配合,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介入孩子的内在发展。

举个例子,0-2岁的孩子正处在手的敏感期,会本能地体验手的功能,锻炼手部肌肉。他们会想要抓捏手边的某样东西,会挣扎着爬去摸拽距离稍远的某个目标物等。此时,物品不是孩子行为的关键,行为本身才是重点。如果父母以爱之名“帮助”孩子拿取各种物品,只能是一厢情愿。事实上,从医学角度看,“大脑的发育可以使手的动作得到发展,而手的动作也能帮助大脑得到更多发展。”那么,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区域,丰富的活动工具,并排除空间中的隐患,让孩子的手部灵活度得以自由开发。

孩子在敏感期内会努力地学习某项技能,但对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没有概念。可以说,孩子的探索是本能却盲目的,无所谓意志认识,即孩子只会从身处的环境中拿来主义。父母此时应该尽量让孩子裸学,而不是错误地借助外物。让孩子真正自由,而不是有约束的自由。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们知道孩子在行走敏感期会频繁练习走路,又担心孩子颤颤巍巍地容易摔跤,同时不排除有省去扶着孩子练习的偷懒嫌疑,他们往往会把孩子抱进学步车里。事实上,一旦孩子过分依赖学步车,反而无法标准学步并掌控平衡,养成踮着脚尖走路的坏习惯,把脚部掰平了还无法站稳,甚至长成罗圈腿。

另外,孩子是对内在发育需求敏感,并非对如何才能向好发育感到敏感。即孩子的探索是很直线的,他们自发地训练某项技能,却无所谓方法论。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本能,但需要引导孩子本能下的选项。要让孩子自由发展,但不要放任自由。

比如在听觉敏感期,孩子喜欢噪音,但这不等于放任孩子留在喧闹鼎沸的地方。先不说噪音的混杂,容易使得听觉尚未完善成型的孩子,无法分辨家人与外界的声音差异,导致反应显迟钝;就说一旦噪音过大,也容易引起孩子心绪不宁,影响孩子正常的听觉训练。父母可以尝试在家里制造噪音,比如打开某个视频快进,同时和孩子说话,与孩子玩“听听我在说什么”的游戏。期间可以通过视频音量的调整,直至孩子能够完整听清父母说话的内容。接着再一点点提高音量,训练孩子在环境中主动提取并辨别发声对象的能力。

对于儿童敏感期的知识还有很多,但诚如李芷怡教授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所指出的,

意识到儿童存在敏感期,就已经是父母能够正确教育的大迈步。有意识,才不至于弄巧成拙,成为孩子正常发育的刽子手;有意识,才会懂得适时适量地调整环境状态,为孩子塑造适合的成长姿态。

但孩子在敏感期会有普遍的常态状况,也会有行为上的差异。父母要做的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根据自家孩子行为的独特性,在相应的敏感期里灵活地给予具体的引导和帮助。生命的神奇不只在于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本能,更在于孩子在共历的敏感期里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二)

01.一个段子,却是很多女人的真实写照

最近在抖音看了一个段子:

看到这则抖音的时候,我会心地笑了。自从当了妈之后,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升华了。全心全意地为着孩子,看到孩子的每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欣喜不已。那些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当妈。能修炼到今天,拥有相对来说比较平稳的心态,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我也走过不少的弯路。

就拿最常见的事情举一个例子:不到一岁的孩子,总是吃手要不要管?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下意识反应就是:要管。那时我的周围就有一些成年人,很大了还在啃手,我心想,这一定是小时候父母放纵的结果。

但是,当我真的为人母了,心里却起了疑惑了。因为周围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呼唤家长们,不要过分干预孩子吃手。但是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分干预,我却不了解。看了很多育儿的文章,也还是觉得一知半解。

直到后来,我读到了一本关于儿童敏感期的书籍,才真正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这本书籍正是《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

它的作者李芷怡,早年在国内的时候,做过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高级教师指导,后期在美国进修,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她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中,就有很多关于她两个孩子的真实案例。

解读儿童敏感期的书籍不少,但像《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样如此生动、直击内心、又能让人读得进去的,还是少数。不仅如此,这本书最难得的一点是,李芷怡她结合了中外最新的教育理念,用100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深入地剖析了0-6岁儿童的九大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适合什么人读呢?

我觉得适合这几类人:

这本书又该怎么读呢?

我认为,哪怕是同样一个书,因为你阅读目的的不同,需要使用的读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你是一名基础教育者,比如我,那么,我建议你还是通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涵盖了孩子0-6岁所需要的各种敏感期的特征描述。结合着各种案例还有作者的详细解读,相信你很快就能够对儿童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如果你是一个准宝爸宝妈,我建议你精读。因为这本书里面涉及到的所有阶段,都会在你们未来的孩子身上或明显或隐晦地体现出来。你需要提前知道这些阶段,才能够在这些敏感期到来之时能有所准备。

如果你像我一样,孩子已经出生,遇到的问题又非常具体的时候,我建议你,在略读的基础上精读你所需要的内容吧!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敏感期有些时候,转瞬即逝。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错过了好几个敏感期。错过的就错过了,你没办法追回来。珍惜现在,帮助孩子度过当下的阶段才更为关键。

我兼有两种身份,既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个实战宝妈,所以,这本书我读的要比一般人详细些。

市面上所有的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著作,其根本上讲的都是蒙台梭利的“九大敏感期”。这九大敏感期如下:

当然了,市面上也有些书籍会提到31个敏感期,这其实都是蒙台梭利的关于儿童的“九大敏感期”的一个变体。就连李芷怡的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敏感期也不仅仅是九个,而是更多的下面的细分。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那刻,便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旅。他的敏感期也便随之到来。

最先发育的是视觉。孩子出生之后,便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有经验的父母,会给孩子准备黑白卡。因为这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明暗线条,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却是极为有吸引力的。而那些彩色的图案,却需要婴儿至少四个月的时候才行。

不仅如此,刚出生的婴儿,他的听觉也在发育。各种声音的刺激,有利于他的大脑思考。正是凭借着对妈妈声音的熟悉与信赖,婴儿收获了来到人间最初的那份安全感。

再过不久,吃手的问题就会出现了。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呢?看完李芷怡的这本书你就会知道答案。不过还是应该提前透露一下,因为这个现象属于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我家孩子现在一岁,还处在一个什么东西都想品尝的阶段。作为妈妈,我最需要做的不是阻拦,而是应该学会“顺其自然”,静静地、耐心地等待着他品尝够了,他也就不再吃手了。

李芷怡在关于孩子吃手是否要管这个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特别打动我:

不仅仅是关于吃手这个“口腔敏感期”,实际上,孩子扔东西这个“手的敏感期”,和孩子学走路这个“行走敏感期”等等,孩子这些所有的敏感期,我们作为父母的,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这种“耐心等待”是很可贵的。这种不急不躁的生活态度,是会感染孩子的。孩子在敏感期上的问题,很多看似是无药可救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学习,在努力发展各种能力。聪明的家长不会打断这些尝试,哪怕有些尝试看起来很愚蠢,但对于童真的孩子们来说,却很可贵。

儿童的敏感期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家长除了不干涉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低提供各种有利于敏感期发展的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尽情地去探索。

读书使人明智,我很感谢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还能够读书,李芷怡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解答了我的困惑。尽管未来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我还是有信心去克服这一切。

勇者无敌,在成为妈妈的这一路上,坎坷又艰辛。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有自己的潜能,他会且行且歌的。我们就不讨厌,不打扰,适当佛系,适当引导、顺其自然就会很好。只希望每一个人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地度过他自己的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三)

下班后,发现2岁半的孩子一副“葛优躺”的姿势在沙发上看动画片,我就感觉这孩子咋这么懒了呢?再看看他旁边那同样姿势在玩着手机的老爸,瞬间找到关键点,拿起拖鞋拍向孩儿他爸……

孩儿他爸竟然没躲,还发呆了,原来是孩子在沙发上跳了起来,拿起自己的小拖鞋也在拍爸爸!本想狠狠的收拾他爸爸一顿,结果因孩子那惟妙惟肖的模仿我打爸爸的样子,结束了这场战斗。

不但如此,最近大人做什么,孩子会跟着做什么。早上,我做饭的时候,孩子居然把他的小玩具都掏出来,放进一个浅盒子里,拿着一个小棍在里面来回搅拌,过一些嘴里还叨咕着,放点盐、放点醋……结果把洗衣粉、牛奶统统倒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孩子手里端着一小盒的小雪花片玩具过来了:“妈妈,你尝尝胡萝卜片好吃不?”

最近这样的事在我家屡见不鲜,感觉孩子太搞笑了。但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因为孩子会模仿他感兴趣的所有行为,比如:学大人打电话、做饭,甚至打喷嚏、咳嗽,还学动画片《聪明的顺溜》里那些摸爬滚打的动作,而我们的沙发就成了孩子的根据地和战场,不但如此,还学小朋友说脏话,朝别人吐口水……

孩子奶奶说,这孩子看什么学什么,都学坏了。于是当孩子模仿爷爷们在路边打扑克时,奶奶便不断地打断他,告诉他不能玩这些没用了,来咱们数数吧,结果孩子扔下扑克就跑了。

其实呀,我们都误解孩子了,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讲到,你做什么孩子都跟着做,意味着模仿敏感期到了。

实际上,孩子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模仿了,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在不断的模仿中,孩子才能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这是孩子变得有主见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也看到了外在的世界,对提高认知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模仿行为受阻碍,模仿行为就会滞后,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给他们成长的自由,放手让孩子完成这个过程,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帮助。

孩子每模仿一次,智力便得到一次开发。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和妈妈玩点餐游戏,孩子在模仿餐厅的服务员,对点餐的流程,从询问食物、饮品到记录都非常详细,用手机当点餐机的样子也非常认真。可见孩子真的有认真观察过服务员的举止,才能模仿的如此成功。

当孩子反过来模仿顾客时,妈妈模仿服务员同样问孩子需要吃什么食物和饮品,孩子说:“我要一份儿童套餐,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妈妈又诱惑他,如果加一份奶昔,可以送玩具。这时孩子苦恼了好一会,告诉服务员妈妈:“不用了,这就足够了。”

原来上次在餐厅点儿童套餐时,还点了其它东西,分量比较多,都没吃完,都打包带回的,现在孩子居然知道拒绝点过多的食物,而且还能不受玩具的诱惑,克制自己。

从本质上说,孩子的模仿是为了学习,因为孩子也要耐心地观察模仿所需要的信息,才能完成这个行为,所以说并不是取悦父母或者故意捣乱。

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模仿敏感期,就需要多给他提供环境,提供各种刺激和感受,丰富他的脑神经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孩子太小,理解力有限,分不清楚对错,好的坏的都会模仿怎么办呢?

我们一定要清楚这只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模仿了好的行为,会给他们成长带来好处;而模仿坏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好多孩子上幼儿园后,你会发现,他会说脏话骂人了,父母们刚刚发现的时候,会感觉很新奇,有的还会感觉好玩,便以此和孩子逗趣。但随着孩子不断地模仿说脏话,父母都会非常严肃地批评孩子,告诉他说脏话骂人是不对的。这时候你越不让孩子模仿,孩子就越要模仿,逐渐地就会形成习惯。

生活中,家庭和社会是孩子学习的两大阵地,我们决定不了孩子在外面学习了什么,但父母的态度会决定这些模仿行为会维持多久。

你会发现,当我们看到孩子模仿来的坏行为,我们越是生气、斥责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这些行为上,孩子就会频繁地做出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我们可以多多的关注,而对坏的模仿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慢慢地孩子就会感觉没有意思而放弃了。

刚刚我们聊的是如何帮孩子度过模仿敏感期的,其实在孩子0——6岁期间有语言、动作、阅读、社会规范等九大敏感期。说到敏感期,不得不提起《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可以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决定孩子未来拥有何种人生的育儿圣经!书中通过100个真实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孩子不同敏感期时的不同行为特点,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积极的心态,助力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让孩子的心智性格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李芷怡早期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老师提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从事老师,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和治疗,所以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累积。作者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0——6岁的阶段,孩子从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和认识世界,是多么巨大的进步呀。

助力孩子的敏感期,让孩子轻松获得各种能力。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而且作者还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比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这样说你可能还有点迷糊,具体点吧,就是孩子在敏感期学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学好。也就是说,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拥有神奇而又充满微妙的“九大敏感期”。

按照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这“九大敏感期”分别是: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在进入每个敏感期前,都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也有相应的内容需要学习。

比如,孩子你发现孩子在路上走时,突然对地上的石子、小叶子、小虫子等感兴趣,会抓起来看看,很认真的样子,这就是孩子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独一无二的敏感期,父母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长。

在小区里,经常听到有的妈妈说,你看人家孩子一岁多就会说话了,我们这个都两岁半了还只会叫妈妈。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不是完全相同,有的孩子早些,有的孩子晚些,这都是正常的。只是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一生只有一次,时间持续的长短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的敏感期到来之时,为孩子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发展与成长。就像孩子在模仿敏感期时,我们可以尽量的带孩子去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体验,然后和孩子多做一些像过家家一样的模仿游戏,让孩子的心智得到更多的刺激和发展。

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则: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在敏感期时,孩子总会做出一些父母看起来觉得很怪的事,或者让父母很烦恼的事:在地上捡到一些脏东西就放进嘴里;看到抽屉就乱翻;看到高处就想爬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父母呢出于关心总是阻止孩子,让孩子这不要动,那不要去,而孩子会为了迎合父母而放弃探索时,他们的内在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对敏感期感兴趣的事物也就被抹杀了。所以在敏感期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要理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具体怎么做呢?不干涉孩子的行为,并且努力给他创造好的环境,让他能尽情地探索。

比如:孩子在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时,在路边可以等一等,不要催孩子,让他慢慢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石子或者小蚂蚁,甚至带孩子多看看不同的树叶、小草、花朵等等满足孩子的兴趣。

在敏感期里,孩子会强烈地想认识世界,这是学习的好时机,父母 应该尽量做到不干涉,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孩子自由成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四)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妈妈发现孩子发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比如:

孩子一分钟也闲不下来?总爱扔东西、爬高?孩子突然骂人、说脏话?有暴力倾向、时常打人?在墙上地上乱涂乱画,屡教不改?稍有不顺就哭闹不止、大发脾气?

妈妈纳闷了:孩子怎么一下子这么多毛病?

敏感期,是指0—6岁儿童在成长中,因为内在成长的需要,会在特定的时间段吸收环境中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并不断重复练习。每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孩子进入0-6岁敏感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状态,这正是孩子经历从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0-6岁敏感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大好机会。

如果父母能够通过观察和学习,适时地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并且利用孩子的敏感期进行正确引导,就能让孩子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不少父母心中的疑虑。

但是,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不懂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不能成为没有教育好孩子的理由。

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博赞说: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才华横溢了。

因为,每一个正常发育成长的孩子,天生就有自己内在的成长规律和次序。

而我们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懂得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要发现和抓住孩子0-6岁的敏感期,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孩子无阻碍地度过了0-6岁,孩子就能够自行发展。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是一本全面而又深入解读儿童敏感期的原创实践教育书。

本书的作者李芷怡,是留美早教育儿专家。

从作者自己的话来说:

作者早期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曾经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西雅图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与治疗,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最重要的是,作者本身有两个孩子的养育实践。这样,作者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中国妈妈的美式家教策略,直击中美先进教育的精髓,手把手地帮助家长解决令人抓狂的育儿问题,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敏感期。

纵观全书,有三大亮点。

(一)从知识层面科普

在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中,蒙特梭利就借用了生物学上的蝴蝶幼虫这个概念,来阐述幼儿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

就像蝴蝶的幼虫一样,到了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

在该项能力的敏感期内,这项能力随时都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和成长状态。如果能够在这时给它以适当的刺激,孩子的这项能力就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长。

当敏感期结束后,这种积极的力量就会逐渐消失。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虽然不会给孩子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却会给孩子在这项能力方面造成遗憾和障碍。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狼孩”,虽然被解救回归到了人类社会,并且有专业的人士负责教育狼孩,但是,效果很差,狼孩虽然学会了勉强地直立行走,但是身上仍然存在许多狼的习性。

有一位叫“卡玛拉”的狼孩,被人发现的时候大约七八岁,后来16岁左右就去世了,而她16岁时的智商仅相当于人类三四岁的孩子。

狼孩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0-6岁的关键时期,狼孩由狼抚养,没有接触到相应的人类环境教育,完全错过了语言、智力、秩序等方面的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从知识科普层面,让家长了解和懂得了什么是敏感期,敏感期的重要性、错过敏感性的危害、敏感期的分类、怎么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二)专业性强,科普的同时,将蒙台梭利的9种敏感期作了进一步的细分

作者具有多年中美育儿经验,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际应用。

作者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书中,以年龄作为分割点,深入探讨各个敏感期的情感需求、行为特点以及“特殊状态”,深入剖析0~6岁儿童语言、动作、阅读、社会规范等敏感期,深入挖掘儿童内在的成长奥妙。

书中将每个孩子都拥有神奇而又充满奥妙的“九大敏感期”又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分为了26个敏感期。

比如视觉敏感期(0-2岁半)、听觉敏感期(0-2岁半)、口腔敏感期(0-2岁半)、手的敏感期(0-2岁半)、行走敏感期(0-2岁半)、语言敏感期(0-2岁半)、渴望爱的敏感期(0-2岁半);

自我意识敏感期(2岁半-3岁)、空间敏感区(2岁半-3岁)、秩序敏感期(2岁半-3岁)、模仿敏感期(2岁半-3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2岁半—3岁);

执拗的敏感期(3岁-4岁)、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3岁-4岁)、色彩敏感期(3岁-4岁)、人际交往敏感期(3岁-4岁)、婚姻敏感期(4岁-5岁)、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4岁-5岁)、身份确认敏感期(4岁-5岁);

绘画和音乐敏感期(4岁-5岁)、情感敏感期(4岁-5岁)、书写与阅读敏感期(4岁-5岁)、社会规范敏感期(5岁-6岁)、数学敏感期(5岁-6岁)、文化敏感期(5岁-6岁)、自然敏感期(5岁-6岁)。

(三)用真实案例解析症状,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

书中共用了100个真实案例,展现了孩子100个成长片段。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全书用真实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孩子经历不同敏感期时的不同“症状”,解析了孩子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帮助父母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

书中的方法操作便捷,非常有利于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去实践运用。

综上所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敏感期。父母要付出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要付出细心观察孩子成长,要付出爱心陪伴,为孩子成长提供条件并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将蒙台梭利的专业理论与作者自身的实践经历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将国际教育理论中国化,使这本书更加适用于中国家庭和中国父母。

通过阅读和理解《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敏感期特点,发现孩子的成长奥秘,有助于父母“对症下药”,解除亲子沟通障碍,轻松搞定叛逆孩子,平息亲子矛盾。

书中理论精准,案例较多,一点就透,一说就通,方便家长理解和吸取书中精华,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积极的心态,把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家庭实践中去,助力孩子顺利地度过敏感期,让孩子的心智、性格和身体都得到全面和健康地发展。

总之,敏感期,是大自然馈赠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与此同时,敏感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

家长朋友们要通过多多地学习和了解孩子的敏感期,抓住孩子在0-6岁敏感期的重要阶段,尊重孩子的自然发育规律和特点,遵循“爱与自由”的重要原则,让孩子释放其内在蓬勃的生命力,让孩子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读后感(十五)

自从MonMon进入Terrible 2以后,家里的哭闹声就越来越多了,一不小心就会碰到他的“雷区”。

每天纠结的要数洗手环节,每次爷爷带他洗手,免不了一场大哭。

我觉得奇怪,MonMon并不排斥洗手,为什么偏偏爷爷带去就要哭?

后来我发现,爷爷担心他洗不干净、担心他打湿衣袖,总是帮他洗手,然而,已经觉得自己“长大了”的MonMon,却想自己享受洗手的过程。

于是后来每次洗手堪比女人进了服装店:

MonMon要自己开水龙头、如果打开的角度或水量不符合预期,还要多次调整,然后自己淋湿手,然后自己选择儿童洗手液or成人洗手液or香皂or肥皂,有时候要几种混用、有时候还会发生选择综合症……然后自己冲干净,自己关水龙头,再自己擦手

虽然每次耗时长且说不好还要返工,但我都尽可能地尊重他的意愿。

姥姥总说我惯着他,但我觉得,这样做无伤大雅,在与他抗衡然后收获一个总是哭闹的孩子和尊重他的意愿然后收获一个开心的孩子之间,我更想选择后者。

我经常也能看到妈妈们关于宝宝是个“熊孩子”、宝宝有“强迫症”的吐槽,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一不顺孩子意就会大哭大闹。

但事实上,宝宝依旧是那个乖巧的宝宝,只不过他正处在发育的节点上罢了,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到以下3点,就会减少孩子们的哭闹,收获一个开心的宝宝了。

留美早教专家李芷怡在她撰写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指出,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喜欢用口腔去探索世界的阶段,一般出现在0~2岁半。

我们常常听说和感受到的,比如喂奶时宝宝咬妈妈、婴儿自己咬手指头、小孩子咬同学……都是口腔敏感期的表现,也是我们常说的“口欲期”。

和我们的习惯想法不同,李芷怡鼓励让宝宝吃手,因为她认为“如果孩子的口腔在1岁以前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以后就会出现补偿性的反应,乱吃东西不说,还可能喜欢咬人,甚至养成贪吃等坏习惯。”

她还提到她儿子Jimmy在1岁多时,一兴奋就喜欢咬东西,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有个朋友送给Jimmy一个汽车玩具,Jimmy很喜欢,作为感谢,Jimmy狠狠地咬了朋友一口。

如果说这个画面让人忍俊不禁,但那些总是咬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就会让家长头疼了。不过,李芷怡也指出,这种现象多在3岁以内,其实是孩子还不会表达生气或者高兴的情绪,也不知道“咬人会痛”这个后果,这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消失。

针对孩子“咬人”,李芷怡提出,口腔敏感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父母不要打扰,而是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探索工具,让他们在增加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我经常听到妈妈们吐槽,说孩子一定要先怎样再怎样,如果顺序乱了会大哭,如果父母代劳更会崩溃。

MonMon也一样,比如他床上陪他睡觉的小汽车必须放在枕头左边,而绒毛玩具鳄鱼要放在右边。可是他的小床右边挨着我的大床,左边是空的,小汽车就经常会从床栏空隙掉在地上,半夜经常把大家都吵醒。

于是我试着和他商量,小汽车放右边,鳄鱼放左边。

不行

绝对不行

没有商量的余地

不然就崩溃大哭

好吧,后来我只好再在左边放一个小垫子挡一挡,或者等他睡熟后悄悄把小汽车拿走。

对此李芷怡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后简称《儿童》)中说到,生命都需要秩序,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一个对秩序要求非常高的时期,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2岁半到3岁。

孩子在这个阶段,内心会有自己关于秩序的想法,并且要求外在的秩序必须和内在的秩序保持统一。

当孩子注意到外在和内在的秩序不一样时,是非常痛苦和不安的,因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这种不安,建立真正的秩序感,从而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关于固执,妈妈们能吐的槽就更多了,即便是最天使的宝宝,也会有“不不不”的时候。

MonMon刚学会说话时就学会了说“不要”,简直是灾难,几乎每分每秒都能听到他在尖叫“不要不要”!可是他又不会说其他的话来表达自己要什么。

这种“不要”和猜一猜“要这个吗?”“不要!”的循环,真是让我抓狂。

李芷怡在《儿童》一书中还给到这样的案例:

小男孩小石头,拆开了一袋饼干,然后要求爸爸必须帮助他封口,爸爸迫于无奈用胶带粘了起来,引发小石头的大哭——原来,小石头要求把饼干恢复到未开封时完好的状态。

这下惹恼了爸爸,也激怒了小石头,家里大的生气小的狂哭——让人抓狂的画面。

还有次Jimmy把冰淇淋掉了一块在地上,他非要捡起来继续吃,妈妈给他新的也不要,然而地上的冰淇淋已经化了怎么可能捡的起来呢?于是Jimmy崩溃大哭……

看,这些案例是不是都似曾相识?是不是和你家的熊孩子一模一样?

所以说,不是你家孩子熊,而是每个孩子都有这个阶段。

李芷怡说,孩子在3-4岁时进入执拗敏感期,这个时期,是“不会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父母要坦然接纳,多些忍耐和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绪”。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担心太顺着孩子,会把孩子惯坏。

但是恰恰相反,尊重孩子在敏感期的特殊执念,会让孩子感受到满足和成就感,从而更有利于让他们更快度过这个时期,并且建立起良好的观念。

同时,也会让孩子保持开心的情绪和阳光的心态。

倘若一个孩子有好奇、有需求时总是被拒绝,内心的欲望和秩序感总是被打破,整天都陷在哭闹、不安的情绪中,一定不会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