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蕉雨》是一部描写热带海岛生活的小说,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热带海岛的美丽和神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担心。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让读者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一
“把你的地址告诉我,” 她说。 “讲一个理由出来, 我给你。”我说。 “当我感到寂寞的时候, 当我无处可去的时候, 当我要接吻的时候, 我回来找你。” 于是我取出一张卡片来, 交给她, 那上面印有我的地址。 而她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前日刚从某精神病院逃出, 刚十八岁, 唇际有一黑痣。 —— @刘以鬯的小说《康乐亭畔》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二
刘以鬯的东南亚生机勃勃,原始的命运从不缺席一秒。红指甲的女孩温言软语,下一秒是从男子口袋里偷掉钱夹;年轻割胶工的工钱全部交给鸽笼房里的妓女换了一场花柳病;笨头水手娶了萍水相逢的寡妇,用她嫁妆买了胶场大富大贵;年节被拉去打麻将的渔夫输了30块,赔不出钱于是老婆被他人拉进黑漆漆的柴屋;目不识丁的大亨送儿子去英国念完大学,儿子趾高气扬说父亲支票上的签名一直是错写,大亨改过来银行说签名不符不予兑付,大亨顿悟:“我看念书还是狗屁!”
椰梢有猴啼,扭熄电灯后窗外雷雨交加,我只有大喝冰牛奶,想象南洋夜雨后一杯白咖啡的早上。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三
[cp]2022年6月16日早上八点半 地铁上 刘以鬯《椰风蕉雨》 似乎整本书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展开,在简单近乎纯粹的背景下,他们做出超出我们普通人的选择,经历不常见的生活。 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赢藏着这样那样的秘密,每次都让我判断的标准不自觉地产生偏差,在自我的模糊与徘徊时,被抛出的简短,有力,振聋发聩的对白震惊,从而产生新的态度。 书评说,这是王家卫风格的启迪。我说,这是生活魅力,我能通过这些文字反诉诸自己早已麻木,早已是非分明的内心。 南洋风味的词藻,景物,风,人与爱情。是一个遥远而又无比接近的舞台,像一阵风,呼呼挂过,只是这股风,晚了一个甲子,早已没有了燥热和粘湿,只留下了可能只会永远留在我们梦中的“爱情故事!” #刘以鬯##椰风蕉雨#[/cp]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是《圆桌派》中蒋方舟提到的,我对于这本书的名字很喜欢。
刚开始的两个中篇小说我感觉一般,女主不是恋爱脑就是疯逼美女,和我的审美大相径庭,结果没过两天脑子里还是这俩个女主,我才发现后劲很大,这个作家厉害。
刘以鬯的文字确实是带有热带的潮湿感,让你在独特的自然环境里感受穷人的无奈,人性的复杂,纠结的释怀。
我最喜欢的一篇叫做《椰树述趣》,以一棵椰子树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有仇必报真的是我本人了,结尾我直接笑出了声。
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大多是翻转式结尾,也都蛮有趣的。
读完之后我依然喜欢椰风蕉雨这个名字~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五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南洋”二字,我一直很爱发生在热带或者异域的故事。南洋恰恰是同时具备了这两种要素的地方。
更值得回忆的是在高中自习课上偷偷看的杂志里也出现过南洋的风光。直到现在还让我魂牵梦绕。
《国家地理》 光滑的彩页上印刷着穿着鲜艳半裙小娘惹,面上带着羞涩的微笑。直到今天我都不能忘记。
热带地区的爱情,如果临海那一定带着潮湿的气味。好像兩林里毫无征兆,不由分说的暴兩。说不清,爱怎样就来了。
而在新加坡的故事里,爱情也像是兩林里的骤兩。来得凶猛,去得也突然。
或许爱最让人怀念的是,在消逝以后的日子里,闻到湿热的风便想起往事的甜蜜。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六
若是第一次读刘老的书,仅推荐前两个中篇,看完如果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就可以转向三部曲了。 后面的短篇质量和前面差太远了,看得出来是谋生之作,如果认为这就是刘老的真实水平,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刘老感兴趣的话,还是从“经典三部曲”开始读比较合适。 总感觉所谓的“纯文学”就是老子天下无双,我爱怎么写怎么写,你们爱看不看,反正我写爽了。你要是顺便能欣赏我那最好,欣赏不来那就拜拜,老子照得奖不误。 后面的小故事,突如其来的转折太多了。刚看一两个觉得很妙,或者在报刊上偶然读到一个也觉得很妙;但如果把这些很妙的小故事全都汇集到一本书上,多少有点腻了。 作家肯定都是在写自己的经历,或者是从自己的经历中幻化出来的情节。以后也可以尝试从偶然的灵感写写好玩的小短篇。 后面的短篇有点看不下去了,感觉像是东南亚版块的故事会。 差大约十几个短篇没看,标读完吧,再看的价值不大,可能放松的时候会看一看。 把目光转回经典三部曲了。
不得不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初冲着这本书在618狂买的,但是…好像是618买得最失败的一本书…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七
买这本书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从来没有阅读过南洋的文学,香港的文学,对此处的领域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南方人对文学对生活,对哲学的思考,以及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也不了解岛屿的文学,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什么,还有就是南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南洋的华侨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什么南方人要去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为什么不留在中国。读了以后知道,大底都是为了谋生的;其次,我是被封面设计吸引。看到封面总能让人联想到南方的椰子树、橡胶树。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同的风。
我是盲买的这本书。翻开读了以后,可以说第一篇小说我只停留在男女的情爱,但是往后看发现,里面是生活百态。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不可逆的命运。从卖唱女、到抽大烟的、骑人力车的车夫、以及莫名死掉的穷人家的女孩等等,刘以鬯用的是最简单的语言,最精准的字词,将各个阶层的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当你读里面的语句,自然就会联想起粤语,里面有很多字,是北方作家不曾常用的字“刣”“峇峇娘惹”“趑趄”“踟蹰”等等。看到后,会很自然的觉得这是广东一带或者闽南一带以及南洋一带所独有的语言文化特点。
每一个短篇,都让人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电影镜头。每一个画面呈接的是那么自然。有的时候我会联想到梁家辉,有的时候会想到周星驰,有的时候又会浮现出梁朝伟,还有的时候会想到梅艳芳和张国荣,就觉得,在那样的故事中,就应该出现这样的人来演出来。全书只是将华侨在外的生活状态以白描的语言呈现而出,但却引人遐想和思考。
我很推荐这本书,里面不仅仅是什么痴男怨女,而是一种类似清明上河图一般的人物群像。后续会将刘以鬯的书,全买来阅读。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八
之前完全没有度过这位大家的任何作品
但是第一本就没有留下很好的印象诶…
一整本厚厚的书其实只有2篇还说的过去的中篇小说 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凑数 而且这些质量都很差
前2篇中我觉得稍微有点文学性的 是第二篇蕉风椰雨 打个比方吧 用武松打虎这个戏文暗示了一下文中角色的关系
虽然这2篇故事都很俗套 但是文笔还算精练流畅
剩下的文章全部都是口水水平 看到一些本来就是登在报纸上 就明白了 当初创作这些也不过是交个任务 混个版面 挣口饭吃 水平就等于厕所文=10年前的知音
我实在是怀疑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和编辑 你们是本着什么目的出版的这个集子呢
我感觉有被诈骗到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九
在华语的世界里,还有着另外一片土地,另外的一群人,他们也用华语写作的,但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风俗、文化氛围,既和我们有区别,但他们同样用华语思考,必然让华语文化融入他们的基因。因为有着同样的基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而这片土地就是南亚,这群人就是生活在那里的华人们。他们是最早走出中国的一群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坚强毅力,在当地生根发芽,和当地融为一体,也就有了既认同于我们文化基因有必然会有差别的异域生活氛围。 那么,南亚人用华语所创作的文学又能够给我们展现一种怎样的世界呢?我们从他们的文字里又能读出哪些生活的韵味呢?
现在,后浪出品了这样一套《华语文学丛书》,让我们可以通过更多作家的文学作品,走进他们所创作的华语文学世界,并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爱恨情仇,了解他们生活的苦难和快乐。 刘以鬯,长期生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的南亚世界,从事着描写南亚风土人情的文学创作。他更是被称为华语意识流长篇小说的鼻祖,王家卫的电影剧本《花样年华》《2046》就是受他小说的启发。
那么刘以鬯的文学作品到底怎么样呢?当我看到“意识流”三个字的时候,以为他的小说会晦涩难懂,会有一些阅读障碍,当我读到他的这一本《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读着他的这些中短篇小说的时候,感受到的更是一种极为亲切、极为平和的文章。 小说中的故事就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没有着更多的叙事技巧,就是用作者笔下真实的功力,描写着一个个真实的场景,通过一段段对话再现着人生故事。在阅读这些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体会着一种略显异域风情的生活场景,但又感悟着绝对和我们同根同源的思想理念。
比如文集同名小说《椰风蕉雨》,就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走进看似封建的婚姻,但又有着不同品味的人性内核。 美丽的女孩儿花蒂玛,是一个中国母亲的孩子,但母亲在生下她之后就死了,而她被当地人收留,也就有了这样一个马来名字。当她年龄见长,18岁的时候,一个年轻男子梁亚扁现在了她的世界里,看是唯美的爱情即将发生。
可是,花蒂玛的养父母通过相亲的方式,不得不把她嫁给了另外一个男子张乃猪,并获得聘礼进行还债。可当新婚之夜,当花蒂玛看的是极为丑陋丈夫的时候,她的心理防线崩溃了,她无法接受现在的丈夫。 在婆婆因病去治疗的期间,花蒂玛和梁亚扁旧情复燃走在了一起,并准备私奔。那么他们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这个故事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作者所给我们构建的世界绝对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而刘以鬯其他的小说也都是这样生活场景的描写,贴近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都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故事世界。 那我们就通过这一本《椰风蕉雨》,走进南洋故事的世界,看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有着怎样的情感诉求。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十
这天,说书先生正讲《精忠岳传》,老板娘对车夫说,“这多没意思,我请你去看女人跳舞!”这时忽然跑来一个半大小子,“不好了,我姐要被我爹打死了!”车夫丢下老板娘,就跟小子走了。
跑到小子家一看,原来是嗜赌成性的父亲又输了钱,让女儿虾姑出去卖,虾姑不肯,正拿她撒气呢,看到车夫来了才停手。
——
这个故事来自香港文坛巨匠刘以鬯的南阳故事集《椰风蕉雨》,故事名叫《土桥头——乌九与虾姑的故事》,首次发表于《中外画报》1958年4月版。
故事主要讲到,上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有一个叫乌九的人,是一名车夫。这天,与他同住的车夫咳血病倒,遂把自己的烟丝箱子出让给了乌九。
众人说这个无父无母的乌九发达了,都来找他借钱。车馆老板娘见他这样,也打着借钱的名义常常与他搭话。但是每次乌九只有一句话:“我哪里有什么钱?”
这天正在听书,虾姑的弟弟跑来找乌九,明白前因后果后,乌九毫不犹豫把积蓄拿出来给了虾姑的父亲,让他给虾姑买把蝴蝶琴,每天晚上去“南天八刹”弹琴赚钱。
可没成想,父亲不仅没有买琴,却拿那笔积蓄去赌。有一天乌九正在拉车,忽然看到一个人躺在雨中,走近一看原来是虾姑的父亲,病倒了。
乌九将他拉回家,虾姑泪眼婆娑。
这时债主那边来人,说只要虾姑愿意做小妾,拿钱治病、免除赌债都不是问题。乌九气得将那人轰走,回到车馆想找老板娘先借点钱。
老板娘正独自饮酒,看到他来了心花怒放,说只要陪他喝酒就把钱借给他。乌九为了借钱连干了几杯,迷迷糊糊跟着老板娘近了内屋。
虾姑见乌九一直没回来,就跑来车馆找他,没想到在门外听到了他和老板娘的声音,羞愤地直接跑到债主家里说,“我答应”。
一夜过去,乌九和虾姑都不是从前的模样了。
虾姑回到家,看到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好多人,进去一看,父亲胸口插着一把刀,手边留下一封信,大意是只要他死了,就不会连累家人了。
这时乌九也拿着钱回来,看到此情此景愣住了。虾姑瞪他一眼,“我不要你的钱,爱上哪去上哪去。”
虾姑推开乌九,走入债主家,从此以后,乌九就很少见到虾姑了。
有一次拉车时,乌九见到虾姑挽着债主的手臂,虾姑的模样和从前大不一样,穿着非常时髦,马尾辫,牛仔裤,一起走入影院。乌九脱口喊了虾姑一声,只见债主转过头来,露出一口金牙,还有一脸嫌恶的表情。
过了不久,一天夜里乌九被一群人按着殴打,被打断了腿,再也拉不了车了。
有人建议他去读书,因为读过书的人可以赚大钱。
乌九对此嗤之以鼻,因为他以前听说书先生讲过,读书无用——
“有这么一个没读过书的大富豪,觉得自己不识字,这可不好,所以他一定要让孩子读书有学问,将孩子送到英国念了文凭回来。
孩子回来后,找父亲预支些做生意的本钱,于是父亲给他签了一张支票。儿子指着支票上的“陈”字说,爸爸,这个字你写错了,东应该在右边,耳刀在左边,你给写颠倒了。
富豪一听连忙改了过来,还高兴地说,有学问就是不一样。
结果不一会儿,儿子拿着支票又回来了,说人家不给取钱,因为这个签名和你的字迹不一样。
富豪一听大怒,这书读得一点用也没有!识字了反而拿不到钱,还不如我不识字签个名就可以取几百万!”
乌九记得这个故事,所以心头一直坚信:读书识字是没有用的。
后来,乌九瘸着一条腿,变成了土桥头的一个乞丐,每天靠一点点施舍过日子。他再次见到虾姑,却是第二年中秋节,有人从河里打捞上来她的尸体。
——
这个故事令人扼腕叹息,既有小人物对于命运玩弄的无奈与悲剧,又有辛辣的笔触讽刺现实。
这只是这本《椰风蕉雨》中一个小小的短篇,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因为这个故事,我把整本书都看完了。
不过好在,不是所有故事都是让人惆怅的。这本书共收录刘以鬯旅居南阳时的2个中篇、40个短篇,和20个微短篇。在这些故事里,或浪漫余韵,或趣味盎然,还有那些奇遇与邂逅,都在作者细腻的笔下熠熠生辉。
如果你也喜欢这些充满异域情怀又有些令人深思的故事,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本《椰风蕉雨》~
椰风蕉雨读后感篇十一
这一次,专门选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电影原声带 In The Mood For Love OST 做这本书的阅读BGM。
香港文学宗师的小说、配上香港自成一派的导演王家卫的电影BGM,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贴合感。刘以鬯和王家卫对香港的时代和时空的美感 有着高度的认同。
怪不得王家卫会说:「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In The Mood For Love OST
9.3
梅林茂 Shigeru Umebayashi / 2000
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两则中篇小说。第二辑,40个短篇小说。第三辑,20篇微型小说。
确实不负「南洋故事集」之名,所有的故事背景都放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通过文字吹开一层层的时间面纱,让我一窥60年前的南洋模样。
《椰风蕉雨》是两则中篇小说的其中一篇。另一篇叫做《星加坡故事》。
看到第一篇小说叫《星加坡故事》时,还以为是刊误,在网上搜了一下之后发现,原来星加坡是新加坡的旧称之一。「星」代表其地域较小,所以也称为星洲、星岛等。有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短篇小说占据的篇幅最多,个人觉得也是最好读的部分。
每篇不过大约2-3000字左右的小篇幅,但是每一篇都通俗易懂、有趣好读。特意留意了一下每篇小说结尾处的首次刊登时间,都是1957-1960年之间发表于《南洋商报》。
极具东南亚特色的故事背景,看到最后故事的反转处总忍不住莞尔一笑、像是和作者一起猜了一个有趣的字谜。
严格一些来说,这些来自遥远的六十年前的故事桥段,不论多么精彩、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有些过时了。
很多的桥段可能已经被演绎成了很多爱情电影的一部分,但是啊,我依然还是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它的好看是因为它出自刘以鬯之手,他的故事写得简单干脆,好像东南亚雨季的宽阔棕树叶子,被阳光晒得油亮而有生命力。
王家卫之所以和刘以鬯如此惺惺相惜,和他们对故事人物的塑造宗师分不开的。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之前看到了一段王家卫拍摄电影趣闻。
刘以鬯和王家卫设计出来的人物,是看似简单、但却充满了谜一般的人物,引人无限遐想。
很多极具东南亚华裔的词汇,也让人非常容易感知小说的地域与时代背景。
比如「的士」叫做「特士」、「咖啡 Coffee」叫做「羔呸」、「办公室 Office」叫做「乌必斯」、「苦力」叫做「估俚」、「路」叫做「律」。
很多词汇,都是带有马来语或闽南语的直译。
比起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我更喜欢阅读这样精巧有趣的短篇小说。
读短篇的好处,不仅在于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我而言,它不用专门培养情绪、也不用联系上下文,午休的时候、地铁通勤的时候、空闲小憩的时候,随时可以翻开阅读1-2篇,像是在口渴的时候呷了口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