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摘抄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8 13:20:25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28 13:20:25   小编:

《自在的旅行》讲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心灵自由与追逐内心自由的过程。通过旅行,作者体验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文章深刻探讨了旅行对人们心灵的启发与影响,呼吁人们勇敢追寻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一篇

作者似乎是文青范去的地方不算是最热门的所在,却是最具有浓郁当地风味的所在。

旧书,唱片什么的本来就是文艺范的标签。

对我等世俗之人看看就好了。我还是关心那些热门景区,名牌打折的专卖店。如果是五天三晚的购物美食之旅也许适合的群体会更多。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二篇

今日晨间阅读《自在的旅行》读作家写的游记,好处是能感觉到文字之中浓浓的书卷气,坏处是从游记角度来说,不算引人入胜,哈哈。几乎每日都在重复的咖啡,贝果,公园,买书,旧书市集,跳蚤市场,文人的路线,放在80后,90后背包客身上大概会觉得无趣。喜欢他说: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游记来说三颗星。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三篇

特别适合在书店看样书。毕竟还是读起来没什么文字,图片都挺好看的。然后排版什么的还是挺时尚的,看起来充满sense哟。

这种书买回家一是贵,二是我妈又得念我。所以就算了。非常适合某个没什么事情的下午或者睡不着的晚上,去逛书店的时候看看。差不多的读的话,半小时也可以读完了。这30分钟里,就像是做了个质量尚可的梦,貌似也自在的旅行了30分钟。

挺好的,但是要是读完了真想模仿,还是得先挣钱,然后请假。然后买相机,然后学ps。不过不需要额外补习写作。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四篇

这本小书真是长得年轻漂亮啊

第一眼就想要占有

一个男人负责写字,另一个男人拍摄,

两人声情并茂,

没有目的的在世界上东游西逛

他们聆听,感触,遇见,交谈,思索,记录

他们自由自在

原来,所谓新鲜感,就是和已知的人,

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五篇

在省图发现的这本书,一开始是被装订吸引的。这种不知道叫线装还是啥的,像笔记本一样,翻起来很舒服,看了一半平摊在哪里感觉可以直接当装饰品。作者喜欢不做任何攻略,用散步的方式在陌生的城市寻找他喜欢的咖啡厅、旧书店、古董店、有机蔬果店、画廊,而且用手绘散步路程的方式做成专属自己的地图。真是炒鸡奢侈的旅行方式,感觉要么是很有钱和时间,要么是有很多机会去旅行,不过如果真有去哪里旅行也可以看看他推荐的店呢。他貌似喜欢收一些初版的原版书,文字一开始有点看不进去,倒回去读一下比较容易进入状态。静下心来读起来还是很有趣的,不属于强行装叉那种,还是不错的。图片是感觉高级的暖黄色调,让人很想试着临摹一下。希望不要那么浮躁,多像作者这样就好了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六篇

挑书就像挑人一样,始于颜值,这本就是用他的颜值成功俘获我。

牛皮硬纸壳的封面,舍去胶水仅用线装帧,侧面再加上1/2的白色纱布。封面有简单的白色书名,一副小小的简笔画,作者的名字都是另外贴上去的,简单,大气。

翻开书,大片大片的照片,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文字需要联想,而照片却把世界搬到了眼前。照片不同于我们在旅行游记中看到的那些标志性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普通的生活,更为切入当地人的视角。有聚在便利店门口的女学生、广阔的街道、当地的食物、快餐店就食的场景。

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美学”。

如果想要找到旅行建议的人,可能会有些失望了,因为它不提供内容翔实的行程安排,有的是经历了某个人或事之后,带来的心理上的感应。它传达了一种:认真关注身边人和事,走出家门就开始旅行,面对未知的强大的探索欲。

书中的文字也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没有什么营养,却表达了一种,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方式,按照他们想要的形式好好生活着呐。穿插着的简笔画的地图和物品也非常的有趣。

《自在的旅行》中的内容也很是自在。

就像写在最后的那句话:不买旅游书、也不用网络搜寻,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在1小时就能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的时间散步,亲自走访,将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事、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观察到的事物画在地图上,用文章记录下来。

人说:故乡不过是方圆十公里的地方;可若是带上出门就是旅行的态度,世界都将是故乡。

这种自在的旅行态度,下一次,你要不要试一试?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七篇

世界那么大,我将去何方?

曾经于无聊之际思考过何为旅行,最终无法定论。只一点可以肯定,真正的旅行,是我从未曾拥有过。至少,旅行应该从身至心的,这恰恰是身心受束缚的我无法达到的境界。

我简直要嫉妒这松浦弥太郎了。我的嫉妒就从这《自在的旅行》穿刺过去狠狠地投在作者的身上。我这无谓的嫉妒,自收到这本书就开始了。硬纸板的封面,牛皮纸色调,线装书式的装订,封底作者自己画的地图和小汽车,直中我喜爱的软肋,尤其是腰封上那只在书店昏黄灯光下慵懒眠卧的猫,最可恶。

作者的旅行从不事先做功课——只这一点我便远远不能,或许自卑的人永远没有安全感,活得没有底气,不敢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作者并不跟随旅行团,几乎没有向导,只随性而至平静地散步,用脚丈量一方水土,悠闲地观察所处之地生活中的细微闪光,细心地聆听路人的言语、乐声或鸟鸣,将所见所闻、所感所知化为文字,并自行绘制所到之处的地图,标上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处所(如喜爱的早餐店,书店,老式印刷店,咖啡店等)。

作者去的最多的莫过于书店。各具特色的,各有传承的,甚至年代久远的书店。他热爱这些书店,对书店的历史来由、发展历程和所拥有的珍藏十分熟稔,他与爱书之人惺惺相惜,他在书店或者书摊中寻觅淘宝,收获各种如意至宝。我真希望那一刻我也能借多啦A梦的法宝,遁入书中去,在那些书店中徜徉、寻觅,直至迷醉。

若说何为生活美学,我想,松浦弥太郎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本书从头至尾看起来那么的没有营养,按某类人说法是没有高潮跌宕的吸引眼球的爆点笑点。但若我们能回过头体省自身,向内在追过充实和圆满的内心,当我们能从昏头转向、浮躁盲目、急功近利的生活狠下心退出来后,或许才能体会这样一种内心宁静自在的旅行,一种有舍方有得,一种修行内心而得的圆满。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八篇

你现在的旅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做好攻略备好干粮去所有的名胜风景逛个遍照个遍?还是推着自行车结伴穷游骑行偶尔停下来欣赏路过的风景?或者是像作者这样,不事先规划、不查找里程、没有攻略,只凭着双脚带着自己去到想去的地方?

曾经自己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旅行,与朋友、与同事,渐渐的不再喜欢那种束缚的感觉,今天你想去的风景我不感兴趣,明天他要去的名胜我并不想去,却总要或多或少的去迁就一下别人,所以最后旅行也变得不再像是旅行。更像是心绪烦乱的走马观花,有压力的另一种城市生活。

直到最近一次出去旅行,才得以像作者那样,像自己喜欢的那样,没有既定的目标,只有漫无目的的行走,可以悠闲的观察每一个过路人的表情样貌想象他(她)们的故事,随便坐上一辆公共汽车再随便下车,沿着老旧的道路行走观察旧日建筑的风貌,看到喜欢的店就进去坐下来吃点东西,这些沿途所见细微景色与心得的时刻是比那些观看风景名胜更快乐、更能让内心得到充实的过程吧。

或许喜欢这样行走的人,总是有着孩子般好奇心的人,同时也是热爱着城市旅行的人,想要用自己的脚步去发现一座城市的样子,避开光鲜亮丽的表面,而去每个角落寻找和徜徉,期待着拐过下一个街角遇到的惊喜。这本书书写的方式随心随意,平淡的记叙着走过的地方遇到的见闻,每个篇末还有手工绘制的个个城市的行走地图,这样的地图独一而二,是只属于自己的出行地图和独家记忆。作者选择的地方也总是一些宁静包容的城市,看惯了纷繁的城市生活,只要看看作者写下的文字,走过的地方,仿佛就能让心自在起来,而有了自在的心境,走到哪里都会有欢喜的心情。

很喜欢这种独特的方式,两个人分开行走,一个拍摄一个写作,为这本书平添了一种阅读方式,你可以边看文字边欣赏图片,也可以单独的欣赏完图片再看书,两个人的脚步交错又分开,可以从两个人的不同视角去发现一座城市的景色,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同一城市里晃动的目光,偶尔的碰撞也许就会激起心内不同的回响。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九篇

在谈本书感想之前,先让我吐个槽,此书全无文笔,流水账似的记下了作者的落脚之地,既无山水诗人的才情,又缺乏独行者的哲理,本书介于游记和旅行攻略之间,对于抱着欣赏散文般文字的读者,可能颇感失望。尽管我喜欢描写风景背后人文故事的游记,但面对这本以图画和指南为主的小书,还是带给了我别样的情怀。

书中有一半是精美摄影插图,这令这本游记更像是幅画册,那些平时的文字成为了照片的注脚,而对于作者途经店铺的地址和特色介绍倒是也充分,在每个地区的描述最后,会看到作者的手绘地图,颇有种复古怀旧之感。

的确,这种感觉的缘由和体现——作者对于旅行目的地的选择,时刻透露出一种文化人的品位。每到一个城市,哪怕是不知名的小镇,作者最关注的店铺便是书店。文中有一半文字献给了各国各地的书店,而这其中又有一半是旧书店(旧书店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店中无论是摆设或整齐或别致的书籍,还是人们静坐阅读的神情,都让我心驰神往。尤其是巴黎巴桑的旧书市集,几百家旧书店齐聚一堂,让我的心跳都加速起来。除了书店,当然旅行也离不开各式餐厅和咖啡馆,但作者的脚步不仅流连在这些小资聚集区,也问津当地的干洗店、古董店、二手衣店、茶铺、图书馆、甚至是药店和出版社等非传统意义的旅游场所。这点也让我一同体会到作者那份好奇和闲适。

旅行,取决于那份心情和那份期待。我所喜爱的旅行,是种不慌忙赶时间的状态,通过品尝当地人每天的日常饮食,和居民们闲谈,来感受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再通过书中的介绍,去那些仍旧保留人文色彩的历史遗迹,去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脉搏。这之于我,也是自在的旅行。

文/卢育涛 2015.03.14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十篇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但是在作家松浦弥太郎的心中也许一书一咖啡才是人生。在《自在的旅行》中,作者带给我了别样的人生。

本书属于游记,但是你会出其意料地发现,这里没有著名的建筑,没有旅游胜地,有的是作者喜欢的街道、咖啡馆、书店以及平民的生活。他的“自在”旅行,完美地展现了旅行的魅力。书中精美的图画和手绘的地图是旅行者指引灯,如果你要去这些地方不如跟随作者的足迹去寻找,体验一下平静、自由、别样的旅行。

作者游走过了美国、巴黎、加拿大、伦敦、台湾、日本等地,每一地方他都会寻找书店、咖啡店、美食,感受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体验着平凡的生活。

在书店中不能不提的当属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1919年,美国牧师的女儿西尔维娅比奇开了这家只选英文书的莎士比亚书店,3年之后,成为了许多著名作者来访的书店,也成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文学在欧洲的主要据点。莎士比亚书店经历了历史战争的洗礼,在1951年美国人重新开启了莎士比亚书店,继承了比奇的精神。现在莎士比亚书店与城市之光书店结盟,也就是巴黎和旧金山的书店串联起来,让读者更加喜欢。

书中也展示了地方文化,作者二次去过台湾,发现了台湾的咖啡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街道上到处都有着咖啡店,如明星咖啡店,台湾最古老的咖啡店,1949年建成,是苏联人开设的,也是台湾的文学家、诗人、学者们聚集的文学沙龙。

看书之中,我想起了在美国的好朋友,她在中国的时候并不喜欢看书。可是去了美国的第二年,每每她都会晒晒她喝咖啡和读书的照片。她说,在美国,书加咖啡是一种享受,一种习惯,一种放松的方式。有时我也会幻想一下,在书店里,喝一杯咖啡,看着钟爱的书籍,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呀。

另外,《自在的旅行》在装帧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线装。这样的装帧使每一张精美的图案可以当成一幅可以触摸的油画,真实而感动。

《自在的旅行》看完之后,慢慢品味才发现,作者带给我的不仅是别样的旅行,还是一种在思想上的 “自在”。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十一篇

日本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贴》,可能对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会略知一二,不过,不为人知的是这响当当杂志的幕后功臣思想活跃的总编辑大人们,松浦弥太郎便属其一。他曾在作品中揭示《生活手帖》的“拟人”愿望,即将这本古老的杂志设想为一个人,“用对人的态度”用心成就每一页每一行每一字,并说,“最后一定会确认‘这一页能不能让人幸福’,‘这一页会不会让谁受伤’,‘是不是可有可无’”。松浦希望当读者翻开杂志任何一页时,都能感受到杂志人制作时的体温和笑脸----“所有的工作都有旁观者,这样想了以后自然会用心。不论多么小的事,要一直记得一定会有人接收到,然后怀着这份心去做。”用这份用心精心耕耘,自然效果非凡。

手上的新作《自在的旅行》装祯也非常特别。硬板书封,书脊镂空,仅用墨迹淡淡书写“自在的旅行”几个字。封面简洁,纸式硬底,非常有质感,配合着封面图片,懒懒横卧于书店书桌的小花猫,精致随意而自在,捧在手里很舒服。内文的排版也如松浦一惯的追求,每一词每一句每一幅画面都精雕细琢。彩印的高清照片,宽松舒适的字体,并有适当加粗的强调,略小字号的说明,以及各种手绘插图的穿插,于细节之中再现这本制作很美很用心的作品。一部很美的作品。

松蒲的行走方式也很有个人特色:不买旅游书,不用网络搜寻资料,也几乎不带任何旅游信息去造访当地。仅仅只在能1个小时内绕完的小范围里,花好几天散步,亲自走访,观看和记录。像他在华盛顿广场躺在草地地,与一只狗“亲密”互动,“当我看着狗时,它也回望着我,带着邀约似的微笑”。当太阳过于炙热刺眼时,便自发往阴影处移动。不慌不乱,不四处乱走,安心享受这一刻。他与路边卖书的小商贩聊天,与戴着安全帽骑自行车的老人打招呼。。。随时随处可以发现诗意。这也是松蒲倡导的“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生活也可以由旅行构筑出来”,随时保持走路、观看、聆听、感受、邂逅、观察的心态,让每一天都闪闪亮,每一天都是“GOOD DAY”。这也便是他所倡导的“自在的旅行”的理念由来。由此自然而然的深入迷恋,长久浸润,当然的,松浦的生活美学也便在这样的自在之中。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十二篇

每次看别人的游记,都觉得与看影视作品无异,后者是用镜头描摹声画一体的梦幻错觉,而前者则用文字营造另一个趣味盎然的虚拟世界。

其实,是会给人很多挫败感的。

影视剧中男女主角在夜晚的河畔放烟花,琉璃的光斑配合着慢动作中的笑靥如花,嬉笑玩闹配合着鼓点恰好的浪漫情歌,女主角先是挥舞着手中的烟火棒尽显纯情,而后又看着窜入高空坠入夜色的礼花吃惊欣喜地张大了嘴,最后必是相拥对视,直到画面越离越远不用看也知道他们在干吗。

可如果我们也去尝试,就生生变成了傻乎乎地在黑漆漆地臭水沟边呲呲花。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背景音乐,没有360旋转的拍摄画面,没有专业摄影加PS修图,想努力表现出开心喜悦,随意蹦跶两下,也只是觉得自己傻。

说了太多的铺垫,也显得过于悲观,但其实更想说的是,傻又怎么样呢?你看松浦弥太郎被尊为大师,他的游记却让你觉得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眼见的一切都是无限的新奇有趣。某个车窗外匆匆而过的摩登女郎,某个路边书店里慵懒肥美的猫咪,某个清新稀薄透着单纯气的早晨,某个回味悠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面包香味……每个细节处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情趣,都不是矫揉造作刻意为之,从他的文字你可以感受到,他真的觉得那些东西很有趣,并且还像是在问你:你难道就没有感受到吗?

生活周遭的很多事物,我们都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依旧不自觉地去找寻一种熟悉感,反倒让自己拘谨而无法去欣赏,只有导游在告诉你这是一个景点的时候,才会举起相机,拍些网上随处可见的风景照片。

其实年岁渐长,我们似乎渐渐丢失了去喜欢的能力,再没有什么样的礼物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再没有什么样的风景能让我们如痴如醉,这种麻木叫做成熟吗?或者它仅仅就是麻木而已。

我并不是旅行达人,也不懂所谓旅行的意义,只觉得生活中能保持一种近似童真的好奇心与欣赏力,是无比难能可贵的事。这也是你要去遇见松浦弥太郎的原因,跟随他的目光看他眼中的世界,让他悦动的文字唤醒你对这个世界的触感,绝对是一场别样的旅程。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十三篇

生活笔记是一种尴尬的体裁,它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从来不属于神话。你对文本进行虚构,仍被假设为真实,即便读者并不在乎。这一点,作者知道的比读者更清楚。纵观松浦弥太郎的作品,大多属于生活笔记范畴,包括游记专栏《自在的旅行》。

今年50岁的松浦弥太郎,享有COWBOOKS店主、《生活手帖》总编辑和作家三重身份。又被冠以日本生活美学大师、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学的先行者、“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等荣誉。这些头衔无不莫名其妙,能指和所指的脱节,既不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不会限定作者的写作经验。近几年,松浦弥太郎的书被陆续介绍过来,而大陆往往比台湾要晚一些,也就是简体版比繁体版要晚一些。2013年台湾繁体版《自在的旅行》之后,又过了两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简体版。

从知日系列得知松浦弥太郎开始,我先后读过他的《100个基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等。介绍本书是一个旅行专栏的合辑,松浦弥太郎负责文案,而拍摄交给若木信吾。但读的过程中,发现照片和文字贴合不起来,这才发现作者和摄影师若木信吾自由选择路线,两个人分别用自己的方式传达旅行。如此安排,作者有作者的选择,摄影师有摄影师的选择,令摄影与文案举案齐眉。全书写的平淡松散,“大道理”讲的不多,异于松浦弥太郎的其他作品。《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之后,《自在的旅行》的介绍中又赫然出现了“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代表作”,如果你真的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那你就上当了。“代表作”只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甚至只是一个统计局或宣传部的行文用词。那些放在封面吸引人的句子,也大多出自作者的“写在最后”。其实看过全篇以后,这些句子反到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最后,关于该书的装订印制不得不说一句。这些外在属性虽然不会被纳入文本或后人的评价之中,如同装订的好坏并不能给《尤利西斯》《洛丽塔》增加或减轻一丝份量与罪行,但它对于当下读者的作用却完全不能忽视。我既享受着文本的魅力,也享受着文本的外在属性。它的线装,裸露的脊背以及弧角,都给我带来无比的享受。这样一种小小的乐趣,把玩的同时,深感生活之幸,甚至令我次日早晨,开始在网络和县城的商店里寻找一种可行的切角工具。(玟涛,2015年3月3日)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十四篇

这本《自在的旅行》是日本著名的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和著名的摄影师若木信吾的合作的成果。这两位作者在日本都是学有专长,小有名气。松浦弥太郎是《生活手帖》总编辑,据说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若木信吾毕业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不少摄影作品刊登于一些知名刊物。这本书中的文字朴实生活,娓娓道来,于日常生活的近乎白描中见风采。摄影作品不玩技术,选的角度别有味道,擅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人温暖平常的感受。书中的这些大幅的照片不是为了补充文字的不足而存在的,而是摄影师用相机来表达自己的看到的风景。书中的文字和照片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文字来说明照片,也不是照片来补充文字,这本书是这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旅行的观感。当然文字和照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毕竟在旅行的过程中,两人虽是分头行动,但经常一起外出散步、吃饭。虽然书中的文字很美,但这些摄影作品也是不可或缺。可以说,这本书是两人密切合作的成果,谁也缺不了谁。

这两作者不喜欢凑热闹,爱去一些古老的街区,感受那些逝去的美好时代。爱逛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咖啡店、书店、餐馆等。他们喜欢自由自在的行走,背起背包随性漫步,在陌生的地方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的慢旅行让旅人充分感受到快节奏时代中生活的美好。读者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无论是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纽约,法国的巴黎,还是中国的台北等。

书中的一个亮点是松浦弥太郎的自绘地图,这些地图富有个性色彩,是作者把自己散步时候看到的风景记录下来。在这些手绘的地图中,跟旅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点都会一一标注出来,诸如书店,咖啡馆(这是松浦弥太郎最喜欢的去的场所),超市,公寓等,当然还有缺不了的美食馆,包括日本料理馆、中国餐馆等。

走出家门就是旅行的开始。这是作者松浦弥太郎的旅行观。有了这样的意识,就会明白生活也是由旅行构筑出来的。如果这样来理解生活和旅行,那么旅行地点的远近就无所谓了。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变得丰富起来。

自在的旅行读后感第十五篇

自由自在的旅行《自在的旅行》

松浦弥太郎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不过他的书却经常听说,比如《100个基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等等,听名字就很特别,松浦弥太郎现在是《生活手帖》的总编辑,被称为生活美学大师和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呵呵,不知道是不是炒作,对于这类的介绍已经有了免疫力了。还是得看到书才能真正了解。

这本《自在的旅行》感觉不错,书到以后,觉得设计得很精致,有日本人那种做事认真细致精美的感觉,书是精装,冲外的两个角切成了弧形,打开以后图片印刷得很漂亮,而且都是对开的全图,看着就很舒服。

松浦弥太郎走遍世界,还带着一位专业的摄影师,这书里面的图片就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书里面的内容也是《生活手贴》上的一个专栏。怎么样,这样的生活值得我们去羡慕吧。

书里面的文字并不是那种穷游网上的攻略,不提供完整的旅行信息,也没有什么旅行景点,只是作者在行走的过程中留下的只言片语,留下的一点点的感受和感悟。这才是我们羡慕的自在的旅行,可以没有目的的在这个世界上东游西逛,漫无目的的去走走。然后写点文字,就可以赚钱,有这么好的好事,想一想就感觉很美好。

老实说书里面并没有我们想要看到的那种旅行中的故事,没有意外的邂逅和偶遇,没有意外的迷路和惊喜,没有丢钱包的尴尬,没有遇到掉馅饼的美事,都是很简单很平和的小事,而且每段文字都很短。如果不是很熟悉当地的情况,看起来可能会感觉有点凌乱。

书里面写了美国加州旧金山的北滩,旧金山的伯克利,洛杉矶,夏威夷的希洛,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奥贝尔康普夫,马萨诸塞州的布里姆菲尔德,东京的中目黑,加拿大的温哥华,伦敦的红砖巷,还有就是我感觉最亲切的台北和台东。在台北松浦弥太郎还去参观了一家杂志的出版社《蘑菇手贴》,估计和作者自己的杂志《生活手贴》也有想通的地方吧。

其实和文字相比可能这本书巨幅的图片留给我们更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作者松浦弥太郎亲笔画的地图挺有味道的。

我想如果你也去过这些地方,那么你看起来感受肯定会很亲切,肯定会和我这样的从来没去过的读者有很大的不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