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东方》后,感悟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对自然的崇敬和人性的关怀。作者通过描绘细腻的情节和独特的风景,展现出东方哲学的深邃内涵。作品既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东方》读后感(一)
这样一支仅仅持着轻火器的连队,竟然在要冲上阻住了数万现代化的敌军。他们不仅抗住了地面的敌人,而且抗住了天上成千上万吨钢铁与烈火的倾泻;不仅抗拒了一面的敌人,而且抗拒了两面敌人的夹击。 在整整一天的鏖战中,他随着这块阵地的安危心潮起伏。时而焦急,时而担心,时而兴奋。当成吨的炸弹、炮弹和燃烧弹落在三连阵地的时候,就像砸在自己心上似的。他真恨不得飞上这块阵地,同战士们一起把敌人推下去。中午时分,他就知道郭祥的连队有了很大伤亡。经过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激战,他们的伤亡如何,郭祥的安危如何,不能不使他更加系念。
《东方》读后感(二)
9月23号机缘巧合看了电影《长津湖》的点映,说实话我看懵了。一开始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那是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对战争的惨烈程度更是毫不了解。电影里战争的残酷让我中途数次想离场,不想面对那些悲壮的画面,而看到结尾冰雕连的镜头,直接泪奔:都是人啊,打个针都嫌疼一入秋就开电暖气的我啊,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就不多评价了,但它确实唤起了我的爱国热情,让我内心的敌人除日本鬼子又增加了美国大兵,虽然二者也有不同,日本鬼子更坏,美国大兵挺笨! 再笨人家有飞机坦克啊,而我们的战士连饭都没得吃衣都没得穿… 这部电影还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深深地好奇。一直以来教科书对抗美援朝都只是一笔带过,远没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么多描述。 于是找我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前同事推荐一本好看的描写抗美援朝的书,他推荐了《东方》
本来是想能看看更多对长津湖战役的描述的,但本书涉及的并不多,只是提了一句。长津湖是驻守福建的军队(志愿军9兵团),小说里描写的“第五军”是虚构的番号,人物背景是河北石家庄一带成长起来的战士。小说不是单纯的描写某一场战争,而是“全景式表现抗美援朝战争”,感觉电影不少内容应该是参考了这部小说,比如有勇有谋的连长伍千里身上就满满的主角郭祥的影子。
应该说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上中下三部,看完后心情也是久久不能平静,想想静下来好好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提起笔却又不知道从何写起。
从头到尾最大的感受就两个字“干净”。我们的战士的灵魂是多么的干净啊,他们的思想是多么的纯粹啊,小说里除了描写战争的还有很多志愿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描述,他们好会做思想工作,而他们这么会做,可能也是因为他们自己确实是那么想的吧。他们心里只有别人,只有国家,只有需要帮助的朝鲜人民,完全没有自己。这是多么干净的一群人
应该说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一本书,你可以感受到处处政治学习般的宣教,但却不让人反感。作者的文笔好极了,开头一段对河北平原一年四季景色的描述简直绝了。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每个人性格都独特而又鲜活。
需要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充实自我。
《东方》读后感(三)
查到作者参加过作战部队而且三次随军进入朝鲜战场的背景,才意识到书中一些关于战略、武器、工事以及作战细节的描写,没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话是很难写清楚的,表示敬佩。
看完后才知道前期是隐蔽参战,书中提到二十万军队不知不觉进入朝鲜的时候惊呆了,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要做到暗中进行真是了不起啊。
也是在这里才知道原来志愿军在朝鲜修了六千多公里的战壕坑道,原来对方是联军而不只是美军,原来我们竟有解放整个朝鲜半岛的打算,原来这时还面临军内一部分反战情绪和国内一部分墙头草在观望的压力,中国参战真的是一个重大而伟大的决定。此外原来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概念就是魏巍完成的。
但还是一目十行略读了很多,总体来看战略和作战环境、作战工事这些描述还是很到位的,但精神描写很口号式,一些作战场面看得有点尬。以及在众所周知的实力悬殊和物资不足的条件下过分突出革命乐观精神的写作手法是否合适,这可是战争啊,弱化我方苦难和损失,将对方刻画成胆小滑稽不堪一击的大小傻子,最离奇的是文中反而出现过要求战地记者不要把敌人写成软豆腐的情节,这是在自我嘲讽吗。
感觉作者要表现的精神很鲜明,要宣传的框架很明确。比如要表现革命精神,革命乐观精神,革命牺牲精神,反帝精神,无产阶级精神,中朝友谊等等。具体设置包括既要表达作战环境和条件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和代价,又要表达战士和后勤克服困难乐观必胜的信心,突出战场推进的同时也要表现后方的支持和压力,还有关于一些反战情绪的疏导与扑灭等等,总之这些想要重点突出的精神确实是很突出,让人一看就知道一些情节的设置或者说素材的选取实际上是为了表达什么精神和情怀,而且是必须要表达的精神和情怀,就是非常的鲜明,一看就知道是要说什么,很社会主义文学。
这本书关于国内阶级敌人的蠢蠢欲动和一部分国内甚至是军内反战情绪的叙述很震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加重了中国参战的压力,比环境物资装备的压力更大,这些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情绪,是思想上的东西,也是最能瓦解意志的东西,所以说有思想武装的军队真是很重要。以前接触抗美援朝战争知识的时候根本没注意这些,所以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确实很需要文学,人的感受和认识是在一天天一分一秒中体会到的,过去不再,但文学提供了一个字一个字阅读的机会,虽然本书在精神描写方面有些口号很样板化,但一些知识在故事情节和场景中重现,确实有助于加强理解并产生自己的感悟。
这部书的主旨入围茅盾是一点问题没有
那些怀疑茅盾文学奖水平的大聪明们先思考下这一系列的重点在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