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传声筒读后感锦集

传声筒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8 19:20:55
传声筒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0-18 19:20:55   小编:

《传声筒》是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阿克塞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困境和人性的脆弱。小说以真实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无力。阿克塞利的遭遇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传声筒读后感篇一

这是印刷成册的豆瓣书评,蛮有些意思,最近觉得过的太平淡了,之前还和朋友说要不要去找个地方蹦极,重启一下对生活的态度。没想到想蹦极的草原,被这本书里两个小故事放了一把火给烧完了。一个是“快乐的结局”,关于爱情与世界的残酷,一个是“别的火”,关于童真与世界的残酷。

喜欢作者呈现的态度,公平的和小说进行交流。

全书介绍的小说,只看过两本,“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写里面的鹦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完书评我觉得当年看书的时候年纪真的太小完全没懂,再过几年拿出来看看。

书里描写的其他故事有意思的要琢磨的也蛮多,最早的书评大部分都是作者1986-88年写的,95年可能是要出书了,有些新的的感想又加上了,还挺有些意思。

上个月抱怨过现在的好故事太少,是不是要回顾经典,上周末把灌篮高手点开来重温,果然还是和当年一样觉得青春热血!

传声筒读后感篇二

这是职工图书室里的书。随便浏览先看到理想国的标志i抽出来时西西的《传声筒》,以前读过她几本书,简洁有自己的风格,言之有物。

这本书是她读书的读后故事,她读了书再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出来,更简洁,带着她的观点。因为她读的书我大多没读过,拉美系列以及库切,不知道和原作的差异。大概只有《福楼拜的鹦鹉》我读过。认同她的复述。

她自己说自己是传声筒,传声筒就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原来的声音也许失真也许是原样。这就是她读过的书。

我很喜欢她的读书,像跟着读一遍。看看自己能不能找到她读到的文眼。或者会不会和她读到的不同。

那几首诗有原文,有译文,有她的解读。翻译诗歌真的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她选的诗歌中译都很好,有韵律美,诗歌不读也久居的平平,但是挑出来讲解,读一读觉得还是韵味无穷,到底是诗,精粹的艺术。只是现在动辄将诗歌挂在嘴边的人实在不敢附和。最怕吃饭时候有人和我说起他(她)被某某诗文感动了。好好的吃饭,扯这些有的没的干吗。(周五和一群同学吃饭,有人扯着我要谈谈散文诗歌,嗯哼,我说我现在最关心的是钱,可怕了他们了)我扯远了。读书是私人的事情,不想被打扰。

她是很会读书的人。喜欢她。

传声筒读后感篇三

原来深为误读这个问题所困扰,莫说诗歌翻译失却了原文的许多神韵,就是一般的叙说和翻译也不免被过度解读或演绎,层层剥离下来,其中真意还能剩下多少?但渐渐发现误读与作品就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无法避免,且每个人的误读就是自我的思想投射,与他人或有引起共鸣的地方,或能发掘到自己的思考盲点,互为沟通欣赏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西西的《传声筒》要表达的主旨正是这样,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就算误读,也因此多了很多充满惊喜的想象和体悟。她的文字古灵精怪,把小说故事打乱重构,偏也引人入胜,其中跃动着她的思想碎片,对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等大师作品的解读精辟独到,这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自成一派,作为作家的视角和想象力让我对作品本身也充满了好奇。

于是边读西西的笔记,我边读完了《蜘蛛女之吻》,全书通过对话形式就讲出了很多动人故事,连情节进展都在三言两语里飞速建立起来,因为对话而欠缺的人物心理描写就像画中的留白,反而让人无限联想。西西从书中人讲述的故事、表现的情感,说到作者的叙事手法和题材运用,对我来说简直趣味无穷。看到这样有意思的解读,我总忍不住找来书看看,既能自己思考,又可以从中寻找解读者的思想轨迹,像是做了一次深层的交流。

我最叹服的还是西西对诗歌的理解,对诗的感受我还是钝得很,译文、原文对照着看下来也觉不出什么滋味来,但一经西西的品读,突然这些文字跳跃起来,有了自己的声音、色彩、旋律、画面,于是我才知道这些诗妙在何处。就如《给你吾爱》这首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场景变换就从真实跨越到超现实,将失却自由变失去爱的感觉描摹出来,很有味道。还有那些描写更为具体的诗歌,在西西的传声筒下,原本干涩的文字跑动开来,看得意犹未尽。

世间充满各种各样的误读,视角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做出不一样的解读,但看看别人的解读未尝不是一种收获,有时甚至是醍醐灌顶般的发现。尤其是若有这样才思敏捷的误读,何不走入这个美丽的宇宙?

传声筒读后感篇四

文/夏丽柠

我们常常以为“误读”是指说错话、读错字,误解其他人的意思。孰不知,将这个词语放在文学语境中,却别有深意。在比较文学中,误读是指读者用自己的知识与见识解读文本,是表达个人观点的一种方式。著名香港女作家西西在《传声筒》中将有关“误读”的观点阐述得更清晰易懂。这是一本“误读”集锦,并非许多读者理解的书评集。

西西原名张彦,一九三八年生于上海,后随父亲移民香港。她是一位创作能力极其丰沛的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和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上均有建树。对于文学,尤其是小说,西西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小说家就是信息的传达者,不管是以真实史料为背景,还是完全虚构的内容,作家所起到的都只是一个传声筒的作用。

那么,“不同的传声筒有不同的声音,或者过于响亮,或者过于微弱,或者模糊不清,甚至逆转最初的含意。对于一本小说,担当传声筒的转述者,到底是捍卫,还是出卖了作者?”

为了解答上述疑惑,西西自愿当起了传声筒的转述者。在本书中,她选取了自己喜爱的小说和诗歌,逐一为读者复述解读。所谓复述,便是以文本为中心,将西西的理解融入其中,重新编排讲述。西西或紧扣文本,或解读作家,或讲解原作外延的风土人情。貌似有些篇章顾左右而言它,实则西西已讲出了隐藏于原著中的深邃道理。

如此,我们读到的更像是西西的小说,而不像作家本人的。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述》中提出反对读书人、评论者把作品误解误读。可西西却不以为然地说:“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

的确,通过西西对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和《迈克尔K的生活与时代》、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和瑞士小说家菲德斯皮尔的《伤寒玛丽民谣》等名家名著的解读,我们看到了西西文学宇宙的光芒。她带领我们从文字中突围,跳脱文本的局限,令我们感知文学之外是生活,而生活之内有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精神享受。

例如书中那篇《帕拉马里博鹦鹉》,堪称细微之处见真情。如果不是她提起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马尔克斯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乌尔比诺医生家的鹦鹉,我们恐怕会完全忽略它与爱情的关系吧。凡是读爱情小说的人,一定会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辗转反侧,谁会去惦记一只鹦鹉呢?当然,这就是西西“自鸣得意”的误读,是她智慧结晶的输出,也是她博学的迷人之处。

难怪西西在序言的结尾说:“打开一本书,有什么比误读更充满参与的感觉?祝误读愉快。”原来,在她的眼里,误读也是一种美。

转载请豆邮

传声筒读后感篇五

读西西的作品,总是不自觉的将她想像成是一位“住在古墓里的姑姑”。充满纯真,却有着一身绝世的功夫。当然,她的功夫是指文字功夫。无论散文还是小说,读着读着,娓娓道来的质朴语言里又充满诗意。总是想单以诗人来称呼她,而不是“作家”。

最近理想国又出了一本西西的作品集——《传声筒》。在许多场合本书被介绍为“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而我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不常用的介绍词“译介外国文学作品集”。这两本书都是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题”,有很多作品当时并没有引进中文版,不曾被其他人翻译,所以又附带有“译介”性质。依旧是延续上一本的阅读品味,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博尔赫斯这些仍是她不停提起的作家。只是在《传声筒》中每一篇都附有西西的写作时间,大多数都是完成在80年代末。很难想像西西是在二十多年前向读者介绍着这些作家。那时候外国文学作品在中文世界里,与今日的出版面貌有着完全不同的局面。

全书根据介绍形式的不同,分为四卷。我最喜欢卷三的诗歌篇。听诗人叙说诗歌,是一件很有趣又涨知识的事情。西西讲诗的用字、诗的画面感、诗的韵律、诗的意寓,短短六篇文章,囊括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在里面。甚至包括了如何去翻译诗歌,及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误解”。我不知道西西是如何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选出这些作家及作品的,有好多作品我并没有接触过,可是经她这么一介绍,好像立即能明白那些作品好在哪里,爱上那些被介绍的作家们。“在许多事件中,人面临抉译,可是作出的取舍,往往是即兴的。人的一生就这样奇异地过去了。”这种取舍的奇异感必然也发生在阅读的故事中。

这传声筒里传出来的声音,是一个个简洁又美丽的故事,西西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介绍作品,介绍围绕作品所存在的某些逸事,再时不时的加上自己简短又精准的点评。仿佛看见一个说书人,坐在桌旁,看似漫不经心的在给你讲别人笔下的故事。讲着讲着,你却被说书人的语言所诱惑,那些故事都成了说书人自己的故事。介绍别人的作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很容易变成粗糙又说不清楚的“故事简介”。西西用自己的博学变成了串连起这些故事的丝带,有一种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之感。

西西在序言里说:“人生就充满歧义的多样可能,永远有新奇”,我觉得西西的文字正如这人生的多样可能,永远能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如她所说的“传声筒都是误读者”却使我想起她的一首诗:

“你写信来

仍把我的地址写错了

我住的地方

叫美利大厦

你写的却是

美丽

但我是欢喜的

所以不更正

而且

你是诗人

美丽

是你的祝福

美丽的大厦

啊啊

让我从此就浪漫起来吧”

如果这真的是误读,也让我们欢喜又浪漫起来。为这美丽的“误读者”。

传声筒读后感篇六

不同的传声筒有不同的声音,或者过于响亮,或者过于微弱,或者模糊不清,甚至逆转最初的含意。对于一本小说,担当传声筒的转述者,到底是捍卫,还是出卖了作者?如何毒哑文学中的夜莺?答案是通过翻译。我说的文学中的夜莺,是诗。若说蝴蝶是文学中的散文,则也应是文学中的诗;前者擅于飞行,后者擅于吟唱。有些诗,的确是无标题的纯粹音乐,仿佛莫扎特那些奏鸣曲。

很妙,所以我后来读书,能看原版的就尽量读原版。总感觉在转译的过程中自己错过了与作者最直接对话的能力,而当从头至尾读了一本书后,那种满足感还源自于那种获得近距离接触的快乐。

非常喜欢”快乐的结局”这一小章节,原来真的有人,会把所有的文学作品,凡是悲剧收场的,都改写成快乐的结局。这很不一样~

怎样理解这段话呢,大概就是鸡已经把蛋生出来了,干嘛还去问鸡是怎么生出来的呢?探究作者生平往事,是每位狂热读者的必经之路吧。像我也曾迫切想要了解蒙哥马利笔下的安妮是否有她生活的影子,JK罗琳获得灵感的每个角落是否也能带给我同样的感受。有惊喜,也会有遗憾。但是探索的过程总会有另外一些想不到的收获。

传声筒读后感篇七

文/吴情

怎样才算一个认真而不古板的读者呢?是就作家的个人生平、道德品行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还是就作品本身的内在意涵和风格技巧做精致的剖析?抑或是从个人崇拜出发臧否人物?这些做法都不鲜见,但各自都有所不足。“文品即人品”属古代文论的范畴,现代不很适用。专注于内在意涵和风格技巧的解读,往往会使人倾向忽略语言之美。而至于所谓个人崇拜,则容易导致文学阐释的主观化和简单化。那么,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普通读者”,究竟该如何练就?

《传声筒》,香港当代著名作家西西著,一本普通读者的阅读笔记,继《像我这样一个读者》后阅读笔记的第二部。在私人书单越发横行令人目眩的当下,一窥西西数十年前的阅读笔记,恍惚间有新奇之感。通常的阅读笔记将书名先行列出,再行细致分析的工作。而在西西这里,故事的主体内容和内在结构在前,只结尾提及书名,无论该书是如雷贯耳,还是少人问津。作者与读者间的权力结构不见了,你不必因该书的名气大小而选择是否阅读,故事帮你决定,技巧风格代你选择,在商业社会轰炸式的“人生必读书单”潮水中,作家西西的阅读笔记,叫人重新领略阅读的魅力。

《传声筒》中西西所阅读的书,主要是小说和诗歌两类,尤其以小说为主。西西这位小说家,对小说的解读简练却不粗糙,别致而又深刻。不过,这些小说主要以外国小说为主,有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不是一本福楼拜的传记,而是一本以福楼拜为中心人物而写的小说”,“一部有趣的小说”),也有南非作家J. M. 库切(现加入澳大利亚籍)的《等待原始人》(“不是一本叫人感动的小说,而是一本叫人思考的小说”,“主要是针对种族歧视、社会腐败、压抑与自由而言”)、《迈克K的生活与时代》(“进入集中营的,几乎全是被强迫的一群,他们没有权利选择,没有离去的自由,而这,正是迈克K拒绝的恩惠。”),以及她钦佩之最的作家秘鲁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她甚至逐字逐句分析该作第一章。西西长期进行小说创作,对小说技巧的运用至娴熟之境,小说家解读别家小说,有“恨不得为己作”之感,也有惺惺相惜之情。

至于诗歌阅读,西西选择的则是个人喜爱的外文诗,比如E. E. 肯明思的《卖氢气球的人》、肯尼思·帕钦的《容易的决定》、尼卡诺尔·帕拉的《智利》和《夫人》、雅克·普莱维尔的《给你吾爱》、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的《如今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为谁工作》,及君特·格拉斯的《海战》等。西西既对这些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对诗歌的韵律、节奏、用字开展了联想与想象。文学翻译本就不易,两种语言很难完全对译,至于诗歌翻译,更难尽善尽美。在重视诗歌内容甚于重视诗歌形式的中国,西西对这些形式别具一格的诗歌的偏爱,对多数读者而言,毋宁是一种纠正或补充。

尽管不曾从事专业的文学批评,但西西的阅读量和理解力都值得称赞。不过,作家西西是否存在误读的行为呢?在《传声筒·序》中,西西表达了对误读的感受。“苏珊·桑塔格有一著作《反阐释》,大概是反对读书人、评论者把作品误解误读。我如今不完全同意她的看法。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而据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影响即误读,效果生意义。一定程度的误读是允许的,也是必然的。恰如西西所言,“朋友聚会,常常因误读信息,走错了相约的地方,人生就充满歧义的可能性,永远有新奇。”误读可以是美的,你也不妨开始误读吧!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传声筒读后感篇八

给一本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困难的,更何况《传声筒》的标题已经揭示了文字传播过程当中的噪音和失真,任何评论和见解,都似乎变成了阻挡读者与作者的媒介。虽然不至于是本雅明笔下机械复制时代的"灵韵"消失,但也是另一种退变。

西西说传声筒是误读者,”把原来的声音、文字、符号膨胀、收缩、遗漏、扭曲、变形,可也提供了想象的能量。”——最后一句才是重点,因为变形,掺杂进个人特质的”误读”,反而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想到的经典作品如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又如新近非常热门的《S. : 忒修斯之船》……都是互动的典范。

那么阅读这本《传声筒》以及上一本《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时,该如何互动呢?我首先将它当做了检验自己阅读记忆的试卷。看标题,从简单的《爱情是瘟疫》、《等待原始人》到稍显冷门的《福楼拜的鹦鹉》及《伤寒玛丽民谣》,能否即刻在脑海中构筑起作家所要讲述的相应的书籍内容。即便是在正文中,西西往往也不会在开篇就给出作者与书名,她将故事一滴不剩地讲完之后,才告诉读者这本是什么书。——于是阅读过程就变成了很好玩的游戏,如果你曾阅读过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等人的小说,那么你跟随着西西的步伐前进,就好像在玩猜谜游戏。猜中了,便赢了这一局。

其次论及选材,西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品味范本。她选取的恰恰是我们惯常谈论的文学谱系当中的补集。没有古典悲剧——避免太多学术参与其中,没有浪漫爱情故事——多么俗套。她对小语种文学尤其是拉美文学的喜好满满当当:从大众熟知的略萨马尔克斯开始,再到寡国却更精彩的智利诗人帕拉及阿根廷作家普伊格。

因为书中有相当一部分谈及的是拉丁美洲文学,文学特质即是魔幻与现实的交织,如此多的故事堆叠起来,为她的读书笔记构筑了更魔幻美妙的体验。你可能一会儿被困于南非的原始人丛林中,翻页又置身于南美的山水。

再回到传声筒的角色,西西的文笔冷静克制,没有夸大作品给予她的体验,也没有太多的个人情感倾注其中,这决定了她会是一个好的传声筒。回想一下,这是我们最难办到的地方,也便是她最出色的地方——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在看到读到异域风情著作、天马行空想象时,不发出惊叹。

她真的是很好的”读者”。我看她写到e.e.cummings的诗《卖氢气球的人》,分析得是真透彻。成年人看卖氢气球的人是”跛足的”,儿童和诗人看他则是”羊足的”——羊足的人,是希腊神话里人神羊足的牧神”潘”——只有儿童和诗人知道牧神的降临。

——好的读者,除了理性思维之外,还得有童心。

最后了解一些西西的阅读技巧。书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也以身作则地给出了范本。”即便不懂西班牙文,仍可认识一首墨西哥诗”,她给出原作的关键词汇的翻译,或法文、或西班牙文、或德文,如此细心一一对照,你便能读”懂”一首诗。这也是学语言的方法之一了。

冷静克制——我们需要如此”好”的传声筒。

传声筒读后感篇九

作者转述了多部欧美小说,但是绝大多数没有标注拉丁字母原文名,且检索中文译名无结果,因此我补充其拉丁字母原文名,方便读者查阅。P.S.像《等待野蛮人》《元素周期表》这种有中译本,且豆瓣能检索到结果的作品,我就没有标注其原文名。

作者(西西)因为书不见了,就没有标记小说以及该小说作者名字的原文名(拉丁字母),但我还是搜到了: Gianni Celati(1937.01.10- )短篇小说集《Narratori delle pianure》(1985)中的《Idee d'un narratore sul lieto fine》。该短篇就2页,具体内容跟西西所述差不多(视角、行文也基本一样),只是篇幅略多1/3。原版中,该男主角是老后孤独死在家中书房,被水管工发现遗体。他的藏书被遗赠给一个女孩,女孩翻阅男主角的书,才发现他修改了书的结局。 该短篇小说集有英译本《Voices from the Plains》(1989年出版,西西看的应该这这个版本)。英国文学杂志《格兰塔》网站里有这一篇短篇小说的英译《Thoughts of a Storyteller on a Happy Ending》全文(没登录仅能看开头一部分)。

《铁甲小灵精》是指1987年电影《*batteries not included》(鬼使神差)。

安德烈·沃茲涅先斯基(俄文: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Вознесе́нский,英文:Andrei Voznesensky)。 《工匠们》:Мастера 《镶嵌玻璃画》:Мозаика 《抛物线》:Парабола 《三角梨》:Треугольная груша

奥克塔维奥·帕斯《和浪一起的生活》西班牙文:《Mi Vida Con la Ola》英文:《My Life with the Wave》 《西部》杂志有此小说中译,可见知网。

马尔克斯给卡斯特罗看的小说《吸血僵尸》,即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 详见《名利场》杂志网站 1988年3月 Pete Hamill《Love and Solitude》。

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时间零》,目前无中译,英文名:《t zero》,意大利文名:《Ti con zero》。

《蒙面怪客和国际吸血僵尸》西班牙文:《Fantomas contra los vampiros multinacionales》。

卡普钦斯基(1932年3月4日-2007年1月23日)《皇帝》有中译,《伊朗王中王》暂无中译本,英文名为:《Shah of Shahs》,波兰文为:《Szachinszach》。 皇帝三部曲第三部,据《伦敦书评》网站文章称,一直未完成,名为《Amin》 P.S.他在《The Shadow of the Sun》里为Amin写了一章。

丁尼生《轻骑的突击》英文:《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Maxime Du Camp《文学纪念》法文:《Souvenirs littéraires》

1 转喻 Rachel de Queiroz的第一部小说的葡萄牙文为《O Quinze》,而该短篇小说的英文译名为《Metonymy, or the Husband's Revenge (Drama in Three Scenes) 》。

3 居所 难以判断

4 美食 Amparo Dávila的短篇小说《美食》,西班牙文:《Alta cocina》,该短篇小说原文被墨西哥Tierra Adentro网收录。

《当我们一起在那里》英文名:《When We Were Here Together》 《因为它是》英文名:《Because It Is》

《诗与反诗》英文名:《Poems and antipoems》,西班牙文:《Poemas y antipoemas》 《紧急诗篇》英文、西班牙文:《Emergency Poems》 《宣言》西班牙文:《Manifiesto》 《机巧制品》的西班牙文可能是《Artefactos》 见《Yorokobu》杂志网。

《机巧制品》可能是指《Artefactos》,内含240多张明信片。

《别问我时间如何消逝》西班牙文:《No me preguntes cómo pasa el tiempo》,英文名:《Don't Ask Me How the Time Goes by》 《偏航之岛》西班牙文:《Islas a la deriva》

《在蛋中及其他诗篇》英文:《In the Egg and Other Poems》

略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中尉夹给上尉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chonta确实是棕榈,中译本和英译本都译错了。它是可食用的棕榈树芯制成的,看起来像扁面条。中译本为什么会误译为“煎蛇肉”,大概是因为当地有种叫culebra chonta的蚩蛇属的蛇吧。

Ensalada de Chonta(Chonta沙拉)

——孙家孟译《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