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食事读后感精选

食事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4 18:35:21
食事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2-04 18:35:21   小编:

《食事》是一本描绘食物与生活关系的书籍,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深刻探讨了食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他认为食物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食物的态度,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餐。

食事读后感第一篇

汪曾祺先生这本书,是我在书店偶然看到的,后来去了图书馆借来看的。

在图书馆看完之后,我决定要去把它买下来。

书里写的吃的其实不算很详细(毕竟详细的叫食谱),但是更令我动容的是关于这些吃食的故事,或短或长,但充满意境。再看看写的时间,民国时候的,写的还是很好的。

书本的字里行间,更像是记述,对食物的追怀,也是对事物的追怀。

食事读后感第二篇

汪老的文笔真的很吸引我,朴实含有内秀而且挥洒自如,他是真的很爱美食的一个人,所以看他的书就真的有感同身受,对他笔下的美食心向往之,对他的菜谱也跃跃欲试。而最令人感动或者最珍贵的,我感觉是他蕴含在饮食文化间对故土的留恋,对往日的一些追思和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和一位和蔼可亲睿智幽默的长者进行一次长谈,气氛轻松愉悦,尽管是家长里短的寒暄,但是因为和高人交流,所以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的完成了一些自我升华,强推!

食事读后感第三篇

原本打算读的是老味道,没想到先读了这本。 整本书感觉都是甜蜜蜜香喷喷的味道,把吃东西当做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来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食事读后感第四篇

汪曾祺的《食事》,风味甚佳,酒食、野菜皆能入文。或是生活经历的缘故,大江南北,什么地方都走过,什么菜肴都尝遍,所以他在文章里总能轻而易举地将一种食材的各种不同叫法、做法,甚至品种和药性,都列举出来。说得一清二楚,也是记忆力极好。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加入生活小插曲,毫不累赘,让人读完一身清爽。行文随性,不故作高深,偶有几句俏皮话蹦出纸面,莞尔一笑外,也让人倍感汪老的亲切与纯真。我想,或在春日江边的青草地,或在夏夜庭院的月光下,泡一壶清茶,或酌一杯淡酒,品读这本《食事》,绝味哉!

食事读后感第五篇

在《咸菜与文化》篇章中,汪曾祺与高晓生谈起“文化小说”,高晓生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真真的就是老百姓的文化了,汪曾祺高晓生都是懂老百姓的,更是懂生活的,这好像也是他们那一代作家身上都有的标签。汪曾祺的《食事》中的“食”字,一定就是“民以食为天”的那个“食”字。因为在他笔下的那些食,真的就是我们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辣椒、咸菜、豆腐脑、香椿芽……读到香椿芽这部分实在没忍住,买来香椿芽炒了俩鸡蛋解解馋,吃的满嘴里都是香椿芽独有的香气和清新。有一老餮做作家真的是读者幸事,我们日常的饮食在汪曾祺笔下都是这样的活色生香、烟火气十足。我想对本书最好的评价不是写的多好,而应该是有多下饭。胃口不好的人多读读一定会食欲大振。

食事读后感第六篇

本书中作品大多数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汪老七十岁高龄的时候。经历过西南联大时期、等历史阶段后,汪老对往事的回忆反而聚焦在舌尖上,哪一口辣哪一口甜,他脑中的地图像是由一家家食肆和各种美食特产标注的,哪个地区哪条街上的哪家小店哪种小吃最地道,如数家珍,那些彪炳青史的名山大川、古建名刹通通给野菜、烤肉让位。

如果这一厚本《食事》发表在今天,肯定会在互联网上被贴上“软文”的标签,汪老作为著名食评家,推广费拿到手软。但我相信,汪老当年是受自己纯粹的对美食毕生的热爱之心驱动,写下如此多传播美食文化的小品以寓情寓景寓心。从中可以看出汪老的口味倾向:喜家乡小菜,思乡故;喜萝卜豆腐等寻常饮食,天南地北尝过多种多样,经验丰富颇有心得;喜鱼、肉、菌类,有偏好,尤其念念不忘草原羊肉;喜昆明菜,盖汪老回忆中那是一段高光岁月。。。数来数去,汪老是在借食事来追索回忆往事、梳理一生的轨迹。

可见这是一位宽厚的老人,万水千山走过,到头来回味成云淡风轻的酸、甜、苦、辣、咸五味,字里行间不见戾气,全是生活中的趣味,像他就坐在对面笑眯眯的聊着天。

我喜欢的两篇:《面茶》《泡茶馆》

食事读后感第七篇

要把吃饭这么个寻常事儿写出一本书来,换普通人可得挠破头皮喽,可汪老饕他是信手拈来啊!不瞒各位,这本书我读着可是入迷嘞。怎么解释呢?这书我一翻,满脑子都是菜,就连鼻头似乎也能闻着味儿。老饕他不太写那星级饭店大厨们烧的菜,他爱写普通百姓的家常菜,读了特别亲切,代入感强哇。举个例子,书里开头介绍各地美食,他给你来句:大家伙都说苏州菜甜,那是你们没尝过无锡菜,那才是真甜,甜得人受不了。转念想,我的外地朋友几乎个个抱怨无锡菜甜,可不就是这回事吗。再往下看,句句扣中,越读越得劲。

当然喽,我在书里边也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书里说苏南人民喜爱吃两种鱼,一是黄颡鱼(昂公鱼)二是塘鳢鱼(土婆鱼),都是美味可口,鲜到眉毛掉下来!我当时想不对啊,昂公鱼烧汤确实妙不可言,但土婆鱼我只是听说,几乎不曾吃过。回家询问后,父王面色凝重,略带遗憾地告诉我,他小时候土婆鱼不值钱,现在水田急剧减少,又撒农药化肥,只有人工养殖鱼塘才有土婆鱼了,价钱还高,寻常人家自然不烧了。经老爸这一讲,我忽然想起长江三鲜有二十年没吃到了,太湖三白倒是还有,不过现在正是蓝藻繁盛的时节,出门都能闻着运河里飘出的臭味。所以呐,还真得重视环境保护才行,否则若干年后连家常菜都吃不到,那活着多憋屈啊!

食事读后感第八篇

回家偶然发现之前刻的CD里京剧选集竟然开始放沙家浜,“垒起七星灶,摆开八仙桌——”,恍惚了一下甚至没注意绿灯,确实好久好久没听到了。突然又想起作者是汪先生这有趣的小老头,也算看过汪先生的很多散文了,但是作为一个吃货,还是想在这里记录。 可能因为名字里和汪先生重复了一个不常用的祺字,从开始看散文的时候就对他的作品有天然的亲近,甚至于可能后来对于下厨的热爱,也是源于汪先生介绍的各种美食。“炒青菜需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汪先生的引用至今我还记得。 之前看到汪先生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小时候总觉得菜场吵吵闹闹,后来到了美国,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了左挑右选一颗生菜的权利,也没有热情的大妈教我猪蹄应该买前蹄还是后蹄,才发现对于做饭的我来说,曾经在菜摊仔细挑选合适的食材,听听隔壁大妈念念叨叨传授一点做菜技巧,突然也算一种乐趣。 也许中国人对于口味始终有执着吧,汪先生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想起小时候每次下完雨外婆都会去顶楼阳台摘一把小白菜给我做肉饼汤,现在无论我尝试用哪里的小白菜和猪肉,似乎也都做不出自己瞧得上的肉饼汤来了。 我很想喝一碗肉饼汤。 我很想故乡的雨。

食事读后感第九篇

这书本是买给我母亲的,放在床头闲事读几页,哪一页都能读起,也哪一页都能放下。

假期闲时翻起,却想收回自己这句话。其中有汪老先生反复用过的片段,约莫是当时应对各方编辑催稿想出的应付法子?想到这一点,倒也原谅了这些重复,还生生感受出个实在又活络的人来。不知觉看了好一会儿,感觉像是伏在藤椅边上听外公讲故事,听了一个,还央着他再讲一个。

吃,倒吃得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流着油的高邮咸鸭蛋,做法繁多的蚕豆,粗狂豪迈的手把肉,可是为什么觉得香呢?大概是这些吃食给他写出来,不是一个一个端正的铅字,而是网在鸭蛋络子里,躺在普通人家的青花碗里,把在牧民粗大生茧的手上,顿时鲜活起来,腾出些热气和香味来。当然还少不掉一些和自己记忆相同的地方,说到荠菜,这不冰箱里还有包好的荠菜肉的春卷;说到昂刺鱼,爸爸最喜欢它煮汤,喊一句“鲜掉眉毛哉”。每每看到这里,就好像听着故事想插嘴一样,非想说几句不可。

“栀子花说:‘去的,我就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妈的管得着吗?’”论文雅可是要不及格了,却因为这股子不管不顾让人印象深刻。带着粗话的这一句,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就读过,字是一样的字,笑甚至都是一样地笑,私心里想,怎么不考考这一句赏析,我可是连答案都想好了。书到后半截,也不提食事了,倒有了更多花花草草风土人情的杂记,时不时还要闪出老人家的人生道理。

“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磨制一根骨针,想出在骨针上刻个针鼻。”

食事读后感第十篇

师从沈从文的汪曾祺,一直对食物很有讲究和记忆。

《食事》,是汪曾祺对东南西北美食的记录与评说。如果说,人生有什么值得珍藏的东西,定少不了美食以及它背后背负的故事。想来汪曾祺也是有福之人,能食遍四海八方,口福令人垂涎眼红。

《食事》,让我也跟着回忆起了许多小时候的吃食,幼时觉得稀松平常的食物这时读起来却那么地令人羡慕。

记得幼时常跟着奶奶吃“折罗”。是将隔夜的剩菜剩饭参和在一起混着煮了,成了第二天的饭食。据说过年的习俗里,似乎每逢初三家家户户都要吃“折罗”的,喻为节俭的意思。

奶奶是从旧时代里挺过来的人,经历过,也经历过上山下乡,农村合作社,过惯了苦日子,徜徉在新时代里,珍惜每一粒米,从不铺张。

母亲对这种处理食物的方式总是嗤之以鼻,总以为是猪食。奶奶和我,每天却吃得很开心。“折罗”是充满了新鲜感的食物啊,今天隔夜的地瓜粥煮隔夜的花菜,明天是隔夜的咸饭煮隔夜的豆腐汤,每一天都不同,每一天都有新的味道。

后来渐渐长大,大概是听了母亲的叨叨,奶奶也便不大让我跟着吃“折罗”了,每每回家,总是端上来新鲜热乎的食物,说是怕委屈了我的身体。

慢慢地,不吃“折罗”,也就少了和奶奶在院子里恣意说笑的机会。随着我越长越大,奶奶也越来越老,直到永远地老去。

如今,每每回家,仍时常忆起两个人在院子里吃“折罗”的那番光景,笑声好像不曾隐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院子里已不复当年的生气。

食事读后感第十一篇

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 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 《泡茶馆》中的这首小诗生动展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汪老所言,泡茶馆可养其浩然之气,在这种环境下泡出来的作品正如此诗一般犹存朴直之风,如切脍般“存其本味”。至于他的文字,用“可爱”来形容再好不过。有人谈其文颇为“淡化”,这是一个文学批评用语,因此他强调自爱真实。汪老善于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情感去了解、表现所熟悉的人和事,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而我正是喜欢这股“淡”劲儿! 初识汪老,缘于那极香的栀子花。“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的管得着吗!” 当时只顾哈哈一笑,竟没曾想真是位文人所写。汪老就是爱吃、会吃、敢吃、啥也吃!“塞陷回锅油条”是其首创,按他的说法,“很多菜都是馋人瞎琢磨出来的。”怪不得之前没有听说过,可真真儿是个老饕!在这点上倒要好好学习。当下流行“丧文化” ,前几天一个比较火的话题“年轻人为什么这么丧”,读到汪老的文,这个问题才算碰到正解。他说,“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都像汪老这么有趣,哪还来那么多丧! 这是吃喝玩乐史,也是文化史,是我频繁翻阅字典的两本书,也是受益颇深的两本书。我很庆幸许多正在流失的老一辈习惯能以这种形式被记录下来。书中多次谈及沈从文、老舍、闻一多、林徽因等作家,总有莫名的亲切感。这两本书性质是一样的,也有一点重复的地方。我总讲究阅读体验,自以为书籍的排版、纸质都极其重要,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纸张上阅读起来就是不同感觉。基于此,我首推《人间草木》。 (ps:一开始写的书评不小心删掉了,再写一点总感觉不是那个味儿

食事读后感第十二篇

汪曾祺,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儿。

就是他写他家乡人觉得栀子花品格不高,他替栀子花代言了:“去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的管得着吗!”

就是他觉得“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形容芦蒿的清香“就好像坐在了河边,闻到了新涨的春水的气味”,也是他。

大俗中有大雅,也是个有着真性情之人。

《食事》里不仅是吃食的事,也有花花草草,游历四方之事。

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好吃的。无论是萝卜、豆腐、马铃薯等家常小菜,还是米线、豆汁儿、汽锅鸡……一一鲜活灵动,烟火气满满。山珍海味倒是不常见的。

他要怀念哪个地方,必然要提当地名食。“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怎么这么好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他爱吃,会写,能画,也会做菜。他说做菜要多实践,多吃、多问、多看、多做。他还自创了一道菜,叫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塞入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他的食事,能生生把人给看饿了,尤其不适合晚上读。

这个老头儿,其实一生也蛮曲折的,但偏偏这个人把悲哀和苦难也过得有滋有味。见过地狱,依然能看见人性之善。他说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觉得:“活着真好呀!”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

食事读后感第十三篇

嗜食者说——汪曾祺《食事》书评

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一夜之间各地电视台不是在谈着吃的,做着吃的,就是在去着吃的路上。同样地,各色美食题材书籍也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书店网站之中。现在美食相关的书,高大上有之,而接地气也不少。因此,自诩对于非饕餮芸芸众舌的我,汪曾祺的《食事》(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书就显得尤为可爱了,书中无论是家常小菜,还是地方美味,所及美食,看得见,觅得着,吃到过,读来时常会心一笑。

此前读过其子汪朗所写的《刁嘴》

(三联书店出版社),也是关于“吃”方面的,手不释卷,故而此次选了其父的作品,想着父子谈吃更是别有逸趣。《食事》系汪老先生文萃汇编,可谓是“一支单笔抒写出存留心底的人间至味”。

正如老先生所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开篇《五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南海北的人口味自然五湖四海,晋人食醋,苏杭贪甜,黔蜀欢辣,更有地方臭香风味,国人口味之杂,可谓世界之冠。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的迁徙,物流的便捷,重庆火锅、南京板鸭、安徽毛豆腐,即使在异地他乡偶然嘴馋想吃也非难事,但是故人游子却常常感言,口味不正宗,不是曾经的美味。也许就是一瓢油盐酱醋,一簞山边清泉,一把父母手艺,一切的一切已经镌刻在游子的味蕾记忆中了。

书中《故乡的食物》一文,老先生除了谈及食物烹饪之妙,更有趣事回忆穿插其中,甚是喜欢。对于美食类书籍,美食感悟交融为上,若是二者只居其一,未免少了几分滋味与回味。肉食者欢的我自然尤其爱看野鸭鹌鹑斑鸠鵽篇,不禁想到少年时随家中长辈去乡下玩乐的时光,最初对于老家的印象只是停留在鲁迅先生的乌篷船,闰土捉麻雀的书本阐述而已,身临其境,看着小羊驼铃,鸡犬相闻,阡陌交通,乐不思蜀,尤其是下河捞鱼,河边直接生火烤着吃,那滋味现在想来仍是心中第一。想想时下孩子,整日里为功课奔波,想来也无可能如我们少年般闲情逸致,肆意嬉戏了,想来不免扼腕叹息。

可能此书乃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汇编之故,书中不乏重复之处,如《四方食事》其中关于重庆吃辣的记载与后文162页的《吃食与文学》便有重复,希望此书再版之时能予以修正,不过瑕不掩瑜。

食事读后感第十四篇

买书那日正逢发小庆生,梅子酒配大闸蟹,在海底捞吃得不亦乐乎。最后一仰脖唝咚唝咚饮尽杯中酒,酒意竟涌了上来。迈着略绵软的步子走出店门,对面是家有点意思的书店,叫“苏里”。

宽敞的走廊两壁是书架,中间横着一条长桌,桌两边各自摆着一溜烟的书,我甫一低头,《食事》二字映入眼帘,右上角的汪曾祺配合着高邮的鸭蛋横冲直撞,让饱到喉咙的我又咽了咽口水。

二话不说,拿下!

第一篇《五味》,有趣。从山西过年油盐店不供应酒而供应陈醋写起,讲到无锡的肉包子有多甜,这儿我可要举双手双脚赞成!还记得当初心心念念跑了几条街去吃正宗做法的梅花糕,结果被甜得咬不下第二口。彼时我还是个穷学生,拿着腻腻的糕又舍不得丢,硬是塞了下去,结果齁得吃不下第二顿饭,并且这辈子都不想再去无锡了。《五味》又谈到贵州折耳根的腥(折耳根我亦无福消受,无论是烤肉、酸汤火锅还是豆腐果,蘸水都要把它挑出去才好)与长沙臭豆腐的臭(深圳有家臭豆腐真好吃,最有趣的是“小掌柜的”的吆喝声——响彻了整条小吃街,晨烨说如果我们开店,定要把她挖走了才好)。一气讲了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吃食口味,不挑嘴,不点评,这样海纳百川地写起来才有意思!

最让我为之魂牵梦萦的一篇要数《手把肉》。读完之后恨不得立马炖上一只羊!回想起去喀什的经历,有幸在牧民家里吃了一只小羊羔。咬一口冒着仙气的羊肉,一边默念着:罪过罪过,一边抑制不住内心狂热的呼号:嗷!怎么这么好吃!!!后来在陕北吃清炖羊肉,虽说也好吃,而且丝毫没有腥膻之气,但总拗不过曾经沧海。不满三个月的小羊羔,你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上周末心心念念地跑去深圳红柳花新疆餐厅吃羊,然而手抓羊排和鲜美完全不搭界,烤肉倒是风味如故。若是我有张翰的一半乡情,大约是不会在外面浪这么久的。

翻阅过半,发现后面的文章和吃食关系不很大了,仅仅是沾亲带故地被录进来。有讲花儿的,讲虫的,讲风俗的,讲游记的。而且后半部分有不少错别字,不知是为了保持文本原样还是编辑偷懒去了。

《草木春秋》里的《紫穗槐》一篇也有意思,讲到汪先生被打成右派去西山种树时,不但活儿重还没东西吃。“草里有蝈蝈,烧蝈蝈吃!……点一把火,把蝈蝈往火里一倒,噼噼剥剥,熟了。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我小时候归爷爷奶奶带,玩得野,天天搁草丛林带里逮蚂蚱。逮住十个二十个就和一帮男孩子们挖个土坑坑烧火。火一起来大家伙儿都又叫又跳的,可是从来没能成功地从灭了火的报纸灰黑木头渣里找到过烤熟的蚂蚱。这道菜小时候没吃着,大抵这辈子是无福消受咯。

食事读后感第十五篇

于小耗子处借来去昆明的飞机上打发时间顺便装逼用的,回来半月才看完。

飞机上看到汪先生写昆明的食物便看了点,回来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其他的昆明风土人情。我在昆明吃的能说的出的大概没几样。

饵丝,别处没听过,吃过之后私以为和炒面差不多。不多记。

米线,为啥昆明米线特别多呢?吃了好多米线,不好吃。或软或硬,吃的没啥子胃口,只做充饥只用。大一暑假在万达广场一家米线店打工,整个流水线一般的工作,适应现在较快的生活节奏。卫生干净,口味多,还有许多小吃。除了前台收银和洗碗两个我没有做,货保,备货,烫米线,煮米线,炸炉,点单,走单,无一不通。制作米线和小吃都有时间或是重量限制,误差甚至在几克之内,想来做出的米线好吃也有这个的原因吧。

海稍鱼,不知为何此名。海稍雨在昆明饭馆似乎处处可见,一家小饭店内师兄三人吃了三斤,一斤28元。一盆鱼端上来及其过瘾,辣,烫。将饭店自制的辣子盛在碗里,热鱼汤浇之,顿时兹啦兹啦的沸腾。辣子极香且辣!生平所吃辣子中排位第一。像是多数兰州拉面桌子上放的辣子只香不辣,吃起来没多大意思。自己家里的辣子只辣不香,缺少了特有的辣香。一顿海稍鱼下来额头冒汗,辣的难受,过瘾!

除了昆明,其他地方的各种美食汪先生也多提及。他是江苏高邮人,文章里一些土话我们那里也有,甚是亲切。小耗子见高邮咸鸭蛋一文忍不住买了一箱,曾与我一枚。买来时快递包装坏了,可能哪个快递员也仰慕高邮咸鸭蛋,私藏了一枚吧。

汪先生不仅会吃,还会做。你说气不气人。像我笨手笨脚,最多来个炒鸡蛋啥的,鱼肉之类的硬菜不求好吃,炒熟就行。可汪先生还自己琢磨出各种吃法,宴请好友,好生羡慕,弄得我也想去新东方学学烹饪。

汪先生花草树木也多提及,名词术语很专业啊,弄得我这个“专业”的自愧不如,感觉自己白学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地方多,见识广,恩,还是羡慕。

书封面写道:生活里最平淡无奇的一碗热汤,在汪曾祺的笔下都添了一分文化意蕴,多了一笔闲情雅致。

食事,写的酸甜苦辣咸,又何尝不是人间百味。大多是温暖的,凄苦的不多。偶尔还来那么一两句搞笑。没有读过汪先生的小说,想了想,大概也不必看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