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牡蛎的情书》是一篇充满深情与柔美的文章,作者借由写给牡蛎的情书,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牡蛎的形态和特点,通过对牡蛎的赞美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向往。文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慨万千。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一篇
读这本书,主要是当当特价,就淘来了,反正暑假漫长,需要这些封面不错,名字小资的书衬托下假期的闲适。里面提供了很多和牡蛎有关的西式做法,听着很不错,只是到哪儿去弄齐这些食材哦。
当然如果你很闲,那么拿了翻翻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也没有多厚。
1/7页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二篇
能为情人写诗,为什么就不能为钟爱的食物写一本书呢?美国饮食文学NO.1—M.F.K.费雪在书中漫谈牡蛎奇妙的生活、独特的口味和与之相关的种种趣事轶闻。从巴黎的豪华餐厅到日本海边的小摊,从美国的东海岸到中国的广东,作者以轻松幽默、充满诗意的文笔,与读者分享鲜嫩可口的牡蛎带来的舒适愉快。本书结构以散文随笔夹杂着食谱,不仅告诉读者如何烹饪,更糅合了个人经验和时代背景,充溢着生命哲理和激情,让人耳目一新。书中有二十多份引人垂涎的牡蛎食谱,从简单平常到稀奇古怪的都有,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试上一试。本书由台湾美食旅游作家韩良忆翻译,知名作家、美食家韩良露作序。
2/7页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三篇
首先,这本书是同学送的,看完后我只能感叹自己当初学习的动力实在不足呀。学习的专业与此书有关,不过看完后感到很内疚。
以前看的书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与美食有关的,与吃货有关等等,都没有想过要去看。看了此书后,发现作者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吃货”,她的饮食脚步被许多人追随者。书中呈列了一些关于牡蛎烹饪法的菜谱,很详细的原料,再加上随笔写下的感受,让读者有着跃跃欲试的想法。
对于牡蛎,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有私密功效?其实是错的。但对大脑好倒是真真切切的。真羡慕也很好奇老外为什么吃牡蛎都是一打一打的。。。。顺口入喉的感觉倒是很想尝试下。
不得不佩服作者M.F.K费雪的文笔以及她那丰富的阅历。这本书算是打开我脑内的一扇窗吧,“跨领域”阅读模式渐渐开启,今后的生活会比现在精彩很多。
3/7页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四篇
封皮上的牡蛎图案一开始总是看成一个趴在酒吧吧台上的人。点上一打牡蛎,一杯酒,一个人坐在吧台上慢慢享用。热爱牡蛎并且相信牡蛎最好的食谱就是直接生食,可惜所居之地离海太远,吃不到新鲜的牡蛎,牡蛎来到这里进入高级餐厅,俨然成了有钱人才能享受到的美食。
在大洋路某处的餐厅,吹着海风和朋友一同分享牡蛎,欣赏落日与海洋。也曾在纽约的Chelsea Market,点上一只龙虾,几个牡蛎,一个人的旅行,美好的滋味,现在还是记得。并不懂得不同品种的区别,也不明白不同品种该配怎样的酒,美食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主观性,喜欢就好,觉得好吃就好。
4/7页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五篇
《如何煮狼》让我认识了MK费雪这位“美食文学”的鼻祖级人物,她那充满了激情与趣味的美食散文,也改变了我对饮食的看法。说起来,这本《写给牡蛎的情书》也是其代表作,闲暇之时,自可翻看一番。 本书的结构,和《如何煮狼》相似,都是以一段段的随笔文字串起菜谱,当然,所不同的在于本书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牡蛎。不过,这倒并不会让本书显得枯燥。在费雪那支生花妙笔下,读者跟随着展开了一场关于牡蛎这一软体动物的丰富旅程:牡蛎从幼苗到成体的生长过程、从北美到欧洲形形色色的牡蛎品种、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牡蛎烹调方法。你会在阅读中仿佛走进了新英格兰海边小镇的小饭馆,或是法国大厨掌勺的宫廷餐馆,亦或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宿舍,看看各个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用不尽相同的方法品尝同一种美味。光是看的已经让你食指大动了,所以饥饿的时候还是不要看此书为妙,留待闲暇午后,酒足饭饱的时候翻阅更为合适。 本书也收录不少菜谱,当然在如今,要按照这些菜谱烹制估计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光材料收集已经挺令人头疼的了。不过正如费雪的其他作品一样,本书的主旨也不是教你如何烹调,而是借美食纵论人生,时事,历史……领略人们在大啖牡蛎时所体现的欢愉快乐。是不是自己亲身体验,那倒是其次(当然能吃到是最好的啦……)。 如此说来,对于食牡蛎的经历我也挺惭愧,似乎吃得最多的,也就是路边小摊那种炭火烤熟半边壳,再往里加入大量蒜末调料的做法。不知道费雪生前要是知道这种烧法,会如何评价呢?是赞其“独有风味”呢,还是贬其“过量加入大蒜只是为了抵消人们对牡蛎带菌的恐惧”呢?不得而知。不过叫上三五好友,来上一打此种烤牡蛎,再佐以啤酒饮料,倒也颇为尽兴。想来这种饮食之趣,就算是费雪也能首肯并乐在其中吧。
5/7页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食的书。在看这本书之前,如果有人问我,写美食主要写什么,我一定说写食谱,调料的做法,菜要几斤几克……如果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美食的认识,倒不如说这本书让我变得更加开阔,处处是生活啊,生活处处藏着智慧啊,术业有专攻,每个人从自己所爱之物中,窥见生活与人生的秘密,获得前行的动力与勇气。
文学评论中有个名词叫做期待视野,说的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看到一本书一部电影,在还没有看书或者电影之前,对书的内容或者电影情节的想象。阅读或观影过程中,这种想象会落空,也是坐实,落空了读者会失望,坐实了会产生和作者共同创作的自豪感,当然也有可能觉得全 猜中很无趣了。《写给牡蛎的情书》,是在图书馆无意间发现的,躺在美国通俗文学I开头的架子上面,旁边有普鲁斯特、加西亚克尔克斯……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以为这是一本小说,所以兴高采烈的带回家了,M.F.K费雪是谁,对这些都一无所知。带回来才发现是本散文,确切的说全书都在写牡蛎,从牡蛎产卵繁殖,写到餐桌上大快朵颐的男人们女人们,从美国西海岸写到法国西班牙。从牡蛎壮阳的小传说,写到母亲少女时代的快活时光。中间佐以牡蛎的不同做法,烤牡蛎、煮牡蛎、牡蛎面包等等,从各种食谱书籍中搜刮来的繁复的贵族食谱,实用简洁的居家食谱,从鲜牛奶到胡椒、辣椒酱,天南海北,应有尽有。人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往往穷极所能,从报纸上,从书籍中,从生活搜集来各种各样的故事或者是片段,让我们的所爱之物从一个小圆点变成一张密集交错的网,然后变成一个个故事,最后变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变成最深的印记。食物,之于普通人,是用来果腹的,层次高一点的,找各种食谱尝试,企图做出最美味的食物;层级再高一点,会去了解食物的生长规律。像费雪这种,穷尽食物背后人生趣味与故事的,相当的少。懂得这种乐趣的人,也是非常少的,能够找到这种乐趣,并津津乐道,真让人羡慕。
6/7页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第七篇
费雪女士首先是一位有吸引力的女人,然后是一位母亲,然后是女儿,再然后是个心满意足的厨师,最后才是个作家。
这本书和《巴黎是一席浮动的盛宴》的结构差不多,都是随笔和食谱夹杂,说句大实话,食谱部分我都没怎么仔细看,你会在家做奶酪炖牡蛎吗?反正我不会……但据我的一位美食家好友指出,食谱的翻译上有诸多错误,比如各种香料之间的错译,我想这个问题倒也大体上能相想见,韩先生之前的译文还颇有几本是关于食物的,但费雪所谈的很多都是在欧洲人看来也有点生僻的做法,更何况大家都知道外国人没什么可吃的就只好在产地啊名字啊这些没用虚伪的方面做文章什么托斯卡纳红热橡树究极必杀芥末酱一类的……对于不想/喜欢/用做饭的普通读者来说,读读杂谈的部分已经值回票价啦。
既然首先是女人,那么费雪的散文也主要是建立在女性看世界的角度之上。这么干的人里我比较欣赏的还有莱辛奶奶的《另一个女人》,女人写世界时难免会带着一些怨气和“这不公平!”,又或是过于着重于感情二字(如张抗抗女士,她的世界里只有风韵犹存的中年女性如何百战群雄终惜败)——而无论是吃牡蛎的费雪阿姨,还是喜欢猫的莱辛奶奶,她们都足够独立并且又不至于太独立,不独立地依附于男人,其结果是文章难免围着一个小圈子打转;过于独立,又难免因为绝离于世界的某种中心价值观而变得有点愤世嫉俗,老处女之所以可怕并不【完全】是因为缺乏性生活,主要还是与世界的距离,用村上叔叔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们都怕她。”
费雪热爱家庭,她有过很多个家,父母的,自己的,孩子的。她在书中回忆着小时候母亲做过的菜色,以及自己“又冷又累”时吃到的某一口热汤,这些细节毫不做作,你感觉不到时尚杂志女编辑提起香奈儿皮包时那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她“真的真的好喜欢”的激荡感情;也看不见对自己年轻时把多少男人的心挂在胸前的追忆,她很平和,但又保持着对糟糕食物和人造香料的痛恨;她很热爱生活,可绝不推崇奢华浪费;她不拒绝享乐,可又会在享受后忍不住告诉你怎么购买这些享乐会更省钱。她的读者应该都是一些致力于把日子过得更好的女性,她以母亲和朋友的双重视角看着自己的读者,目光温吞而严厉。
希望吃到好东西,希望穿上有趣的衣服,希望摸到软绵绵的羊绒,希望围上光滑的皮草,希望挽起温柔的男人,希望拍拍孩子亮泽的头发——女人的饥渴费雪再了解不过,她把这一切写进了自己的文章,有时略显牵强,文章经过了几次修改,还保留着注释,读者可以看到她由女人向母亲的转变,这是一个逐渐吃饱的过程,女人的饥渴由岁月填满了,由家庭填满了,由爱情,由享乐,由悲伤,由牡蛎,由美酒,由这个世界——
填满了。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