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旅途》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以一个普通人的旅途为主线,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真实的情感和感人的故事,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观影后,我深感人生犹如一场旅途,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追寻内心的力量与真诚的情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间旅途》影评(一)
这部是下午放映的。此时我已经有点饱和,看得也不是很认真了。
影片前一部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母亲的忧虑,“你怎么不找个媳妇。我们走了谁照顾你。”
主人公对此不置可否,“找谁?正常人谁不想找正常人?残疾人也想找正常人。” 母子相顾无言。
接下来就是主人公用脚驾驶着自己的“老头乐”,摇晃着、跌宕着,上路了。他想要自驾环游全中国。
然后,他状况百出;他想办法解决;他继续前进。
像被困在沙漠里的最后一瓶啤酒。他们总在外人看起来的绝路中,不断逢生。
他在北京的时候,有过一个喜欢的姑娘,小芳。碍于自身的残疾未曾说出口。
戏剧的是,小芳在片尾,和他一起在北京的出租屋里唱起了《小芳》。
那个辫子粗又长、有着一双漂亮大眼睛的姑娘,回来找他了。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简·爱》里,简穿过已毁的树林,牵起了罗彻斯特的手。
映后,观众席有人提问说,为什么小芳愿意回来找他。嘿嘿,我们都很实际。
导演回复的是,在小芳最困难的时候,主人公帮助了她。
哦对,主人公还说,如果有来生,他想做一只侯鸟。冷了就飞南方,暖和了就飞北方。
《人间旅途》影评(二)
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看了这部片。
残疾人于小龙在北京的地下通道里摆摊卖字,他的双脚就是他的双手。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从家门口走出去50米都费劲,但他一直有个环游中国的梦想。于是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一个人踏上了旅途。
卧槽,太牛逼了。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看完这部片子的感受。片子开头,于小龙用脚写下的“舍得”二字就征服了我。也没见哪个腿脚利索的能写出这样的字啊,他用笔的力道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百转千回。
导演真正走进了主人公的生活——他与老父老母之间亲情的纠葛,他作为摆摊人生存的艰难,他与残友之间插科打诨的扶持,他的爱情,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梦想和自由的希翼。他就这样选择了漂泊,选择了孤独,选择了乌兰察布的沙漠、新疆的无人区,还有海南的大海。如果不是因为疫情,西藏的珠峰大本营他也是要去的。
他用透明胶带缠住自己的痛苦,一言不发。向日葵花田里的那一场真美啊,他回忆起错过的爱情,你我都一样,所谓健全与残疾。无人区里找不到水的桥段是如此真实,我想每一个曾独自上路的人都能心领神会,那一天,他只在日落前喝下一罐啤酒,那是他的早饭、中饭和晚饭。
路上伸出援手的人们相当可爱,他们帮他修车,帮他拖车,帮他擦车——说要让他拥有像西天取经的唐僧骑的白龙马那样漂亮的座骑。
但更多时候,于小龙只能靠他自己。如他所言,人活就是活个心态。他怜惜那些被父母关在家里的残疾人,认为那反倒害了他们。他出走的勇气,比健全人更健全。他为什么漂泊?除了环游中国的梦想,在南方狭小的出租屋里,当女友质问他“待在北京不能工作吗”,他的那句“摆摊北京管得最严”深深刺痛了我。那是他和他们的生计。
导演坐在于小龙电动三轮车的后座上拍下了这一切。透过后车窗的玻璃,他的老父老母挥手与他言别。好像是从他上路的那一刻开始,我逐渐情不自禁。而周围许多观众也渐渐离开椅背,倾身向前,仿佛是想离勇气更近一些,把他的故事看得更仔细一点。
另外,于小龙是辽宁人,你永远可以期待来自黑土地的幽默,它深深刻进东北人的DNA。
感谢导演,记录了这场盛大的环行。我们每个人都在走向障碍和死亡,在那之前,愿我们都还有上路的勇气。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胜过任何辞藻华丽的功勋簿。
《人间旅途》影评(三)
采访:单嘉韵编辑:陈紫嫣凭借纪录片《人间旅途》,张杰第二次入围了FIRST青年电影展。《人间旅途》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残疾人于小龙穿过沙漠与暗巷、越过烦嚣与驱逐,追问一辆三轮摩托车也可骑行中国?于小龙是健康身份里的每一种例外,但即便面对身体的障碍与地缘的阻隔,依然阻挡不了他驾上一辆摩托三轮,坚持对尊严与爱的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