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茶:风雅与腔调》是一本描绘宋代茶文化的专著。作者通过对宋代茶文化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当时茶的风雅之美和独特腔调。读后让人领略到了宋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茶在那个时代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茶文化经典之作。
《宋茶:风雅与腔调》读后感篇一
杭州返程后两日,将前些日子没有看完的宋茶做了个扫尾阅读。 附录是“一千年后再弹琴”文章提到孔子向师襄学琴的故事。 孔子认为古琴为首的乐有教化作用,能自我愉悦,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能匡扶世道人心。 由技术入手进而深入讨论技术后面的精神,进而掌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 人格的把握,即是孔子自己的人格向音乐沉浸、融合。 文中还提到范仲淹学琴,为的是操“尧舜之音”为的是让上古先贤之风得以留世,“爱此千年器”,“古见古人面”。 扫尾结束,若有所思,我们习茶习茶为何?读书会的茶友言: 智明:如果我说为了丰富自己,愉悦自己会不会太假? 月子:我仅仅是爱好,自我愉悦,修身养性。我与茶结缘是偶然看到别人茶艺表演时配的音乐,觉得太好听了,然后去买的古筝把那个曲子学会,再然后就爱上茶。 安馨:修身养性,提升自己。事实证明很好很有效。 春竹:我们相信茶可以带给人们快乐。通过茶可以表达非言语的部分,语言是局限的。比如人与人的情感、情绪。通过茶可以学到智慧。喝茶是一种美好体验,假如说学茶还不太准确,只是在跟随茶的流动。书友们大多把习茶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媒介。我想我也是一样。大多时候习茶还是自我陶冶。 看完书友的分享,思考间想起一句话,唐人刘贞亮茶有十德的:“以茶利礼仁”敬茶是礼的践行;体现在恭敬、谦逊、温和的君子之风。儒家通过茶事活动的茶礼来体现以礼待人的仁爱之心、仁礼思想。 孔子习琴的过程,从弹琴技术,到个人志趣,再到为仁(为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习茶要去体悟、践行的。
《宋茶:风雅与腔调》读后感篇二
点“宋茶”就是一种风雅与腔调,
读《宋茶》更是一种风雅与腔调。
在宋茶预售阶段,我看到封面上有个斗笠,而斗笠在我的意象中意味着“江中渔翁”、“江湖隐士”。宋茶上市后,也在书里看到了有关“隐士”的文字,那么宋茶的美学中是否也有隐士之美?!
宋茶的美学是一种立体构建,通过六大男神的六种人格特征(他们放到现在也是顶流的存在)立体叙述宋代风雅与腔调,六个人物六个“最”美。
第一个,“最起敬”范仲淹——清白之美
清白泉、清白堂、清清白白的人格,由此,
朱熹对他的评价是“天下第一等风流人物”,他具有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美人格。
第二个,“最仰慕”欧阳修——洒脱之美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苏轼共同构建堪称潇洒的三不点美学,这也是我拿到书以后读的第一部分“茶不好不点、景色不好不点、来的客人不合适不点”,这“三不点”何尝不是当下茶道艺术家们的一种膜拜敬仰羡慕和向往?!
他与李白、苏轼共同建设茶的另一套书写系统,侧重审美。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优雅的精神气质无处不在影响和熏陶着我们做一个“优雅的生活者”。
第三个,“最反差”蔡襄——反差之美
他用简而易明的文字书写《茶录》,用精雅精致精美的模具创制小龙团。尽管他长得有些粗旷。
第四个,“最熟悉”苏东坡——隐士之美
苏东坡是大部分人最初的宋代美学印象,上小学就接触他的文字,他是唐宋八大家,豪放派诗人,顶级吃货,生活的艺术家。
《宋茶》第136页,《茶之基本》第176页,都有对隐士的探讨、诠释和发问。为何而“隐”??大多是理想与现实相互博弈的结果,形式所迫,不得不隐!!!我们通常情况下“身在江湖,却心不在江湖。”隐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功夫。
第五个,“最会玩”赵佶——玩家之美
首先,作为一个真正的玩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宋徽宗是最会玩的皇八代,他拥有无上的权力和至高的审美,缔造了龙团胜雪这样登峰造极的神话,和后人追随模仿但没有超越的美学楷模。
第六个,“最腔调”审安老人——人格之美
“十二茶器”,“十二先生”,十二种官职,十二种人格。通过命名、封号、颂赞的方式,为茶器注入人格,给人带来一种鲜活、流动和触物生情的感觉,此篇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宋茶的风雅与腔调。
六个顶流人物,六种人格魅力,六种美学色彩。立体、饱满的构建了宋代美学,处处散发着风雅和腔调。
《宋茶:风雅与腔调》读后感篇三
一个流行“风口”的时代,忽忽网红,忽忽直播,忽忽短视频,受众用声光电接收着光怪陆离的信息,外放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一个对文字作者并不友好的时代,“谁还像你那样静心看书啊?”可是,过滤掉杂音的文字,回到音律和节奏的段落,经过思考和推敲的文章,放在长期主义中的著述,潜藏作者对当下和历史思考的作品,显得更为珍贵。我对书封面上的“著”字充满无限敬意,仍坚信文字的力量会更持久。而著述,终究是立言立心。
重林用文字,一阵子领人深入茶山老寨,一阵子把我们带到清代,一阵子送去唐朝,这次,则是进入令无数人想回到的宋朝。
这是一本大才子书。我在才子前面加了一个“大”字。有才华的人写的文字就是好,好在好看,有趣,智慧,省流,有颜有料,有情致,内外兼修,用词优雅精美。那么多出版社每年都会公开出版很多书,各花入各眼,可真正让人觉得好看的,多么?“好看”意味着通透、圆熟、畅达、快意、轻盈。重林多才气,能在各种文体之间自由切换(还会写武侠小说)。又有书卷气,有专业知识的积淀,这么多年,他一直笔耕不缀,又在深读,广读,又在参与社会活动,创作饱满且充满热情,对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是写茶写得最多也最深的作家。“孔子之后,有圣人人格;屈原之后,有诗人人格;陶渊明之后,有田园人格;陆羽之后,有茶人人格;范仲淹之后,有士大夫人格。”你能在《宋茶》中有不少类似的妙论,它用文字的腔调与风雅,诠释宋茶的腔调与风雅,它首先是一本大才子书。
它还是一本“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书。
《宋茶》的结构和重林的《茶之基本》有点类似,选取宋代有关茶的经典文本,通过注释、翻译、讲解,阐述宋茶。如开篇是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先是原文,再是原文译注,然后是《宋代斗茶的要点》。书非常好读,与这本书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全书读下来,有点像上了十堂宋茶茶课,同时也是语文课。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还原“宋代点茶”,至少是一种精神上的文艺复兴,亦能为今日之茶带来启示。时过境迁,今天和宋代的语境已有很大改变,“我注六经”是枯燥繁琐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专业知识。这是一个基本功。而“六经注我”,又不仅仅局限于文句解释和翻译,把文本放在宋代乃至更长远的时间去解读,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立体构建宋茶的韵致,始有风雅与腔调。
《宋茶》还是一本颖悟的书。
熟悉重林的人会发现他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状态,就是言之滔滔时,常常会冒出:“呃,这个很好!”“呃,这个可以写一写!”“下次我就写这个!”虽不知他具体是怎么想的,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有了顿悟。他思维跳跃,灵感不断,又能沉下心来,把学问和文章做足,所以文字中才有很多亮点,而亮点便是书中灵魂最动人的地方。“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他是用灵眼觑见又放灵手捉住文章的人。我深信好的文字是作者纯然透彻的生命状态,而《宋茶》其实融入了他这么多年来的生命体验。《宋茶》是讲究的,丰盈的,华美的,优雅的,洒脱的,细腻的,有见地的,文人意味的,又是周重林式的。元人倪云林的画萧散简远,一木一石有千岩万壑之妙,很多人争相模仿,但“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云林矣”。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升。于重林而言,他下了狠功夫,又时时能“啮雪一团”,才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茶如字妙,字染茶香,仿佛看见重林穿着魏晋遗风的上衣下裳,外加广袖宽袍,在茂林修竹间的木桌上点出一盏盏宋茶,茶烟轻扬,弥漫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