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观看之道读后感100字

观看之道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11:10:18
观看之道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15 11:10:18   小编:

《观看之道》是一本讲述如何正确观看事物的书籍。通过作者的讲解,读者学会了如何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发现事物背后的更深层次含义。书中强调了观看的重要性,只有用正确的方式去观看,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这本书给人以启发,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察方式。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一篇

一言蔽之,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是一本讲述社会发展和哲学视角来看艺术、图画的图书。这本书终不是一个方法性的读物,没法通过阅读这本书对各个时期各个艺术家的作品都能做到一种合适的解读,不过他还是给了读者不少观看上的启示。

从图书的角度来看,这本图书也有些不太好的地方。作为讲述艺术的图书,里面的确加入了很多图片来加深理解,但是却都是黑白的,开本也小,实际观看书中图片颇为吃力。如果做成大开本两种纸张分别打印文章和图片就好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蛮喜欢这本图书的,作为一个外行来看。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二篇

摄影术发明前,“复制”对于任何图形而言都极其困难。画往往是唯一的,图画的中心连同观看者本身,都是不偏不倚的“中心者”。直到摄影术被发明,原作的意义才被历史确证。

拍照可以轻易地制造失重,而绘画者却未必拥有勇气——威权开始从原作产生,又即解体。更有趣的是,摄像带来的“流动”彻底拆解了中心,将其埋在身后。

女性精于装饰,却远不囿于衣着、粉饰。犹如绘画中的裸像,看似以最少的装饰物出场,却不同于裸体本身,需要极其高明的技法。

现代广告,依然是在“描绘美好”。不同的是,古典渴望、控诉,而广告和人们说:“我这儿有个更好的。”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三篇

看到很多朋友说到翻译拮据敖牙不知所云的问题,我就放心了,否则我要怀疑自己的智商了!哎,不止一次地听说这本书有多么重要、多么必要,简直就是艺术批评界的圣经……于是我读了,我凭良心读了。是的,每个字我都认识,每一句话我都明白,可是连在一起,它说的是个什么啊?这种文字就是传说中装逼中的战斗机吗?说好的洞见呢?说好石破天惊的敏锐智慧呢?西方就是靠这本书改变了几代人?那他们都是白痴吗?我想这应该不是约翰伯格的本意,我只能说这位翻译,你既不真正懂英文,也不真正懂中文!读了之后没有神清气爽之感,反倒憋了一肚子气,读这种不是人话的文字简直是浪费时间!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四篇

以前只是看电视剧插播广告,现在干任何事都会有广告,看视频、听歌、看书,甚至吃饭、走路、坐电梯也不闲着。这两年我是眼见着电梯里的广告从小纸条到海报到显示屏,从一个显示屏到两个显示屏,每天坐电梯脑子都吵炸了,强忍着砸烂它的冲动,手机里的任何APP都要购买会员才能免广告,买了之后发现在开启的时候还是有广告。广告的形式也经历了从文字到图片、视频、直播的升级。2021年双十一,李某琦直播间当天成交额超百亿,都是我们贡献的。我在想,如果没有广告,会有这个效果吗?我以为我每天只是在看广告,殊不知广告商正在盯紧我的钱包。我以为自己买的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广告商让我以为我拥有了广告里的这些。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五篇

这个作家前几天刚去世,恰巧有一本没有开封的他的书,想在睡觉之前看一点,没想到竟然一下子都看完了! 作者主要谈论了关于影像艺术的欣赏,重点谈了油画。 早期油画更多的是为了留存当时的生活,顺便融合画家的创作,但后期摄影技术的出现,画家的创作思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想想抽象艺术。 由于创作者,收藏者大多都是男性,所以女性在画布上更多的像一件物品,从属于男性,负责各种引诱。时至今日,这种审美扔在持续。 绘画同时也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记录,主要关于财富方面。 广告与油画有本质不同,油画是炫耀你拥有的财富,广告则是你与物质财富之间的一道鸿沟,但不能否认广告也是一门非常伟大的艺术创作,默默的改变着我们的欣赏角度。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六篇

这是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于1972年制作的同名电视系列片的配套图文集。该系列片当年在BBC播出之后,成为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先于语言的观看始终是受个体主观影响的,包括个体的知识、信仰与生活经验。这与罗兰巴特在《明室》中谈到的“意趣与刺点”相呼应。约翰伯格在此之外还阐述了创作者的角度、观赏者的角度、艺术品拥有者的角度,以及资本、媒体、技术、传播方式等因素对观看之道的影响。总之,我们见到的并不等于我们知道的,而我们知道的,未必见得到。现如今,多思考自己的观看之道,也许能摆脱网络越发达观点越少的现状。我在网上找过BBC的资源,系列片总共4集,但大部分过程没有字幕(中英文字幕都没有),所以,社会应该对翻译好一点,对即懂专业又懂语言的翻译更要好一点,对那些指责翻译作品的人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要么有本事去看原著,要么闭嘴”!期待看到有字幕的这部系列片。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七篇

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不知道在扯什么。 看完《观看之道》,却迷上约翰•伯格。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角度对摄影、油画、欧洲裸画、广告加以点评。特别广告这块的见解,和平时看的营销工具书的见解真不一样。明后天再看一遍或买纸书收藏… 关于广告: “广告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生命——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没有广告就难以生存的地步——同时,广告又是它的幻梦。 资本主义迫使受它剥削的广大群众将自身的利益规定得狭隘无比,以维持它的生存。资本主义曾经用大规模的剥夺达到这个目的。今天,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同一目的又在得逞,它使用的手段是把判断事物吸引人与否的虚假标准强加于人。” 关于油画和广告:

“油画给予收藏者的欢乐之一是这种遐想:它会把自己当时的影像传送给未来的子孙后代,因而,很自然地用现在时态创作油画。画家或根据现实,或运用想象力,描绘他眼前的影像。 昙花一现的广告形象只用未来时态:有了它,你将会受人欢迎;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你与人交接的种种关系将会圆融生辉。”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八篇

观点很好,翻译的很差。

也不能叫观看之道,算是观看方法。

观看先于语言。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而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我们注视,是一种选择,触摸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与它的关系中。因此影像的制作中体现了权力的渗透。影像穿过时间,往昔,不会静候被人发现,而是被不断的重构今昔关系。

复制品与原作。原作的独特性在于存在,权威与神圣性。绘画的独一无二性,被照相机的机械复制所挑战。机械复制时代的出现,人们不再以怀旧的心情观察古代艺术,艺术品不再神圣。灵光消逝之时。

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观察。女性把自己作为景观,作为视觉对象。女性内在于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被观察者为女性。

油画的一些分类法。 广告。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品。许诺一种外界判断的快乐“广告的目的在于,使观赏者对他当前的生活方式萌生不满,并非使他不满意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让他对此中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广告示意:假若他购买广告推销的商品,生活便可望改善。它向观赏者提供了一项改善现状的选择。”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九篇

这本书其实是BBC 同名电视节目Ways of Seeing 的衍生品,体量本来就很小,再加上有大量配图,所以纯文字的内容并不多,应该就只是电视节目里面主要观点的摘录。看过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人再读这本书应该会觉得很亲切熟悉,约翰伯格自己也在书里面提到了这点。

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较有启发的观点主要来自约翰伯格对广告和油画艺术品的两相比较。在某种程度上,广告和油画都是对美好或者尊贵品位的展示,本质上是一种用于彰显身份或者改善形象的工具。但广告指向未来,油画却指向当下。又或者可以说,广告所借鉴或者沿用的其实是百年前油画艺术品已经用过的套路,只是改变了载体形式,更有很多广告本身就化用甚至模仿着油画的各种母题,比如女性长久以来作为目光凝视的“承载者”这个经典案例。

除了关注的时态不同,约翰伯格对广告和油画艺术品的另一个区别阐释得更加精准,即客户群体不同。广告的客户只是“组成”市场的人,油画艺术品的客户却是“操纵”和“利用”市场的人,孰高孰低显然十足分明。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十篇

这是一本探讨“观看”的文集,讨论了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等话题,解释了为什么“看”不仅是“看”这个问题。

人不是拥有眼睛就会自主观看的,其方式会受到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同时,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而是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举个书中的例子,欧洲油画中大量的女性裸像,事实上是典型的male gaze的产物,这些画作的主角并不是画中的女子,而是作品前的观赏者,而且假定为男子,就是因为他的在场,所以画中人才摆出裸像的姿态。生而为女性的那一半人类,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监护之下,学会了将自己一分为二,开始不断地注视自己,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镜子常常作为女性虚荣的象征,但这种说教尤其虚伪,因为镜子不过是令女子身不由己的加害者,是让她们可以把自身当做景观展示的同谋。

我又想了一下,其实这种意味深长的、judgemental的目光不仅被投射在女性身上,而是投射在每个人身上。比如说,易于标签化他人且习惯性自我盖棺定论的倾向。在这个时候,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如果一个人只习惯用可笑的经验主义注视所选择注视的东西,那就永远没有办法真正看清这个世界。

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这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十一篇

有点意犹未尽。金句不断但浅尝辄止。“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看见风景即180°,身临其境360°。如何描述即观看之道。观看先于语言,却成像于语言。所谓不可描述的情境是不存在的。最终总是会得以描述的。哪怕是简化或者曲解。“广告实质上是怀旧的。他无奈地把过去卖给未来”。这是与人性最相契的点。影像是一个记忆中的画面,与现实交错并行。而绝大多数的假想至幻觉其实是需要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对于天空的描写诗意至极“天空没有表面又是无法触摸的;天空不能变成一件物体,也不能量化。而风景画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如何描述天空和距离”。女性被观察者的身份无可辩驳成为了两性标识。看理想出品必属佳品。梁道长在一千零一夜中的讲述也确实升华了。观念的植入其实不如想象的那么困难重重。读书如果可以给你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勇敢得继续读下去就好。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十二篇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格, 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评论家、诗人、画家、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超级斜杠大家, 喜欢艺术的朋友应该都会都知道他。 1972年, 由约翰•伯格主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英国BBC播出, 这个节目改变了西方一整个时代的观看方式, 本书即是与之相配套的同名图文书, 也是是艺术入门经典之作。 书开篇第一段: “观看先于言语。 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但是,观看先于言语, 还有另一层意思。 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 我们用语言解释那个世界, 可是语言并不能抹杀我们处于该世界包围之中这一事实。” 文字朴素简洁, 结构铺层顺畅, 阅读过程非常有节奏感! 本书破除了人们对艺术品的迷信。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油画艺术、 女性为主题的被观看对象、 以及由艺术而延续的广告哲学、 以及艺术、广告与资本的关系等方面, 进行了很有意思的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大众普及。 虽然这本书因为纪录片的传播广为人知, 但是约翰·伯格并不将这本书当做自己的代表作。 成功的作者是如何的? 那就是看完他一本书之后, 你会购买他所有的著作慢慢品味, 如我一般, 在浩渺宇宙, 发现一个有趣的灵魂, 对此,惊喜不已! 5星推荐阅读:⭐⭐⭐⭐⭐ 阅读笔记: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十三篇

《观看之道》读书笔记 整本书看下来对于我来说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约翰·伯格最初在书中提出: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个人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从侧面证明了观看的重要性。儿童从出生那一刻是看见整个世界,通过对这个世界,对身边人的观察和辨认做出一些行为,比如哭,直到一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说话。 全书共七章具体为:图文结合的第一、三、五、七章: 分别是:【观看】 【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 剩余第二、四、六章节为图像和影像。 1.观看 作者提到: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 个人理解:每个人观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物品乃至于身边的一个人,都会受到自身知识与信仰的影响。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所观看到的事物做出不同的评判。 2.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 “一言以蔽之:男子重行动而女子重外观。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这不仅决定了大多数的男女关系,还决定了女性自己的内在关系,女性自身的观察者是男性,而被观察者为女性。因此,她把自己变作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视觉对象:景观。” 个人理解:在作者看来,女性是被观看的对象,男性总是裸体像前隐含的观者,女性很注意自己被观察,在男性眼中女性是一道“景观",因此女性培养“气质”以赢得男性“赞赏”的目光。 裸体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十四篇

观看先于言语,但观看却难以用言语完全解释清楚,如何透过事物被看见的表象,而发现其隐喻或内涵,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给出了四个方面的示例。

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现代的复制手段摧毁了艺术的权威性,艺术由高高在上,仅能够专家解读,变成了“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复制的过程中,文字的解说、局部的放大、大众的解读,使得艺术品的观看之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

男性观察女性,而女性注意自己被观察,且根据观察者的印象,改变自我的形象。在艺术作品中,女性的美貌带有竞争性,且或多或少带有一种色情的展示,作者对于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对于女性在艺术作品中的歧视进行了批判。

油画传统

一言以蔽之,油画以其精细的质感、文理和真实度,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满足了收藏着的一种对于现实财富的占有欲。

广告文化

广告是油画现代化的延续,不同的是油画代表现实的财富,广告代表未来的吸引,油画使人们对现有的物质生活满足,广告使人们不满足于现实生活,而相同的是广告和油画同样是满足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和占有欲。

«观看之道»语言过于精炼而晦涩,书中有较多配图,但作者为了启发观众自我认知而并未解读,使得对本书思想的深刻认识较为困难。这本书是同名纪录片的配套文本,可通过观看纪录片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观看之道读后感第十五篇

一,图像的复制

一幅画被摄影机复制后,无可避免地成了电影摄制者论证的材料。

一部重现图画形象的电影,通过图画引导观众向电影摄制者的结论靠拢。图画把权威让给电影摄制者。

这是因为影片需要不失时机地展开,而绘画则不然。(电影是连续画面,并且有配乐。连续画面和配乐,台词,一定会产生叙事性。绘画是用一个宏观的视角纵观一切,无需连续性,是一种全知视角)

电影放映时,形象接踵而至,其连续性构成了不可逆转的意见陈述。

至于图画,它的组成部分悉数摆在那里,供人在同一时间内一览无遗。观众也许需要时间细察图画的各个组成元素,可是一旦得出结论,整幅图画,巨细无遗地在同时等他推翻或印证自己的结论。图画保持了自己的权威。

二,第二性

裸体(naked) 是自然的,自发的,私密的,裸像(nude) 是客体性的,被审视的,公然的

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

三,绘画的价值

美术馆好比宫殿,也像是银行

晚上闭馆时,便防备森严

以免这些东西被人偷走

绘画到底有什么价值?

四,被排除的“现在”

当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或多或少取决于他的出身时,心生羡慕时人们较为陌生的一种情感。要是社会上没了羡慕,魅力就无所依附。羡慕成了一种普遍情感,在这个迈向民主却止步不前的社会里。阶级跃迁,理论上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但享乐的总是少数人。

油画展示有权阶级们 已经拥有 的东西

广告展示 想成为有权阶级的人们(或者说所有人) 未曾拥有却“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广告和日常生活如此接近,和每个人如此接近,但是永远在虚构未来,不曾将注意力放在“现在”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