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8 00:55:34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28 00:55:34   小编: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揭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还能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传统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读后感(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15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如同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但是,它所代表的精神,却为几代学者接续继承,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最耀眼的灯塔。

不过,相比起其辉煌的成绩,这个组织留存下来的研究资料并不多。人民文学出版社此番对林洙的《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后再版,对于本人来说有高兴也有遗憾:高兴的是此书已绝版多日,再版省却高价购书之苦;遗憾的是,即便做了修订,但此书写于1995年,且部分内容因为避嫌问题没有深入挖掘,整部书稿略显简略。

为此书命名为“史略”,想必林洙也很清楚,以自己掌握的材料,的确没有信心和决心成就一本真正的专门史。从全书的内容来看,称之为“有关中国营造学社之二三事”,似乎更恰当一些。林洙也没有按照惯常专门史的体例,对全书的内容进行精心地筛选,只是根据手头能找到的资料,对营造学社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整理。

这部作品对营造学社自成立以来,对国内古建筑探访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这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因为梁思成的关系,林洙可以比较容易地接触到大量一手资料,包括梁、刘日记等,加之她对手头材料的使用到了“迷信”的地步,但凡这些资料没有涉及的,哪怕其他作品对此事言之凿凿,她也坚决不予采用。她对营造学社15年来所走过的地点,以及调查过的古建筑,应该说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性。

在此前提下,再来阅读书中梁刘等人风尘仆仆,为国家积累了大量古建筑的原始测量资料和数据,敬仰和敬佩油然而生。这里面,有测量应县木塔时,梁思成冒着巨大风险爬上塔刹的惊险;有在龙门石窟调查时,掸扫被卧扫掉三层跳蚤的艰辛;有在暮色之中,一行人发现南禅古寺的狂喜;有在赴甘途中,面对重重哨卡无法前往敦煌,成为梁思成终身遗憾的喟叹……

其中一些古建筑,由于之后的战争及其他原因,现今已然无存。营造学社的成员们与时间赛跑,不顾劳苦奔波大江南北,留下的测量数据,成为一枚枚火种,让中国古建筑度过近代战争乃至其后的时期,直至今日成为人们口中的“国宝”,进而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可以说,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在这些历经千余年的古代艺术瑰宝前留影,依靠的正是营造学社延续至今的理念。也正是这些人,让古代不受重视的工匠和建筑技艺走进高校、走进研究室,至今已成为一门显学,讲述着老祖宗高人一等的智慧和匠心。

需要提醒诸位的是,网络上关于林洙和梁思成的传言纷纷扰扰,但想要在这本书里看到八卦的人一定会大失所望。书中对个人经历着墨最多的,其实是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书中反复强调的,则是营造学社对后世的影响。关于林徽因,书中对她的功绩给了充分的肯定,还配发了她抱病在李庄和子女的照片。哪怕承受了太多的非议,哪怕被讥讽“营造学社怎样也轮不到她来写”,但林洙先生至少迈出了第一步,这份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距离1995年已经过去了近30年,最遗憾的是,关于营造学社的研究著作仍然为数不多。学社的成员已经全部作古,关于他们的研究要尽快跟上。希望地下有知的他们,不会等待太久。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读后感(二)

很久之前就知道北宋的李诫和他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这是通过做“学习强国”的挑战答题学到的一个知识,但也就仅此而已;也很早就知道中国营造学社,却是通过梁思成和林徽因才知道,不过依然是仅此而已。

今天看了林洙的《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对李诫和《营造法式》究竟是怎么回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地位、作用以及经历等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顺便也知道了,林洙,不仅仅是梁思成的遗孀,也是一个很懂中国建筑史的专家。染思成的遗稿,也有赖于她全力以赴的整理——倒是很佩服染思成了,运气真好,两任妻子同时也都是志同道合的好战友,他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来的确是可以全神贯注了。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讲的就是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简明历史:即它是怎么来的,都做了哪些工作等等。这个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1930年2月创立,1946年停止活动。只有短短的十余年的时间,但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和测绘,以及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等,可以说是成果斐然。不难想象,要是1946年之后中国营造学社继续正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果想必会更大更多一些。历史当然不能假设,但历史值得记住,中国营造学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在历史上留下它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之前知道中国营造学社,纯粹是因为梁思成和林徽因,当然也知道这个学术团体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那些中国的传统建筑。但直到读了《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才知道要是没有朱启钤,就不会有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社长,而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也是因为《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才了解到了在那些过往的不平静的岁月里,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曾经到过那么多的地方,对很多知名不知名的中国古建筑进行研究,留下了非常难得的测绘资料——其中一部分古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种种原因不复存在了,这可真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略微有些意外之处倒是在于,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这本书里,一开始花了相当一部分篇幅客观地介绍了朱启钤。简单地说,作者林洙认为,对朱启钤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把他限制在一个简单而僵化的模式里,而要把他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评价。对朱启钤的整体评价较高,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而是因为他也做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比如,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卫者,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能够坚持民族气节等。确实值得记上一笔。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没有,作者特意在书的“前言”中记下了中国营造学社的一条纪律:由于过去照相器材缺乏,他们去调研那些古建筑的时候,不允许拍摄个人纪念照,有人物的多半是以人作为标尺而摄的,所以照片中往往多是人的侧面、背面。由此不难看得出来,梁思成他们确实志在专业,都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此值得提出表扬。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修订版)读后感(三)

中国拥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通过文字和物质载体得以保存,而考古学为历史的梳理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也就需要得到特别关注。 在中国历史中,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国古建具有独特的东方元素,更是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然而,古代中国建筑主要是工匠的职责,他们大多缺乏高深的文化素养,知识传承主要依靠口头相传,这就给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投身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与整理工作,希望将其魅力以文字形式传承给后世。中国营造学社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由朱启钤创立。尽管朱启钤并非专业人士,甚至有些“政客”色彩,但他的多方努力和策划使中国营造学社得以发展壮大,为收集整理中国古建资料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一大批专业人士都基托于中国营造学社为中国古建的发掘和整理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的工作和成果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

林洙作为梁思成的伴侣,解放后也参与了建筑史的编撰工作。她对了解中国营造学社的过往有着比较多的了解,当然也有更深的兴趣,她所挖掘的历史资料和背后的故事也就被系统整理成《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一书。

这本书首先是一本资料汇编,展现了第一代中国建筑人的风采。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营造学社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等基本信息,更是可以通过作者的梳理深入到他们背后的故事和人格魅力中。

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创始人朱启钤的生平,以及为什么一位“政客”会承担这样的使命,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学社并非为政绩考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建筑人的基本工作需求。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学社的很多人为这项事业付出了努力,比如考察时的安全、食宿和费用等都需要他人支持,也正是有了朱启钤和其他非专业人员的努力,才使得学社的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学社的成就和为之付出努力的个人事迹,让我们对于它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学社成员在最困难时期所做的工作影响了中国建筑学术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这本书《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当代读者,让我们再次了解、敬畏和学习他们。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