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26 21:00:16
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5-03-26 21:00:16   小编: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描写青少年成长与迷茫的经典之作。主人公霍尔顿在追求真实和纯洁的同时,却面对着现实的残酷和虚伪。小说通过霍尔顿的独白,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读后让人深思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和人生的选择。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一篇

在火车上看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有艺术魅力(但翻译真让人头疼!)。它吸引我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这个霍尔顿这个少年,很像我喜欢的一个《圣经》里的人物——约拿;还有就是悬崖的象征意义:少年与成人世界之间的界线,无处容身的希望等等...... 什么帽子啊鸭子啊,作者脑洞太大了,让人佩服!总之是一本好书吧哈哈!

1/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二篇

前面的200页都是为了最后20页所做的铺垫,一腔的愤世嫉俗,满心满眼的看不惯,从头到脚的愤怒,一刻不停的吐槽,与谁谁都无法沟通,读着这些水银泄地般的脏话,像极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上蹿下跳,让人不禁更加青筋暴露,怒气上升,升到极点时,却看到了菲苾的小小身影拖着大大的箱子走来,看了旋转木马上孩子攥住的金环,让人瞬间畅快。

2/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三篇

前面的200页都是为了最后20页所做的铺垫,一腔的愤世嫉俗,满心满眼的看不惯,从头到脚的愤怒,一刻不停的吐槽,与谁谁都无法沟通,读着这些水银泄地般的脏话,像极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上蹿下跳,让人不禁更加青筋暴露,怒气上升,升到极点时,却看到了菲苾的小小身影拖着大大的箱子走来,看了旋转木马上孩子攥住的金环,让人瞬间畅快。

3/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四篇

其实十五六岁的青年不就是“我”这样的吗?厌烦一切、看不惯一切,总是感觉沮丧、颓败,偶尔幻想离家出走,幻想自己经历狂风暴雨;总是口出恶言,脏话连篇。开始真不习惯“我”张嘴就是的、混账玩意儿,慢慢的,想着自己十五六岁时,那些男生们不都这样吗?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看完这本书,只想说,给儿子留着吧。

4/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五篇

他比很多人冷漠 也比很多人热情!他胆小 又正义!他天马行空 又切合实际!他观察细致入微 却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对他人的了解比对自己透彻!他叛逆 却又清醒无比!他不想浪费时间 不想说无聊的言语 不想面对无趣的人!可他爱孩子 想保护美好的事物 想寂静的过自己的日子!那种简单的生活 亦是我想要的生活!

5/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六篇

主人公16岁,敏感而迷茫,他讨厌假模假式,讨厌自己想说不而不能反抗,他想做一个纯粹的人,却发现自己是孤独的,所以当他和同样是纯粹的妹妹待在一起时,觉得自己是最快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和环境,他宁愿做个哑巴……其实何止成人前的孩子是孤独迷茫的,人越往年龄高了走,会越觉得孤独,因为你会发现能和你志同道合价值观相近的人是那么稀缺,有时你宁愿一个人呆着看看书,也不愿意说那些客套话磨嘴皮。

6/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七篇

看了腾讯的《一本好书》才过来的翻这本书的

也许是年龄和心境吧,没有多少共鸣

回想自己高中和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迷茫,也曾经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的 。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 而不忘初心,就是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 。

最后,由于没有读过原著,不敢多评论,不过翻译的确实有些晦涩,让人昏昏欲睡。

7/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八篇

(记录24年第一本纸质书)

虽然少年会容易混乱,但是现在青年的我,好像也还是会很混乱呢,并没有长成成熟的成年人呢~

虽然看的时候,有被通篇的的笑到,但是如果是15岁的迷惘的少年,好像是可以理解的,少年的时候总是愤世嫉俗,不管不顾,无所畏惧啊,这是可以接受的,会慢慢长大的。

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哈哈。

8/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九篇

1919年的第一天,塞林格出生了。 在一个物质富足的社会里,精神世界更不能空中楼阁。 不是因为时代奢求英雄,而是担心在物质泛滥的年代,大家都变成茫无目的欲望傀儡。 中年时代,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塞林格,借霍尔顿这个反面英雄,表达出自己深深的忧虑。 九年前,去世于美国家中。

9/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十篇

这本小说的叙事结构类似随笔,主人公走到哪,读者跟到哪儿。说实话,如果是深究文字的美感的话,达不到太高的层次,它出彩的地方在于,引起了阅读者中少年、青年内心的情感共鸣,我们能够从其中影影绰绰察觉到我们的样子。

书中的生活没有做过多具体的刻画,仍是最简洁、最朦胧的感觉铺陈,读者能体会到社会场的“假模假式”,随之体会到生活之下的不厌其烦,所以说该译本可以使用一些更加随性的语言。

在书的中部阶段,主人公吐露心扉之时,我们可以稍加清晰地看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麦田里的守望者,catcher译“守望”之意,是为了那千千万万内心真正孤独之人,留有回转的余地,我们不应该被这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所日益同化,能否到达心中的那片麦田,且看保留本真的能力几何。

10/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十一篇

看了第一遍,比较无感,也许是我没有领会作者的意图。

几个特点:

(1)从第一页开始,满篇的“的”。

(2)里面不管任务年龄大小,很多时候都称呼

老XX“,比如主人公的妹妹“老菲苾”。

(3)主人公痛恨电影。

(4)第158页,提到了中国元素,也提到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

(5)第230页,“做父母的”和“做母亲的”,是不是翻译错了,还是说就这风格呢?

11/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十二篇

“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恶心的不只你一个,所以你不会感到孤独。”

又是一本读到扎心的作品,再次在书中读到自己。

世界的真相只有一个,而人们的态度却有两种。人往高处走,努力学习工作,跻身社会的高端,最后美满人生;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愤世嫉俗,看不惯世间一切,而我正是人人抵触的第二种,第一种,人人认可,向往。而我们,只有挣扎吧,平庸一生。

我们或许没有能力腰缠万贯,但是我们同样想要腰缠万贯。

我们总是欺骗自己,克制私欲,精神胜利,可世间的真相只有一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我,被放逐到世界边缘的局外人也是我。

只希望不要继续自欺欺人,回归生活,脚踏实地。

12/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十三篇

起初文中主人公—霍尔顿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作为一位中学生满嘴的“”、被学校开除、经常去酒吧、和别人打架、看别人都不顺眼、还有很多的“女朋友”。这些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愤世嫉俗。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可到后来细细斟酌他的内心其实是很温暖的,是个有理想的人。“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书中安多里尼老师对霍尔顿说的话引人深思:“我仿佛觉得你是骑在马上瞎跑,总有一天会摔下来”和“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最终还是归结为成长过程中更古不变的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此外,霍尔顿对妹妹菲苾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自己淋雨也要陪着妹妹坐完旋转木马,作为妹妹想必都会想要有一位这样的哥哥。

13/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十四篇

所谓成长,是真的听得到这种声音的吧。

初中的时候,哥哥的班主任总是锲而不舍的请爸爸妈妈去开家长会。哥哥曾多次被学校点名批评,那段时间的哥哥,真的是从来没有读懂过。

他从和老师的斗嘴中获得一点快感

我和哥哥,大概是两个极端吧。

他的不安,要不停的用外界的热闹来覆盖,假装自己很好。于是马不停蹄的要寻找新鲜感还有五彩斑斓感。

而我不同,我更多的是,无力感。我常常会有沉沉浮浮的感觉,说是会昏昏噩噩倒也不为过。只知道时间会打马而过,而盛夏时光,不多矣。

我一直没有多远大的志向。比较乐于明月不知山底事,擅长自娱自乐。但有一点,我甚少和同学们一起打闹,但我喜欢看她们追来逐去,然后在一旁傻乐。

后来才明白,我这也是守望。

小时候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时候不明白,听得见风声和雨声,也甚为幸福。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在守候一些东西的吧。

14/15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第十五篇

第一次读在2016年,只觉得全书满嘴“的”,主人公叛逆又荒诞。第二次读在2021年,当时恢复单身,对文中去夜总会、找小姐、酗酒之事不太接受。

这个假期第三次看这本书了,读研结束、工作之后,现在的感觉就是,真实地写出了我的日常状态:即便不断在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却仍不能满足欲求,每一天都有对这的世界恼恨、无聊的的心情。

这霍尔顿不就是现实中的我嘛,即便没有书中这么荒诞无稽,但通常的内心OS就是这样啊!看不惯社会生活的种种,但只敢内心抱怨不敢行动出击,“君子”之形象永远只停留在口头而没有落实行动;心中仍怀抱理想和渴望,祈求并偶尔鞭策自己终有一天会达成。

而这就是少年少女啊!看上去不成熟实际却比“伪君子”闪闪发光,赤诚良善之心无论受挫多少次都倔强不会改变。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