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勋破解德加之美》一文中,蒋勋通过对德加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了德加作品背后的艺术之美。他分析了德加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德加的艺术魅力。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一篇
德加的画在这本书里印刷的非常“印象”,不容易看出笔触、色彩,有些遗憾。蒋勋先生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很有一些启发。读完书后想,摄影技术的诞生对绘画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一批画家借助摄影技术或是小孔成像原理得以更精细绘画,德加或是另一类,在竞争的危机中通过大量的纪实绘画标示着绘画所能达到的新高度?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二篇
草草的把剩下一半翻完了。可能还是口味原因,对艺术类作品不是很感兴趣(还是从跳蚤市场买来的.......
不是很喜欢作者的解读(可能我真的没什么艺术细胞),比起构图背景啥的我还是更喜欢听作者的风花雪月。
不过看看里面的画还是很快乐的。
一星给书的排版包装,一星给画,一星给把书卖给我的qwh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三篇
第一次看德加的画就喜欢,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7.19,恰逢德加的生日,也许这也是冥冥中的缘分吧。
德加是一个不是印象派的印象派。他自幼学习了文艺复兴的古典画派,但却又不拘泥于古板,参加过印象派的运动,所以一直被评价为印象派。可是德加自己却总觉得自己是写实派。
我也觉得不应该将其划分为印象派。他有太多悲悯之情,特别是对女性:芭蕾舞女、洗衣女、妓女与女性身体、还有卡莎特……他总能洞察这些女性的情感、痛苦、日常生活,然后用克制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关心,却不介入,冷静而不煽情。
如果说达芬奇是神,梵高是天才,那么德加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智者,用悲悯的眼光看待众生的喜怒哀乐。
要说这本书让我不喜欢的部分,就是蒋先生关于孤独的部分讲得太多了,将原本沉浸在对德加的欣赏中的我反应过来这是蒋勋的文字,这也许是少了些克制吧。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四篇
德加是沉重、古典、庄严的。他一直否认自己是印象派,几十年如一日画着芭蕾舞女、洗衣女工、骑马者、妓女,他的父亲是德国贵族,银行家,母亲是欧洲迁居美国的新兴资本家族的后代。他接受良好的传统学院派技法训练,深知传统的可贵,并不愿彻底抛弃传统。在新兴资本商业兴起的都市里,他保持冷静独立,并不像莫奈、雷诺阿那样全心拥抱和称颂新来临的巴黎城市文明。
他以极大的视野观察着从没落贵族,到新兴中产阶级,到底层民众的众生相,有着极广阔的美学视野,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画家。
他不仅观察众生的生活,更透过都市繁华的表层,看到生命更深处,透视到内在心灵的荒芜和疏离。在最热闹的赛马场,在城市新兴的咖啡馆,在最布尔乔亚的炫富时尚空间,他总能看到生命底层本质的人的孤独。德加凝视生命的方式如此宽阔,他不在意结果,输或赢,都是生命本身,旁观、纪录,对所有努力活过的生命致敬。描绘骑士时,德加会选择一些场景表现他们取得胜利,接受欢呼,也不会遗忘那些失败者,那些失败时刻,奄奄一息、人事不知、沮丧绝望的时刻。描绘芭蕾舞女时,他不再只是把她们当作舞台上的一个表演艺术,更关心舞者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看到人内在真实的表情与动作。
凝视,经年累月冷静客观的观察,向内自我透视与探索,做深入的哲学沉思,关心生命在时间里的永恒性,德加,他是凝视繁华的孤寂者。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五篇
我并不喜欢蒋勋先生的文风,之前买了他的畅销作品《美的沉思》,看了三分之一便没了兴致。他善用华丽辞藻与繁复句式,但啰嗦的行文和几处不甚贴切的比喻削弱了文章的整体美感,缺乏灵动感的解说又过于教条,将其作品视为美术科普读物稍显乏味,看成提高美学修养的专业书籍又略微苍白。 然而,除却文风上的枯燥乏味,我还是比较认同蒋勋对德加的解读。德加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画家,虽然我在艺术领域知之甚少,但是每次去奥赛博物馆,我都会在他的芭蕾舞女系列画作前驻足良久。我喜欢德加的构图及色彩运用,特别是在奥赛略微幽暗的展厅里,一束灯光停在作品上,灵动的线条与缤纷的粉彩幻化成蝶翼纷飞的舞者,似乎只需几个旋转,那些翩翩起舞的女子便能旋出画面,转到观者面前。画中优雅的舞姿与绚丽的裙摆让我一度以为德加是不折不扣的印象派画家,但当我读过蒋勋先生的分析才了解德加对生命的冷静观察与询问,才看懂他在繁华渲染背后所体现的孤寂与荒凉,而这些,往往是印象派画家所忽略的细节。 德加的芭蕾舞女是最受大众喜爱的作品,这些画作被大量复制成海报、明信片、书签、冰箱贴,成为他对大众审美影响最大的美学形式。但通过蒋勋先生的介绍,我才知晓除了芭蕾舞,德加还创作过“赛马”、“洗衣女”、“裸女”、“妓女”等一系列作品,而且每个主题创作时间都长达数十年。他会用心揣摩每一个主题,在力求个人画技达到巅峰的同时不断思考人性本真,在冲破传统道德与美学僵化禁锢的过程中,极力展现人体最真实的一面,尽管这份真实往往与优雅从容背道而驰。 读画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因为缺少直观的文字表述,观者只能通过作品的色块与线条建构去揣摩画者的意图,去猜想其作画时的心理过程,去演绎他的冷静与癫狂。由于猜想没有答案,所以解读充满乐趣。我不确定蒋勋对德加的揣度是否用力过猛,但他确实让我更为系统地了解这位孤独画者。当我再次站在德加作品前,相信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感悟。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六篇
写的过分解读了。 很不喜欢分析创作意图之类的,画家在画的时候,真没几个想这么多吧。
p44
艺术创作里的孤独性,艺术创作里保有的纯粹的自我,都异常珍贵。在人云亦云的一窝蜂潮流里,德加始终保持他的孤独,甚至与原来流派里的同伴意见相反,绝不随便妥协。这种个人品格上的孤独,这种美学坚持上的孤独,都异常难能可贵。中国不是一个容易保有个人“孤独”的环境,向读者介绍这位特立独行的创作者德加,或许不只是希望跟大众一起思考他的艺术,其实更是希望我们在繁华热闹之余,可以沉静下来,认识一个生命如此孤寂的意义吧。
p69
欧洲艺术,无论绘画或者雕塑,裸体女性,司空见惯,为何独独马奈引起这样大的议论?
欧洲美术上的裸体传统来自希腊神话,维纳斯、阿波罗,都是天上神祇,自然就是裸体。因此,虽然欧洲传统艺术中有这么多裸体,但是都是神,所以不会受世俗议论。其实,创作者绘画维纳斯
阿波罗,都有现实中的模特儿,模特儿是人,是真实的人的身体被创作者观察、纪录、创作成作品。但一旦到作品中,这些现实中真实的人体就被转化成神,贴上神的标签,不在为裸体的道德性负责。
马奈不满这种虚伪的假象,他在《奥林匹亚》这张裸女画中,有意在裸女颈部加上时尚的丝带颈饰,手腕上加上手镯,脚踝上加了当时流行的高跟拖鞋。。。。
从《奥林匹亚》来看,马奈不是绘画技巧的革命,而是美学观点的革命。他问的是:维纳斯的裸体美,那么,当代一个女性的裸体不美吗?神的裸体美,人的裸体不美吗?
p131
印象派画家都关心城市生活,因为工商业发达,逐渐繁荣起来的城市,人口集中,城市景观快速改变。逐渐形成主流的中产阶级,他们在经济富有之后参与政治经济改革,带领建立新的社会习惯,创造了属于自己时代的生活方式。一八五零年前后的巴黎,城市规划翻新,建筑大量改造,开拓出许多现代都会的广场和大道,六层至七层的豪宅,成为新的城市风景。新的城市风景被艺术家看到,大量出现在印象派画家的画中。马奈等画家,都画过豪宅阳台上休闲的士绅淑女,他们穿着时尚的衣服,眺望街景,或者是雨天手持雨伞,行走在街道上。
印象派并不只是一个技巧的画派,它与城市的时尚息息相关。马奈的画里出现人潮汹涌的啤酒屋,雷诺阿的画里出现舞会里相拥舞蹈的时尚男女,出现歌剧院包厢里的贵妇名媛,莫奈画里出现公园野餐的士绅淑女,德加的画里出现有芭蕾舞、咖啡厅——不约而同,他们都在反映最初工商业都会形成的城市景象。
p212
复合媒材
蒋勋破解德加之美读后感第七篇
与德加相识,有多少人是源于他那一幅幅色彩绚烂的芭蕾舞者呢?色粉轻柔明媚,舞者翩然律动,跳跃的光线在她们年轻柔软的肢体上洒下斑驳的光斑,与蓬松的纱裙一同飞扬,一切都显得如此美丽轻快,赏心悦目。
然而,倘若你只沉醉于这些舞者的千姿百态,大概就会错过了另一个更为先锋、敢于创新、并对现实有着深刻思考的德加。
受出生年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早年习画的德加受到的,是不折不扣的古典主义教育。他师从法国古典大师安格尔,注重线条和素描,在其早期大量历史宗教的作品里,无论是作画题材还是笔触,都处处流露着扎实、严谨、肃穆的古典主义气息。然而,德加似乎是个天生极富有创新精神的探索者。早在这个时期,他不甘于默守陈规迹象就已初现端倪。在以自身家族成员为题材的一众肖像画中,他的构图就已悄然偏离了传统的轨迹,时常让主要人物偏离画面中心,打破了古典主义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形式。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曾经说过,作家的任务是观察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对于艺术家而言,观察也同样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运动带来的社会动荡,时代变幻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展现在德加眼前。他开始带着他敏锐的双眼,绘下一张张时代的切片:棉花和股票交易所、赛马、咖啡馆的男女、歌剧院、洗衣女工、乐团、歌手、女帽店往来的顾客……
德加的笔下,不仅有着中产阶级生活繁华熙攘的生活,也有着下层阶级民众的日常百态。而在浮世绘和摄影技术的影响下,德加的描绘手法越来越颠覆传统,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风格交互相融。他的画面,往往都像是一帧瞬间被定格的快照,视觉角度变化万千,更注重于捕捉人物瞬间的动态,使得画面时常呈现出无心偶拾的随意感:莫名插入的分割物件、弱化模糊的人物形象和鲜明逼真的静物,恰似一张张抓拍,生动而饱含着欲言又止的故事情节。
如果仅仅是抓拍,在那个时代,摄影技术已足以实现。显然,作为艺术家的德加远不止于此。他的观察并未停留在表面,而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窥见了人物内心,这使得他的画作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蒋勋在这本书中将德加称为“凝视繁华的孤寂者”,正是由此而来。在那些动人色彩的交织辉映下,在那些流光溢彩的中产生活中,在那些卸下紧绷感的疲惫身躯里,情绪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宛如千万条隐形的触角,带着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在观者的心间划过。
书中,蒋勋反复将这种情感定义为孤寂、落寞,强调一种繁华过后的虚无和荒凉。诚然,德加不少作品中的确流露这样的一种情绪,如《苦艾酒》,也不可否认作为创作者,德加天然有着理智的疏离和冷静,但事实上,在德加大部分的画作中,他更想体现的是对现实生活一种真挚、朴素的自然态度。专注后的放松,劳累后的休憩,寻觅时的急切,对镜自赏时的审视,比赛前的紧张,这些大众人群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何尝不是一种动人的实在呢?
另外很喜欢的是书中所描述的卡莎特与德加。那种彼此独立又互为郢质的男女关系实在是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