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1Q84的读后感大全

1Q84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3-30 14:56:08
1Q84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3-30 14:56:08   小编:

《1Q84》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爱菊和紘一在平行世界1Q84中的奇幻经历。小说描绘了一个充满幻想和现实交错的世界,引人入胜。读后感受到作者的想象力和文笔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小说中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1Q84读后感第一篇

感觉里面的主人公内心都好孤独,或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这样一份心态。有些人不是无情,而是太有情了,只是每个人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有些人能够忍耐,然而有些人就会爆发。那种潜藏在心里几十年的感情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1/9页

1Q84读后感第二篇

(2010年5月10日—2011年5月1日)

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全是用手机看的,也无暇细品文字的内涵,从故事的吸引力来说一般,情节也简单,不符合一部大部头的书籍要求。其实村上文字的内涵很高,但我无暇顾及,如果此书随着时间的流逝仍然经典,有机会再次拜读吧。

2/9页

1Q84读后感第三篇

生病在家,想把读了一小半的书读完,从六点睁眼一直读到九点,最终没有坚持下去,不能忍受的感觉。

故事开始倒是有些吸引人,充满想象。故事追随两个主人公通过两条主线展开。天吾,补习学校数学老师,因为对写作得热爱,被拉进了改写迷样少女深绘里小说《空气蛹》得漩涡;女主人公青豆,惩罚家庭暴力得男人,有特殊技能得女人,用不为人知的手段,把罪恶的男人送到另外一个世界。

到了第二部的时候,开始了反复的絮叨,罗罗嗦嗦。越来越不知所云。看到第三部一半得时候,就算不能知道故事得结局也不打算读下去了。

浪费了这样一个不用上班的美丽早晨

3/9页

1Q84读后感第四篇

村上春树说《1Q84》是向《1984》的致敬。《1Q84》第二本关于青豆刺杀的部分确实能读出《1984》中男女主人公相爱之后躲避所有人的感觉。结局却与《1984》完全相反,通俗的来说姑且可以称之为一个喜剧一个悲剧。《1Q84》的欢喜结局也正符合村上春树所做的演讲《鸡蛋与石头》,如他所说,他所有书中的人物,无论在何种体制之下均有获得幸福的权利。《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多崎作,《天黑以后》的爱丽,青豆和天吾。在与这巨大世界规则的对抗之中只要有爱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我们都可以侥幸逃脱,或不是侥幸为必然。

总是可以从他的书中读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救赎,人生因为各种境遇身心并不健康的男女在成长过程中限于某一境地,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遇到另外也不甚健康的人互相治疗终至痊愈,其实未必痊愈,虽未必痊愈却可以从当前的境地走出继续生活,这不正是人人均可获得幸福么。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的最后一章写到“缺点和缺陷,如果一一去数,势将没完没了。可是优点肯定也有一些。我们只能凭着手头现有的东西去面对世界”。从这得以窥见他的品质,他书中人物的品质。

4/9页

1Q84读后感第五篇

有没有 一本书让你从头看到尾

却不明白他讲的是什么

即使很认真 即使很想看懂

《1Q84》之于我 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我向来不喜欢日本的文学作品

不关乎 爱国或者不爱国

只是 纯粹的不喜欢

《源氏物语》、《挪威的森林》这些著作也就粗略的翻翻

实在是 《1Q84》宣传语太有煽动性了

村上春树、畅销榜第一等等这些定义

让我头脑一热,义无反顾的选择翻开它

首先 双线式的写法让我差点奔溃

看着看着 就把两个人给混了

于是情节就对不上了

对不上了 就只能再重新梳理

这实在太痛苦

所以 看书有时候也能变成一种煎熬

再说情节 主人公发现生活有些许不对劲

尤其是天空中出现了两个月亮

于是将这个不是这个时空的时空

称为1Q84 代替原来的1984

当时我就震惊了

感情这是传说中的穿越啊

日本也流行这个?

紧接着 空气蛹、邪教等相继出场

让我原本就乱的脑子更是一团浆糊

也许 作者是想隐喻些什么

例如社会生活中人性的丧失啊什么等等

但是 我丝毫没有感受到

或者说 写的太乱

我的大脑 只顾着梳理情节

没有空余的精力去管 隐喻 什么的

厚厚的一本书终于翻完

才惊觉这还没玩完

据说还有BOOK2 BOOK3 甚至BOOK4……

崩溃ing

反正我是不会接下去看了

果断弃书!

5/9页

1Q84读后感第六篇

都是孤独的人—最爱小说之《1q84》

青豆雅美,直视着前方,栗色高跟鞋敲击着地面,风荡起米色风衣的下摆,肩挎黑色大挎包。头发整齐的垂到肩膀。

一张鹅蛋脸还算端正。窄小的鼻子,微凸的颧骨,宽阔的前额,长而直的眉毛,嘴巴紧紧抿成“一”字,就算人各有所好,也基本可说是美女。

青豆表面的职业是健身教练,业余的职业则是杀手,她一脚踏进了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有两个月亮!

村上春树的小说语言那叫一个流畅,描写那叫一个精致。节奏不急不缓,情节层层推进,让人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村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孤独的。《挪威的森林》是,《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是,《1q84》也是。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所以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恐怕是喜欢上了这种孤独吧?

6/9页

1Q84读后感第七篇

一个是柔道高手,数学教师,小说家。高大魁梧。

一个是健身教练,非职业杀手。瘦小精干。

如果没进入异世界的话,身边的朋友还会在,亚由美不会死,父亲不会死,不会遇见牛河,不会遇见先驱,没有故事。

仅仅因为小学时候一次触碰,记了她二十年。又怎么确定她还记着自己呢?况且二十多年都没有寻找,再找有哪里能遇到。

然而,天上浮现了两个月亮。先驱的触手迫近,步步紧逼。

她说:“我在害怕。就像从前梵蒂冈的人害怕接受地动说一样。其实连他们也不是坚信天动说完美无缺,只是害怕接受地动说会带来的新局面。确切地说,天主教会至今仍未公开认可地动说。我也一样。我在害怕不得不脱去长久以来一直穿着的坚硬的铠甲。”

他说:“人每天都要丧失四千万个表皮细胞。它们丧失,剥落,化作肉眼看不见的细小尘埃,消失在空中。对这个世界而言,我们或许就像是它的表皮细胞。如果是这样,有人某一天忽然消失,也不是什么怪事。”

她说:“我们之间看来好像在一点点缩短距离。天吾君和我出于某种缘由,被送进了这个世界,如同被巨大的旋涡吸进来一般,向着对方靠拢。 恐怕那是致死的旋涡。”

他说:“我大概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那个叫青豆的女孩,该怎么说呢?长期以来始终不变地在我的内心深处,对我这个人起了重要的镇石的作用。尽管如此,因为它的位置太靠近中心,我反而没能好好把握它的意义。”

她说:“再活那么一阵吧,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那时再死也不迟。大概。”

他说:“这个世界拥有何种结构,根据何种原理运作,还一无所知。今后因此会发生什么,也无从预测。但那样也没关系。不必害怕。不管前方等待的是什么,都会在这有两个月亮的世界里顽强地活下去,找到前进的路。”

她说:“不能死。阳台前面还有公园,公园里还有滑梯,只要天吾还有回到这里的希望,我就不能扣动这个扳机。”

他说:“去能看月亮的什么地方吧。”

“我们是为了相会才来到的这个世界。也许我们自身并不明白,恐怕这才是我们进入这里的目的。我们必须通过众多繁琐的事。道理不通的事,无法说明的事。奇妙的事,鲜血淋漓的事,悲伤的事。有时是美妙的事。我们被寻求誓约,而后给与。我们被赋予试炼,而后穿越。然后我们达成了来到这里的目的。”

不管到达的是旧有的世界,还是更新的世界,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新的试炼存在于此的话,再跨越一次就好。就是这样。至少,我们不再孤独了。

7/9页

1Q84读后感第八篇

真是个无厘头且啰嗦的故事,然而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刚开头的铺垫,真的完全没想到青豆要杀人,以为只是去谈生意。

后面就慢慢猜到剧情了,不过都是小细节,根本无法提前把握作者的走向。不得不说,这很吸引人。

“警察制服”?果然就是走下高速公路后“一旦做了这样的事,往后的日常风景,看上去也许会和平常有点不一样。但是,不要被外表迷惑。现实永远只有一个。”

而青豆就是天吾的宗教同学,也在揭晓前猜到了。

青豆和天吾的孩子是深绘里那个雷雨晚上做通道的?

小说里的人物,现实中真的会有这样类似的人吗?(几乎大部分都是以戏谑手法来刻画谜之人物,不止这部小说,很多小说都这样,但是,人设和人物刻画是小说最有意思的东西了)~也许是因为小说里的角色都很“直接”(或者叫“简单片面”),而且一定有特点。

我觉得天吾和青豆这些角色就不是正常人(也可能是我见识太短浅),不知道怎么评价,而且作者也很经常性地描写他们的性格。我就真的觉得小说里的人物是不存在的。

感觉小说就是,故事和人物不一定让你感到现实的逻辑,就那么生硬硬地造出来,毫无痕迹地,塞给你。

那样严重的絮语,真不明白作者怎么能想出这么多,仿佛只是在宣泄叙述欲望。

“高岛塾”突然让我明白“共产主义”太美好可能会让人失去思考的动力;“先驱”,原来日本这么早就生态农场了?

小说总会冒些谜之哲理,如“我清楚你的行动完全出自纯粹的感情,理解你不愿接受金钱的心情。但纯粹无瑕的感情其实是危险的东西。一个活生生的人要抱着这样的东西活下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你必须像给气球装上锚一样,牢牢地把你这种感情固定在大地上。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并非只要目的正确,只要感情纯粹,就可以为所欲为。”,有时觉得跟剧情关系不大,是为了刻画角色吧,也许更多是作者“借口说理”。

这种占据大半的描述和支支线剧情,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吗?

老夫人和青豆的理念,是情感、伦理和法律的角力。

很有种看侦探小说的感觉,而且好恐怖。

“神化”故事,我一开始还以为是真实世界呢。

谜之故事,但叙述很有意思,叙述真的很奇妙。

天啊,就是那种“被父母强行拉着去穿街过巷去敲门”的共同感让他们初生情愫的,是他们这相同的感受让他们互相感知,才会导致后面“少年救美”,一切都是共同感。

好喜欢那种谜之描述,很奇妙的比喻什么的,特别喜欢。

十岁时的那次握手,是你我彼此往后20年的支撑。

想象力与比喻好妙,如“那沉默就像细细的粉末,悄然漂浮在空中。那是来自特殊空间的成群的飞蛾刚撒播的细粉。”

读这部小说给我一种“里面每个人都是从容不迫”的感觉。

最后一部三个人的分述感觉有时间差。

把一个故事写成三本书,说明故事不是最重要的,描述内心笔墨良多。对于剧情控的我来说,是忍耐着看的。而且结局留下太多想象的空间了。

这种分成两人或三人叙述挺有意思。

这本书深层次的表达是什么呢?

NHK收费员被黑得好惨。

牛河死了,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8/9页

1Q84读后感第九篇

若我的人生奔驰在另外一条轨迹上,我也许会流着泪读完这一本三部的长篇,但若我读完它,我想自己应该会为此奋不顾生一次,再次拥有回到如今的轨迹的冲动,只是不知道青豆是否还是青豆,天吾是否还是天吾,我是否还有机会从那个扶梯上下去。

我阅读过的书中,很多都能想起自己阅读它们的缘由,对于《1Q84》,首先是因为它的作者是村上春树,其次是因为它的书名,无疑奥威尔书的影响力为这本书的畅销做了广告。我想若不是我走在今天的轨迹上,也不会翻开《1Q84》,甚至不会翻开村上春树,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受《1984》的影响,怀着对日本作家能写出怎样的政治图景的好奇开始阅读这本书,但是最终使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政治,不是性爱描写,不是暴力,也不是悬疑断案。而是天吾和青豆,暂时不想对本书的其他方面作评价。

10岁那年的同学,青豆在天吾的手上留下了印在心里的力度,于是再没见面,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在1Q84的世界里,最后的坚持终于再见。

整个故事中,青豆那么苦苦搜寻着天吾的下落,而天吾也为能再次见到青豆挣扎徘徊,为什么回这样呢?从村上春树的描写中,对于青豆来说,性的吸引力是她想要遇见天吾的最主要原因吧,渴望被天吾抚摸,渴望和天吾君融合;那么,对于天吾君呢?似乎找不到什么理由,在天吾脑中只有那个十岁的孤僻的小女孩,要说是和青豆一样的理由也是性的话,也许有点牵强。

但是仅仅如此吗?从小说中看,故事没有叙述完,应该是1Q84的世界赋予了这两个人特殊的使命,然后两个人的相遇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是第三方的强加力量促使他们相互吸引,相互追寻,最终在一起。有几篇给了差评的文章里说小说的逻辑无缘无故,青豆和天吾怎么就在一起了?大概是没有注意到小说的那些村上春树没有写明的地方吧,比如:深绘里和青豆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天吾和深绘里的父亲是什么关联?天吾在深绘里体内射精却使得青豆怀孕?如果《1Q84》还有第四部第五部的话,大概会叙述清楚,使得一切用逻辑串起来吧。

我不想用逻辑的角度去评价这个故事,仅仅是从我看到的这前三部来看。甚至我想说一些完全没有逻辑的事情,用我自己的逻辑去推断,与其说是逻辑,不如说是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

天吾和青豆这两个人有什么联系么?当然是有的,10岁那年,或许是第一次见面,相互就爱上了对方了,虽然没讲过几句话,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方,在分别的时候,青豆在天吾手上留下了触感,可能是发自女孩内心的最强烈的力量。爱情就是这么触发了,没有任何相爱的理由,大概是注定就会相遇。

就是这样,生活的原因让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做着自己的职业,即使这样,对对方的爱已经植入了他们的内心了,根深蒂固,各自都决定不再追寻,但是还是下定决心不顾一切要找到对方,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青豆在已经决定要离开世界的瞬间想到还没有找到天吾,然后收回了那再用一丁点力气就扣动已经含在嘴里的手枪的扳机的手指。天吾为了再见到一次青豆,守在猫的小镇父亲的床边。

但是,我自己都没认真注意的一点是,青豆和天吾都不知道对方是否爱着自己,甚至不知道对方是否还记得自己。

也许是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喜欢一个人,但不知道人生当中是否还会与她见面,不知道你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在想我。看到与对方相关的任何东西心跳都会加速,想要去搜寻点什么,但总是感觉很无力。要与对方见面之前那种紧张,那种慌乱。但是就是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渴望见面,看着对方的脸自己的意识会渐渐模糊,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动,听着对方的声音觉得心都要碎了,是那种特别想去珍惜,想时间就停在那一刻的冲动。

《1Q84》都那么巧合的刻画了出来,也许有类似经历的人读起来才能感受到村上的描写是那么的深入,那么的贴切。

本来觉得有很多很多想说的东西,但是一写起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大概感受都是描述不出来的吧,大概触动都是描述不出来的吧,大概感动都是描述不出来的吧,大概“会抓住你的手直到永远吧!"

9/9页

还剩6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