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之道读后感第一篇
本书可以说是腾讯优势经验总结报告,从战略、管理、文化、产品、研发、运营等方面介绍腾讯成功的秘诀,不同于腾讯传以时间和事件为主线,本书以职能划分为主线。看完本书后有以下想法:
1、在管理上,注重自下而上推动,无论是做员工管理还是做产品,需求来自员工和用户,产品立项简单迅速,赛马制决胜负。
2、宏观方向上注重连接和生态,搭建平台、对外开放;微观上关注体验和速度,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挖掘,产品开发的极致迭代。
3、腾讯的经营管理蕴含一种无为而治的感觉,隐忧是当行业、技术发生跨越式变革时,高层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让这只大船转向。
腾讯之道读后感第二篇
腾讯有两万人,这个体量级别已经不是其他公司可以模仿得了的,如此巨大的公司,简直让人生出几分敬畏的感觉。
这本书相当于从外部看腾讯,然后是文集,图片人物都打码,估计是没有得到正式授权。既然是从腾讯出来的人写的,除开80%的公关赞美外,还写了一些实情,比如内部资源争夺,本来我都觉得简直是社会主义风向标了,这才有了真实的感觉。那么大的利益,那么多的内部资源,没有抢这回事,就太天真了。
真的想知道腾讯是怎么一回事,只能自己去看看了。其实我很好奇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要离开呢?
腾讯之道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我把他当做Google的《重新定义公司》的中国版本。 适合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看。 其实很多内容,在网上有看过类似的文章,但难得作者从内部做了一个系统地总结和归纳。就是很多地方,只是讲了一个概念,毕竟人家是混咨询行业的,要真刀真枪的落地只能去找他们做咨询。所以,要结合自己日常的管理经验去看。 对比Google的《重新定义公司》,非常希望作者有一个大幅度增订版,就像他们做产品一样。保留一星,等待增订版。 这种书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就当了解一下腾讯内部的机制吧。 最后提醒一下,想从里面学一招半式的人,一定不要忘记,腾讯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有沉淀了20多年的组织架构,团队,工作方法,工具。所以学习之前,先要看清自己公司的现状。
腾讯之道读后感第四篇
三个人在腾讯工作10年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出的腾讯之道。读起来轻松愉快,就像读一个成功人物传记的顺畅,一鸣惊人-遇到挑战-横扫千军-登上巅峰。从战略上的方向,到运营到研发。一本不到300页的书似乎想将腾讯的精华收录无疑,但却都浅尝辄止。 作为一个运营小专业,翻了一下运营章节就发现毫无新意,UGC,KOL,线上线下。其实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提出没有给出整体的框架。
全书前半本就一个主旋律,创新!后半段,就是不断强调产品化,管理产品化,运营产品化...听上去头头是道,却并没有一个逻辑框机可以支持。
总结:对腾讯感兴趣的读者,想粗略了解一下可以看看此书。如果想要详细了解腾讯发展建议吴晓波的书。 书中有些会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但是整书呈现碎片化。成功后倒退成功史其实很难做到公正。5星给3星吧,值得闲下来读一读。
腾讯之道读后感第五篇
泛娱乐的战略,体现领导层独到、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平台,是3Q大战后腾讯的华丽转身;腾讯式创新、有损服务,也许这会是一直存在的争议,但腾讯已利用它获得丰厚收入;宽松的管理,是同行员工羡慕的工作环境,大规模的集团却能一直保持创新,创业公司都想要有腾讯的员工,不得不服。
创新的东西不仅要新颖、出人意料,还要非常实用。如果你的产品只是满足了消费者提出的需求,那你就不是创新,只是做出回应。
拥抱失控,只在产品架构上制定几个最简单的规则,其余的都不会去过多加以规定。所有区腾讯广州研发部的面试者如果读过《失控》这本书,可以立即通过面试。
产品至上,百度以技术为导向,阿里巴巴以商业和运营为向导向,而腾讯则以产品为导向。
在传统项目管理过程中,时间、成本和质量是三大核心,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平衡这三者的关系。但在互联网领域,这三者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时间上升为绝对优先级的因素。为了满足时间,质量和成本都可以让步。
有损服务,西方人的思想是,坚持看准的一条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Google就是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花大力气去解决。比如宽带不支持10张缩略图,Google就会耗大力气创造出一种新的图片格式以降低流量。而腾讯则采用东方人的智慧,遇到问题绕道而行,用一些“有损服务”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