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告别》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她和患癌的父亲度过最后一段时间的经历。通过父女之间的真情流露,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生命的脆弱。这本书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人深思。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一)
在爷爷去世那天,我牵着爷爷的手,一直喊着爷爷,爷爷,可是没能得到回应。那天晚上天色昏暗,下了场绵绵细雨,爷爷就这样被包裹在草席里,之后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几个月后,我在网上看到这种照片,是一个网友分享的他和他爷爷的最后一次牵手,又一次深深刺痛着我的内心,真的好羡慕还能有合照。于是保存下这张照片,当做是我和爷爷的牵手照。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二)
很多人都牢牢记住了第一次,第一次和爱人相遇、第一次一个人游玩、第一次为一个人欢喜,却总是忘记最后一次也很重要。 死亡面前,恐惧、贪婪、痛苦、无措,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像一个黑色画布上的颜料,明明存在却隐隐约约。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由自主代入了父母的角色,想象着情况变化的每一步里,双方的挣扎和不堪。 羸弱的母亲骤然失去支撑家庭重担的丈夫,留下了年幼还不懂事的孩子。 原本以为在疾病面前,他们会如书里说的那边,齐心协力的共度着最后的时光,却没有想过,最终的告别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忽而远逝。 呼吸机、判断减缓、死亡威胁,一切回不去的日常、众人的目光、无法继续的琐屑生活,都组成了一个真实却又带着陌生的画面,让人胆怯又心寒。 没有人想过意外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但当发生时一切就如原子弹爆发,再也无法回到最初。 剩下的人只能学会在废墟中生存、怀念、相互取暖。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三)
可能只有书籍这个载体 才能让人非常深切的体会想象感受到主人公作为妻子面对丈夫从一个健康甚至可以说是将工作家庭都打理的井井有条的人到患病后 不能清晰的说话 不能行动 不能呼吸 到最后根本不能离开半步 一天隔着十几分钟就要帮助丈夫吸痰 大小便 喂食 换呼吸机的管子 可丈夫因为突然的发病而变得暴躁拒绝沟通 总是把她推到很远之外 甚至责骂她不理解自己 同时她还要照顾三个孩子的学业生活成长与他们的情感需求 自己还要写书赚钱 每天只有自由的一个小时游泳的时间 让她觉得自己还活着 这个家还不能塌 是多么煎熬又痛苦 再联想到自己的家人 可能对正值青春壮年的我们而言 死亡是一个挺遥远的话题 有时我们会因为 至亲们还算健康的都麻木忘记了 我们只是幸运 真挚的希望新的一年 所有人都能身体健康 多向家人表达爱意 少一些抱怨和计较 老爹老娘都能少吃腌菜 多运动!!❤️❤️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四)
我们都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去,但总是喜欢逃避死亡。当重大疾病灾祸来临时,病人或者家属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怪病人脾气太大,也不能说家属没有同理心,看了这书,我似乎理解了“久病无孝子”这句俗语。一个人病到后,他的脾气、样貌、行为都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可能会遭到身边人或多或少的嫌弃,但似乎这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因为这种嫌弃也不是完全可以克制的,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顾及病人的心情,不让其察觉。 到了病情后期,病人的死亡好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解脱,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感觉到在丈夫弥留之际,妻子知道丈夫要走了,大家好像是遵从一种约定,仿佛都在庆幸这一刻终于来了。幸运的是我们还能看到一家人齐心协力面对病魔那种决心,虽然中间有过争吵、不解、嫌隙,好在最后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妻子为丈夫完成遗作,一个外行人为此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唯有在身体健康之时珍惜,苦难之时不离不弃,离别之时看开缅怀,生活还要继续,大家都往前看吧。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五)
这本书即使是漫画形式,读起来也是沉重压抑的,玛丽莎和孩子们最终也是成为很优秀的人,痛苦也是相伴的。以色列家庭的智慧和仪式也给了哈维精神上的支撑。疾病是丝毫不讲道理的,慢慢的身体的衰弱,神经系统的崩坏是无法逆转的。中国常说久病床头无孝子,前几天我看一句话大意是,我能陪你环游世界 也能甘心为你囿于病床前。这漫画里的玛丽莎和哈维也是相爱相互扶持的夫妻,哈维聪明,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生病前,统揽了家里的很多活。生病后,坚持写书,工作,不被理解,后来这书也支持着玛丽莎继续为此工作,也算是给了家里继续生活的动力。
渐冻症不是陌生的病名,第一次知道渐冻症是高中时候那时候突然兴起的冰桶活动。我对于渐冻症的理解大概就是慢慢丧失行动能力,这漫画里清清楚楚地描述了渐冻症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口吃、呼吸困难、肺炎、肌肉衰弱,精神世界一步一步被打垮,家人们之间沉闷的气氛。玛丽莎为了哈维,为了孩子们尽心尽力的安排。外国的医疗保险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能报销的地方没仪器,有仪器还不一定有医生。看的时候一直揪着心,哈维的生命是戛然而止的,渐冻症互助小组里的人离开对于各自的家庭都是一种悲伤。
人是渺小而脆弱的,重大疾病面前,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生老病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面对困难时,要积极向上和不屈不挠啊。这本漫画是反映了重症家属的处境,也会鼓舞一些重症患者的家属。也会带来正视死亡的契机。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六)
1.
是否你和我一样,每天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碌碌终日,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是否你沉静在网络那一段眼花缭乱的世界,看着屏幕里多才多艺的小哥哥小姐姐流口水,时间一点点流逝。 是否你被生活的压力扼住了喉咙,无法从巨大的痛苦中脱身。 生活很忙碌,很复杂。面对这些忙碌和压力,我们需要一个缓冲,找回自我,倾听内心的真实想法。 2.
绘本《最后的告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玛丽莎的生活在丈夫哈维被确诊为渐冻症后,变得一团糟。 时刻需要照顾的丈夫,三个还未懂事的孩子,自己的工作生活,失去丈夫的恐惧,都让她时刻崩溃。 但玛丽莎熬过了这一切。 玛丽莎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去游泳。1小时之后回家。 或许有人好奇:丈夫需要时刻照顾,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玛丽莎怎么能抽出1小时时间呢? 其实,这1小时是玛丽莎面对压力的缓冲。 在这1小时里,没有丈夫的病痛,没有孩子们的吵闹,只有周围的水轻轻包裹着她,她能把所有的压力释放出来。 1小时后,走出游泳池,回到家,继续坚强的面对这一切。 3.
我们虽然没有玛丽莎这样的压力,但却没有像她这样,在吵闹的生活中给自己缓冲。 休息的时间,我们迫不及待的打开手机,在无数喧嚣的声音中迷失自我。 很久没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很久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开口就是网络上被人咀嚼过无数次的话语。 生活喧嚣,真的需要静一静了。 1小时,半小时,15分钟......哪怕是一刻小小的闭眼,都是在向迷失说不。
共勉。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七)
在疫情期间选择读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到无比沉重,真心感谢作者能如此真挚的分享出她的故事。
一个人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是否是完整的?如果是,那我们为何需要跨越跨越种种和世界上的另一个产生链接?如果不是,当我们互相依赖的对方先行离开,我们是否还能做到独自前行?
书中的这对夫妻,在所有外人眼里是那么的幸福,他们的灵与肉都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毫不缺失的完成体。对于“她”而言,最完美的人生已经铺展在面前,她要做的就只是和爱人和孩子牵手微笑着幸福的慢慢前行。但下一页,她的丈夫就被从她身边一把拉走,掉进了深不见底的绝望之洞。
她不再完整了,他也不在完整了,本以为会携手同行的道路也扭曲不见了。他的肉体被病魔一点点拉扯着远离了他的灵魂,可这具泄了气的躯体还依旧倔强的依靠习惯前行,哪怕他的脚下已经是永远望不到边的污泥。当一个人失去了他的一切可能,当他已经不再是全家人爱的中心;要被照顾,要被怜悯的眼神注视,他是不是也在迷茫:“我是否还是自己?”
生于死永远都是自己的课题,就像玛丽莎妊娠的那一瞬间,痛苦只在她的身边,那一刻仿佛她和整个世界分割,只有她孤零零的在一座孤岛。哈维也一样,当他被医生下了确诊书之后,他的世界也变成了一座孤岛,玛丽莎还能被孩子拉回这个世界,但哈维不能了,他只能越飞越高,直到尽头。
如果你需要无时无刻照顾一个病人,你想要完全离开生活还是兼顾两者?玛丽莎她没有选择,她除了他还有三个孩子,还有无尽的家务与繁杂等待着她。从那一刻起,她的灵魂随哈维一起渐行渐远,她的肉体被生活扣上了沉重的锁链。她的世界仿佛一瞬间沉入海底,无数双黑暗的大手拉扯着她越陷越深,而她只有一人,奋力的向水面挣扎,渴望着每一口瞬间的呼吸来拯救这窒息的痛苦。她没有患病,但她和他一样,无法呼吸。但是她必须坚强,除了妻子这个身份,她还是母亲,她的身上还承接着另外三个生命,她不停的游泳,渴望肉体的活动能带来灵魂的安心。好扶持着她于绝望中不断前行,那个时候,他们是否一样都抱有希望?
明明“渐渐”表示逐步缓慢增加,但一切都仿佛转瞬即逝,玛丽莎在书的这一页,而哈维却永远的停在了另一页。这轻轻翻动书页的瞬间,便将玛丽莎和哈维的链接一刀斩断,带走了一半,只剩了空洞的血肉模糊的另一半。悲伤的音乐已经开始,就必将走向结束,没有人能打断它并改变它,除了被它包裹侵蚀占据。如果我是玛丽莎,我会怎么做?看书的时候我不断回忆起爷爷表姐的葬礼,世界仿佛静止,风被眼泪斩断,只留下在一片混沌中绝望的灵魂。他们在哪?我又在哪?我是不是再也听不到那些熟悉的声音,他们的名字也要被时间在我的记忆里擦去。
人真的是一个复杂又坚强的物质,就算被掠夺被侵占还是能够直起脊梁前行。虽然经常迷茫,经常感伤,经常陷入回忆,但风不会再停止了,世界的齿轮也不会卡顿了,只要过去的他们还在我的眼底,就算我形单影只,我的灵魂也不在孤独。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八)
玛丽,女,xx岁,作家、插画师。xxxx年,玛丽的丈夫(xx岁,大学历史学教授)被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渐冻症),病情发展迅速。玛丽和丈夫有三个儿子,均未成年,大儿子小蒙,十三岁、二儿子小伊,十岁、小儿子小萨,六岁。经过了解,玛丽面临如下困境:①丈夫确证后性格变化巨大,抵触情绪强烈,难以沟通,使得原本亲密的夫妻关系变得淡漠疏远。②丈夫确证后病情发展迅速,进行气管切开术后需要他人定时帮忙吸痰,且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时刻有人看护。③因为全心照顾丈夫,玛丽自己的童书创作工作难以进行。④玛丽由于经历有限,常常无法兼顾对孩子们的照顾,易发生危险。⑤玛丽由于缺少渐冻症治疗以及术后看护等相关信息,在医生给出的各种治疗方案的抉择中感到迷茫。⑥面对丈夫突然确诊,玛丽和孩子们都一时无法接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玛丽常常感到自责,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丈夫和孩子们,又因为丈夫身患绝症而感到对生活失去希望。
对玛丽的多项困境进行分析,具有如下特征:①这些困境可分为物质和情感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疾病、相关信息匮乏、照顾病人的能力不足以及缺少工作和看护孩子的时间,情感层面则体现为与丈夫和孩子们之间的紧张情感关系以及案主和孩子们的心理问题。②在所有困境中,丈夫确证渐冻症为初始原因,导致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导致案主无暇照顾孩子或进行工作,又因缺少社会资源导致在丈夫的治疗和照护过程中缺乏应对能力,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
玛丽面临的危机关系图
根据“人环两因论”,人们当下所处的困境是由于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导致的,故而要解决当下的问题,应当尝试改变人、改变环境或者改变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案主面临的众多困境中,初始原因——丈夫患渐冻症,不可改变,案主的社会资源缺乏以及情绪问题则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获得改变。①针对案主的情绪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个案工作方法,提供紧急心理援助,与案主沟通想法,给予案主情感支持,协助其建立对生活的希望。若案主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则可以转介给专业的心理治疗师。②针对案主缺少社会资源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案主加入渐冻症互助小组,从中获得渐冻症治疗以及照护渐冻症患者的相关信息。同时,帮助案主寻找医疗护工,减轻其照顾丈夫和孩子们的压力。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向案主提供医疗保险咨询以及残障人士特殊福利等方面的信息,使案主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总而言之,针对案主玛丽面对的多重困境,同时采用改变个人和改变环境两方面的社会工作对策,应该可以较好地舒缓案主的困境和危机。
《最后的告别》读后感(九)
一开始我是看到书评才开这本书,我以为是一对很恩爱的夫妻在丈夫最后一刻的互相扶持。刚开头1-2章还是很温馨的,但是越看到后面越来越不能理解。我在想难道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能是这对老夫少妻,之前老公把老婆保护的太好了,要短时间内让妻子承担家庭和照顾的责任很难。
印象很深有几个点:
1.妻子不能接受自己后面就是护工的角色,
2. 妻子一直跟老公较劲,一个要死的人较什么劲,觉得老公不够关爱他,是谁身上扯着跟管子忍受着疼痛?
3. 请护工但是不愿意请晚上的护工,希望护工白天来,然后白天自己可以有时间,后面还搬出去晚上不跟老公睡,最后导致老公死亡。(你既然觉得呼吸机吵到你,你就晚上也请一个护工啊);
4. 丈夫的时日不多了,然后还给孩子们请假送去旅游说是怕影响孩子。家里还有护工,那你在做什么呢?关在房间画画?
5. 另外在丈夫插着呼吸机的情况下,还带丈夫做飞机回老家,长途跋涉旅行。
6. 最后丈夫在异地住院,还自己带孩子先走,把丈夫扔在医院;
7. 亲人之间的冷漠。夫妻的父母也没有来帮忙,特别是看到最后,妻子的父母就距离他们1个小时车程的地方,从头到尾没来帮助(当然这里有丈夫的责任,不希望有别人帮助)。
8. 丈夫忍着疼痛到办公室,孩子要开门,但是丈夫没有给孩子开门,自己开门。孩子哭着跑走了,她跑去安慰孩子。这个她老公现在去办公室是拿信和工作呀,不是要带孩子玩呀。然后回来还要责怪丈夫,要丈夫和孩子道歉。是你要带着孩子跟着老公去办公室。
9. 70%的贯穿全文,就是你要还我一个以前一样的老公。
10.然后一直说丈夫不理她,她就跟孩子在一起了,不管丈夫。表现各种要照顾孩子,但是丈夫去世一年,就扔下孩子一个去了中东,孩子是在几个亲戚家轮流度过。那之前老公生病的时候为什么不这样呢?
11. 另外还有一点,丈夫已经插管人很难受,人生剩下的目标就是完成自己的书稿,明确不希望邻居孩子来家里玩,因为会比较吵影响到他工作,如果孩子需要可以去隔壁家玩。但是老婆坚持说孩子也要做主人邀请孩子来自己家玩。
总的来说我看不到恩爱,我看到的是冷漠和一些责任。
另外确实也很同情作者,经历了人生这么艰难的时刻。这个矛盾也不是单方面的,丈夫也很有责任,丈夫很难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一直在逞强,然后太关注自己的工作,没有想到家人也需要他。同样,书中说丈夫没有同理心,我个人觉得老婆也缺乏了同理心,去理解她丈夫,一开始就很紧张很怕承担责任。我觉得书中那个自己老公也是渐冻症的心理学家说的最好。
心理医生说出了关键点,老婆还幻想有个以前一样的爱他健全的老公,但是那个他已经离去了,妻子也是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
老公摔倒想到是孩子看到会害怕,我真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固执。虽然我也是赞成用轮椅。但是可以提前说以防万一他受伤准备,要从别人的出发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