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摘抄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5 23:00:09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5 23:00:09   小编: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在失去亲人后的一周生活。通过描绘他的内心痛苦和对生活的挣扎,文章展示了人们在面对悲剧时的无助和困惑。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于克服困境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让人深思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希望和勇气的重要性。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一)

在这部作品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活在被粉饰的旧时代的人们的更大的压抑。这种“旧时代”在体现在小镇的落后。

映后讨论有人认为这部中男青年的设置是为了与女青年形成对位,突出性别议题,但是我在镜头对男青年的展现中还看到了镜头的怜悯。他们在小镇中连一个坐在屋顶下喝酒的地方也没有,唯一可以用柴油点燃青春的摩托也在最后被点燃了。燕婷也是,不知道网购,不知道我们听到都觉得出戏的miniso。在已经走出去的阿如眼里,小镇物价低,生活轻松。那个旧时代已经被粉饰了,同样的,当燕婷来到广州,也站在楼前说:“这个比之前那个地狱还地狱。”相信过不了多久,小镇在她心中又是一番滋味。其实,性别歧视和物质匮乏两个缺点,又哪里能比较出一个优劣呢?

电影中出现的学生剧组,在镜头中的镜头前说着不知所谓的台词,上一句好像在隐喻,下一句在说盐,这种“城市里”的学生剧组也是粉饰旧时代的主力军,他们很有可能把《之后的一周》中的小镇当作自己的心灵放逐地,最后留下燕婷,阿如,混混,在如此乡情中溺死。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二)

展现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处境的多个方面:家庭中的重男轻女、父亲在家庭事务中的缺席(但依然能感觉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力)、日常生活中遭受的骚扰和凝视、社会在建造一些生活设施时默认为男性设计忽略女性(体现在女主之一跳起来够单杠依然够不到、双杠的高度与女主之一眼睛齐平)。

当她们骑在摩托车上在各个地点漫游,“走到哪算哪”,恰恰可以作为她们人生的一个隐喻。而漫游的终点是“比地狱还地狱”的广州。当两个女主在街道上漫步,背景音乐响起五条人仁科的歌声,嗓音很粗、音量很大,盖过了所有声音。这似乎是一个导演并不刻意为之的隐喻,即女性感受的表达,依然由男性遮盖、占据、主导。贯穿整部电影的五条人给我同样的感觉。如果要我选女主喜欢的乐队,也许我会选MLA之类。

除此之外,如果用视听语言来展现“地狱”,可能比直接从女主口中说出“地狱”更有说服力。演员的青涩不完全是一个缺点,如场上一个观众所说,它让电影有了一种伪纪录片的质感,一种更贴近真实的感觉。

两位女主的友谊难能可贵,可能是这糟糕的现实下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当她们大笑着吃完西瓜,向现实投去西瓜皮,反抗的种子早已种下。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三)

《之后的一周》由导演陆晓浩执导,讲述了高三学生林燕婷因为家庭原因选择放弃高考,并决定与朋友黄漫如一起奔赴广州打工,在离家前的最后一周,她们开始重新认识所身处的眼前的世界。

片中,「五条人」既是女主角远赴他乡的精神慰藉,又充当了音乐叙事的对象,他们的歌几乎贯穿全片,幽默中透露着感伤。

之所以选择观看这部片,还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在国内的电影创作环境下,从来不缺少苦大仇深的怨种片,而《之后的一周》恰恰跳出了哭悲和控诉的怪圈,悠闲地谈论起青春的「虚无」,加诸一点点少年般的「哀愁」。

作为一部毕设作品,本片的稚嫩一目了然,存在着譬如摄影虚焦、声音过爆等诸多瑕疵,但它并不因此缺少社会性议题——关于底层身份、男女性别差异、乃至性取向认同等等,都以点带面地夹杂在观光式的叙事时空中,从关埠到金玉市场,再到炮台镇,两个女孩子驾驶着摩的穿行于不断变化的地理空间,有的放矢地度过了离家前的最后一周,之后便奔赴广州,寻找人生的另一出路。

《之后的一周》有着法国电影典型的“轻松+愉快”,接近侯麦《夏天的故事》的慵懒语调,但却未流失独特的在地性,并且持着决绝的自嘲姿态。从影片叙事结构层面讲,与两个女孩形成对照的还有两个泼皮男生阿锐和阿东,男孩女孩们不断相遇和错过,逐渐开启一种交互叙事模式。是冲动式的离开,还是死死守在故地,作为小镇青年的他们“两两一对”,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

尤其是影片的结尾,当两个女孩到了广州之后,失望之情便涌上心头。而两个男孩则仍然滞留在家乡关埠,他们用以抵达外部世界的工具——那台机车却意外失火,无论如何都扑不灭,影片就结束于这场燃烧的火焰之中——小镇青年梦破碎,这一无处逃遁的命数,锻造了电影绝佳的意志力。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四)

小号影评沉寂多月,今触片感怀,决定为今年为止看到的最喜欢的华语片写一点东西。

这部影片极具地域感情色彩,一种或许是只有极具感伤情怀的小镇文艺青年才能共鸣的感情。

《之后的一周》是陈小姐在学校的 first 主动放映中观看的,虽说学生作品的青涩严重阻碍了影片的高度,但正是这种青涩所带出的塑料感,成为了以五条人为首的“城中村”美学的一种,“城中村”是一个现时空间,这个现时空间包含着普罗大众的乡愁与回忆,也即另一个过时空间:与北上广深“对立”的每一个县城。

“立足世界,放眼海风”是五条人这种美学的基调,离开随即获得更好的回眸。

《之后的一周》也正是导演的这一种回眸。导演陆晓浩曾坦言,这故事其实就是他姐、他身边人的故事……

极端独特的民族式空间

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中国县城现象:年轻人蜂拥至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寻找机会。这种现象在贾樟柯早期电影中早有显露,电影评论家们称之为人的流动、迁移。

这种人的城市化趋势,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新”乡愁情怀,以情怀为源动力,中国各地域的艺术家们纷纷走上了那条“新浪潮”之路。

因文化的差异,这些影片各有其特点,《之后的一周》正是这股浪潮下的新地域产物。

回溯近期的潮汕电影《四海》《带你去见我妈》都略多带有资本的气息。虽说本地人或许能在某些点上被触动,但缺乏了一以贯之的深情。这就使得它们永远只停留在描述事件本身之中……

《之后的一周》用了一种极其侯麦式的色彩:红、蓝T桖,泛黄温暖的色调,严重劣质的焦外色散,使得影片时刻沉浸在夏日的时间氛围当中,像极了受北回归线上阳光炙烤的胶片,带我回到那个时空之中。

除了色彩之外,影片在公路片式的文本流动中,亦使该空间得到延展。影片通过摩托车串联起三个大同而并不相通的小镇,这种流动营造了观赏奇观的条件,也让情感的移地成为可能,如《路边野餐》如《南国再见,再见》。

摩托与青春

女装摩托早已成为中国文艺片的典型符号,它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空间转换的工具。插一句,虽说符号学式文艺批评方法被许多文艺b嗤之以鼻,但他们的无能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他们顶多说说符号堆砌、表意不清等等保皇派式跟风的陈词滥调!

他们永远无法领会符号的真谛,符号的真谛是私人的,任何无法转换为私人的,都只会是他们的过度解读与猜测。

追寻个人的记忆,我发现我也有一辆“摩托”。也是高考结束的那个暑期,在离开老家的前一天,我感时伤怀地骑上家里的那辆女装摩托,漫游在小镇的点与点之间。开车时我的所思所想构成了这个符号的意义,一种不舍与憧憬的矛盾,如影片中的女主们。

结尾,摩托燃起了它熊熊地烈火,若不是旁边有朋友,我真的会狠狠地埋头痛哭,因为我知道,那是独属于某些个体的青春躁动与荒惘。

男性敏锐

本片最让人好奇、惊异的结构便是对男性视点的弱化,而着重从由男性导演建构的女性视点出发,展现她们的困境。

起初,我会深刻地怀疑这位男导演的不良目的,但影片中出现的那最尬一刻打消了我的看法。导演出场,说出了自己的妥协,元电影的结构展现了它新的魅力:那一刻创作者不再俯视被拍摄者,不再悲悯那些“没有前途”的青年男女,他成为了她们,也成了对所有对此有恻隐滥情悲悯的人的最大反讽。

在那样一个地域文化家族背景下,导演地的感性让他增添了这份对女性感情的敏锐。这是一个不恰的逻辑,这种土壤或许更多地培育出如影片中出现的两个男人,但这种土壤也可以培育出另一种“女性”。他共情周遭的女性亲人好友,他对男性身份的惭疚,他对这种被不公偏爱的痛恶……

陈小姐称之为“叛逆的敏锐”。

《之后的一周》观后感(五)

正如片名所言,FIRST由此开启此后一周的展映。我也受到启发,带上了“7”字项链,希望后面7天都顺顺利利。

1.女性视角与女性群像

特别妙的是,编剧导演等重要岗位都是男性,却拍出了非常细腻和女性视角的片子。不仅是我,连现场的主持人都有点惊讶。

据他本人所说,他就是典型的潮汕家庭出来的孩子。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还有她的女朋友,她姐姐的朋友还有她女朋友的朋友等等这些女性,让他能够呈现出这部女性为主角的片子。

除了主角是两位女性外,女主们早已辍学在家的同学,如今都已经是有娃的妈妈,正被生活的重担压着,而女主们的妈妈,身为女性却压榨同为女性的女儿,苦苦支撑着家。还有同喜欢五条人的女店主,考上本科却厌烦了城市里不如她的工厂女工挣得和她一样多的生活,一气之下回老家小镇上开服装店。还有时不时会自己背包去市区玩的学校旁边小店的女老板,以及对女主之一的燕婷辍学打工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位女老师等等。

这些女性们有的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有的萍水相逢,却兴趣相投;还有的作为相对重要的人物关系,侧面刻画着女主们的性格特性与人生态度。虽然篇幅各不相同,却都各自鲜活立体。

我想这和故事源于导演前二十年的生活,拍摄又在他特别熟悉的家乡有关。这些人物也许就活生生地在他身边,无需杜撰,更没有必要瞎编乱造,只需要单拎出来一些,足以成就女主们的现实世界。

2.角色设计:男女互补而不是对立

除了双女主的角色设计,片子还有一条两位小镇男青年的暗线,与她们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这可能就是男导演的独特之处。作为被压榨被牺牲的女性形象的反面,小镇青年们的无所事事、孤独与虚无,也被真切地描摹出来。男性不再是女性片中的失语者,男性与女性不是对立,而是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展现着世界的多样与人性的共通之处。

就像两者惊人相似的行动轨迹,如果拿掉性别差异,TA们都是一群被小镇困住的年轻人。小镇范围只有这么大,不是在这里遇见,就会在那里。只不过,在这个夏天,有的选择要改变要离开,有的离不开又变不了。

还有在女主们出游时总是会经意或不经意间同框的各种女性长者,好像就是某种留在这里的预示。(于是内心总是忍不住对她们说,不要留下,一定要出去啊!)

3.镜头构图与音乐

关于构图,我记忆最深的是,片中有个画面是女主们在一个台阶上的平台说些什么,路边的电线却在镜头前将她们封锁住;还有在广州城中村楼与楼的间隙中,女主之一的燕婷抬头望出去,城市对人的挤压感一望而知;还有精心选择的拍摄地点、地点和拍摄角度等等。

像跟拍、长镜头这些有特色的镜头应用,也为片子加分不少,比如在燕婷离开之前去拜拜的那场长镜头也反映出了导演和摄影的功力与用心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贯穿全片的五条人音乐。能够取得版权,确实应该为导演和五条人点赞,在后期片子上线也能作为卖点之一。但可能是如导演自陈,声音效果是他匆促中完成的,有些部分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入,让音乐变得刻意,有时有些出戏。

4.鲜明的潮汕风格

此片的英文名是GuanBu A Week,直白又点出了故事所在地——关埠。

关埠镇,隶属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地处榕江下游南岸,潮阳城区西北部,西南倚小北山、南接西胪镇,西连金灶镇,北与揭阳市地都、炮台镇隔江相望。

所以片中还出现了周边的金玉镇、炮台镇等地,加上当地方言加持,可以说潮汕风味百分百。

之前看《带你去见我妈》时,就对潮汕闽南文化很感兴趣,它们好像是在汉族文化系统之外的独特存在。虽然有些并不符合当下的主流三观,比如重男轻女,守土守业等等,但相对传统和较少变化的原汁原味,让人产生好奇与了解的想法。

但目前的主流闽南潮汕传统叙事,往往是着眼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这种吃苦耐劳老调。而正在成长的年轻一辈,他们被长辈和传统所压制,又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他们的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才是更值得被书写和关注的。

所以现在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不仅让潮汕之外的我们能够管中窥豹,也能更好地进入当地文化。

就像女主们偶遇的葬礼、路上吃的各种小吃,对于从未踏足潮汕的我来说,有趣又新鲜。

5.其他 挂一漏万,这是我在看完之后的三天中断断续续凭着记忆回顾所得,影片还有不少优点和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此不赘述。

影展在继续,我要和燕婷一样,往前走了。

虽然导演说,这是他的第一部也可能是最后一部片子,但我和当时在场的不少观众想法一样,希望后面还有机会看到导演更多新作品。

陆晓浩导演,加油ヾ(◍°∇°◍)ノ゙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