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基本问题》讲述了思想史的发展和演变,探讨了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文章提出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强调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理解和分析。通过对不同思想流派的比较和评价,揭示了思想史的深刻内涵。
思想史基本问题读后感篇一
Mike Mignola在黑马呆了将近二十年,终于在«Hellboy in Hell»里可以不用顾及销量和读者感受。才有了时而含蓄蕴藉、时而逸兴遄飞的表达 - - «思想史基本问题»也是这种况味。如对II型以上文明的描述,降低了我对人类寿命大幅跃升后,人类命运的悲观展望;繁衍模式差异与世界南、北方经济分化的联系;旧金山的发展可能与同性恋传统有必然联系 - - 想象一下中国如果存在个同性恋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型城市?甚至一个LGBT新区 - - 一座凝聚了差异化创造性思维的城市;同样希望未来权力可以有效分散到富有生命力的天才们手里,而不是缺乏批判性思考习惯的考试成绩优秀者 - - 后者的特质据我观察表现为:极度的自负、冷漠、利己和本书中Hannah Arendt所言的"banality of evil"。(汪爷这书能让我暂时放下«隻狼»。十五天完稿 - - 激情写作。)
思想史基本问题读后感篇二
因为实在看不懂那本中文版的《思维方式》,退而求其次看的这本。
作者确实秉持了对知识要“真且通”的观点。问题是好像太“通”了点。从怀特海延展到进化论,从脑科学勾连到荣格,到赫拉克利特再到残雪,这还能接受。然后又从南怀瑾讲到看星盘,然后到20世纪的“新精神运动”再到一本讲预言的书,就实在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相比于作者的《行为社会科学基本问题》这一本读起来感觉还好,至少看完了,也大概能把握作者的思路大体是什么样了。相比于书中的内容,作者的思维方式实在是和自己非常不一样,所以读起来的体验就是在“这什么玩意儿”和“好像有点启发”之间横跳。另外也看到一下书里提到的作者的其它的文章,发现作者的神秘主义想法由来已久了,而且可以看到有些观点其实是作者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反复表达:通过哈耶克,通过维特根斯坦等等。这倒也符合“重要性感受 - 表达 - 理解”这个主题。总之还是值得读下的。
思想史基本问题读后感篇三
虽然罗振宇推荐过,但是他没推到点子上。
富有启发的地方在于,虽然这本书是讲“思想史”,但都在引向未来,探索人类未来可能有的思维方式。
本书直面AI兴起后,人的智能如何发展,这一重要问题。也许很多人还没读到这里,就合了书本。human stupidity!
我看有人评论说,这书是怀特海的读后感。这本不算贬低,因为,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值得被人如此反复阅读的思想家,难道不值得我们想想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又多久没有好好去琢磨所读的书,即使是花数十年时间。有些书,汪老师应该是一遍过,有些书,汪老师是反复读。那些反复读的书,也许决定了一个人的阅读深度。那些一遍过的书,决定了一个人的阅读广度。
暮春初夏苦闷时节,想我神州近日这些人祸天灾,感觉残忍的四月还没有过完。聊以为记。
思想史基本问题读后感篇四
首先,你要明白这并不是你以为的“思想史基本问题”,不会跟你谈欧洲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之类,虽然作者会非常认真地跟你谈柏拉图或赫拉克利特,但我们可能都看不懂。如果要读,建议先了解一下具体内容,否则容易落灰。
其次,汪老师虽然有多卷本经济学讲义,非常精彩,也提供大量新鲜的文献,十分有助益,但这本书在列举文献时会给你一种炫技感,也即,你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突然这么一处神来之笔,显得十分突兀和不接茬,但也许就是作者想到这了,就记下来。换一个时空,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表述。
然后,要非常严肃地说明,这本书是有非常明显的神秘主义倾向的。作为读者,我不能否认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比如整全感,比如无可言喻的重要性感受,比如冥冥之中引导自己魂灵的缪斯,但这些实际上无法用文字传达给读者,只能引发某种“你去自己体验”的共鸣,这并不是严格的学术进路。虽然它可能极为符合许多冥想爱好者、推崇才情、强调顿悟之人的口味,但本质上这不可重复。对此,我只能说我不接受,我尊重你们的接受,同时,也请不要太抱持希望让我接受。
最后,多少想表达一点失望的情绪。这本书有不少闪光点,比如谈到怀特海的三命题时,谈到大脑发育与邓巴数问题时,的确是富有启发的,但杂糅在一起、想到哪写哪的情况下,你如何判断哪块才是金矿?这种情况下,误导要比启发来得容易,如果可以,我要奉劝读者别去读,否则就容易陷入那种要么读不懂、要么看不上、要么就干脆沉迷其中出不来的悖谬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