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是一篇描写月亮美丽景象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月亮在宁静水面上的倒影,金黄色的月光照耀着整个夜晚,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一)
这一夜我突然沉入了古老的温情 萨克斯在午夜里轻轻的吹奏 越过久远的时光 我再次听到了杜鹃的啼鸣 . 艺术是孤独者的享受,诗歌亦像是一个人的独奏,林莽的孤独是在路上,一个人全身心去投入,去感知。 . 昨夜,我与这本精致的诗集浪漫邂逅,夜微凉,月未央,我沉醉于诗人的朦胧与唯美之中,静寂无声,只有偶尔翻书的声音,那是我一个人的沉醉。 . 诗集,与我而言就如同治 愈的良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二)
一位端庄的夫人穿过林间空地
走向碧草丛中的小径
她微垂于脖颈上的发髻
使我想起比果子更成熟的那些生命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
从一只昆虫最初的鸣叫
我感知了自然永恒的进程
————————————
读林莽的诗,我总有一种非常错位的感受——我总能从一个朦胧诗代表诗人的身上,读出些苏轼的意味来。他的朦胧不在于下笔细腻琐碎,而在于他的缱绻幽静、一往情深。
直到我开始搜索林莽的生年,我才知道,1949年,这是一位与共和国同生的人。他的文字,带着些许旧时的庄重和沉稳,连谈起爱意和相思,都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坦荡感。
这是一位白洋淀诗群的重要诗人,也是中国现代诗中淡远宁静的开拓者。林莽的不合群,使他有意无意地成为诗坛的独行者,而他踽踽独行的身影,恰恰成为观察他的诗歌艺术独特性的最好参照。
他的诗像曲径通幽,像檐下秋雨,没有大起大落的风景,也没有趋时附众的热烈,他始终按照自己内心的指引,写那些他能够写也乐于写的诗。至于是否流行,似乎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三)
生活忙碌,准备在诗集里进行一场短逃离。于是,打开了林莽的《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
66首十四行诗,用固定的结构表达不固定的情感。每首诗虽然短小,但语言的含金量一点也不弱。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记录了林莽30年时间里,于不同时问,地点,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看到的物….种种意象,纷纷化作了作者笔下优美的诗句。对四季变化的感叹、生活小事的了悟、世问情感的怀念、人生无常的哀伤……搭配钢笔画,构成一本超级有趣的小书。
当然,全诗充斥着艺术的本质,独特性很强烈。这种独特性,正如叶橹先生说的那样“来自林莽有意无意地成为诗坛的独行者,而他独行的身影,成为观察他诗歌艺术独特性的最好参照。”
我很喜欢《东篱》和《西眺》。在这两首诗里,回望过去,几片落叶贴在潮湿的石板路上;一轮浑红的日轮,高悬于风烟迷蒙的阳关的正午。
一些很喜欢的摘录:
静听岁月 / 海 / 玫瑰与酒的声音 / 心仿佛洗净尘埃的星斗 / 微风轻牵夏末的衣角 / 一双毫不犹豫的手 / 慢慢掩上了那与梦同在的窗口
你在最无望时书写的文字 / 有着火的烧灼和悲情中的憎恨 / 一颗星在天际闪动 / 曾经的一切已成为梦幻的余韵
有什么声音逆行而来 / 那零星的黄铜的叮咚呜响 / 仿佛有汉唐的驼队来自天上 / 故人无迹可寻 / 唯有向西眺望
往事和生命会消失,会遗忘。但一些认知是永恒的,它们将与诗同在。阅读这些诗,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慰藉和唤醒。心中的情绪像海浪,一层一层的涌向堤岸……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四)
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人,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
《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夏末十四行六十六首》“朦胧诗”代表人物林莽的最新力作,他以优美的语言和沉静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一缕缕诗意。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就被诗集的标题所吸引,《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它让我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宁静的夜晚,一轮金黄的满月悬挂在静谧的水面之上,洒下柔和的光辉。这种意境让我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也让我对这部诗集充满了期待。
在诗集中,作者以夏末为主题,通过十四行诗的形式,创作了六十六首短诗。诗中的意象保罗万千,如茉莉、村庄、高原等,每一首诗都独立成章,但放在一起又毫不违和,展现了夏末时节的独特魅力。
林莽极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描写夏末的景色时,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夏末十四行·老木》:一条河舒缓地流淌而去/为了寻求我们走过了多少道路/往日之神偶然唤我们回首灵魂的阵风/吹皱了哀婉的记忆。这动人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同时,林莽还特别擅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他感慨道“我听见一个前辈在指点一个后来者/因为理念的错位他们必然会背道而驰/这世界只有时间能使复杂的事物趋于澄澈。”可谓是融情于景的佳句了!
书名:《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
副书名:《夏末十四行六十六首》
作者:林莽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五)
作者林莽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后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曾出版过诗集、诗文合集等,他凭借着直击心灵的文笔,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了一场场内心的洗涤。
√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
从一只昆虫最初的鸣叫
我感知了自然永恒的进程
√
在连接现在 过去与未来之间
当我们扭断了那条明晃晃的时光的锁链
断裂处 我看见许多玫瑰般美好的画面
√
记忆滑过幽暗的空中之门
再次呈现出那些沉于心中的思恋
√
是命中注定的那个时刻
午夜 一颗星在天际闪动
握在一起的手依旧是拒绝和冰冷
一封信在某一刻化作了墨翅纷飞
√
红尘滚滚 人们在混沌中前行
并不知道会经历多少人生与历史的关口
一些人会在某些瞬间 警觉地发现
曾经的真知灼见 已经成为废品
√
曾经深深渴望的某些地方
失望与惋惜也将心灵的火焰熄灭
给纯洁的向往留下了灼伤
神圣的信念被无知的荒谬所亵渎
66首诗,以固定的架构书写出不同情感的篇章,这里记载了三十二年的点点滴滴,对四季、对生活、对人世、对过往的期许、不甘、淡然、回归。
这本口袋书很适合揣在兜里,通勤时拿出来读上一首,惬意~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六)
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后传到欧洲各国,其中彼特拉克的诗作被誉为十四行诗的典范。十四行诗每一首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式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每行诗句11个音节,通常用抑扬格。
林莽,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任北京经济学院教务处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副主任,诗刊社副主任,副主编,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留过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
《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是一本小小的口袋书,巴掌大小,非常适合揣在兜里随时拿出来翻看。初次见它,就被它精致的外表吸引,硬皮封面,一轮金黄的满月悬挂于寂静的水面上。本书收录了作者六十六首小诗,同时配有作者的钢笔画插图,使得诗与画相得益彰。
六十六首诗,六十六个意境,每种意境作者都用空灵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寥寥数语,便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寄托。
这些诗都是作者在1991年到2022年间创作的,跨度达32年之久,其中有很多诗人的代表作品。这些诗画记录了诗人心灵的某些瞬间,是诗人对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七)
作者/林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新诗潮席卷大地的涌动中,我突然有了一种厌倦之感。当某种艺术形态成为主流,它已不再令人期待并充满憧憬。那时,会引来众多一知半解或急功近利者蜂拥而上,蹭热点,赶时髦,那已经不再是一道优美的风景。
摆脱过分的社会政治情节,摆脱大家相似的审美心境,摆脱外在大于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寻找更贴近艺术本质的写作方式,让诗歌尽可能地回归本体,远离喧嚣和名利场,成为我当时的内心所求。1984年1月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谈诗及审美意识的转化》,刊发在北大五四文学社编辑的《青年诗人谈诗》(1985年版)中。
我在文章中说:“是步入自然,还是以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受害者的面目,无尽无休地重复那些怨气;是用情感来审美,还是用原则去审美;是把艺术纳入所谓的道德规范或其他形式的社会习惯,还是还艺术以自由创造的活力,呈现她的灵感与沉思。这将决定一个人是走向艺术,还是背向艺术而去。然而这一问题还没有引起诗人们足够的重视,许多人还在问题文学,影射文学,象征文学中徘徊。他们那层‘色彩’在大自然的阳光之下,依旧无法褪去。因此我怀疑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些。‘悟’性之光应该发源于自身。”
这是38年前的一些想法了,那时我已经在有意识地脱离“朦胧诗”的群体,寻找一种更接近艺术本质的诗歌之路。也许因此,我错过了某些机遇。历史的舞台就是这样,超前或者滞后,都将会被遮蔽。因此叶橹先生在他的《独行者的孤寂与守望——论林莽的诗》一文中说:“林莽的不合群,使他有意无意地成为诗坛的独行者,而他踽踽独行的身影,恰恰成为观察他的诗歌艺术的独特性的最好参照。”是的,这是我的自主选择。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脱离群体的转变,1985年前后,我写出来一批有自我特色的代表性的短诗作品。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因受诺贝尔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启示,写了一些较长的,散点透视的诗歌,有一些也是我的代表作,如《秋天在一天天迫近尾声》《九十九页诗选、污水河和金黄色的月光》《雨中交谈》《秋天的眩晕》等。后来,我想不能一味地“散”下去,于是在1990年代初,就想用十四行的形式规范一下自己以前的写法。几年中,我完成了16首这样的诗歌,我感觉,诗歌是可以“戴着镣铐跳舞”的。这些并不规范的十四行的写作,只是为了让诗歌在精短和相对固定的结构中增加语言的含量,让其更具弹性。
近几年又有意无意地写了一些,20多年有了60多首,数量不多,但在我一向较少的写作中,它们占有了不小的比重。
我一直讲,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的艺术,同时也应具有“有意味”的形式。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的变革,对一个诗人是时刻要关注的,这也是诗歌创作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结集的方式将不同时段写作的,这些并不规范的十四行呈现给读者,是希望它们展现我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讨,也希望引发大家对这些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为了让这些压缩得较为紧凑的诗歌读得轻松一些,我配上一些简单的钢笔画和相关文字摘句,改变一下阅读的节奏,以期得到更好的交流。谢谢,每一位喜欢这本小书的读者,谢谢,为此书的出版、传播给予了帮助的各位朋友。谢谢。
2022年9月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八)
同样也是在一个满月的日子,打开了这样一本诗集。那些文字跨越了三十载,记录了作者从1991年到2022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 本书是当代朦胧诗代表诗人林莽的作品集。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不同的地域,遇到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物,不管是听歌喝茶,还是赏月离别都纷纷幻化成了作者笔下优美的诗句。 - 当金色的月光铺满打的,枝头的果实在风中摇曳,一个端庄的女子穿行在树林之间。这是青春与成熟的感悟。不禁想到,那些青涩的、待成熟的果实、也许还有那些青春懵懂的孩童,他们都走在成熟的路上。 - 当我们心绪不宁,坐立不安,打开音乐去享受琴弦与心弦的共鸣,泡一壶热茶去捧起杯中那一方暖阳。让那颗悸动的心逐渐静息,慢慢变暖。 - 山岗的雪尚未消融,在那古战/场上,一个姑娘唱着悠扬的歌。那歌声在山谷荡漾,不禁想到了那些牺牲的人,一股黯然shen伤涌上心头。 - 轻轻地啜饮夜光杯中的浆液,那么美好的葡萄酒让品者整个人变得微醺,朦胧中仿佛看到那颗晶莹的葡萄在沐浴阳光,那辛勤的匠人,正努力的将美好注入橡木桶。 - 一座老城,承接了几代人的生活,人们来来往往,匆匆忙忙。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小城,留下那一方古典的味道。 - 爱不释手,随着文字在思绪中流淌,心也渐渐的变得宁静,这大概就是诗歌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配有作者亲绘的三十五幅钢笔画,以及画中所配的文字,亦是一份意外的美好。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九)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从一只昆虫最初的鸣叫我感知了自然永恒的进程。”
“大地沉沉 无边无际照亮青春的幻梦终将零落为尘雪峰高耸 闪烁智者冷峻的激情”
“很多年过去 青春恍然已逝我仍在生活中摸索 那颗冰盘般的太阳在那些衰败的年头 融入了一池浊水”
66首诗跨越32年时光,积淀了时代的记忆,以及诗人成长的印迹。夏末的十四行诗,出自诗人林莽的《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每一首都是经年岁月里,诗人林莽的思想心境和人生感悟。既有白洋淀诗歌群落的遗韵,更多的是朦胧派诗人的记忆。
诗人的笔触细腻温柔,诗人的情感饱满温和,诗人的心境安静平和,诗人的诗意蕴深厚。
满月金黄,如何能够悬于静水之上?满月金黄,当然应当悬于静水之上。自然永恒的起初,不过是一只昆虫的鸣叫,清脆清晰,人生往事,有希望的起点,也有一去不回的过去。
一如时光如水,那些蹒跚佝偻的人们也曾风姿绰约,也曾充满活力的疾步健行,也曾是风中少年单车一闪就消失于人群。
但最终,时光飞逝,一转头不是一刹那,再回首已是多年后,两鬓洗尽铅华,霜雪染白了少年头,在同一街区的行人早已不是当年的那群人,就像,满月金黄,虽悬于静水之上,但静水之下,又是哪般的无穷变化?
林莽的诗,有着深刻的朦胧派烙印,也融入了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思索。除此之外,诗集中所配的35幅钢笔画,记录了诗人某个瞬间的思想心境,与诗歌搭配,却也相得益彰。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十)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总有一些诗能让人心生温暖。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诗集时,就被它烫金的标题和封面所吸引。 作者林莽先生的笔触如涓涓细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情感的世界。32年,66首十四行诗,还配有诗人的35幅钢笔画,美到失语。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如同一个故事,一段情感,让人陶醉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月光与鲜花的地方,我静静站在那里,听着诗歌的吟唱。 这些诗歌太美了吧! ①《夏末十四行·远行》 “当漫长的夜晚想起那些旧歌 往事依然会把我们心融合 泪水也无法熄灭思念的火” 在这漫长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思绪万千。那些旧歌,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回忆的闸门,往事如烟,却又清晰如昨,它们在心中翻涌,让我无法平静。 我们曾经一起听那些歌,一起分享故事,一起感受情感。如今,虽然物是人非,但那些美好的瞬间,依然留存在心间。 那些旋律,它们在我的心中回荡,让我无法忘怀。 ②《夏末十四行·满月》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 从一只昆虫最初的鸣叫 我感知了自然永恒的进程” 在那个满月金黄的夜晚,月亮如一轮玉盘,静静地悬于静谧的水面之上。水面上,银色的月光被搅动成无数闪烁的光点,如同自然界的繁星。 每一个生命,都在遵循着自然的节奏。从那微小的昆虫,到广袤的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成长。那只昆虫的鸣叫,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力量。 我闭上眼睛,让心灵与自然对话,我能感受到风的轻拂、水的涟漪、树的呼吸。我沉浸在这份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 在那个夜晚,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生欢喜。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纯净的世界。林莽的诗歌,如同清澈的溪水,流淌在我的心间,不愧是朦胧诗代表诗人。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哀愁,以及人生的喜怒哀乐。 它让我欣赏到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诗歌之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如果你喜欢诗歌,爱好深入人心的文字,那么我真心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一起读诗吧!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十一)
白洋淀诗群重要诗人,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的中国当代知名诗人林莽,被誉为中国现代诗自己的“斯奈德”和“默温”,是中国现代诗中淡远宁静部分的开拓者。 《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是林莽的最新诗集。书中收集了作者六十六首十四行诗,还配有作者所绘的35幅钢笔画和相对文字摘句,给读者呈现了作者的重要诗歌面貌。 夏末十四行·满月 “我看见果实挂在枝头, 恰如生命的某些时节, 青涩、生动, 充满坠落的激情。” 把感情寄托在事物上,果实挂在枝头上,总有成熟欲要坠落的感觉,像极了我们年轻时候那青涩而又生动的激情。 夏末十四行·茉莉 “隔着不同理念与时空的人们,根本无法知道彼此的意愿。历史往往被概念化后,输送给了某些一知半解的人。” 旧枝绽出新芽是如此,不成熟的季节里出现畸形植物铺展藤蔓也是如此。理念不同,就无法到达同一个频道,让人出现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无法理解的情况,这一切,唯有时间能让复杂的事物趋于澄清。 从书中的诗画,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记录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他带来心灵火花,就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记录下来的便是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 这些诗给我们的感觉是平淡的生活,可又给我们留下了意味无穷的遐思,总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淡远宁静。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十二)
《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 作者:林莽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是林莽先生的一部诗集,精选了他32年的创作成果,展现了他作为中国当代朦胧诗代表人之一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邃感悟。这本诗集还附有35幅钢笔画,将诗歌与绘画完美结合,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灵动的对话。 作者的诗歌以简练而精致的笔触和深邃的意象闻名,他运用现代诗的形式和语言,探索着人类存在与意义的根本问题。这本诗集中的66首十四行诗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自然、人生、爱与痛苦等,通过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崇高的情感,将这些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 诗集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每一行诗都如同一颗明亮的珠子串在一起,展示出诗人的沉静与独立。其中一首《薄霞满天》写道:“群山乖离陶献平,曙色洗净千峰幽。/烟花瞳底失明如故,继续撒豆灿若星流。”用极富想象力和联想力的语言,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独特之美。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常见事物的深入观察,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将诗歌的境界拓展到另一个层面。 与诗歌相呼应的是诗人所绘的35幅钢笔画。这些画虽然简单,但却富有诗意,与诗歌相得益彰。画中的形象都是小而精致的,通过细腻的线条展现出作者对诗与画的灵动对话、自然和情感的思考。例如,一幅画中描绘的是一个孤独的人坐在岸边观望,深邃的目光和细腻的线条让观者感受到了孤独和思考的氛围。这些诗画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艺术的境界。 《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是一本令人陶醉的诗集。诗人林莽通过精致的笔触,探索生命与存在的意义,用他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打动了读者。同时,诗人所绘的钢笔画与诗歌相得益彰,为读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读完这本诗集,仿佛置身于林莽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了诗人对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诗集#生命#艺术#生活#人生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十三)
这两天,为一本诗集着迷。
奉为睡前枕边书。
睡前读诗 安放灵魂。
夜晚。寂寥。听到猫打鼾的声音。
一盏床头小灯。
照亮书的方寸之地。
刚刚好。
林莽老师写:
“是的 生命与生活都有着内在的规律
一首好的乐曲和一首诗都是源自生命
它们寻找与之相通的人并进入他的心中”
“一切都存在于已知与未知之间
当彼此间伸出了心灵的手
青春的果实早已等待着秋日的成熟”
“静听岁月 海
玫瑰与酒的声音
心仿佛洗尽尘埃的星斗”
-
刚读几首,有种莫名的情愫被激活了。
渐渐地,每晚睡前都会随意翻几首。
每一日,都有诗作伴,足够。
又降温了。
山上下雪了,城里人匆忙赶去。
而我继续窝着。
日复一日,读着《满月金黄悬于静水之上》。
诗集读完了,
心又充盈起来。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十四)
说实话,诗歌在当代是一个类似三十年代上海滩世界的感觉,瑰丽,曾经非常绚烂,如今已经辉煌不再,即使是古典诗歌的精髓,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律诗绝句,也不再是特别让如今的年轻人喜爱了(课本里的选诗是例外),更不用讲现代诗歌,从这本林莽的《满月黄金悬于净水之上》中我想我还是看到诗歌的希望了。 去年读诗人远子的名为《室内漂流》的集子,感觉诗歌的形式确实可以很灵活,很自由,想到鲍勃 迪伦以诗人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对诗歌形式灵活的认可。过了好一阵子(是在读过一些律诗和绝句之后)也产生了《满月黄金悬于净水之上》的作者林莽在序言里的感受,觉得诗歌用形式规整一下也蛮不错,牺牲掉一些比较灵性和自由的部分,让规整成为更多人接触诗歌的一种方便的工具,想来也是不错的。正如林莽在同一篇序言里所说的——诗歌是可以“戴着镣铐跳舞”的。自由与形式并不绝对矛盾,两者更该是一种秤砣与秤钩的关系,形式上变动就像在那颗在秤杆上移动的秤砣,不断移动,只为呈现出诗歌那种情感表达的真挚。 在多年的认知里,我以为任何对形式的过度追求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美,其实也是成见而已。在多年学习里,以为“八股文”是极其坏的形式,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其实,在《明清会元状元科举文墨集注》里我也感受到了,其实“八股文”也仅仅是一种形式和限制,并不会完全与美隔绝,我认为书中的几篇文章,也是很有整体美感的。 林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洋淀诗歌群落”和“朦胧诗”群体的主要成员,是一个时代中国现代诗的主力先锋之一,如今对于形式上的追求,我像也是他多年诗歌创作生涯里追求美的的一种思考的呈现。是他对诗歌底层逻辑——语言,情感与意味的总结之作。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夏末十四行 远行”第一段四行里,呈现出对故过去情景的追忆之中,是对过往青春与情感的追忆,第二段四行里,构造出一种隔河存在的平行世界,对岸的就是过往的人,最终都被忘川浓雾隔阂。第一段的三行里,再次渲染出这种追忆或者说平行世界的虚幻或者切近。第二段的三行里,将思绪从这追忆或者平行世界里抽离出来,与第一段的四行呼应,强调追忆也改变不了往事,所有人都是沿着时间之河(忘川)远行之人。整首诗结构严整,情感真挚,抒情直白,这来自中世纪的歌谣形式,在表达这种类似离别情感时是恰切的,是合适的。另外书中的钢笔画插图也蛮有趣的。
《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读后感(十五)
说实话,诗歌在当代是一个类似三十年代上海滩世界的感觉,瑰丽,曾经非常绚烂,如今已经辉煌不再,即使是古典诗歌的精髓,从诗经到乐府再到律诗绝句,也不再是特别让如今的年轻人喜爱了(课本里的选诗是例外),更不用讲现代诗歌,从这本林莽的《满月黄金悬于净水之上》中我想我还是看到诗歌的希望了。 去年读诗人远子的名为《室内漂流》的集子,感觉诗歌的形式确实可以很灵活,很自由,想到鲍勃 迪伦以诗人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对诗歌形式灵活的认可。过了好一阵子(是在读过一些律诗和绝句之后)也产生了《满月黄金悬于净水之上》的作者林莽在序言里的感受,觉得诗歌用形式规整一下也蛮不错,牺牲掉一些比较灵性和自由的部分,让规整成为更多人接触诗歌的一种方便的工具,想来也是不错的。正如林莽在同一篇序言里所说的——诗歌是可以“戴着镣铐跳舞”的。自由与形式并不绝对矛盾,两者更该是一种秤砣与秤钩的关系,形式上变动就像在那颗在秤杆上移动的秤砣,不断移动,只为呈现出诗歌那种情感表达的真挚。 在多年的认知里,我以为任何对形式的过度追求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美,其实也是成见而已。在多年学习里,以为“八股文”是极其坏的形式,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其实,在《明清会元状元科举文墨集注》里我也感受到了,其实“八股文”也仅仅是一种形式和限制,并不会完全与美隔绝,我认为书中的几篇文章,也是很有整体美感的。 林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洋淀诗歌群落”和“朦胧诗”群体的主要成员,是一个时代中国现代诗的主力先锋之一,如今对于形式上的追求,我像也是他多年诗歌创作生涯里追求美的的一种思考的呈现。是他对诗歌底层逻辑——语言,情感与意味的总结之作。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夏末十四行 远行”第一段四行里,呈现出对故过去情景的追忆之中,是对过往青春与情感的追忆,第二段四行里,构造出一种隔河存在的平行世界,对岸的就是过往的人,最终都被忘川浓雾隔阂。第一段的三行里,再次渲染出这种追忆或者说平行世界的虚幻或者切近。第二段的三行里,将思绪从这追忆或者平行世界里抽离出来,与第一段的四行呼应,强调追忆也改变不了往事,所有人都是沿着时间之河(忘川)远行之人。整首诗结构严整,情感真挚,抒情直白,这来自中世纪的歌谣形式,在表达这种类似离别情感时是恰切的,是合适的。另外书中的钢笔画插图也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