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肥梦读后感摘抄

肥梦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8 03:15:09
肥梦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08 03:15:09   小编:

《肥梦》是一部充满幽默和温情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胖女孩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肥梦的经历,作者生动地刻画了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生价值。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优秀小说。

肥梦读后感第一篇

文/

韩浩月

我曾读过阿郎的一部长篇小说,名字忘记了,但一些情节,还有作者暴露内心的部分文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部长篇小说被阿郎自己毙掉了。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完他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中篇小说集《肥梦》之后,却时不时地想找出那部电子版的长篇再读一次。

作为阿郎的第一部小说集,《肥梦》在小说技巧上的成熟,完全突破了我对“评论人转型写小说”的想象,他在后记中表达过“绕到河对岸”(左岸是评论,右岸是小说)这一过程“如临天堑”的艰难,但从小说整体呈现出来的收放自如来看,他已经成功地站到了对岸,镇定地眺望着滔滔的生命之河。

在之前的长篇写作当中,阿郎不是站在岸边眺望,而是跳进了河里,由此不难理解,他在几十万密集文字当中的紧张压抑与呼吸紧促——他把自己“淹”在了河里,他也用写作“淹没”了自己。但到了《肥梦》写作的时候,他不再被记忆与情绪所左右,跳了出来,变得不动声色,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不再是一名“溺水者”,而成为一名清醒的“旁观者”。

阿郎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地都集中于一个名字叫“富拉尔基”的地方,那是齐齐哈尔市下属的一个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已经远离故乡多年的阿郎,在他的小说里化身最多的两个角色,一是对世事具有敏感洞察力的少年,一是在基层派出所当警察的青年。他的文字营造了一种介于“回忆与现场”之间的氛围,读来有着令人觉得身在故事现场的呼吸感,也远观、远听、远望的疏离感,这让阿郎小说拥有了一种奇妙的张力。

《肥梦》的五个故事中,《如山》里的老姨夫是悲伤的,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当地的有钱人,从一次交通意外导致老姨死亡再到一无所有,老姨夫的悲伤紧紧契合着时代变化的曲线,他是被时代浪潮高高举起又狠狠砸下的一个人;《过五关》里的陆辰是孤独的,他的生活有两层皮,一层是供人们观赏的“幸福美满”,妻子的去世,也无法阻止外界要求他“表演幸福”,另外一层,则是只有极少数朋友所能发现的,属于一名中年人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支离破碎;《正月初六》讲的是一个凶杀案,生活是残忍的,但凶杀案的真相却是整个生活的内核,它坚硬无比,令人不敢直视;《毕业生》讲的是两名年轻人的漂泊,他们在共同的生活当中积攒下深厚的友谊,却又被命运之舟载往截然不同的地方,社会的捶打,让有的人变成了铁,有的人变成了纸;《肥梦》用赵云与宫本武藏为掩饰,来讲述少年的困顿与压抑,少年试图用一个个如巨型肥皂泡般的梦境来保护自己,但显然这无法抵挡住由家庭到社会刺过来的一柄柄利剑,出人意料的结局让人一声叹息。

《肥梦》无疑属于“故乡写作”的一种,但阿郎的文字当中,却极少出现“故乡写作”已有的规律与痕迹。他几乎从不使用“家乡”、“故乡”之类的字眼,不得不用的时候,一律把“富拉尔基”推上前去。他也尽量减少对故乡发表感慨,仿佛担心如此做会制造一种虚情假意。他也谨慎地对故乡进行批判,表达出的情感更多是悲悯。他的小说既不属于“身体还乡”的见闻式写作,也不属于“精神还乡”的乡愁式写作,他的作品对于“死亡”与“命运”主题的关注,与当下人的精神境遇是有衔接的,而寻找来路与去处,恰恰是让现代人内心不安宁的主要原因之一,阿郎想要通过他的小说,给出一种答案。

《肥梦》的主题与内容是厚重甚至沉重的,但在文字表达上,却有着轻描淡写的轻松与幽默,许多句子融合了东北方言,读来既形象又具体,比如他写道,“呢子质量好,大衣仍在那儿,能自己站着”,“搭车的人,安静站在一边,等他们打完了,跟着打胜的一方走”。他写一个角色的出场,“脸部浮出黑暗,年轻,闪着光”,他形容被子胡乱堆放着,“像被一拳打中的胃”,他表达一个学生的荷尔蒙涌动,“手里捧着地理书,可身体的全部细胞都在扭头朝后看。”

阿郎的小说写作刚刚开始,“富拉尔基”是他的素材富矿,通过他反复的书写,这个地名必然会被更多的读者所知道,一个装满故事与记忆的地方,也会由此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地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

(《肥梦》,阿郎 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定价52元)

肥梦读后感第二篇

今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阿郎的首部中篇小说《肥梦》,在这本小说共收录了5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如山》、《过五关》、《正月初六 》、《毕业生 》、《肥梦》 。

故事的背景都设置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如果你勾连不起来那个地方,就想想张雪峰讲齐齐哈尔大学的那个段子),故事中有着家庭奋斗史、有中年男人丧妻后的“过五关,斩六将”的生活、有实习警察工作的见识、也有即将毕业年轻人内心的困惑,抉择、最后又回归青年,在《肥梦》构建一个青春的故事,感受青春的炽热、躁动。

影评人写的哪怕不是电影剧本,评价甚多的也会是电影人。这不张译和任素汐看完之后就评价了。

张译:《如山》是一篇忧伤的故事。在富拉尔基的雪中,我见到了房如山 …… 阿郎老师先用工笔,忽然就换成毛笔,不打招呼。我平时的心率是五六十,看至‘老猫叼着幼崽’那一节,心率直接上到了八十多,直到文末。掩卷,真想去看看房如山,在富拉尔基的秋天。"

任素汐:“《过五关》顺畅、生动、可信,一口气读完。阿郎老师描写这些人物措辞实在有趣,看到最后,这些人物就像是自己真的认识的人一样,觉得他们鲜活地存在于这个世上。”

但这本书我想值得更多书圈朋友来看看,评价一番。这书里所描述的内容都离我们生活很近,哪怕写的是那遥远的东北,发生的事情却是在身边一般,很亲近文学故事的普遍性和共鸣性在这本书中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阿郎用一种轻缓平和的语调讲述着富拉尔基的故事,看完后会有现在冲去被寒潮侵袭的富拉尔基的冲动,看看秋意散去之后的富拉尔基又会是什么样子。

影评人再怎么写小说,写作品,总会是习惯性的将电影镜头的视角带入到作品创作之中,在书中就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拼搏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仿佛自己在富拉尔基拍了一场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美好家庭生活的电影,而电影的主角自然就是书桌前思绪飘飞的“我”了。

看到阿郎在写故乡,总会是在自己的家乡和他笔下的家乡中跳跃,似乎永远只是停留在别人的笔尖,自己却是无能为力。在新书发布会上,阿郎谈到他在故乡写作之时的安排,他自己本人也没有去过富拉尔基,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写,在文中也会设置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就像《如山》里的老姨夫,一个时代性的标志人物,阿郎的处理方式便是把他融在字里行间,不去与故乡的人和事儿纠葛,这样在阅读和创作之时都能感受一种画外音或者说俯视视角看待文中的每个人物,这样便直接打开我与故乡关系的一个点。不必过多纠结于故事中的人物关系,选择一个人物跳脱出来代表自己对这些人和事儿的看法,给这个角色冷静、平定、带有批判性的能力,让他代表创作者内心的某些想法,这点我觉得阿郎做的很好很好。

总而言之,这是阿郎一次比较成功的写作,期待他日后能写出更多更有趣的故事,能够有更多优秀的文字记录下即将消失的故乡。

肥梦读后感第三篇

阿郎,不是电影《阿郎的故事》中出生入死、放荡不羁的周润发,也不是电视剧《再见阿郎》中历经磨砺、正义凛然的江宏恩。现实中的阿郎是媒体影评人、《看电影》杂志的主编,他在电影的江湖中纵横驰骋,《看电影》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影评人,从DVD时代开始,见证了中国电影崛起,影响了一代影迷,一度被影迷称为“电影圣经”,而阿郎是背后的男人。他还有个出人意料的身份,一个身为作家的阿郎。

阿郎的中短篇小说集《肥梦》,是他在2020年期间以他的家乡东北为背景,讲述那些被残酷青春浸润的人物故事为写作蓝本的。全书收录了《如山》《过五关》《正月初六》《毕业生》《肥梦》五部作品;其中《如山》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一家人在挫折困难阻扰下仍旧不放弃,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过五关》是讲一个中年男人在丧妻之后的遭遇;《正月初六》是讲一个新入职的年轻警察的见闻;《毕业生》讲述了走出校园的困惑;《肥梦》是一个热血、躁动不安的青春期故事。每个故事篇幅不长,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情感是真挚的。

这部小说精彩易读,书中的故事中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人物的遭遇又让人揪心,给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书中的5个故事,背景都是位于东北的富拉尔基,那是齐齐哈尔市下属的一个区,是一个老工业基地。离乡多年的阿郎,在书中化身成一个涉世未深、对世事敏感洞察的少年,他在竭力构造一种犹如回忆性散文式的小说意境。

这些故事游离于回忆和现实之间,读来有着令人觉得身在故事现场的呼吸感,也有远观、远听、远望的疏离感,这让阿郎小说拥有了一种奇妙的张力。这种感觉容易唤起读者对于自己童年故乡亦或是精神故乡的记忆,让读者没有距离感,阅读起来毫无障碍,那些蒙太奇式电影般的叙述语言,让人身临其境,久久不能自拔。

阿郎在《肥梦》中将生活细节的描绘精细到了极致,他在这些故事里大量运用平叙、插叙、倒叙,乃至多线条多种叙述混合交错进行,尤其更有小说中描写人物是的大量的心理独白,堪称妙笔。这些娴熟无暇地心理描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感情不会流于表面,会让人回想起自己的家庭、曾经的生活,产生共情。除此之外,本书的文字表达也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看似轻描淡写中深藏这轻松幽默般的思考,融合了东北方言的叙述,读来让人既形象又具体,趣味横生。

小说是一面明镜,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创作和阅读过程都像是进行了一场旅行,一个给与和分享,一个吸取和回报,他们在不经意间合为一体,两个莫不相联的心灵有了相识相知的交集。阿郎在《肥梦》中完成了一次心灵升华,历经磨砺,他已成功跨越生命的滔滔大河,占到了河的对岸。但他不足以此,他想让更多的人在书中找到某些生活乃至生命的答案,或者是启示,以便他们更好的跨越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河!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