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应需而变》读后感100字

《应需而变》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22 18:20:11
《应需而变》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4-22 18:20:11   小编:

《应需而变》是一篇关于生活态度和心态的励志文章。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积极应对需求,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文章鼓励我们要勇敢面对现实,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进步。

《应需而变》读后感(一)

这本书还是挺受用的。很薄,做设计、产品的不妨看看。句句有力。

——“要学会同理心,真正的理解用户。”

——"真实的体会到用户使用软件时的情景,给出一个漂亮、互补、完美的解决方案。"

——"手机、Web、客户端不同层面的合理分工可以让每一个接触点发挥优势,去掉不合适的功能来避免挫折。"

1/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二)

这本书还好,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有关设计的感悟随笔,但是你不要期望有一个系统的一步一步深入的指导。感觉它就是一个简化版本的《用户体验草图设计》。嗯.....我刚刚发现了一个糟糕的设计: 我提交评论的时候,豆瓣提示"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但是并没有提醒我应该提交多长的评论。而且,提交的时候,把我之前的评价清掉了.....在微博横行的时代,评论短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懂。

2/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三)

书比较薄,内容还算不错,就是一些地方的翻译不是很白话,让人不易读懂。

书中重点强调了设计要作为公司战略,设计要以用户体验为主。

感觉本书主要讲了理念,实操和实例较少,不易执行和操作。到是适合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其中柯达和苹果的例子较多,也较有代表性,值得看看。

马上读到最后一章了,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和没太读懂的失落感并存。在读完后,需要重新回顾总结一下,否则书就白读了,呵呵。

3/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四)

不知道是原书的表述就是这样还未点到就止,还是译者翻译上语句的问题,总是让人有一种不够酣畅的感觉。

不过此书的翻译上确实还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作为设计书籍匮乏和偏主观的特点,确实需要更多这样的译者来帮助分享更多有用的知识。

这本书是在飞机上来回的两个航程上看完的,看完了之后不知道它想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本人愚钝,没有设计的慧根吧。

所以,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想去看原版。

4/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五)

外国人写的书,逻辑思维方式和大纲完全不遵循中国人思维,不过看后用Mindject进行整理,发觉还是有些料的。

核心:企业竞争力是用户需求研究、设计、敏捷的技术开发。

围绕核心进行阐述,其中不乏绵羊理论、同理心、人因、经济理性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评估式研究与生产式研究的差异等专业名词的讲解。如同标题,应需而变,需求不可多不可少,不可大不可小,不可肆意增加或减少,要根据核心用户,核心人群的需求进行调整,根据市场反馈的情况,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整,调整框架结构,调整流程,调整方法,调整模式,调整时间和计划等。

好的产品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的系统。不仅仅是仅仅关乎于产品,还与公司战略,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

PM必读!

5/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六)

全本书的价值其实只看最后一章就够了:在信息快速发展和不可预知的当今世界,仅仅依靠企业内部流程的优化和提升无法保持持久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专注于产品和用户,深入用户研究及情景、意境等研究,并提炼出产品原则应用于产品,并可用敏捷的方法,来保障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原型验证。才能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其余部分都是啰啰嗦嗦的废话。

书的翻译也很一般,只能说保证语句的畅通,根本没考虑国人的语句阅读习惯。对于大肆的表达用户体验的主题书籍来说,难道不是莫大的讽刺?

书的目录、章节题目以及TAB题目设置都含义不明确,没有提炼出核心含义,很迷糊读者。

全书只表达了一个用几百字就能表述清楚的理念。其余部分都是阐述一些相关观点,而且混乱,不够明确。

6/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七)

这是一本自我读了[Don't make me think]之后,又让我心情有点沸腾的书。可能是译者与我同为射手座的关系。它让我从他的译文中我找到了共鸣。

此书从不同角度讨论了用户体验对于设计的重要性。而用户是由各色各样具有不同特质的人构成,他们不但具有形形色色的标签,而且他们也是处于不停得变化状态中的。

这个世界处于瞬息万变,所以设计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将用户体验上升到战略范畴,那也许也是一件更困难的事了,何况还要将这一新兴战略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来实施。我想,至少中国式的企业很难做到。但情况总会在变化的,谁知道呢。

新兴的战略与传统战略的结合,应该也是变化的一种。

本书的很多章节的段落有价值让你铭记于心,所以我将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而不是书架上,以便于我随时能把它找出来回味。不但可以回味它的一些观点,还有它的一些故事。

7/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八)

——想了解世界上最好的UX工作室Adaptive Path吗?

那你不要错过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

——Adaptive Path的设计师们

其中一个光头Peter来公司做他们做的项目的发表时

拿着刚刚上市不久的Iphone4 控制着大屏幕上的内容

边讲边用食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

惊讶全场

想来那是2010年夏天的事情了

2年后的我 再次翻看专业书

一刹那顿悟

课上的内容在脑中回旋

老师的话语在耳边回响

不要急 顺其自然

曾经的自己是那么对交互设计的恐慌

而今再次捧起这本书

才知长大了

2012.4.20 1:20pm

FEIT 怀着激动的心情

半年没写书评了

8/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九)

我的本科毕业设计,做的是餐馆设计流程。基本思路是,根据现有的餐厅风格特征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得出什么特征定位的餐厅,适合用什么元素和风格。然后设计师在得到客户需求之后,根据要求,列表查询,设计的基本定位即刻一目了然。

当时的结果自认为还挺满意,起码可以自圆其说。在这之后,我又有了这样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够制定一套体系用以用户的生活方式分析,将所有的日常生活相关行为习惯用一个量表来归纳总结。这样,无论什么产品,在调研的时候就有了精准的依据。一切面对问题时候的混乱,全部都能由一套数值量化分析。这个想法的来源是那时候并不懂得真正的用户研究方法,所以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总是希望又一个精准的工具来丈量。这个idea也被我写进了当时硕士申请的研究计划当中,并自觉很有创意又实用。

出来了之后,开始系统学习用户研究方法,才感叹:哎,那当时的个点子是不是被人鄙视死了?当我第一次和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候,总是有一些问题不能得到我“希望的答案”。相反,意想不到的占了许多。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生活的复杂性,远远不能用一个固定范式来总结,哪怕你在之前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性。然而,我一点也不为之前的犯错而沮丧,相反,我开始无比热衷于用户研究。内容的混乱与结果的不可把握,恰恰是用户研究最令人兴奋的地方。当那些隐而未现的实事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这种愉快无可比拟。

《应需而变》这本书干货不多,难以即学即用。坦白说,中译本质量并不理想,读起来很费劲。如果说这本书的价值,就是提醒所有设计师和企业家这样一个事实,用那些呆板的方式,你永远无法把握真相,你总是遗漏重点。要学会直面混乱,只有当你去用你的大脑而不是固定的范式去直面你的问题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看清的本质。当你看到那些未曾预料的事实时,你不会觉得难以相信,相反,你的直觉会告诉你:是的,就是这样!

9/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十)

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薄。这比我预想的少了份厚重。当我这几天断断续续抽空读完了此书后却也觉得这薄得合理。因为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很快,难得有人能有非常多的时间用来读书。这本书却减少了我在阅读时的心理压力。简洁的目录,扁平的内容,轻松得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博客。没有复杂的目录结构,标题前也没有类似于“2.1.3”这种序号。没有那么严谨的结构,就意味着我可以随意的去阅读其中某一段我所感兴趣的内容。很显然,作者为这本书设计了轻松的阅读体验。

本书虽然是讲设计,但是与一般的设计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立足于阐述设计工作应该怎么做。而是一本启发读者应如何思考的书。这不是一本工作指导手册,他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工作,但是却开启我们应如何创新的思想。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没有一定的成功秘诀。一切都在不断演变,时代在变、用户在变、需求也在变,正如本书的书名《应需而变》,而变也必须有所依据,失了依据的变只会加速失败。那么变的依据是什么?就是“需”。唯有应需而变,这“变”才有了依据才有了根本。而“需”又是那么清晰明确吗?我看未必。人的大脑是非常特别,因为人可以想像,但是也容易产生假相。光凭着想像“需”容易陷入虚假的想像之中。很多时候只有发生了我们才知道真正“需”是什么,所以我们要模拟、仿真、预设一个情境,通过在这些模拟、仿真、假设的情境中我们提前去认识“需”。在本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成功或是失败了的例子,并且指出成功者的成功是因为关注了什么,失败者又是忽略了什么。这多少让阅读本书的我感觉不至于那么浮于理论。

译者说这本书是被划分到“管理”一类,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划分到管理类也不无道理。作者写这本书并非是站在一个设计师位置,而是从企业竞争角度去写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相对更适合管理层来阅读。本书经常提到竞争核心、竞争战略、竞争优势,这让我觉得本书的作者像是是迈克·波特的学生或是FANS。本书也是在把设计的重要性提升,在本书中提出,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工作,设计应该是全民参与的。这让我想起诺基亚的内部管理,前几年看过一个关于诺基亚的片子,片中说诺基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公司,公司里的设计工作并不专属于设计部门,即使是一个普通的文员,只要他有一个好创意同样可以参与设计并负责带领一个团队去实现这个创意。所以本书中也提出:设计作为企业竞争力。

看本书需要放开自己的思想去接纳这本书,由于视角不同可能会觉得某些地方有点生涩,但是不妨以此为起点让自己换个角度去理解一下设计。

10/11页

《应需而变》读后感(十一)

最近在做产品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带着问题重读了《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最初买回来被我草率的定性为一本将其他产品书籍内容简单拼凑而成的书,可以说书中的概念在很多其他的书中都有说明和体现,而且书中内容粗看比较偏理论,没有实质的内容。

这次我带着几个目前遇到的问题重读了这本书。

1、 如何能够准确的把握用户的需求?

2、 用户体验在产品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有哪些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的成功?

这些问题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和《Don't Make me Think》不同,本书将用户体验设计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如果说Don't Make me Think交给了我们具体的方法,本书则教给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和这样做的意义。

书中提到,技术、成本和特性在大多数行业不能成为永久的竞争力,只有持续不断地给用户带来“哦喔”的体验才是产品成功之道。“哦喔”的用户体验来自于设计师走到用户中间,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更好的体验方式。让我们回顾一下Apple的产品,每当苹果推出新的产品总能让用户不由得感慨:“原来还可以这样!!”,于是Apple的产品总是让我们如此的期待,期待下一次的惊喜。虽然Apple的模仿者越来越多,而我们相信Apple总会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Apple通过持续给用户带来“哦喔”的惊叹,最终将Apple推向了顶峰。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360掌舵人周鸿祎最近一直在谈的“微创新”,说到底也是持续改善用户体验的过程,不断通过小的、快速的、符合目标用户群特点的创新,逐渐形成产品的竞争力。360安全卫士就是最好的例子。最近开机后360都会提示我的电脑开机速度打败了全国百分之多少的用户,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微创新”。

通过阅读《应需而变》还让我意识到了两个问题:

如何真正发现用户的需求?培养产品团队的同理心,走到用户的使用环境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和用户互动和反馈,发现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创新。

如何将敏捷开发真正应用于产品研发过程?书中提到了“快速失败法”,90%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通过的快速的构建原型,尽早的获取目标用户群的反馈显得尤为重要。敏捷开发过程中因为迭代周期很短,所以允许更多的尝试,尝试的越多创造出卓越产品的机会就越大。

11/11页

还剩8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