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向死而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向死而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22:55:23
《向死而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15 22:55:23   小编:

《向死而生》是一部探讨生死边缘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一次次死亡重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小说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感慨。读后让人深刻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一篇

开复先生的观点,本在大学时候不是很赞同。看书的前半段,的确是有感觉超越原本的境界,似乎已经体会到了人生为空的境界。但是看到后面,又觉得回到了以前的李开复,变成是在为自己做广告了。只是程度减轻了,并未放下。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二篇

时隔五年再看你的书,已是命运让你跨过疾病重生,由内而外,审视自己的墓志铭,喜欢年轻时敢拼敢博敢改变敢追求的你,喜欢中年时的你还在路上为年轻人保驾护航,时时刻刻提供心灵鸡汤。也希望现在的你身体健康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命运的洗礼绝对让一个优秀的人更优秀!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记录开复先生的死亡学分的修行过程,有着对他对过往的反思,反思家庭和工作,事业和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着对世界和生命的重新认识和不一样的感悟。我庆幸我能较早地读这本书,它能帮我很多。最后我想说开复先生还能以俏皮乐观,有时候甚至的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一切。我会觉得他是一个辛福的人,事实也的确如此。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四篇

大学时期读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深深为之打动。一度我也觉得人生来就应该要优秀,并且从不停歇的优秀。

慢慢的也觉得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天地悠悠,从来不为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臣服和敬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谢谢开复老师的文字,让永远在压力和迷茫中的自己内心得到了平静。

此生愿做一道温暖明媚的阳光。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五篇

虽然自己文笔一般,但是感觉这本书草草看过却觉得没有什么营养,文章的题目只是噱头,看着好像挺有哲理的。。。。。。。。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自己经常也会想到死亡,做梦也会梦到自己还有一个月生存,我以为看这本书会带给自己新的感受,但是似乎只是一些庸俗的内容。。。。。。。当然自己没有权利评价一个如此成功的人,只是从思想以及内容中谈论。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六篇

不可置疑的是,李开复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首先他有一个超级电脑一般的大脑和极其有效的运行机制,其天赋决定了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情商智商双高的人,碰到一个癌症,锻炼了逆商,表现出了极强的正能量。

但他的文本实在一般,鸡汤文主要还是水,没有干货。传记类的问题,对于一个不善于说故事的人来说,也没法存在干货。如他自己所说,他就像一个精确的机器,被暂停了两年,领悟了人生的新境界,或者说,就是新生。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七篇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之前信仰的调整: 1.需要让世界因你不同,为社会做贡献,但不必衡量大小,更不必不断去追求优化以期达到最大化影响力。不必将自己的生活被这种优化过程占据。 2.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如果想产生更大的影响,想让世界改变(注意是让世界改变,而不是让世界因你改变),需要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后辈参与进来,致力于这项事业。

总之,淡化自我,而更关注那个美好理想:让世界更美好。

另外自己的感触是: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人,善待社会。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八篇

不要因为年轻,只顾事业忘了家庭。分清楚重要的是,和急事。细水长流。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养,不急不火,慢慢等待。做的一切都是创造幸福。希望那个人说起我的时候,觉得遇到我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幸运,幸福。还是希望那个人是我的支柱,是我的靠山,是我的大山大树,我的依靠。遇到大事的时候,一定要坚强。希望丈夫事业有成,全家安康。(全家安康,孩子平安长大,丈夫事业能够顺心。相夫教子一直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其实自己是一个很俗的人。)脑袋拿到街上卖,都可以卖个好价钱。因为没用过。很喜欢作者对妻子那种深沉的爱。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九篇

对于李开复,原先一直是中立的态度,对此人没有太多的好感,却也没有任何反感,毕竟对他不了解,也没有读过他什么书,看过他什么微博。只是在新闻中常常听到他,听到他的创新工场,青年人的导师等等。

然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不知道是我自己冷漠还是无情,对于他修的死亡学分,觉得并没有修到位,也没有觉得他真正从罹癌当中获得对普通大众有意义的启示或指引,看出来的只有他刻意体现的傲慢和自大,以及突出自我成就。

先来说说为什么想念这本书的原因吧,第一李开复名人效应而且经历了死亡;第二,用了学分这个学术词眼,让人觉得是真真体验死亡从而得出的经历。然而,看完之后,如同上述所说,是失望的。

这本书总结起来很简单,放慢自己,体会亲情,把握事业,仅此而已。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十篇

作者遇到了癌症,在死亡的边缘。但每个人,最终都会遇到死亡。作者分享了很多感悟,还记得很多年前,网上有关于作者一些政治意义上的评价。抛开此不说,这本书的意义还是值得我们学习。书中很多感悟,大多数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听到的鸡汤,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作者还用了一本书的篇幅来谈这些,我想正是这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健康、工作、生活、家庭、习惯。。。生活中方方面面,其实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挂在嘴边的注意这、注意那,在忙碌的生活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我想,这本书想表达的核心在于一种希望。面对死亡,是希望给了力量,支持他挺了过来。但希望来自于哪里,这是作者隐含的内容,来自家庭、身边爱的人、大爱、知识、社会力量等等等等,但首先,是要自己内心强大,不要首先被击溃。。 这本书应该可以经常拿出来读读。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十一篇

记得在06年上大学前的暑假看了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对于那个时候闭塞却又期待外面世界的自己来说感觉真的像是人生导师推开了一扇激动人心的大门,以至于后来去找了各种商界领袖的书,经常在幻想中兴奋的睡不着觉,想想那已经是17年前了。后来,看的东西多了,再看开复老师写的那些书也就觉得没什么了,特别是国内各种互联网英雄崛起,反而觉得李开复不过如此,很多见解也略显“俗套”。近期偶然看到这本2015年写的书,看到一个最喜欢“追求影响力”的人反思自己的文字,以及他之后的人生体悟,对当下的自己又产生了新的启迪。17年前开复老师告诉大家做最好的自己,17年后读到他告诉大家做最真实的自己。17年前我17岁,今年34岁。两次对自己有所触动的阅读体验正好平分了到目前为止34年的人生。想来17年前的触动是关于成功,这次则是关于人生。如何把触动融化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许并不容易,但这样的感受还是很奇妙的。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十二篇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

身体病了,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病得更严重!并清楚的看到,追逐名利的人生是肤浅的,为了改变世界的人生是充满压力的。

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十三篇

我始终奋斗不懈,在人生的路上,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但显然我学得还不够,生命还想教我更多的功课。

身体在我多年来的摧残之后,发出最严正的抗议,要我正视它的存在。

多年来,名利的浮躁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本书的抒写也是疗愈及思考沉淀的很好途径。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十四篇

每当人们面对艰难困苦的环境时,通常对人生道路的认识会更深刻。如果是一帆风顺,所有的获得都太容易,反而对当下不会太珍惜,也不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挖掘。 有机会对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个性、处世态度做全盘的省思,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得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一点。 不要把每件不如意的事都看成一个“果”,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受到惩罚,而或许这个灾难其实是一个“因”,是让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感想: 要重视身体的反馈,这代表着可能的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 客观上的世界,无比巨大,无奇不有,普通人终其一生倾尽所有也不能影响其分毫。而主观上的世界,世界因你而不同。

向死而生读后感第十五篇

这是我近期读过最好的书。书中很多的观点也正是我最近的问题,所以感觉非常有共鸣。

我生于医生的家庭,母亲曾多次患上癌症和肿瘤,但她一次次特别顽强地战胜了病魔,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绝对榜样。我自己也曾经因病而不得不放弃工作,专心在家疗养一段时间。我曾经迷茫过,恐惧过,也焦虑过。这些情绪在李开复的书中都看到了影子。

那天参加教会的一个课程,让参加者每人拿出自己包里的一个东西介绍自己的故事。正巧我包里携带了这本书,就分享给旁边的新朋友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自己相似的经历,和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的是健康的重要性和家人的重要意义。但看到最后,觉得不仅仅是这些,其实说的重点是爱!对别人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家人、朋友)。有了爱就有了感恩,就有了喜悦,就有了温暖。“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本书也讲到灵性。人在世间是为了灵性的成长。正好这阵子我在思考宗教的本质和意义,也让我更能理解神学。

总而言之,活着真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