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讲述了一个关于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故事。主人公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母语的束缚,反映了移民家庭在适应新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与成长,展现了对自我的重新发现与自信的建立。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读后感(一)
没有从第一页开始读,而是随便翻开一页,是关于鲁迪.埃尔门赫斯特与主人公恋情的部分。女主在美国六十年代性开放的大背景下与鲁迪进行了一段简单的爱情,鲁迪在追求床第之欢,而女主却想在身体交会之前追求其他的幸福。至于女主到底在追求什么,作者没有明说,我想或许是精神的碰撞、感知,女主应该想在现实中印证自己对爱情的初始幻想。而文中女主对于鲁迪的纠结,应是宗教约束、爱情呼唤、淡淡荷尔蒙、战后美国文化地交织与冲突。而于今日之中国,个性与身体的解放在中国亦蔓延于年轻人之中,或许其中很多女性也在经历女主的纠结。(未完,随笔)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读后感(二)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小说,很喜欢,因为正如标题所言,这部小说让我了解了一群独特的人,她们是为了躲避家乡多米尼加政局动荡而奔赴美国的女子,是一群在文化冲突、代际冲突以及性别冲突等矛盾中不断挣扎与自我发现的年轻女子,她们就是故事中的四个姐妹:卡拉、桑德拉、约兰达和索菲亚。
她们独特,在于所拥有的特殊的社会身份。一方面,她们的祖国是一个充满动荡与迫害的国家,这像乌云一样的生活阴影始终笼罩在四姐妹心头;但另一方面,她们又属于国家贵族阶层,这使得她们注定有可能也有机会摆脱阴影而去寻找新的家园。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她们在优越与自卑中徘徊,在迷惑中前进,在不解中成长。
她们独特,是因为成长在特殊的家庭。在一个崇尚男权的社会里,她们的家庭中却只有女孩。比较专断的父亲总是希望女孩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四个女孩却偏偏有着难以改变的个性。同时,作为整个家族中无论从相貌还是才智都较为出众的大家闺秀,她们又集各种宠爱于一身。于是,在溺爱与压制中,她们不断塑造着自己的人格。
她们独特,是因为她们放弃了一边优越的生活,而不得不努力融入全新的世界。在移民生活开始时,她们需要不断质疑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对于家庭的看法,解决自己的困惑,在挣扎中变得更加坚强。
几乎每个女孩都有可能在这四个姑娘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卡拉对红色运动鞋的渴望表现出她的偏执与蛮横,约兰达与鲁迪•埃尔门赫斯特的恋情述说了她的纯真与高贵,索菲亚与恋人的私奔体现出她的叛逆,但在大麻被发现后替姐妹承担一切责任又表现出她的正义与勇敢;四个年龄极为相近的女孩之间的故事又让我们体会到友情的真诚和亲情的醇厚。
每个女孩成长过程中够曾有过开心与失落、自我信赖和自我否定,也都遇到过坏人,找到过一生的知己。回过头来,无论时光改写了什么,都无法抹去我们最为珍贵的回忆。成长中的女孩们,经历了无数泪与汗、痛与难,都会像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一样,得到了想要的人生,也注定会有所失去。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读后感(三)
这不是你的故事,这也是你的故事。
——题记
我看见封底上把此书列在成长经典的范围,我感觉到很合适,尽管在短短一本中能看到很多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对于我来说,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一整本,浮现在脑中的是一首很小时候学过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早年因为变故流落异乡的加西亚女孩,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种陌生的语言,身边有父亲的强权,母亲的恩威并重,再加上年轻时冒险的精神和叛逆的冲动,时间在慢慢改变所有人。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出经历文化碰撞之后的模样,再也不是什么“乡音无改”的思乡场景,西班牙语说的糟糟的,心态与观念和长辈如此相左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新的人。我不禁开始思考,在为了各种不同的理由离开故土,所作出的牺牲与改变到底是不是值得的?当父母家人想用本地的语言与自己交流,尝试拉近距离的时候,已经被改变的自己竟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总觉得说与不说都是错。
我在离自己家乡有5个小时车程的北京写下这些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复杂情绪。我记得初来北方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融入环境,花了好久好久很努力地在纠正着二十年来从未分清楚的前后鼻音,直到现在几乎没人能够分辨出我原来也是一个来自中国南方的孩子。没错,我确实拥有了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可是每每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我想开口说话,却感觉到自己与本来最爱的地方的格格不入,我到底应不应该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本来喜欢的样子?在阅读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我是在看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也是全书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
当翻完最后一页,我觉得我忽然找到了答案。其实无论走到何处,我们都知道父亲依然是那么固执,女儿也依然那么叛逆,但是一家人始终是无法改变的存在,和故乡一样。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事来融入另一个世界,接受新的东西,在最后的最后我们会回到最开始的地方。加西亚家的女孩丢失了口音,可是她们会有永远不会丢失的东西,所有争吵、对立、抗议等等,慢慢变成家庭聚会里的老故事,因为在这个时候,大家会觉得能够在一起始终是最重要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面对更丰富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不必被过去的文化与自己的家庭牵绊住脚步,向前走没有错,但是这些开始始终应该被深深记住,因为有一天你会想去拥抱它们,很美。
“……屋里安静下来,洋溢着一片睡意,大家开始听母亲讲故事。……”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读后感(四)
这本书有另一个译名“加西亚家的姑娘如何失去口语”, 这个译名完全是直译,而“加西亚家的姑娘不再带口音”似乎丢失了how的意义,但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好,这个名字更像是大声的宣告,宣告自己对过去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面带充满希望的微笑走向未来;不是放弃,而是踏着轻松的步伐走向明天;不是失去,而是选择将它深藏在心怀。我想朱莉娅.阿尔瓦雷斯在写这一部略带自传性质的小说时,一定有着保持青春和激情的心。
离奇的身世,动荡的时局,四姐妹的青春充满了变化。不再是多米尼亚大院里锦衣玉食的小姐,而是美国公立学校里被男生欺负的女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纯真少女,而需要担心秘密警察的出现;不再是说西班牙语的南美姑娘,而是一个叛逆的说英语的美国女孩。生活境遇的变迁或许没有真正改变四姐妹,而语言却是真正区分了四姐妹的人生:蹩脚的英语暴露了她们异域的身份,证明了她们外来者的尴尬。或许因为一直过着优越的美国式的生活,她们很容易去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的文化,但她们却容易在喧哗之后怀念起婶婶们西班牙语的唠叨,怀念那酸甜的番石榴,怀念遥远的童年,怀念幼时的玩伴。
但加西亚的姑娘们有着高贵的南美血统,她们倔犟好强,她们富有才华,她们决定把握这来之不易的自由,要知道在多米尼亚,她们作为女性都不能单独出门!她们慢慢做到了,她们进入大学,结了婚,离了婚,或许说不上是完美的人生,但是她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美国人生,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自我,即使我们的生活不像加西亚姐妹那样波折,但我们都在想找到自己。这样的成长是疼痛的,不管是社会给予的,还是我们自己内心所挣扎的。我们既向往着独立和自由,又无法摆脱文化的定位、语言带来的归属感。我们像是风筝,总想飞向最蔚蓝最高的天空,炫耀自己斑斓与绚烂,却总有一根线紧紧的扯住我们,看上去似乎没有,却一直是束缚。但也正是有了这种束缚,我们才不至于被风吹散,吹散至荒芜。加西亚的姑娘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故乡,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语言,从未忘记自己曾经高高飘扬的那片天地。换了一个地方,那片天地更为广阔,那份握紧她们的力量也更为强大,虽然阻力也更为强大,但她们依然还是飞了起来。
当然除了青春成长主题,政治革命虽不是主线,却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在宣传独立民主的美国“号召”下,很多国家进行民主变革。而在加西亚的姑娘们眼中,多米尼亚的动荡只能从父母的言行中知晓。革命者被监视,被追捕,被迫流亡,他们究竟是为什么而战,又为什么会失败。
看完这本书,我了解到一种不同于一般美国主流文化的生活,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可是青春的疼痛和惶惑却是几近相似。看完这本书,我和加西亚的姑娘们一起度过了那段动荡、窘迫、迷茫的青春时光。
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带口音读后感(五)
一口气读完这薄薄的书,思绪万千,感慨颇多。这是一部成长史、一部移民史、一部革命史,也是一部西班牙文化和英语文化的碰撞史。整部书采用倒序结构,让人读起来有种像村里的妇女在池塘边一边洗衣服一边闲聊的感觉,先是说起这家人的现状,有几个女儿,分别是做什么的,丈夫是谁,然后继续深挖,八一八几个女儿成长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手法一点点地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一开始可能会有点迷惑,对加西亚家的爸爸与小女儿菲菲之间的隔阂不理解,对这一家人之间特殊的情谊不理解,但读到最后就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有的疑点都解开,让人忍不住重新再读一遍,把所有的伏笔都串连起来。这本书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多种人称的叙述方式,读者一会是客观的第三人,一会是大女儿卡拉,一会是小女儿菲菲,一会是三女儿悠悠,一会是家里的女仆,通过不同的人称叙述方式,读者以不同的视角来体验整个故事,与书中的故事距离近了,与书中的角色距离也近了,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懵懂青涩、天真烂漫到成熟稳重,期间要经历许多坎坷、摸索,不仅有许多欢乐也有许多痛楚。加西亚家的四个女孩是幸运的,因为她们有四个姐妹一起长大,可以分享彼此的快乐和悲伤,相互照顾,相互依偎。她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她们要从身份显赫的家乡移民到陌生的美国。在家乡,她们是贵族,总有私人司机为她们开门,总有园丁对她们脱帽行礼;在美国,她们住在郊区的鸽子房里,穿廉价衣服,看图像晃动的黑白电视,被同学称作“美籍西班牙妞”或是“别国血统的美国妞”。在家乡,她们拥有多彩的童年,在那个大宅里,所有的小孩成双成对一起玩耍。在那个大宅里,似乎看到悠悠整天敲鼓的身影,看到桑迪画画的情景....在美国,她们拥有疯狂的青春期,四姐妹为了能够快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她们熨平了头发、抽烟、喝酒、抽大麻、与美国男人约会。但无论如何,四姐妹都是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的。妈妈发现女儿落在房间里的大麻,她们没有互相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在菲菲困在老家,差点失去独立性的时候,其他三个姐妹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竭力帮助小妹脱困。在菲菲与德国男人私奔离家出走时,其他三姐妹也是极力劝阻父亲发怒,维护父亲和小妹之间的关系。
那些年,我们一起长大,加西亚家的四闺女一起长大,一起承受成长的烦恼,一起承受流落他国异乡的落魄,一起经历感情的波折,一起陪老父亲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