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反映了当代社会真实问题的小说。通过描写美狄亚这个女性角色以及她的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作者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忽视,同时也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这本书值得一读,能够让人深刻地思考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是俄罗斯女作家乌利茨卡亚的长篇小说。 在拿到书之前我就看到了女性两个字,心想,又是一本所谓的女性文学。所谓的女性文学已经泛滥成灾了,真的看腻了,已经不想看这种书。 但拿到书一看才知道,明明就不是编辑说的那么回事,有必要为了捞钱一个劲地跟风吃女性福利吗?看那些宣传词: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俄罗斯女性文学领军人物。家族记事文学典范之作,描画两代女性地沉浮,书写爱情与道德的是与非。看这些广告语,诺贝尔文学奖就算了,句句都离不开女性二字,再加上爱情、道德什么的,给人一种这是一本翻版的简爱的错觉。 但看过之后才会知道,这完全就是一部关于俄罗斯的历史和政治隐喻的鸿篇巨制。和女不女性这些东西八竿子打不着。不可能因为作者是女性而书中的主人公也是女性就被强制性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女性主义这个标签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现在的所谓的女性主义已经不是以前的女性主义,而是男权主义的翻版。 所以看到这样一本好书,被出版社编辑包装成一部女性主义,真的有些气愤无语。能不能有点道德底线,不要再跟风市面上的潮流,就只是呈现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主题不可以吗?这样优秀的一部作品,应该让人看到它历史的包罗万象的一面,这才是对这本书最大的尊重。
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第二篇
一提到俄罗斯文学,总会想到前苏联文学。也会想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文学巨人。再早一些,也会想到果戈里这些文学前辈。而像外套这些经典之作,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像一条巨大的望不到尽头的长河一样,对后来的世界文坛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无数的作家都争相模仿这些巨人,但模仿本身就是个危险的动作,也需要很大的胆量。因为模仿如果不能超越被模仿者,那就只能被世人嘲笑东施效颦了。 而也有一些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像这部乌利茨卡亚的长篇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就是一部模仿经典的作品,虽然不能说超越了被模仿者,却也能说与被模仿者不相上下了。而那个被模仿者是谁呢?那就是我们人人皆知的享誉全世界的南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而乌利茨卡亚模仿的是马尔克斯哪部作品呢?很明显,那就是百年孤独了。 同样的,在乌利茨卡亚这本书中,它也是以一个主人公的视角去开启一个大家族的故事,就这样一层层地慢慢地去挖掘这个家族的历史,从中也衍生出无数的人物和故事,到最后这些故事呈现出一个家族庞大的历史。这些和百年孤独都是一致的。 表面上看,这些故事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历史,但实际上从这个家族的历史侧面又反映出几个时代的变迁,最终它呈现的是一片土地、一个国家的历史。而这个国家或者说这片土地,就是俄罗斯的历史。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它呈现的也是拉美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例子,那就是莫言。要知道,马尔克斯也是莫言的偶像,并且莫言也是马尔克斯的模仿者。它创作的蛙、红高粱系列,都是遗传自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且都是一样,莫言也创造了自己的高密乡,隐喻了东北土地深厚的历史变迁。
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读后感第三篇
20年在20世纪文学专题课上第一次读乌利茨卡娅,规定书目是《索尼奇卡》、《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以及《您忠实的舒里克》。若论对“女性”母题的探索,相较于梅列日科夫斯基、阿赫玛托娃之流的阳春白雪,乌利茨卡娅确实颇有几分下里巴人的调调(仅谈部分下三路情节)。若与同时期的流行文学作比,相较于托尔斯塔娅、佩列文等人的尖酸刻薄、妙语连珠,乌利茨卡娅又因过于平实温厚而显得有些无趣。如今时过境迁,克里米亚战火重燃,乌利茨卡娅亦成为了“哲学船”上流放的外国代理人,再读此书难免一声叹息。
即便有种种因素在,个人还是不会为本次再版译著打上满分。中国读者很难如俄国读者一般共情《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这绝非作者、译者或读者之中任何一方的过错,实是此书处处设有微不可查的隐性门槛。
一方面是人物姓名及其中通过族裔身份所暗示的形象差异。美狄亚、阿纳斯塔西娅,与叶莲娜、薇拉和玛莎,必然不是会走上同样道路的女性,一如萨穆伊尔和维克多·金注定是只能通过嫁娶融入家族的异乡人(朝鲜角色只准起名字叫维克多!КИНО震怒!)。作者在对白中反复使用呼语变化及发音微调强化这一意图,但对译者而言这必然为信息传达构成极大挑战。当然,更重要的是考验读者的记忆力…
另一方面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对人物行为的描绘解读。本作在历史跨度上横跨近百年,从沙俄末年一直补叙到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作者甚至刻意安排美狄亚的兄长们分别死于红军、白军、原政权与新政权之手。这便强制要求读者在世界观上与主人公完全齐平,方能将家族史叙事回置于宏观历史叙事之中。但,若作者只是在叙述间隙清淡铺陈只言片语,读者又怎能对20世纪俄-苏民众血与火交织的生命体验感同身受?——即便是当下亦是如此!
(这里额外感谢一下新版补译的第十二章部分内容,尤其是美狄亚在火车上的听闻际遇,很辛辣,建议加入苏联zz笑话全家桶)
“女性文学”标签本身的刻板印象属性姑且不论,美狄亚-索尼奇卡-叶丽扎维塔序列作为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也有待评说。美狄亚与玛莎的二元对立,更多是女性心灵与сборность母题在当代社会的具身回响。然而作为读者,阅读的时候实在无暇动脑做文学批评,更多地是期待作者用文字勾起种种肉身所不能及的思想体验。或许,读前半部分时味同嚼蜡,读后半部分始而亢奋、继而空虚,可能是大部分读者共同的阅读感受。
另外,再版仍存在不同译者之间风格、体例上的衔接问题,印象里有一处用了外语原文,但大部分地方正文中是没有使用原文的。有些注释让人微感不痛不痒,但这与作者本身的写作手法有关(很依赖于俄国人约定俗成的地理刻板印象)。
感谢鉴书团赠书,希望本书有一天能继续在俄出版,也期待更多更好的译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