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读后感100字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9 00:55:17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09 00:55:17   小编: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讲述了主人公在斯万家度过的一段时光,回忆起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已非。文章通过描写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关于青春和时光流逝的深刻画面,令人感慨不已。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读后感第一篇

在读之前非常忐忑,在很多人口中听他们昏昏欲睡的故事,但有些书,注定要自己去“昏昏欲睡”的,在普鲁斯特的半梦半醒之间,浮浮沉沉,跟着入梦,“昏昏欲睡”不再是一个贬义的状态,而是更适合读前半本的一种状态。就像书里书说的半梦半醒之间思维跳跃的混沌感,延续的那几秒,是读这本书最美好的地方。

普鲁斯特的空气、回忆、清晨、黎明都仿佛是一餐美食,端上餐桌,混合着餐桌的木质香调,一赏心悦目,又秀色可餐。还有那些错落的建筑,穹顶层叠,描写的像一幅油画,一层层,一间间,很有画面。他在景物描写上真的太美了,那些静物都有了情绪、情感、人格,灵动又鲜活。

如果你扔认为爱情是一种没办法直观的可视化的东西,那请来看一下普鲁斯特,他写的爱情,斯万的爱情,在这本书里有动作有生命,留恋和贪婪,从热恋的跟随到吃醋的疏离,每个阶段的描写一下折磨一下温润,是很高级的爱情叙述方式啊,一下子把爱情这件事不可说的部分具体了起来,太妙了,好喜欢追忆,幸好我开始读了。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读后感第二篇

即使只读了第一卷,也不禁让人感叹,普鲁斯特可真是断绝了所有作家的梦想啊!作为意识流写作的开创者之一,书里写了什么情节,是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然而,写了什么,从来不是普鲁斯特的重点所在,而怎么写才是。

《追忆》一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普鲁斯特的半自传小说。从一个多愁善感、心思敏感的少年写起,普鲁斯特的笔触像照进窗棂般的白月光一样弥漫开去,写到心软而温柔的母亲,写到精明的仆人,写到浪荡而文雅的斯万先生。一幅法国20世纪初贵族社会旖旎生活的画卷,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栩栩如生地展开。

普鲁斯特写贵族的势利、刻薄、攀附结交、附庸风雅,可谓是入木三分。但硬币的另一面,最贵族的斯万先生,却被一群小资产阶级看不起,也做着最丢贵族身份的事情——死心塌地的追求浪荡低俗的奥黛特,以致于成了心病。但这也塑造了文学史上,如果不是最成功也是其中之一的苦恋的男性形象。对斯万先生变态心理的刻画,几乎可以成为心理学研究范本之一。每一个单恋过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追忆》虽好,但普鲁斯特的长句读起来着实太累。读一卷得歇上一歇,用寻常文学调剂一下,再翻开下一卷。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读后感第三篇

感悟:

劝人读书的话已经说滥了,但持续认真读书的人总是少数。我发现,其实看网文的朋友不少,读名著的偏少;躺在床上看的不少,路上看的偏少。我是喜欢在交通工具上看书的,不然也挤不出这许多时间来。呵呵,其实这里就不对了。喜欢和愿意看书的人总是能有时间的,不要找借口!

在大一上半学期,我定下了周六上午读书的准则,什么都不干,只有读书,那真是个酣畅淋漓的时段,至今不断浮现出那段时光。可惜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但好在没有完全放弃这一行为,依旧努力让书把我从一个繁杂世界投射到另一个自在天地。

今天看到此书作者对小说家的感悟,内心震动,这不是活生生一段劝读文字?作者把感悟融入事件之中,清晰地写出了读者们的“爽”感,令人拍案叫好。于我而言,读书便是想用有限的时光体验到无限的情感变化与人生百态,鉴赏到经过沉淀的智慧结晶,捧在手上、记在心里。

此处附上作品的原文,希望多有触动。

文摘:

小说家的创举在于想到用数量相当的抽象部分,也就是说,用灵魂可以认同的东西来替换灵魂无法看透的部分。

既然我们已经把这些新形态下的人物的举止和感情化作了我们自己的举止和感情,既然这些举止和感情是在我们的内心得到表现的,而且,当我们心情激荡地翻阅书中一页又一页的文字时,书中人物的举止和感情在我们的内心控制了我们呼吸的急缓和目光的张弛,那么,表面上的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

小说家一旦把我们置于那样的境地,也就是说,同纯属内心的种种境界一样,凡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得到十倍的增长,那么,他写的那本书就会像梦一样搅得我们心绪不宁,但是这比我们睡着时所做的梦要清晰明朗些,因而也留下更多的回忆,到那时我们的内心在一小时中可能经历到的各种幸与不幸,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或许得花费好几年的工夫才能领略到其中的一二,而最激动人心的那些部分,我们恐怕终生都体会不到,因为幸也罢不幸也罢,在生活中都是缓缓地发生的,慢得我们无从觉察(例如:悲莫大于心死,可是我们只有在阅读时、在想象中才体会到这种悲哀;现实生活中心灵的变化同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一样,其过程相当缓慢,倘若我们有可能对变化中的每一个不同的状态逐一进行验证,那么我们连变化的感觉都会丧失殆尽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