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逻辑》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学习的本质和途径。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让我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这本书是一本必读的学习指南,对于每一个想要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当你的实际问题是如何赚钱谋生时,一本教你如何交朋友或影响别人的书,虽然可能建议你很多事,但却不能替你解决问题。没有任何捷径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你自己去赚钱谋生才能解决。
这本书,毫无疑问是一本实用性的书。所以,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二)
从80万次收藏的知乎大神到10万名老师的“老师”,叶修致力于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学习。底层逻辑、思维方法、实践效果、学习策略,作者带你一一深入了解学习的本质,进而去成为一个专业的学习者。书中的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从懵懂小儿成长到风华正茂,需要很多外力的辅助。”如果我在成长过程中恰好读了这本书,或者有人告诉了我其中的一些方法,我是不是就会成功考上我梦想中的大学呢?我的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但你还可以,你的朋友、你的亲人还可以,用微不足道的金钱和一本书的时间,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改变未来,何乐而不为?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三)
正如标题所说,我这个已经工作了六年多的职场老油条也不得不感叹:这本书里提到的方法简直太好了,最重要的是整个书中提到的学习策略,不单单适用于中学生学习,也适用于职场人日常工作提升。本质上,想要进步就得不停地学习加反思,而“以自我为中心”加“高强度用脑”就是开启成功的财富密码。
简略版的思维导图放在这里了,也提醒自己时常来看看,记得定期优化自己的策略。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四)
在进入阅读本书之前,我是没想到自己会认真从头看到尾,并且无数次停下来认真思考的。 读一本书,近距离观察作者的思想,就像面对面跟对方交流。每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坐在我面前的那张脸闪过无数个同行的样子。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的建议非常接地气,也非常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这和他的个人经历分不开关系(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后记)。 教书头几年我致力于把知识点教会,接着是教透,后来开始追求创新教学,个性化教学,这几年开始,我意识到了能力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于是课程教学逻辑开始转向,开始下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结构化思维,甚至是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我其实不在乎他们会不会一直跟着我学习(这对于独立教师来说生源本该是很重要的),我只在乎一点: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有没有学到学习语言的底层逻辑?
他们有没有学到学习的底层逻辑?
我有没有给到他们未来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我有没有教会他们迁移到别的课堂,甚至是别的人生课题?
我也不知道,为此继续努力吧!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五)
每次发现优秀的学习策略类书籍或文章都很惊喜,有一种金庸小说里的主角发现武功秘籍的错觉。
第二章第二节就让我认定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且给自己的鸡娃行为找到了理论依据:聪明的娃就该提前学,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啊。第三章第二节让我进一步肯定了鸡娃爸妈们的行为:如果不让聪明娃提前学,就违背了高强度用脑原理。
错题本要用活页本,不是为了方便撕去已经掌握的错题,而是为了按照知识点给错题排序。
理科的练习需要做到熟练掌握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记忆策略:强记胜于熟读;分散记忆;理解性记忆。
理科适合短期集中突破。
2-3本教辅组合使用。
慎选朋友。
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量运动。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六)
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整体观感:
洗刷了一些关于学习的认知,有收获。
不过只看前半本的时候很想摔书,咱缺的不是学习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娃啊!
心里隐隐有担忧:如果学渣娃只看了前半部分,学到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为名,行偷懒不写作业之实,或者,以为自己会了就不去写这些作业,就很被动了!看前三章的时候心里满满都是“何不食肉糜”的感叹!
后半部分看完觉得还是很有收获的,关于学习这一块讲的很透彻,中学生如果是那种一心向学的孩子,只有努力没有方法的,看了应该很有收获,讲结构性思维,我作为成年人都很有收获。现在看书喜欢看目录,就是喜欢掌握结构,帮助理解记忆,另外,作者说英语学习应该放在小学毕业前搞定,就和大部分鸡娃妈妈的理念一致,很对!
作者各科学习应该具体用什么办法,讲的很棒,作者举例讲生物的学习,说用思维导图帮助记忆,串起来成为系统,我觉得这个很棒,有学到!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七)
学习能力直接关乎着学业成绩,也使之成为了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你认为是什么最终影响着学习能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坚韧不拔的学习信念,抑或是自信满满的学习状态?《学习的逻辑》一书提出,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时的用脑强度。 《学习的逻辑:中学生高效学习策略体系》一书的作者结合个人教学、研究经验,在本书中系统论述了高效学习的策略,详细解读了高效思维的方法:结构化思维、流程思维、信息循环;四种高效学习的策略:记忆策略、时间策略、信息管理、精力管理。书中结合学生日常的学习场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等节点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普通人想要成为学霸,不能指望某种单薄无力的秘籍,而需着眼于对流程的掌握和优化。把学习的每一个流程都做到最好,这才是成为学习高手的方法。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1张读书卡片。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希望对你有帮助,阅读愉快!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八)
①觉得十分有价值的一句话是,高效率的学习来自于高强度用脑,这句话可以成为一个好用的自我检验工具和行动指南。凡事认为自己已经思考过,已经理解问题,都可以检验一下,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是否进行了高强度用脑,如果没有,就可以知道自己对这个问题掌握的并不清楚。
②整个上学的历程,除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是不断培养理解能力【理解每个学科的本质——学会这些学科的思维逻辑,考点的考验的核心】、规划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玩耍/如何为自己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学习目标与具体达成手段】执行能力【①强大的自控力——情绪管理能力(如何能够管理住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痛苦,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的计划。②调整、妥协等变通能力,面对学校/社会的突发状况,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以使得自己达成规划的目标】
所以对一个有脑子的同学来说,高考是最终的检验器,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制定了目标,并且可以矢志不移地践行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当然,有另外很多同学应该是毫无觉察,浑浑噩噩度过了整个学习生涯,其中也包括我。
③书里介绍了各个基本思维策略,这些策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策略是如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上去的,以及,明白高中课程的编纂本身就符合金字塔原理的思维方式。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九)
我在上学期间,对于理科学科的学习有着长久的迷茫,常常半夜了,盯着理科的题目,完全没有思路,七八年的时间里我都是无助的状态,我知道我爸妈帮不了我,也上过培训班,文科成绩有所提升,理科成绩感觉是铁板一块,完全没有什么效果。就算我考上大学,上了研究生,我心里依然对自己数理化这么差这件事感到迷茫、疑惑、无奈,它是待解决的。直到我今年意识到自己要成长,急需提高思考能力,买了《学习的逻辑》。
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大笑;总是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对对对,是这样!”;也常常豁然开朗:"啊,原来是这样!",偶尔会遗憾:“如果我上中学的时候有这本书就好了。”总体来说,我很快乐,因为迷茫得到了指引,疑惑有了答案,无奈也已经被我自我接受。直到我看到后记,作者叶老师和我有相似的经历,他也经历过两年的迷茫,他花了可能有十年的时间去研究相关领域,写下了这本书。看到后记的时候,我真的百感交集,十分想哭:有和他迷茫的共鸣;有和他对比以后,对他两年迷茫时间之短的羡慕,有对他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解决迷茫的敬佩,也有对他写本书的发心感到的敬爱,但当天晚上太晚了,我急着想睡觉,到底没哭出来。直到第二天学习完休息的时候,我突然冒出了:“成长虽然有点辛苦,但是挺好的。”的想法,我开始嚎啕大哭,感觉给自己有了交代,也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更加深刻地肯定自己。 回到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专业、系统、接地气、针对性强、给出的策略可执行性很强,而且有趣,特别适合中学生。 感谢叶老师。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十)
简单概括一下主要内容:把脑子用起来,让脑子分类更清晰,思考事物更有宏观性,形成良好学习流程体系,查缺补漏弥补漏洞,加强记性有妙招,身体健康和周边学习生态也很重要。
其中有几个理论特别赞,就是宏观思考事物,教别人知识点巩固自己知识。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提取信息。
有几个特别容易让人忽略的地方,最后一章的内容简直至关重要,可以说最后的高考失败,完完全全是这几个方面出了问题,每天玩手机很晚才睡,高三人际关系大滑坡,不注重锻炼身体素质差。
也有一些我曾运用过且效果极其好的理论,信息源那一块,我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应用了,经常问老师不懂的问题,寻找课外老师有效辅导,自己买英语语法书学习英语。脉冲理论那块也有所收益,在数学上,因为自己接受能力比较慢,反应比较慢,曾经每天晚上会拿出1个小时提前预习数学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做到了数学高强度用脑的第二步,能把错了的题重新捂住再做一遍,直到自己学会。在英语上,高一每天会抽出40分钟去阅览室看英文杂志,扩大词汇量。在高二,会每天用30分钟认真做一篇完型并仔细修改积累词汇语法。在记忆中,防止遗忘的理论也被我的初中文科运用的很好,当时每天都会在老师讲过课的当晚复习,在第二课讲完的时候还会复习第一课的内容,老师大概几单元讲完的时候,会留一堂课的内容让我们集中背诵,事实初中文科综合也非常优秀,只扣了10分。让我收益最大的就是提前预习数学,会在假期提前用十天时间老师讲完一本书的内容,而且会做练习题,相当于一对三,有问题及时反馈,效果超棒。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十一)
最开始时我就被它阐述的一个观点拿捏了----“高强度用脑”,详细的解释了学霸和学渣在学习过程中脑子的思考过程。一道难题学霸和学渣最后都没做出来,但两个人实际收获的知识却是完全不同的。学渣在遇到难题时大脑不会做思考,只会苦苦的重复怎么做怎么这么难?而学霸在遇到难题时,会动用已知的知识对难题进行全方位的攻克,这个调动大脑知识的过程就是高强度用脑的表现。当然,在听课、阅读、做题时也是一样的道理,高强度用脑更能调动知识在大脑中的循环迭代,长久以后就会显得更加聪明。
我对脉冲策略也是深有感触,在最初的学习时会觉得哪哪都不会,很有挫败感,想要什么都抓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抓不牢,最后选择一个点一门学科,集中大部分精力去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这门课就会成为自己的优势,这时再去学习其他课程就会更有信心。这个方法也适合走到成绩提升瓶颈期的同学,通过对一门课的冲刺学习,达到提升一门成绩从而提升总体的成绩的效果。
结构化思维是敢想不敢做的学习方法,它的学习结果是惊人的,但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大脑,首先对作者表述的知识框架进行理解,系统的掌握知识,把知识整合成适合自己的新的排列组合。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知识零散的学科,当知识点在脑中变成框架时会记得更牢。
全流程优化,听起来就是很赞的。就像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每天进步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是翻倍的指数级进步。每一步每一个过程都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把终极目标化解到每一步中。
早睡早起➕运动是我的目标。早睡会让白天更有精力,早起会让一天的时间变得更长,运动会激活大脑。结果就是更加有精力和能力完成学习。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十二)
本书提供的新认知:1)高效学习意味着着高强度用脑,往往意味着专注、吃力、痛苦,刻意地引导思维,刻意地保持专注。2)记忆提取策略:记忆某知识点时,不应该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记忆,应该在半熟的时候,尝试“硬想出来”,这样记得更老。3) 尽早复习可以减缓遗忘。
梳理本书核心观点如下:
1. 学习中心论:从以学校为中心的调整为以个人我中心,是进入高阶学习状态的必经之路,即:自主规划、自主执行、自主反思调整。
2. 高强度用脑理论(即通常意义上讲的“用心去学”):一切高效学习策略的基础,都是高强度用脑。具体特征如下
a. 高度专注
b. 单位时间内产生了大量有效思维
c. 常有吃力感和痛苦感
提高用脑强度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吃力、疲惫、痛苦。
3. 刻意练习:有明确的练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某些方面的能力。(一个例子:可以是说话刻意放缓语速,用刻意停顿替换 "emmmm"
4. 结构化思维: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的思维方式。不会过快地陷入细节,要时常跳脱出来,把握整体框架。若直接把一大堆细节摆出来,大脑就会默认为这些内容是平行的
5. 信息循环理论:不要逃避课后练习、考试,测试是信息循环的重要环节。
6. 使用费曼学习法:当你觉得已经掌握某个知识点时,尝试向一个真人讲解该知识点,当你卡壳或者无法回答对方问题时,记录下来重新学习,如此反复,直到能给对方说明白。
7. 艾宾浩斯曲线的启示:尽早复习可以减缓知识的遗忘速度。
8. 记忆提取策略:在记忆某篇语文课文时,你并不应该仅仅是反复朗读,而应该在朗读了几遍、大约读了个半熟的时候,就开始尝试着把它背诵出来,这样会记得更快
9. 重视睡眠、重视运动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十三)
2023年8月27日第二遍略读
1、为什么会看这本书?因为作者,叶修老师的文章给高中时候的我提供了不少帮助,所以支持一下
2、本书优点:简单易懂;内容具备一定的可靠性
3、本书缺点:有点老生常谈;有点啰嗦;逻辑并不严密;内容没有太大的创新性
4、总体评分:3.4分
5、要点归纳(不完全)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十四)
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但是不像其他方法类书籍一样,把各种方法堆砌在一起,让读者自行选择。 更确切地说,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帮助读者自己建立学习方法的思路。 正如作者所写到的“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方法有很多,东挑挑西捡捡,与其迷恋那些眼花缭乱的技巧,不如找一个用起来简单,方便,也更灵活的方法,那样,自己也更容易坚持。 高强度用脑 正如作者在序言里说的那样,在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的今天,天赋红利、资源红利、努力红利都已经没了优势,容易复制的努力和可部分复制的资源,已经被大规模的复制,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基础装备。 所以说,现如今,如果想要在学习上更上一层,高效率的学习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高强度用脑”几乎是一切高效学习策略的基础,他可以提高我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完成高效的记忆。 针对“高强度用脑”,作者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比如说结构化思维、全流程优化、信息循环、高效的记忆窍门,以及脉冲策略等等。这些都是以高强度用脑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对于突破学习中的各种瓶颈期都有一定的帮助。 结构化思维, 作者着重讲了分类和思维导图的应用,这方面的书籍真的已经很多了。不过,我还是非常赞同作者所谈到的,不要被思维导图的过度艺术化和形式化所误导了。 引用一句广告词儿:我的导图,我做主!简单的,复杂的,彩色的,黑白的,线条的,框架的,全都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千万不可为导图的形式所累。 全流程优化, 是指将学习的过程流程化,实现整体效果的提升大于单个个体效果的提升,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1+1大于2。确切地说是,通过实现每个个体水平百分之二十的提升,进而让整体水平达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的提升。 循环记忆, 是一切成绩提高的基础,即化繁为简,化大为小,把大的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由易到难,逐个循环突破。 记忆的策略,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帮助记忆的书籍,什么图片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分区记忆法。然而,我觉得本书的作者算是说出了记忆的基本原则“提取记忆”,而这也是一种高强度用脑。 记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和信息的提取。 作者的高强度记忆提取策略是让读者在半熟不熟的情况下,强行提取大脑的记忆,从而催动大脑的高强度应用,达到提高记忆水平的效果。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分散时间记忆法,根据“艾宾洛斯记忆曲线”设计了分散记忆的时间,让我们的记忆时间更加持久。 脉冲策略, 是一种时间使用的方法,就是不要把每天的时间平均分给各个学科,而是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冲击某一个短板,从而实现短期的突破。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均匀发力,基本等于没有发力。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小课题,把一个个问题,当做一个个小课题,集中发力,逐一攻破。 其实,书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策略,比如宏观时间策略和微观时间策略。这有些类似我们平常所有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就是对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有一个长的和短的计划,以便把握自己整体的学习方向。 讲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也就讲完了,再次感谢叶修老师的分享,谢谢。。。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十五)
本书虽然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进行阐述,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理念或者方法,对于非学生的自学者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1.高效学习者建立在以“我”为学习的中心,以高强度的用脑为原理,来指导一切学习行为
以“我”为中心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以前当我想自学一门技术时,我会选择网上一门比较好的教程全程跟进学习,如果遇到自己已经会的知识点,那我就会分心,匆匆忙忙地把课程学完,然后把这门技术标示为“已获得”。整个过程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单纯地把知识主动权交给网课的老师,像是完成任务式的进行学习。其实更加优秀的方式是:多选择几门课进行交叉学习,并且配合着练习与复习,以自己掌握情况来进行学习,一切以“我”的学习进度而不是课程的进度为中心。
高强度的用脑理念实在是太棒了,我之前比较喜欢长时间的学习来进行自我感动,但是经常会出现因为休息不好导致头昏沉,进而导致学习的时候出现卡顿,效率非常低下,在这过程中也会伴随着经常走神。实践高强度用脑,在较好的精力(加强运动与睡眠的时间)基础上,坚持刻意练习、学习金字塔理论,实际上就是在舒适区边缘进行一些有难度的学习或者说进行输出,在这过程中,大脑会高度专注,实现高效的学习。
2.以分类和层级的结构性思维来进行学习,用好思维导图
使用结构性思维对记忆很有帮助,以阅读一本书为例,我会先去阅读目录,然后根据目录已经做好的分类和层级,再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然后每次复习的时候,不需要再次阅读,直接拿着思维导图看一遍,如果遇到某些章节无法回忆出来,再进行深入阅读即可。但是在本书中,阐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数学、物理的学习,如果只是单纯地利用思维导图做一些知识点的记录,那效率很低下,应该使用思维导图来结构化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这个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我非常有帮助,我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结构化leetcode的算法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3.建立全流程优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沉迷于单一的武功秘籍
这对我来说真个醍醐灌顶般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很多武侠小说和玄幻小说都是传递着主角靠着一本武功秘籍,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我总是一种类似的思维误区:以为深入学习一个思维方式或者坚持一个优秀的习惯,我就可以瞧不起别人的各种优点,然后就可以马上变得非常牛逼。实际上在学习或者说个人成长方面,不是某一项变得很牛逼就可以马上变得非常牛逼,学习或者个人成长更像是一个流程,整个流程的每一子项即使取得了比较少的进步,但是最终计算成果是将这些子项用乘法来进行计算的,也就是创造出巨大的复利效应。
4.以信息循环促进高效学习,信息循环核心环节为测试,增加循环次数
上图为针对中学生的信息循环,这图对非学生的我自学也特别有帮助,以“测试”为中心建立起信息循环,具体到时间上,可以使用输出(写文档或者知识分享)来进行校验自己的知识架构。信息循环也类似于费曼学习法:学习某个知识点、实际或者模拟向别人讲解、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循环以上流程。如果我们循环的次数越多,那么我们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5.以提取策略为最强原则,采用分散记忆无逻辑知识,巧用记忆曲线来提高记忆效率。
相对于只进行反复地信息输入,大脑记忆能力不是很好,如果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提取信息,我们的记忆效率会更好。具体实践上,就是使用陌生提取,也就是去提取陌生的内容,让大脑有费力的感觉,而且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
分散记忆无逻辑知识,实际上就是利用记忆曲线,因为越有逻辑的内容,我们忘记得越慢,所以我们努力进行有逻辑地记忆,并加大重复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