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华棉》是一篇描写农村变革的作品,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勤劳。文章以一颗百万棉花种子的成长为线索,讴歌了农村发展的艰辛和希望。读后让人感叹生活的不易,也让人对未来变革充满期待。
百万华棉读后感篇一
因为正文不能少于140字且被pb的凑数字:
(书评在下面图片里)
美国植物学家X北洋军军官
不要问我是否爱你,因为是的,是的,是的
平台:长佩免费
分类:耽美
作者:火烧平原 @火烧平原无遗燎
字数:22万
完结时间:2021年
文案:
1925年,金发的康奈尔大学毕业生受中华纱业联合会委托,放弃上海的教职,来到被年轻军官占领的东南小镇,试图培育一种能挽救华东纺织业的棉花。
1/3页百万华棉读后感篇二
2021年完结时一口气看完的, 劲很足,让人遭罪,费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内特,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美国人,知识分子,年轻英俊。美国本土一个普通男人去到了东方,因着与生俱来的特征和身份多了许多权力,自然是生出各种优越感,身上的标签也是他不停自我反思的原因。他的很多行为都是一种游客的凝视,在特权保护之下,在安全距离范围内,居高临下,隔岸观望,记录下符合早已种植在脑海里有关东方的异域景观和原始浪漫。而晏甫良,一个高度吻合的符号,一名男性军官,甚至有点超过了。一个极力维持体面的白人,一个犹豫软弱内敛的男人(不停地自我谴责、不愿说中文因为怕别人知道自己说不好、以及不开窍的哑情人),在晏甫良身上,他难得地做了一回主。里面写了内特拍照,内特借着冰冷机器去摄取,借着取景器第三只眼去偷窥。相机在手里,是一种免受瞄准和操控他人的感觉。拍照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却是晏营长将自己装扮成美梦中的英雄模样,敲开大门,让内特摁下了快门,拍下了不似本人却意气风发的照片,又把相机拿去,拍下了棉田里的内特先生,内特得以看到自己在情人眼中的模样。两人的关系,其实是晏甫良掌握着,夜夜夜,都是晏甫良去找这个在楼上探头等待的人,“都是你的,都是你的”,是晏的应允和安抚。与内特相比,晏总是主动自主选择,选择出走读军校,收回那只脚,没上前认人,快活和风波,都是自己寻来的,花了一些时间发现自己走错了道,人生从此向落坡,但人贱命硬,乐观坚韧,带着流过血的赤子之心继续好好活着。
看完之后,真想给他们拍下一张照片,在那个衰败褪色的庙宇高堂前,落日与弦月,棉田与丘陵,密林与小道,神明与肉体,花猫与男人,都尽收在银盐底片里,一个世纪后被发现,被放大,高悬在墙壁上。那些颗粒感的图像细节会让人动情,忍不住肆意遐想。
但秘密是不需要留下痕迹的。
(题外话:因为自己很喜欢拍照,所以去查了柯达带静电书写后背功能的折叠相机长什么样,想象着内特和晏甫良低头操作机器的样子;非常想看晏营长心情极好,日夜打牌,风流快活的戏码; 现代篇番外小晏很可爱! )
2/3页百万华棉读后感篇三
内特尔顿和晏,一个将上帝视为生活,一个将生活视为上帝。一个仰望绝对精神、事事躬自内省,一个心境随境自洽、处世随遇而安。 语言障碍背后,人生观的巨大差别,才是他们很多时候不能互相理解的根本原因。而一切一切的迥异由山川相隔,文化不通引起,生来无法改变。 基于此,他们感情的触媒几乎仅剩人类共有的情感:孤独——具体来说,是渴望陪伴、渴望性、渴望爱。这种孤独或许本可忍受,但漂泊异国和军旅生涯不约而同把它放大。机缘巧合之下,一个眼神、一阵掠过耳边的风,都能刺破心防;二人的孤独于是流泻而出、互相交融,直至短暂忘却偏见,在欲望的催化下升华为爱。 显然,这爱有强烈的语境性,这段陪伴为主的关系难以医治心意无法传达的孤独。很难说即使内特顺利完成试种后回到美国,他还会不会与晏通信;甚至即使他平安回到阎县了,剩下的日子里,他和晏能在无法大量沟通思想的前提下,相伴到不得不分别的那一刻吗?似乎从一开始,内特的中国之行就是在一幅巨大的人文摄影布景里行走,他对中国人的目光,带着对异域文化客体的欣赏、强势文明对弱势者无意识的审判,即使这种审判以基督徒的悲悯为名。他对东方的先验根深蒂固。乃至撕破窗户纸的一瞬间,晏还仅是浮现在这东方景观上的一个春梦;只不过随着二人互相了解加深,他在内特心中方逐渐具象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信仰,也有苟且,他竟把这奇异的国度当做自己天经地义的家乡。原来爱一个具体的人与种族无关,正如“爱上帝,爱全人类”(这里真的好INFJ),语言的隔阂几乎要开始消融。然后,命运到来,二人永别。时移世易,那些几近于心灵相通的时刻终会被淡忘,晏又模糊为他东方的春梦,缩小成一个青年时光的锚点。 因此,这注定是一个同人paro不会有原著精彩的故事。文笔当然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脱开阎县的短暂夏日,很难再建构后续的故事。有些人,你从与其接触的第一秒就知道,关系只能是summer camp。 再谈文字。读的过程中就一次次为作者变幻自如的语言风格折服,人物也是寥寥几笔跃然纸上。但最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伏笔埋得特别自然,使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故事走向却又不敢笃定套路一定如此。譬如内特与晏的生离兼死别,竟只是开赴上海前那短短的一面;二人之间的最后一句话,不过“走了”两字。作者有意把这里的情感放轻,读者便和内特一样不甚在意。可事后当我们与内特一同回望,才发现那电影定格般的画面竟是诀别!至此,读者真正感受到书中人那一刹的怅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呕吐式激情书评,想到什么写什么,多多包涵。最后再次膜拜火烧太太的文笔。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