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悲伤》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家庭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女主角在追求爱情的同时,面临家庭困难和痛苦的抉择。小说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引人深思。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与责任之间的挣扎与选择。
甜蜜的悲伤读后感(一)
这个故事里有伤害,有失望,有逃避,有消沉,有无奈,还有重新面对,重新站起来。摊开菜谱,依赖菜谱,你永远不是在真正做菜。虽说视角不同,但和《饮食男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我也才失去母亲。非正常地失去,非正常的母亲。内心里种种复杂的感情,也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有感受。
1/7页甜蜜的悲伤读后感(二)
失去家人这种感觉刻苦铭心。他是我在这个世界最后一道屏障,形单影只,无人保护,这对我来说不可思议、无法想象。我对自己如此恐惧表示惊讶。很多年来,我的内心自给自足,虽然也有点紧绷。我曾经身处让人提心吊胆的地方和处境,但从来不像此时这样害怕。让人产生共鸣的细腻情感描述感人至深。
2/7页甜蜜的悲伤读后感(三)
母亲节那天,我为了打发漫长的坐车时间,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甜蜜的悲伤》,是L桑很久以前送我的,一直连塑封都没有撕去。5月10日结束之前,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深情的书,关于美食关于气味关于母亲,应景得不可思议,当他在美食中还原最眷恋的时光,也找回了迷失的母亲,抚平了所有失去的痛楚……
天涯海角,始终惦念的那一道菜,不是为了它人间美味,只因为做饭的人满心欢愉,每道工序都哼着快乐的歌儿,想让心爱的人品尝心意满满;也只因为吃饭的人带着喜悦满足,被照顾的放松……这种时刻,那唇齿间匆匆过路的滋味,又怎么必得上欢喜等待中,满溢在空气中的充盈期待的气味?
带着被书本激励的冲动,昨晚我也在厨房忙碌了一阵,做丫头喜欢的南瓜奶油汤、做书里提到的草莓冰激凌和芒果冰激凌、做披萨……当我的厨房被五彩缤纷的香味缠绕,我其实也偷偷希望她能长长久久记得这是家的感觉,是妈妈的味道。会在有一天气息的提醒中,想起某个快乐的下午,一边满是期待地惦记着碗里等待进冰箱的冰激凌,一边喝着剩下的芒果做的果汁,没有人生气,也没有人伤心,所有的东西,恰到好处地被封进嗅觉的记忆瓶。
3/7页甜蜜的悲伤读后感(四)
我们总有这样的经验:在外面吃饭的次数多了,就总想回家吃饭,每次回家端起饭碗,就觉得哪里的饭菜都不如家里的香;对于倦游思乡的游子来说,时时回味的总是母亲所做的食物,那种香气已经深入到骨髓之中,越是困厄之时,浮现于眼前的总是母亲亲手所做的,在外人眼里看来土里土气的算不得美食的东西,然而在自己的心中,却别有一番滋味。我们所思念的家,温暖着我们的亲情,很多时候,总是与香气氤氲的厨房联系在一起,总是与在厨房中操劳着的母亲联系到一起。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战地记者麦卡利斯特在他的书《甜蜜的悲伤》中,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这本书的副题就是“关于爱、家庭和美食的回忆”,我买此书的缘故也就在美食两字上。读完,才知道其中美食的内容并不多,更多的是怀念作者刚刚去世的母亲,想起母亲在世时的一切,当然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母亲所做的美食,那成为逝去的母亲与他之间仍心灵相通的媒介。他对母亲的怨,他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的笑貌音容,都在作者对于母亲所做美食的回忆之中,渐渐地地清晰起来。
麦卡利斯特是个来自英国的战地记者,然而在这本《甜蜜的悲伤》中,却没有一点硝烟味,也无一点刚强气,有的只是一种悲伤,一种痛失母亲的悲伤,以及他在回忆母亲时所感觉到的那种甜蜜,如此的柔软,如此的温情,那是潜伏于每个男人心中的秘密。作者以三条线串起了此书的内容:一是对于去世母亲的追忆,再就是作者与妻子期待怀孕生子的过程,还有就是作者寻找着母亲的菜谱,想重温母亲的美食。这三条线最后都着眼于两个字:亲情,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无利益牵扯也最为温馨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有着血浓于水的联系,而且有着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相同记忆。
而这种相同记忆,是由衣食住行等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构成,一个温馨的玩笑,一次开心的旅行,都能让家庭中的每位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吃,则是这个家庭中最为经常,最为广泛,也最为隐秘的事。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都有着自己的心头之好,都有着母亲的精心料理,融入了母亲的爱心。这些都是关于亲情的温暖记忆,会伴随着他们终生。那是母亲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那是谁也无法夺走的记忆,也是永远也磨灭不了的亲情。亲情就在饭菜的香气里氤氲,它牵住了每位家庭成员的胃口,也牵住了他们的心。“最喜欢妈妈的饭”,这句话里蕴含了多少的温馨,多少的回忆!
作者在寻找母亲的菜谱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之旅,找回了对于母亲那份感情。他母亲后来的酗酒、精神病,曾经给作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母亲晚年孤苦一人的落泊生活,又让作者心里充满了歉疚。母亲的去世,让这个在枪林弹雨中出入的刚强汉子,一下子被击倒,亲情只有失去时,才会觉得对于自己是多么的重要。不过,他在味觉之中刷新了母亲的形象,也重建了对于母亲的爱,同时也让自己重新兴起对于亲情的依恋,也重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美食在这里,成为生活的核心,也成为亲情的纽带。
麦卡利斯特在书中不仅是个写情的里手,也是个烹饪的高手。遗憾的是,书中关于美食的内容并不多,虽然书的封底有提示,说书中附有精美的菜谱,实际上菜谱是有,也仅有几则而已。不过,就在作者所写的不多的美食之中,也写得挺有滋有味的,让人食指大动。如他对于豆闷肉的细细描绘,写到自己母亲如何做的,也写了自己如何加以改进,真是很精彩。豆闷肉已经很好吃了,这种融化着浓浓亲情在汤里的豆闷肉,那还不是人间至味?
我们细细咀嚼的,往往不是氤氲的美味,而是让人柔软的亲情。
4/7页甜蜜的悲伤读后感(五)
在我没看过、没看完、已经看完和已经看完并忘完的所有书中,这本一定排在前三名。这个观点对别人没有指导意义,只有参考意义。对于书的共鸣本来就是私人化的。
不管是出于功利的角度还是八卦的心态,我对一本书的印象多数从作者开始,剩下那部分是从别人的评价开始。普利策奖、战地记者的头衔似乎已经没有唐师曾走红年代那么耀目了,我找到这本书是因为它讲烹饪,但看完后忽然觉得,里面的菜谱(宣传上特别注明是“十分详细的菜谱”)竟然有些多余。
这不是一本讲烹饪的书,它既没有布福德诙谐的厨房八卦,也没有查尔德菜谱带来的让人跃跃欲试的冲动,每一道菜,每一次改良,都只是对过去和未来情感的宣泄,是利用味觉的记忆和主体的代入逆向构建有关母亲的回忆。让熟悉的味道,以及自己代替母亲站在各种锅具前烹调各种菜式的感受,寻找遗失的时光。同时,煮出的美味又用以“喂食”妻子和腹中前途未卜的孩子。一个儿子对母亲和一个父亲对妻儿的情感得以找到了“关联”。我们隐藏或散失的记忆得以重现,唯独依托这种“关联”,这种关联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地点,一个物品,一个动作,一种气味,一种形态,母亲为丈夫孩子烹制了十年的食物,阅读各种烹饪书籍,处理各种食材,使用各种用具,而其后的二十五年因酗酒和精神问题没有再为他煮过饭,正是这种密集的关联集合让作者选择了通过烹饪来重现当初的记忆,事实上他也成功做到了,他把母亲做过的美味重新赋予了解读,也在烹制这些美味的过程中亲历了母亲当初的心情,完整的追忆。如果只找回了自己当初的记忆,那么这只是追忆的一半。
马特不仅仅只做了这些,他做的更好的是坦诚的描述了他的情感,在一个个不起眼的事件、物品和情景中展现细腻,写书的人的敏感是与读书的人“关联”的唯一通道。
“她伸手拿过一直放在厨房里靠墙桌子上的那个黑柄铜铃铛,走到房子外,走上房后那座小丘,那棵孤零零、风吹雨打的山楂树贴着小丘地面长,抵抗着大西洋的风。她摇铃铛,铃声越过小山和沼泽,传到无论在哪儿玩的我们。我们冲回家,知道厨房桌子上肯定有好吃的。
我们把蜂蜜和果酱舀到尚温的小圆饼上,一口气吃了几十个,直到再也吃不下。”
书里收录了很多Matt的摄影师父亲拍摄的照片,让我能够看到他笔下那位“漂亮”妈妈的样子,除此之外,每张照片的构图都非常好。我相信他会为他父亲感到骄傲(书中也确实透露出父亲与诸多名人的交游)。我们如果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除了尽力培育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为他的成长和兴趣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些行为与结果或许并不对称的事情,之外,最确定无疑可以达到目标的事就是为他保留“记忆的证据”了。
Matt与妻子经历了两次人工受孕失败后,第三次的结果在结尾留下了悬念,而扉页上只写着“献给帕尼拉(他的妻子)”,他的“小小的谁”后来是否降临人间,查阅了他的主页也没有找到答案,这是让我感到遗憾的事。因为我可以看出,他一定会是个好父亲,因为他会为还是胚胎的孩子取名字,因为他知道可以通过安排怀孕妻子的饮食预设孩子的口味,因为,无神论主义者的他为了孩子会去礼拜堂向圣母祈求。
5/7页甜蜜的悲伤读后感(六)
甜蜜怎会悲伤?那感觉是否如同苦瓜蘸着糖?
这世界里本有些感情矛盾离奇,最常见的是肥皂剧里的桥段,和别人私奔的爱人,苦干年后出现在面前,在咬牙切齿的恨意中过活的主角,终于等到爱人再现并请求原谅的场面,恨中有泪,泪里带笑,这也算是悲伤与甜蜜的混合物吗?估计编剧也在尽可能感同身受,全心体会。
但毕竟我们是凡人,生活里不可能时时刻刻给我们机会体会这些个复杂的情感。复杂的事情太多,人会疲惫,就会想到逃避。
但麦卡利斯特的书不一样,他其实在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常见、又再平凡不过的角色-妈妈。
那个曾经不止一次表示想让妈妈死掉的麦卡利斯特,究竟是经历了什么,会让他如此决断的念头,这的确是所有但凡正常些的人都绝不能理解,甚至原谅的。麦卡利斯特甚至用投入战地记实工作,宁可亲身经历生死,也要逃避现实的不堪,藏进没有妈妈、套子般的生活。
总听朋友说孩子会回家说,某某某的妈妈可漂亮了,某某某的妈妈像电影明星此类的话,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我们亦是如此。
希望让妈妈穿得光艳照人,出现在幼儿园的门口接自己;
希望在招待小朋友时,妈妈能做出一桌与众不同的菜式;
希望怪兽或坏人出现时,妈妈就会化身奥特曼,打败所有怪兽;
可想,麦卡利斯特的妈妈曾经及其符合以上各种想像——
她穿着直筒长裙,梳着干净利落的短发,开朗阳光的笑容,明艳照人;
她拥有一间神奇的厨房,还拥有伊莉莎白的烹饪书以及她推荐的餐具;
她还能做出好吃的料理,虽然我已经记不清名字与菜谱;
但,现实就是,因为抑郁、酗酒、婚姻失败、医治不当,导致她精神失控,甚至于众叛亲离。妈妈所到之处是歇斯离底、行为失控、语无伦次,乃至最后与她住在一起的麦卡利斯特,也终究逃离——远离出生地、甚至战乱之国。
生命最大的奇迹就在于,有生有死,循环往复。当母亲终归于平静下来,记得更多美好,与我们正常对话时,却反倒是死亡的来临。
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才可贵,好像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无论多么的希望她死去,可真的当她离开你时,却在心里时时念叨着“请你快回来”。看过的书、走过的街、交过的朋友,就算无视,也不得不承认,所有的一切都包有着妈妈存在过的印迹。
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忘记,因为越想忘记却发现记得越深。以前不曾看到的点滴,如今却如同放大镜般,缘份一样的呈现眼前,涌进心底。
血缘之亲,是伦理之中最不能割断的维系,即使剪断脐断,母子相连也是冥冥中牵引的关系。
无论麦卡利斯特多么希望母亲死去,但终究隐隐的,他其实还是希望死去的是病态的女子,活着的是记忆中拥着自己的妈妈。
自始至终,都有菜谱的影子,搞得好像中国人一直说的民以食为天一样。不过食物,的确是比其它物件更承载了感情的东西,因为感情的浅薄,在食物上会得到立竿见影的印证。妈妈以前的食物,虽然以菜谱为准,却也让人记忆深刻,病后的妈妈到处都是酒瓶、罐头盒甚至于锅碗都是油腻油腻的随便摆在地上。
食,之所以美,是因为要与最爱的人一起分享。
回忆的过程,也是忘却的过程,悲伤不能抹弃,但幸运的是,追溯中,于悲伤、痛恨、生气里还有更多的理解、体谅、甚至于是原谅。
这本书,异常适合我的心,不是因为我有一个同样、类似的妈妈
而是因为我有一个更好的妈妈,我在未曾珍惜中失去她,在她最困难无助的时候,选择了逃避。
如今的梦境里,很少与她见面。
也许,她在失望,或者她不想打扰我现在的生活;
也许,我还在逃避,极力的压抑曾经的软弱与错误;
今天,我也已为人母,但愿能尽我所能,爱护并给予爱吧!
即使,终有一天我也将死去,但我希望他不要悲伤,更多的是甜蜜!
6/7页甜蜜的悲伤读后感(七)
现在是早上八点半。一小时前我便在床上开始读这本书剩下的部分。现在,终于读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把这本书归在饮食一类里,将它和费雪的几本书放在一起,放置了大概有半年左右。但现在我要重新将它归类,在生死学和家庭之间,我将它放在了生死学的书堆里。将它与临终关怀和安乐死的书放在一起。
美食能带给人最多的,是回忆。在《让日子多一点生命中》,作者身为一个米其林大厨,讲述了他在临终关怀医院中工作的经历。他发现,人们至死都不能忘记的美食,其实代表了他们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经历。这与厨艺技巧与食材无关,人们品尝到美味,更多的是品尝曾经的记忆。因为人们无法忘记过去,因此他们就还有对美食的憧憬和欲望。这些临终的人,在生命最后的时间,能吃到的东西,教会了他如何看待生死。
而在《甜蜜的悲伤》中,作者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曾经无数次目睹残酷的生死。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他的忙碌掩盖了他的一个秘密。既他不想回到家中,去看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母亲。在他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回到了她身边,探望她,了解她,直到在他和她一次见面的两天后,她母亲突然辞世。
亲人的突然离去,给了作者沉重打击。他曾经在几十年中避而不见他的母亲,因为他对家庭的美好记忆,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截然而止了——他母亲从那时候开始患病。但即便如此,母亲的突然消失,也让他无法深陷悲伤之中。
作者形容那个感觉:
“这就像是你走在路上,有个人走到你面前一拳打在你脸上,无缘无故的,而且打的很重……这事发生的时候,会是突然袭击,彻底震撼你。”
“这更像是某部罗宾汉电影中的一个场景:你正在树林中策马小跑,一袋麦子从树木间荡过来打中你的侧身,然后你就完全喘不上气来,动弹不得,无法防御,眼睛盯着林间地下的虫子和松果。你半死不活,无法呼吸。”
在悲伤中,他想寻回母亲。
于是,在他记忆中,能够唤回母亲的最好方式,就是母亲曾经做过的美食。他从母亲的遗物中,将母亲最爱的美食书,和烹调笔记,寻找出来,阅读。并希望自己动手,能够找回儿时母亲烹调的味道,能够将美好的记忆寻回。
全书就从这里开始。作者在记忆与现实中不断游离穿插,不同的时空,展现了母亲曾经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寻回”的不断努力与尝试。
同时,作者的妻子正在接受人工授精,希望在高龄能产下宝宝。而努力的不断失败也在屡次给沉浸在痛苦回忆中的作者以更多的压力。他身为一个记者,采访和谈话的方式,去从母亲周围的人口中寻找一个真实的母亲;他身为一个儿子,以烹饪的方式,想去从逝去亲人的痛苦之中寻找亲人;他身为一个丈夫,以美食的方式,想为在生育问题上同样压力很大的妻子一些安慰。
随着采访的深入,以及对母亲更多的了解——不论是从父亲或是其它亲人或是医院档案,作者在书中记录了母亲在人生各个时期的生活。与家庭的生活,发病时期,离婚后独自一人居住的时候,被关在精神病院的日子,以及在养老院生命最后一年的生活。这期间,他发现母亲曾经报考过烹饪学校,也曾经为图书做过翻译。这都是他之前从未了解到的。
作者按照母亲的笔记和最喜爱的烹调书,重现了一道道记忆中的食物。有些味道对,有些味道不对。母亲总说,如果总是看着烹饪书,你就不懂什么叫做饭。而婶婶的回忆则说,母亲总是照着烹饪书做饭。但不管怎么说,不论母亲当年是否照着书做饭,母亲的话,竟是全书最核心的表达。
当作者完成了对母亲的了解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他试图通过做饭寻回一个亲人的想法,竟是如此大错特错。
人走了,就真的消失了。不会再回来了。你必须接受。
他想用那些食谱,将母亲寻回。但实则,是他不愿意承认母亲的离去,不愿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或是用妈妈的名字为自己的女儿起名字,想法也是如此荒谬。
他重新回忆母亲的话,让他突然茅塞顿开。
“我想起了在超过20年时间里那个形象瓦解的女人,她回到我们身边才刚刚有一年,在去世之前说她对死已经准备好了。她说她已经做了够多的饭,做了够多的园艺,读了够多的书。想起那些话让我微微的刺痛,因为她也等于是在说——我现在才意识到——她已经当了够久的妈妈。她认为我和我姐姐都挺好,我们不再需要有人照顾,我妈妈完成了她的工作,不够完美,但那不是她的错。她在我们生命的头几年里,给了我们永远够用的。她将不再给我们什么了,准备好离开人世,她接受了充满痛苦和失望的生活,接受了生命的终点。”
作者认为,母亲真正想要告诉他的,其实早已告诉了。而他的想法,最终也有了改变:
“……她受损的大脑不能再让她帮助自己长大的孩子解决问题,她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已经试过告诉我。我觉得自己必须放弃这种幻想。当然,我根本不知道她所说的‘合上书本’的建议是否是厨房之外的事给我提个醒,但我认为她肯定就是那个意思。我得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照顾别人,所以她告诉我要学会正确地做饭,那样我就不必依赖别人的指点,我就能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和别人做饭。只有在我合上了妈妈的烹调书,合上我需要她的那本书,依靠我已经学到的,用我自己的本能、创造性、和我自己去冒险的意愿——只有到那时,我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
由此,作者终于从母亲离世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可以不再参考任何烹调书,让做饭成为了一件轻松的事。
而对母亲的回忆,作者宁愿将母亲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因此在配图上,都用了母亲发病前的家庭照。和孩子玩耍、读书、散步等。因为他接受了他母亲曾经一些恶劣的记忆,那些让人吃惊的酗酒的样子,犯病时候歇斯底里的场景,因此,他接受了,最终也扔掉了这些记忆。于是,他把美丽的母亲,最美好的东西,放在了这本书里,也留在了他未来的日子里。
他一辈子都将记住母亲说过的这句话。
“如果你需要一直把书摊开,你就不是真正的做饭。”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