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人物经历,传递了坚持不懈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书中强调,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只要保持信念和努力,就能迎来转机。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着读者勇敢追梦,永不放弃。
永不言弃读后感(一)
这样把故事一步一步揭示,真是意想不到,是完全颠覆我的猜测的结局。痛过一幅画,两段婚姻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不同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往往把伟大的人或事物神话,其实,在伟大的爱里依然有着各种的冲突与纠结,我们无法选择以怎么样的方式出生,但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绝对是人们可以选的。伟大的爱是什么?我想一定不是爱情小说里描绘的样子,它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也不清楚,但是,我想应该跟书里的爱相差无几吧。
永不言弃读后感(二)
很厚的一本书,五百多页。在我费尽心力寻找《摆渡人》无果的时候翻到了它。不懂中文为何翻译成永不言弃,颇有励志鸡汤的味道,也差点让我和这本书失之交臂。一幅画,贯穿了多半个世纪,也贯穿了两个女人的爱情和生命。我常常怀疑那些炙热到灼手的爱情的真实性,就好像两个被分割的半圆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契合的另一部分。甚至,一直以为对爱情轻描淡写的自己也默默的压制着眼泪。命运真的不会辜负两个相爱的灵魂,即使要穿越战争的硝烟和生死的考验。也更加明白人性是有多么的复杂和可怕,自此,再不会轻易评判任何人。有些坚持和固执,是值得敬仰和钦佩的。
还是要对未来抱有期许的,不是么?想到不那么遥远的未来,有一样的灵魂忍受了孤独和分离,只为了与你相遇,也应该努力的呀~
永不言弃读后感(三)
生活就是一种盲目的信仰,苏菲和丽芙是一种事物的正反面,苏菲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丈夫;丽芙勇敢的放弃死去的大卫,追求幸福的保 罗。在追求的过程里都是勇敢的孤独,战争是残酷的,但历史总是军人或国家的,然而对于小从物的命运却是战争最大的牺牲品。 生活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也存在灭色地带,赢不总是最重要的,对于丽芙而言,虽然打官司过程虽然被众人所排挤,但同样让地得 越来越坚强。 不索取,却给予!
永不言弃读后感(四)
作为一个学法律的人,从法律角度来讲,我是完全理解和支持丽芙通过法律手段去捍卫自己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这幅画(但如果这幅画是在战争期间被侵略者非法掠夺而流落在外的,我认为无论是谁得到,善意获得还是非法取得,都应该物归原主,例如我国现在流落在外的文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不能理解丽芙的价值观,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捍卫这幅《留下的女孩》,说是要留着她和自己前夫大卫相爱的东西(按我看来,她是后来才了解到苏菲是怎样的人,知道她的后人只是为了钱,才更加坚定自己要捍卫这幅画的决心),可是起初律师已经告知她官司花费巨大,而且舆论也一边倒,她甚至把房子都抵押了,难道玻璃房就不是她和前夫相爱的证据吗?(虽然说留着房子要付高昂的市政建设费等,但相比花费巨资去捍卫一幅画我肯定选留着房子)。而且本书有点美化指挥官这个角色了,就算最后他是帮助了苏菲和她丈夫团聚,但侵略者毕竟是侵略者,他做什么也弥补不了他对被侵略国和人民造成的伤害。
永不言弃读后感(五)
如果没有伊丽丝·贝提娜的出现,那场官司和辩论是否会真的改变两个人的命运,而生活中,特别是在艰难的时候,很肯能在你需要的时候伊丽丝·贝提娜真的不会在关键的一场审判中出现,但是苏菲,丽芙,他们是生活里从不缺少的人,虽然很少,但不缺少,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你就永远能找到伊丽丝·贝提娜
而另外一点,这本书的故事本身确实不像它的那么令人向往,这只不过是一个重新向往新生活的女人在整装待发之前给自己的过去留下的一段日志而已,她把它送给了自己的丈夫,而非世人,她在努力过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虽然很难说,以后不会遭遇同样甚至更大的困难,但是,在生活所需要面对的那些琐碎的困难面前,跟在生死关头面前,无论做出多么愚蠢,多么无法令人理解的决定,在暮年木然回首的时候,能够会想到这一段,能够对自己说不后悔,那就足够了,至于曾经遭遇的冷漠眼光和那些沾在衣袖上的唾沫,已经不重要,它们的主人在你生命中如同电光闪过,然后在黑暗的夜空消失殆尽,就连一道闪亮的轨迹都不曾划过,就永远被当做不起眼的尘埃一般抹去,就像不曾存在过一样地抹去,我所在意的,是未来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那里或许也有风雨,但是也有彩虹,你心目中曾经向往的彩虹,曾经沉重的心情因为这样的一道彩虹才焕然散发出明艳动人的光亮。
如果不曾有过去,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明亮的未来,道路,也不过是通向另一端的桥梁而已。
--《永不言弃》
--Feb 23
永不言弃读后感(六)
在知道他们活下来的那一刻我哭了,这是跨越了百年的期待。
将近100年的跨越,两个女人几乎相同的遭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幅画就像月亮一样高傲的鄙视她眼前100年的物非人非。爱一个人是如此的简单又如此的艰难,简单的只需要爱,艰难的一定要坚持爱。同时我们也可以想到永不言弃是对情外之人的独立宣言,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们不是我,你们怎么能体会我对爱的忠贞与付出。战争之外还有那么多的美好,不忘战争之苦,只是让我们不在重蹈覆辙;记住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应该在我们的生命里绽放色彩。背叛、唾弃、死亡都是云一样的过往,只要能在乱世中找到你,全世界都会因为你静止的。
苏菲和丽芙虽然相差百年确有着相同的性格,都在这幅画的注视下坚持自己的永不言弃,不言弃自己对丈夫的爱,不言弃自己对大卫的回忆和苏菲的惜爱。然而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唾沫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也反思或者干脆忏悔自己是不是向谁吐过唾沫,虽然我是鱼,但我不是所有鱼。
光标在文字尾部一闪一闪,我努力回忆故事的各种细节,可是书里的文字都变成一幅幅画面很难再变回到文字。这是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在解释另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感动着一个故事,两个故事又都感动了我。作者的叙事线错落确有致,两个相差百年的故事就这样让作者将它们紧密的连在一起。就像文题,在得知苏菲和爱德华安全的活在瑞士时,我和丽芙一同沉浸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流着泪。
永不言弃读后感(七)
这本书是用一幅画串起来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发生一战时期的法国,苏菲为了维护家庭以及找到丈夫,与德国侵略者周旋斗智;一个是在现代的欧洲,丽芙为了尊严和诚实孤身奋斗。
如果将两个故事单独来讲,每一个也都很精彩,但是作者用了一种很巧妙的结构将两个故事重新演绎,于是整个故事便有了一种美妙的韵律。读完这个小说,我发现整体上莫伊斯是将这本小说当成一部交响乐来写的。
第一乐章是一战时的法国故事,相当于交响乐中的行板。故事或者乐曲的整体基调是低缓的,但是不时有一些活泼的小段。第二乐章是发生在现代的丽芙身上的故事,大概是快板。故事中的丽芙外表光鲜,实则生活窘迫,所以这一段的节奏是比较急促的。第三乐章是冲突到高潮到快速结束的过程,期间一战的法国和现代的欧洲故事交替叙述,就好像传统交响乐的第三乐章中两个声部在对话。
第四乐章是高潮过后的余音袅袅,但是整体上又是整个故事的缩略版。同样是矛盾激化到无路可退之处见到“柳暗花明”,但是故事没有那么宏大,只是小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而已。细细想来,就像金圣叹所说,才子写文章,同一件事往往重复再写,偏偏要写出不同的味道,让人信服。
这个小说 最让我心折的就是这个结构,说鬼斧神工有点过,但是说结构严谨精美是很中肯的。
还有一点感慨:丽芙为了跟丈夫团圆的一丝不可靠的希望,违心地委身侵略者。这种事情在中国刚开放那阵常常被拿来询问中国人够不够开明,是不是死脑筋。似乎老外就不在乎,人家开明嘛,所以人家强大;而中国人心里别不过这个劲,所以落后嘛。事实上,老外受不了这个的也很多,苏菲落难之时根本没人帮助她。为了自身利益不愿冒险或者开放或者做到心胸开阔,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常态。锐意进取的少数永远是少数。差别在哪呢?庸众的比例99%和95%其实相差没多少,但是锐意进取者的相应比例就是1%和5%,这个差别就是5倍,差别就在这里了。
永不言弃读后感(八)
夕阳西下,他站在店门前安静的等待着,等她伸手来挽着他的胳膊。然后相扶相携的留下一串依偎的背影。周末他们通常呆在家,或者偶尔到附近的咖啡屋里坐一下,或者打一下午的牌,或者什么都不做,就那么牵着她的手,安静的坐着。。。。。
这是看到最后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这场景意外的熟悉。
也许是画定格了那姑娘的容颜,也许真的是苏菲脸上写满了那属于她独有的傲慢和美丽,然而一方是已经沦陷的祖国,压抑和生活的艰难困苦覆盖着苏菲和苏菲的亲人朋友。另一方是侵略而来的带着无奈和命令的指挥和他的士兵们。战争带来的爱情不能叫爱情,更像是一剂安慰的膏药,麻木着指挥官和苏菲的灵魂,曾一度我很怀疑苏菲的坚持,纵然和丈夫的相遇是美好的,纵然她一心再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归来,只是在她躲闪指挥官的目光的时候,迫于无奈陪着指挥官跳舞的时候,甚至为了挽救丈夫被指挥官侵略的时候。
可是在莉莉安劝说苏菲逃跑时,苏菲的坚持给了我答案,这个女人,忍辱负重了这么多东西,不顾一切的冲出去只为了她心爱的人,那一刻我为我对她的怀疑道歉。
这好像是苏菲的前半生,就这样在哪里终结了,丽芙的出现让剧情有了转变,苏菲的后半生也就成了迷,而这个迷一样的女人,恰也是另一个女人的终点。
一幅画,风雨飘摇了百年,两个为爱寂寞了一辈子的女人,然而他们善良,勇敢,内心坚定。这也是我对最后的那个场景记忆尤深的缘故吧。最长情的爱不是甜言蜜语,是陪伴,最长情的承诺不是山盟海誓,是相守。
书中的剧情转折较大,两个人生的交叉,故事跌宕起伏,或许只有读进去才能坚持下去,一如主人公的爱情,需要坚守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两个女人的坚持在很大意义上极大的讽刺了我们现在这个快餐般的社会,似乎战争背景下的爱情也被打上正义的烙印,那是否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能诠释美好的爱情呢,恰恰相反。这也是作者希望打动我们的吧,打动这个已经被腐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挽救那些动荡不安的爱情。
永不言弃读后感(九)
英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是无可否认的“先进文化”,不管是哲学还是经济学,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英国给人的印象总是独特的,这点,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再到奥威尔,他们总是那么鲜明而个性十足,他没有咄咄逼人的教化,却能够通过讲述故事和经验令人受到启发、获得受益。20世纪下半页,英美文学之外的文学开始复苏和崛起,并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新宠,很多人认为英国的文学被现代性腐蚀了,但是,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尤其是乔伊斯等新兴势力出现后,你会发现,现代性没有腐蚀掉英国文学,反倒是英国文学消化了现代性并孕育出了英式的后现代性。
乔乔·莫伊斯的出现,是英国文学的大事。他的作品在保留了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拓宽了宏观架构,正如《永不言弃》中的苏菲和丽芙这两位女主,她们的故事因一幅画实现了近百年的跨度,这点确实是不小的突破,因为文学作品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历史感与现代感的交织,因为时代的不同,人心、观念、行为都会有不同,而由同一支笔描绘出这种不同,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因为一不小心,二种感觉就会混杂、就会错位,最后成为一望即知的拼凑。这也是乔伊斯最见功夫的地方,战争的压抑感和历史感与现代的商业与观念在其笔下各得其所、交织而不混杂,成就了宏大而细腻的艺术感。
这部作品的另一特征,就是文笔斐然、想象绚丽。小说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文笔为王,没有文笔和想象力,就是有好的内涵也无法吸引观众。在《永不言弃》中,诸如“我的孤独只有你看得见”“‘我已经很久没跟别人讨论过艺术了。’他对着那幅画像说,但他落在画像上的目光仿佛触摸到了苏菲的身体。”“他们吻在一起,丽芙觉得为了完成这个吻她已经等了好多年,这个吻一直在她脑子里,没有画上句号。”等等这样优美的句子遍布全篇。我想,如果用英语阅读原文,或许已经更加优美吧?
总之,这部小说,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英国文学的伟大与辉煌,更重要的是那种现代文明的霸气,这是外围文学所不能比拟的东西。期待国内更多人关注和翻译英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引入优质的活水。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
文/岸晓风
初春伊始,读到一本英国超人气作家乔乔•莫伊斯的新作《永不言弃》,不仅深深的震撼了,难怪在美国有“如果你不知道乔乔•莫伊斯,是会被笑话的”这样的说法。
这本547页的巨著以一战为背景,讲述了两个时隔百年的女人,如何在生计艰难、众叛亲离的巨大孤独中,寻觅爱人和生活希望的故事。1916年,苏菲的丈夫正在前线应战,德军占领的法国小村庄。为了保护爱人和亲人,苏菲拿着丈夫给她的画像和看好这幅画像的德国指挥官做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约定……随后,苏菲被德国人带走,杳无音讯。一个世纪后,苏菲的幅画像挂在了一个叫丽芙的女人的卧室里,并让这个美丽女人在失去丈夫之后,陷入另一场刻骨的纠葛。
两个坚强的女性,两份不同的人生,作者用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构建了一个好看又厚重的故事,挖掘人性的复杂深沉,于悲喜交加中,让人感受爱的力量。正应了那句话:活得好,才是真的好;活得好,真情永存。
作者美被《纽约时报》誉为超级故事高手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文字精巧而又朴实,不故作深沉,却能牵动读者内心最深处的那丝情绪,叫人“忍不住大哭一场”。作家擅长构建动人的细节和丰富的情节,善于塑造倔强的女性人物。她善于写爱情故事,甚至她的每部小说几乎都以爱情为线索,但是她的小说又是远远超出了爱情小说的范畴的。
说起作者乔乔•莫伊斯,可能一些中国读者对她还不是很熟悉,或者说在中国的出版市场上,她的作品还未“真正”火起来,但她却是英国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在欧洲也是大名鼎鼎,和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齐名,曾担任十年记者的她先后出版的11部小说,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尤其在欧洲大陆备受推崇。
《永不言弃》之所以如此好看,如此真实,对于战争和爱情的把握如此深刻,与作者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作者早年生活困顿、家境贫寒,父母离异,为了讨生活,她从14岁开始就做过多种兼职工作,正在在作家不屈不挠的奋斗、学习和成长中,她知悉了“人生”这本大书的最真正的含义,也成就了这本注定成为经典的作品。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一)
很久没读到这么好看的书了,厚厚的一大本,一气呵成,一下午读完。一幅颠沛流离的画像,穿越百年,拷问人们的良知,默默诉说着爱与守候的意义。合上书,不禁膜拜,艺术家的女人们,果真拥有超凡的魅力。
1916年的法国小村庄,苏菲执意将爱德华为她画的画像摆放在德军的眼皮底下,用每天的凝望表达自己的爱德华的守候。然而,被践踏的生活总归是变了颜色,某个夜晚,为了真爱,苏菲终于绝望地带着这幅画像踏上了不归之路,去拯救她的爱人。从此,一切再也无法回头。
21世纪初,天才建筑设计师大卫成为这幅画新的主人,在他猝死之后,妻子丽芙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却依旧勉力保留着丈夫留下的建筑和这幅画,仿佛如此大卫就从未离去。意想不到的是,这幅画有一天成为摧毁她生活得导火索,众叛亲离,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压力,她又该何去何从?
两个穿越百年的艺术家的女人,就这样相遇在画中。
一百年前,苏菲送出了这幅画,她用对敌人表面的屈服换取了自由的权利,忍受误解、穿越硝烟、远走他乡,终于赢得了与爱德华平静的厮守。一百年后,丽芙守护着这幅画,她鼓起莫大的勇气与新的恋人站在法庭的两端,抵御攻击、寻找证据、了解真相,终于赢得了保利和世人的认可。
坚忍?信仰?真爱?守候?我不知道怎样的词汇能更确切地表述她们身上仿佛与生俱来的魅力。爱德华与大卫,甘于平凡的天才画家和英年早逝的天才建筑设计师,他们对女人的眼光当然像对艺术一样高远独到,因此,我们才能读到在战火纷飞和物欲横流中,苏菲与丽芙无可比拟的故事。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二)
这本书一开始收到,心理负担还是蛮大的,因为真的是好厚一本,又加之是外国文学,我对记外国人名一向比较弱。结果翻开后发现故事非常吸引人,读到后来欲罢不能,深深喜欢上了里面的人物,厚厚一本书用了三个晚上就看完了,心里很有感触,用语言表达却好像总显得苍白,看来自己的叙述功底还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作者的叙述功底就强大多了,情节环环相扣,你会为书中的人物或喜或悲,感同身受。这是一本双女主的书,苏菲和丽芙,性格刻画鲜明,两个人的性格很相似,连遭遇都很相似,她们俩的连接点是一幅画,但是看到最后你又会发现她们的交集其实不止这一幅画。两个故事交错着描述,中间有年份的跳跃,但也许就是有了年份的跨度,看起来也并不会很混乱。为了那幅画丽芙身上发生的种种事,让人心疼,而她却愣是咬着牙硬挺下来,而苏菲为了见到自己老公忍受的苦难,更是让人唏嘘不已,而她也是选择相信最后一丝希望,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放弃。两个女主都经受了其他众人的不理解和非难,好多时候我都要流泪了,恨不能变成书中的人物去护在她们前面,幸好最后爱情胜利了,还好没放弃。
一开始看苏菲的故事的时候,我几乎很套路地以为苏菲的心动摇了,甚至还在为她找借口,毕竟是在战争年代,而且她的老公也不知生死,爱情什么的毕竟是虚妄的东西,会动摇也在情理之中,后来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苏菲的心里始终是爱着她的老公,爱着她的国家,爱着她的家人。这样不相信苏菲不相信爱的自己,和那些不理解苏菲的人不是一样嘛,都为自己感到有点羞愧。丽芙则是从一开始就让人心疼,在去世老公留下的空房子里那么寂寞,好不容易遇上的朋友,因为流言质疑自己,好不容易遇上喜欢的人,却是要来抢走自己的画,把自己推上风头浪尖的第一人。可是你不得不相信爱的力量,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爱上的人站在同一边,因为爱,这两个故事最后都有了圆满的结果。
可是爱又不仅仅是这样,看番外的时候你又会发现爱的另一面,它会让你心生嫉妒,会让你感到孤独,会让你变得不像自己,你都快要放弃了,想做回原来的自己,可是兜兜转转还是发现深爱着对方,没有办法离开ta的身边,所以,就算你还没有遇上书里那样深刻的爱,至少你要相信爱,永不放弃。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三)
这是我读乔乔•莫伊斯的第三本书了,她从来不满足于只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她的书中有更多人性的挣扎和对生命的眷恋,因而在看书的时候,我的情绪会完全被她调动起来,忍不住会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投注深切的关心,会亟不可待地期待着结局,会合上书还觉得意犹未尽。
这次乔乔将背景设定于一战期间,用一幅画串联起现代与一战两条时间线,构思精巧,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能透过纸页看到那幅画的样子,一个年轻的刚步入婚姻的女子,几缕发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脸上微微的笑意透着股骄傲从容,幸福而肆意。百年前,它挂在法国的一个小酒吧里,那时小村庄已经被德军占领,在周围压抑的环境下,它的明亮简直格格不入,这种对比很炫目。
我不想介绍这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读者自可在书中感觉到这种怦然心动,我想说的是黑暗深处的人性光辉,动人自在细节处。苏菲执意要将这幅丈夫为她所作的画像挂在那里,于她而言,这是在丧失了最后一点生活权利后,她仍想为自己保留的东西,是尊严、是希望、是信念。我想指挥官看到这幅画也有相同的感受,仿佛提醒着自己还是个人,乔乔描绘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痛,但她不仅从敌我两个阵营来写,也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战争,尤为打动人心。
我很喜欢指挥官这个人物,他似乎只是成就了画的一段历史,但我却久久地揣摩着他的心境,他爱苏菲吗?也许是爱的,但绝不仅仅是爱,他与苏菲讨论艺术,与她跳舞,与她谈论着无关紧要的东西,我想在那些时刻,他是轻松的,可以放下敌方主将的身份,但他与苏菲奇怪的关系却让其他人对苏菲产生了仇视心理,战争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相处。莉莉安因为和德国人的交往而成为众人的靶子,但她却私下里为大家提供简报,乔乔一方面写战争对人性的巨大摧残,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在最深处看到希望。
百年后,这幅画经过辗转来到丽芙的手中,她因而卷入一场艺术品所有权的官司中,在这过程中,她经受着各种各样的辱骂和攻击,但她仍不肯放弃这幅画,即使面临倾家荡产的可能。因为对她来说,它不是一个价值百万的艺术品,而是她已故丈夫留给她的礼物,是怀念和希望,在她开始了解这个作品背后的故事后,她更加觉得这是两个人的坚持,她无法背弃同样坚守信念的苏菲。在这个瞬间,我觉得画中人和画外人重合了,她们都骄傲地、强烈地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
在乔乔的书中,人性的维度深邃而美好,它越过爱情,让人感受到灵魂最深处的颤栗。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四)
1、「留下的女孩」印象
苏菲看「留下的女孩」:
“那是结婚的头一年,我又厚又亮的头发披在肩上,皮肤白皙嫩滑,看向画外的目光中透着被爱之人才有的骄傲和沉着。”
“她傲慢地看着我,头发在半明半暗中散发着铜色的光泽,皮肤像雪一样白。那女孩身上有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像个君王。她自信、骄傲、漂亮,好像我看的是一面魔镜似的。”
指挥官对苏菲说:
“画得真像你”
丽芙看「留下的女孩」:
“破旧的镀金画框中,一个女孩正看着她,目光中有一丝挑衅。一头浓密的金红色头发披在肩上,脸上挂着一丝骄傲,但又似乎更亲密的微笑。一种很性感的微笑。”
大卫对丽芙说:
“她跟你很像,你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被抢夺的价值数百万英镑的「留下的女孩」的全部印象,只有来自这四个人的信息。而指挥官和大卫的叙述也只有寥寥一句话。我想像这幅画挂在墙上,红公鸡酒吧以及大卫的房子,两个女孩看着这幅画,思念着爱人,这是她们在困境和孤独下的唯一的一点信念。这也是两个女孩如此珍视这幅画的原因。
2、盲目的信仰
苏菲坚信指挥官会遵守约定。莉莉安曾经指责她对人性盲目乐观,她虽然怀疑过,但不以为然。就像丽芙她坚信这幅画属于自己,她会比任何人都珍爱这幅画,为了这样的信念她愿意赌上自己的人生。被所有人误解,被憎恨、被唾骂、被孤立,她们心里有一根线,和自己的信仰紧紧系在一起,如果人生没有了独属于自己的信仰,有别人的信赖、称赞、喜爱,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即便这是外人看来“盲目的信仰”。
3、番外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以两个女孩和丈夫在婚后产生的摩擦作为番外。
苏菲因为嫉妒曾经作为爱德华模特的那些女孩与爱德华产生激烈的冲突,丽芙因为大卫对工作的关注超过对自己的关注而生气。但是最后他们都学会谅解彼此。婚姻没有那么容易,他们在矛盾中成长的感情让他们更加肯定对方是对的那个人。苏菲和丽芙在这方面也是相似的。
我想是因为,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尤其对于这两个女孩,所以她们与自己的爱人才能更加珍惜相守相依的平静。
在世界大战,现实艺术遗产争夺大战这样的背景下,同样历经苦难和世俗责难的两个女孩披荆斩棘,最终与自己爱的人走在一起。这是乔乔想要表达的东西,你要爱,就要先放弃爱,坚持自己的信仰,最终爱会回到你的身边。
永不言弃读后感(十五)
文/ 海蓝蒲雨
每个人的人生中似乎都会有这样一段低潮时光,周围所有的事情好像都跟着自己对着干,手头上的事情做得不顺利,不大不小的嘴角摩擦,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糟糕透顶的坏脾气……除了身心疲惫以外,更糟糕的是内心的煎熬和无法诉说的痛苦,如重压般的窒息似的精神压力,将内心的苦楚撕扯得一片一片,没有人能够理解,包括身边最亲近最爱的亲人,世界在一片质疑声中坍塌下来。
乔乔·莫伊斯笔下的《永不言弃》就是这样一个迷人的故事,她用她的笔触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在人生遭遇背弃的时候该如何下去。我喜欢这样一个自信、坚强、永不言弃的苏菲,她迷人的光辉在我的脑海里扩散,形成了一道无法抹去的光芒,如那一幅骄傲沉着、坚定迷人的画一般,萦绕心头。
就是这样一幅苏菲的油画,将不同世纪的两个美丽坚强的女性联系到了一起——一个是为了丈夫安全归来牺牲自己的苏菲,还有一个是为了心爱的画《留下的女孩》勇于抗争的丽芙,她们勇敢坚强执着于内心,即使所有人都背弃她们,在彷徨无助的时候也会坚持下去。在苏菲遭遇姐姐伊莲娜的质疑,遭到弟弟奥雷利恩的指责,她内心震动过,后悔过,质疑过,这条“不归路”是不是该停止,是不是该结束,回归他们眼中应该的“安全”,苏菲用谜一样的眼睛看向丈夫为自己画的画,与画中的苏菲交换目光,她坚定了内心的声音;在丽芙因为苏菲的画而走上抗争的法庭时,恋人保罗站在了法庭对面,帮助并搜寻证据的朋友莫离开了自己,新闻舆论和站在法庭边抗议的人们将丽芙“唾弃”,她瘦弱的身躯扛着所有的压力,她从油画中苏菲的眼神里读懂了坚持和坚强,也收获了苏菲和自身带来的勇气和力量。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总有那样孤立无助彷徨无奈的时刻,做出的决定不被人支持,包括自己的亲人和家人,我们会内心惶恐,会质疑会质疑,是不是自己做出了确实不对的决定,或许应该收回决定“讨好”别人。有些人会退缩,有些人会犹豫,有些人会坚持,有些人会决断……你会怎样?我合上书页,问自己,假如我是苏菲,我会怎样做?一边是至亲至爱的亲人,一边是渴望已久的爱人,是放弃自我听从家人,还是听从内心,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哪一边都是有舍有得。闭上眼睛,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选择题,选择走哪一条路,就会有不同的风采人生。
“爱是一种信仰,把你带回我的身旁。”伴随着张信哲柔美的声音,面前苏菲带着美丽的微笑,坚定地和爱德华走下去。保罗陪伴在丽芙身边,爱的光环越来越亮。这两位美丽幸福的女人,给予我们爱与勇气,带着这种坚定的信仰,我也坚定内心,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