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100字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5 07:55:29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15 07:55:29   小编:

《做事的常识》这篇文章深刻阐述了做事的重要性及技巧。作者指出,做事要有计划,要坚持不懈,要善于沟通合作,要学会调整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些常识,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读完这篇文章让我对做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一)

刚读的时候,会觉得这些不都是废话吗?我也都知道啊,很嫌弃这本书,但是当我试着让自己按照作者的方法分析自己的心理、工作,一点点写笔记,分析自己,并按照每小节后面的方法去做时,才发现发现这本书超级棒,虽然很多话你都听过你都明白,但是你就是不会那么去做,但是按照这本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你就是会做下去!!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很神奇!虽然翻译很多地方还是很奇怪,但是意思还是传达出来了,很棒呢!哈哈哈哈。重要内容:开始,坚持,重复。开始,就对了;开始一点点就行;不要幻想太多压力,直接去做,好吗?做了就坚持下去,隔断诱惑,失败了也没啥,重新开始就行了嘛,不要觉得失败几次就很挫败啊什么的,这很正常的,都是凡人,都会偷懒啊,漏掉啊,不要追求完美,能达到70分就很好了呀;失败了,找找原因,修正方法,再重新开始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从大家一个熟悉的故事开始:龟兔赛跑。根据人的惯性思维来看,最终的胜利者一定是小兔子,但结果却恰恰相反,毫不起眼的小乌龟赢了。虽然小乌龟的胜利让我们大跌眼镜,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扮演了小兔子的角色:明明决定坚持晨跑,当闹钟响了以后,想到今天可能要加班,就不起来了;参加读书会三天以后,就再也到不了;上班的时候,总是会迟到五分钟;说好的减肥,却抵挡不了美食的诱惑;职称考只考了59分,就不愿意再看书了......

是不是你很快就发现了“小兔子”的影子了,而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懒癌”,它时不时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当偶尔内疚时,心里还时不时告诫自己,今天姑且放松,一切都从明天。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们任何人都想做胜利的小乌龟,而不想成为那个被嘲笑的小乌龟。而“懒癌”是病,得治。而如何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小仓广《做事的常识》里的三个方法:

1.总之,开始就对了!

还记得你人生的第一次吗?记得我以前读书那会儿,学校要体检,抽血化验。排在前面的女同学抽着抽着,就眼泪汪汪的,有些女同学看见后,直往后面躲。吓得我一愣一愣的,结果等我真正开始抽血时,就发现,当针扎下去的时候,也没有想象中的疼。我就是被别人的表象欺骗了.......

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走进办公室那会儿。我能感觉到小心脏快要跳出来了。生怕啥也不会,被同事们嫌弃嘲笑,但领导也不是傻子,知道你第一天上班,需要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当然会给你指派人带的.......

别人的经验,我们只能参考。很多时候,不是某件事有多难。关键在于,是我们给自己画了一堵厚厚的墙,把自己困在里面。唯一的办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开始,遇到问题再说。其实这样做之后,你会发现,你想象中的某些问题根本不会出现。

2.不论如何,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想想我们从牙牙学语到表达自如,从蹒跚跑路到健步如飞,从呱呱坠到今天的模样.......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不断地出错、跌倒过程中,才成长为了现在的样子。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失败了,不要紧,赶紧看看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比如,写作这个事,为啥写着写着就没动力了?还不是因为文章的质量不高,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把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看看,我们其实能发现,出错的地方,总是那么几个。这时候就需要找到比你水平高的人,帮你指出问题。每次,你在写的时候,刻意避免或改正那些踩过的坑,这样有目的的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水平不提高才怪呢。

3.失败了就重来一遍,直到成功为止!

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试验了四万多次,才成功研制出钨丝灯泡。当你成绩只考了59分,或者本年度只是合格员工,千万不要灰心和放弃。这时候学会运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问题,如果是100分和优秀,那你就危险了,暂时的荣誉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自己的劣势,会将自己陷入一种固定型思维之中,无法往前;而59分和合格只能说明充分暴露出了你的短板在哪里,而要在这些出错的问题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弥补。失败乃成功之母,名言自有其精华在内。

也许一天两天的坚持,我们看不到自己有任何变化。但长久的累积,总会在某一天引来质的改变。就像读书,读得多,读得久了以后,你会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比如当你再次旅游时,你不会只说一句“哇,这儿真好看,鸟真多。”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翻开历史书籍,我们总是感叹人类的创造力。社会发展至今,也是经历了数万年的光阴和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三)

在工作中,我们每天都需要处理许多事情,往往每天都是手忙脚乱,事情怎样都做不完。有些事情只是想想而已,不敢开始;有些事情则是遇到困难就放弃,半途而废;有些事情甚至是能拖延就拖延,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被眼前的事情搞得筋疲力尽。

我们也会好奇,那些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是怎么做的,但是我们却不好意思开口请教。没关系,就让《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以下简称《做事的常识》)这本书来告诉我们答案。

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作者小仓广指出,我们之所以做事情总是毫无条理,手忙脚乱,没有成绩,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做事的常识。

作者小仓广毕业于青山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他就职于日本最大人力资源情报公司,之后又就职于其他大型公司。目前他是小仓广事务所的董事长。他的公司致力于开发主管的领导力,为其他企业提供咨询顾问服务。此外,他还著有《想当然却无法做到:三十二岁开始必须遵守的法则》、《想当然却无法建立的团队的规则》、《交办的技术》等。

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作者小仓广指出要想掌握做事的常识,就需要培养“开始、坚持、重复”这三个好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工作中你接受了一项任务,可是你一想到巨大的工作量就开始头疼,迟迟不肯开始。来自工作的压力,来自心理的压力,将你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我们面对事情,该如何开始呢?作者小仓广在这里给我们提出了几个小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开始习惯。

●大目标,小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分解清单”。接到工作任务时,我们都会觉得无从下手,当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开始,这会让我们倍感压力。无论是多么大,多么复杂的任务都可以拆解开来。我们可以先列出工作目标,在每个目标下写出需要完成的具体事情,当然,事情还可以具体细分。这样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要做的事情也很清楚,也就更容易开始行动。

●从小事做起。你是不是在晚上下班前列出第二天的工作任务,或者是在刚到公司的时候列出当天的工作清单?无论是哪一种,你都会发现,你每天需要处理许多事情。有些人会很发愁。这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事,小的事情做起。一件一件的处理,会更有成就感,更有斗志。

●事前做准备。在工作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零碎时间,为即将要做的事情提前做准备。比如在开始写PPT之前,先准备各项数据和素材,这样写的时候,需要的数据信手拈来,工作也会更有效率,事半功倍。

事情开始了之后,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种问题来自工作本身,我们需要理清工作各项步骤;一种问题来自外界干扰,总会有各种紧急任务,让你不得不暂停手中的工作。尽管如此,但是我们不想半途而废。那么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到底呢?

第一种方法,规划好时间。我们需要对事情完成所需的时间和进度进行规划。比如我们需要在下周一交工作报告。报告预计需要20页,那么我们可以每天规定完成5页,需要四天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在日程表上将这一项所用的时间以及需要完成的进度写进去。这样,每天按照规划来执行,任务自然顺利完成。

第二种方法,养成好习惯。我们都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想做,可是也要勉强自己做。比如,我们都知道,每天列出工作清单,对于工作很有好处,但是我们又觉得麻烦。如果我们把这件事情养成一种习惯,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工作清单,养成习惯之后,自然就能坚持下去。

在解决了开始和坚持的问题之后,有时候事情可以顺利完成,有时候事情则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以失败告终。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我们很容易放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放弃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敢于重复,也就是换个方法,再来一次。那么如何培养重复的习惯呢?

首先,要做到不放弃。事情以失败告终,或者半途而废,你敢不敢重来?要敢于面对失败,重新开始。无论事情多难,过程多曲折,也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不放弃,就有成功的机会。即使失败了,也要不断努力。

其次,珍惜每一次重来的机会。重来并不意味着将之前失败的过程重复一遍,而是从过去失败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修正之前的错误,找出完成事情的更好的方法。只有一遍一遍不断尝试,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将事情顺利完成。也就是作者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书中所说,“只有随时修正错误,才能成功而不重复失败。”

最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失败之后,需要我们重新振作,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个过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当然,在我们从失败中站起来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要勇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犯了的错误,吸取教训,不要过分责备自己、批评自己,这样很容易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

开始意味着顶住压力,立即执行;坚持意味着解决问题,专心做事;重复意味着永不放弃,不断尝试。只有做到这三个步骤,将每一步都养成习惯,也就掌握了做事的常识,也就是作者小仓广总结出的“开始+坚持+重复=成功”。

此外,《做事的常识》书中还有关于培养“开始、坚持、重复”三个习惯的许多很实用的小建议,每个小建议都配合着具体实例以及操作步骤,可以说是拿来就能用。因此,这本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本书。

你可以亲自去实践书中的这些方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你每天的工作当中。也许它真的可以帮助你改变现状,助你养成做事的良好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情,接到什么工作任务,都可以成功完成。当然,你还可以将这些做事的常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任何事情都可以应对自如。

只要我们想改变自己做事的现状,想要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四)

我们总是这样告诉自己,能拖一天是一天,能不现在做就不现在做,能晚一会就晚一会。

距暑假结束只有几天了,才开始补暑假作业;

距交月度计划表还剩两小时,才匆忙填写计划表;

距截稿时间还有三天,才急忙加班赶点写稿子;

闹铃定了五六个,最后一个闹铃响起时才愿意起床。

该做的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想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再开始,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想做的事情依旧没做,该做的事情到最后应付完成,无法顾及质量。

最后,别人问你年度计划完成的怎样,你用“太忙了,没时间”为借口,骗自己也骗别人,一月又一月过去了,想做的事情依旧没有做。

拖延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的习惯?

我们习惯把人之所以拖延归于懒。但事实上,人之所以爱拖延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这本书中从心态和行为上分析了克服拖延的方法。他提出,开始、坚持、重复是解决拖延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除此之外,小仓广还分享了他处理事情的方法和习惯。

在这里我将选择《做事的常识》中的三点小内容来分享。

前面我们说了,人之所以爱拖拉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懒,但事情总是无法完成,除了懒还有三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1、把事情想复杂了,不敢开始

万事开头难,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不管什么事情,最难的总是开始,很多人是还没开始便已经放弃了。

完成一篇文章难吗?没开始写之前难,完成了便不难。

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付费课程里有作业要求,但是能够在课程结束就交作业的人特别少,大多是快到了截止时间才开始交,有些人是过了截止时间还没有完成。比如,课程作业是一周内交一篇文章,一听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嘛,但到了实际行动却是困难多多,始终无法开始。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电脑都没打开,只是空想怎么写,然后想着我要怎样布局,开始写什么后写什么,要举什么样的事列,要重点突出哪部分,写出来会有人喜欢吗?

想着想着压力来了,就更不知道怎么下笔写了。这时我们不仅承受着完成文章这一事情带给我们的压力,还要承受着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害怕写了一半不知道怎样写,害怕找不到事例,害怕写了没人喜欢。

这样一想,更没动力了,更不想写了,甚至还会想着,反正会有人不按时交作业,那我晚一会也没事的。

2、干扰因素多无法专心

好不容易,你不再只想着怎么写这篇文章,而是真的去写了。你开始沉浸在写作的状态里,这时微信叮咚一声响,有人找你聊天打乱了你的状态,你拿起了手机回复了消息,刷了下朋友圈,然后又看了几个视频,这时你才发现,你刚才写文思路没了,时间也溜走了。

3、试过一次就开始放弃

文章终于写完了也交了,但是老师告诉你不合格。

你看见了就想,不合格就不合格吧,你让交的作业我也交了,争取下次合格吧。

但是下一次老师又让交文章了,你想着老师说我文章的问题很多,这次又要交了,上次都没合格这次也会很难吧,也许我就不适合写这类文章吧,放弃了就没事了。

你没有想办法解决老师指出的问题,从不合格的文章里吸取错误的经验,而是遇到问题就放弃了。

但成功是需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只有不断总结归纳,才能赢取下一次的成功。

做事情拖延有外在事物的干扰也有内在心理压力的影响,但是我们想要克服拖延就要克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开始——坚持——重复这三大步骤便能帮我们克服内外因素影响,顺利完成事情。

开始:因对未知因素的恐惧产生压力,无法工作

解决办法:对未知因素分析后,下定决心立即行动

坚持:被外在因素影响,无法专心工作,效率低落

解决办法:隔绝外在因素,先专心把工作做好

重复:再次被外在因素影响,没办法完成工作

解决方法:面对失败,吸取教训,调整方法重新来过

只要你运用开始、坚持、重复这三大步骤,勇敢面对失败,不失去信心,并努力再次尝试,那你一定能成功完成目标。

克服了拖延只代表事情成功了一半,在我们为目标而努力时,也要学会分解目标,没有被分解的大目标,大多情况会以失败告终。

目标过大不够细致,让人没法衡量事情的完成度,而分解成小目标,难度降低,完成率就提高了。

你制定的大目标是报名健身房,但这个目标不够细致,就会影响你的积极性,让人产生压力和恐惧。这时,我们就要把这个目标进行分解。

以“报名健身房”为目标,列出事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清单。如:健身房的条件、距离、费用、什么时候开始等问题,这些问题越详细越好,目标越小越细,执行起来就越简单。

像我们每年制定的年度计划,总会因为拖延、目标过大影响了最后的完成度,但如果把目标分解,运用开始、坚持、重复这三大做事步骤,那么年度计划便不再只是计划。

《做事的常识》一书中的很多方法不仅能帮你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会帮你克服拖延学会做事。会做事才能成事,没有人总想输,既然想赢,那么你就要养成做事的习惯,做出成绩来。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五)

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几十年前,李大钊同志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做好一件事。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要做好一件事,无非是要认真仔细,要脚踏实地,但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却依然做不好呢?因为我们还缺少一些做事的方法和技巧。

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以下简称《做事的常识》)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做好一件事的很多方法。小仓广是日本著名的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顾问,他的身份和经历决定了他在书中介绍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将做好一件事分成了三个阶段:开始-坚持-重复。做事要养成立刻开始的习惯,遇到失败仍要继续尝试,才是真正的坚持到底,而成功都是重复练出来的。

1、开始:拆解目标

我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直接称一头大象很难,但是称和大象同等重量的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就简单得多。面对一个大的目标,我们可能会缺乏头绪,束手无策,但是把一件困难的事情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小目标,就很容易去做,而且立刻就能开始。

万事开头难,很多事情没有成功并不是我们能力没达到,而是我们压根就没有开始。而这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因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缺乏自律意识;二是外部因素,事情本身很困难,一时无从下手,一拖再拖最终导致放弃。

小仓广以自己为例,他决定用运动的方式减肥,于是要报一家健身房,但是要找一家合适的健身房并不容易,就这样拖了半年之后仍没有踏进健身房一步。小仓广意识到了问题,开始拆解目标,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决定去哪几家健身房;第二步报名健身房,参加体验课程,比较每家的优缺点,最终做出决定;第三步支付健身费用。就这样,小仓广很容易就找到了合适的健身房,开始了减肥计划。

山田本一是日本八十年代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获得过两次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分享了夺冠的秘密。每次比赛前,他都会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看一遍,把沿途一些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赛时,他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第一个目标,然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跑向第二个目标,全程四十几公里的路程,被他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轻松完成。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无从下手的时候,那就把这件事拆解成若干个容易完成的小任务,立刻就去做。

2、坚持:强制排除干扰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坚持的力量,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比如“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比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一个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最终没有成功,通常都是没有坚持。坚持不下来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自身因素,外部干扰也会占据很大一部分。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看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起手机;想去锻炼的时候被朋友拉去聚餐等等,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面对这些外部干扰,既然凭借自制力很难抵抗住诱惑,那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物理方法来有效避免外部干扰。比如进图书馆前手机直接关机,需要专心工作的时候关掉电脑上的QQ。

小仓广平时要进行大量的写作工作,但上网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小仓广为了戒掉平时无意义的上网浏览的习惯,制定了很多计划,比如中午之前不能上网,每天只能上网一个小时等等,但是都不尽人意,直到后来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拔掉网线,才完全解决了这个困扰。

我们不是圣人,无法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自律,那就采用平凡人的方式,用一些笨办法,也能做到殊途同归。

3、重复:接受不完美

坚持的最大敌人是重复,我们在重复中很容易失去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但是重复又是通向成功必不可少的阶段。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之母”,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

我之前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天至少要读20页书,刚开始完成得不错,毕竟任务量不大,用一些碎片时间很快就能看完。但某天和朋友在外面玩了一天,回来得很晚,加上本身很疲惫,实在不想拿起书,洗洗澡就睡了。第二天又很懊悔,内心很挫败,觉得习惯断掉了再坚持下去也没有意义,所以这个计划执行了十几天就宣告失败。

而小仓广在书中说,重复就是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小仓广也给自己定了一些严格的计划,比如早睡早起,晨跑锻炼,每天写5页书等等,同时他也承认一个星期还是有一两天做不到。但小仓广并没有感到挫败,而是“对自己三天做到,两天没做到的成果相当自豪”,允许自己偶尔的不完美,但是千万不能放弃,这也是小仓广能够一直坚持各种好习惯的奥秘,

网上有一段语录“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这其实和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所说的做事的三个阶段“开始-坚持-重复”的观点是相似的。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就是要拆解目标,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拆解成若干个容易完成的任务,逐个击破;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体现了坚持的作用,重复是坚持的最大的敌人,但同时又是成功最好的朋友。在重复中,很容易丧失激情和斗志,但每一次重复都更接近成功。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因为我们不知道成功是在重复了第10次还是100次之后,所以每一次重复都要脚踏实地。

有人容易误解“常识”,认为常识不重要,其实不然。常识就像地基,不起眼但是很关键。《做事的常识》这本书就是介绍了我们想要做好事情的一些“常识”。如果你依然不确定这些常识是否对你有帮助,你可以试着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时间会给你答案。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六)

最近一年来,因为工作量同工作压力的爆增,我找了不少讲工作方法的书来读。虽然读过许多书后发现很多方法都有相似之处,但也算是从另一角度证实其切实可行。

日本小仓广事务所董事长小仓广在人事咨询及企业管理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他所著的《做事的常识》,内中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全面总结,书中有许多值得普通上班族们参考借鉴之处。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三大法则。

全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上篇是养成立刻开始的好习惯,中篇是养成坚持到底的好习惯,下篇是养成不怕重复的好习惯。每篇中各罗列了12个做事的方法和原则,让读者们能够对症下药,根据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来找到相应的方法。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书如其名,作者针对职场中的常见问题提供了多种应对方法。

原则一:善用方法,提高效率。

全书一开篇作者便分析了大多数人无法做出成绩的原因何在。那就是,把事情想的太复杂,通常会变得不敢开始,实际上很多工作开始进行时会比较辛苦,但努力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变轻。所以正确的做事方法是先摆脱自己吓自己的坏毛病,开始工作后努力一段时间自然能上轨道,压力都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

而且,不管怎么做压力都不会自己消失拖延逃避只会让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把问题拖拉越来越越复杂,还不如关掉太多想太多的开关,停止去想那些还没发生的困难改变这个想太多的习惯。

在具体工作上,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快捷有效的方法。

1、让工作可以一件接一件的做下去的诀窍在于,改掉分心的毛病,现在就关掉太多的开关,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眼前这件事上。当你开始做以后就会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压力减轻后做事也会更有效。

2、天大的事情都要从小事开始,比如从决定在通勤时间看完一本书,变成目标是把书打开,而人们通常在打开以后就开始看书,并因此看完越来越多的书。

3、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事前准备能事半功倍,办公桌的整洁度与工作效率成正比,愿意花时间动手整理的人,反而能提前结束工作。做好准备,就随时可以开工,4、目标太远,就容易偏离轨道。所以,在通往成功的过程中,不妨多设几个小目标,只以眼前看得见的目标为奋斗方向,就能稳定前进,得到最终胜利。

4、时间是规划出来的,要随时做好时间登记,把一周内必须完成的工作写在日程本上,可以看出哪些时间可以自由运用。

5、养成把工作写在日程本上的习惯,就能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更有时间做事更有效率。

6、每天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一件小事,零碎时间也要认真利用。不规划时间的人就会永远没时间,养成好习惯,就能完成好每项任务。美国畅销书作家马特森说,人创造习惯,习惯造就人。有了好习惯,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就,并一步步向理想迈进。

7、用黄金时间做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情。培养出效率第一的工作态度,就能不浪费任何时间做出好结果,不要在黄金时间做杂事。要随时提醒自己,妥善安排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把握时间的人,做事才会有效率,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出最好的结果。

8、难度越高的工作越要超前进度,不要把烂摊子留给明天。

9、把想做的事情大声说出来,告诉身边的小伙伴。不管是建立梦想或戒除恶习,身边的人,都会成为你的助力。

10、对自己要赏罚分明才能意志更坚定正面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充满斗志和活力,带来惊人的爆发力,处罚和奖励虽然是很传统的方法,却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11、大目标小计划更容易成功,要学会罗列分解清单。过于远大的目标,让人产生恐惧和压力,开列小计划以后就会发现不可能的任务没那么可怕。

12、不要停下来,每天都要有进度。缺少阶段目标会让工作一拖再拖,为了达成工作目标,人们通常会自动自发地积极工作,可以增加工作动力,也是实现坚持到底的最好办法。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让所有人都能抓紧时间,配合进度,努力完成。目标有进度就好,太急反而容易失败。

原则二: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面对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者指出,掌握自己的工作节奏,就是做事的常识。要保持好自己的节奏,做好事,首先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作者说,做事的程序通常是这样的,开始对未知的恐惧产生压力,无法展开工作,开始执行后坚持被突发情况,玩乐等外在因素影响,无法专心工作,导致效率低,络无法坚持,然后重复重复会再次突发状况,玩乐等外在因素影响,没办法把工作完成。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这些挣扎,最后可能成为说服自己放弃的理由,如果不想半途而废,简单的解决方法是,只要关注眼前的工作就好了。

一件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中,如果能鼓起勇气面对问题,想出解决的方法,就能学习到更多难得的经验,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如果遭遇失败,遇到问题可以换个方法再来一次。

要想赶走负面情绪,在做事过程中不妨练习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检讨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抽离自责失败的情绪,而是思考如何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问题。

原则三:接受失败,屡败屡战。

据传,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早期,连番失利。曾国藩给朝廷所写奏折中有屡战屡败之言,被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小小一处调整,全折文风大变。

类似的案例,还有心理学故事中那著名的半杯水,面对半杯水,你是认为真糟糕,只有半杯水了。还是真不错,还有半杯水呢!面对同样的客观情况,前者消极,后者积极,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做事情,结果通常也将大有不同。

身为一位屡败屡战的职场奋斗者,作者表示,人们对于一件事的看法全看自己内心怎么想?心态变了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也会因此改变改变心态,就是改变现状,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了。

找到这个关键点就能把负面想法转变成正面积极的态度。随时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不受既定的偏见或经验影响。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过去做不好,现在一定不可能成功的框架里。多多尝试也能掌握做事的方法。

改变心态的最好方法就是马上行动,心理学家朗吉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而是因为哭泣才悲伤。情绪不能引导身体反应,而是身体先有反应才带动情绪产生。要避免陷入负面情绪中,尝试练习微笑,挺胸抬头,改变自己的动作,也能改善低落的情绪。

法国名言说比起从不失败,那些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人,更值得尊敬。

作者表示,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后,因为某些原因终止计划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完全放弃。不因为相同的理由失败,第二次就算进步。

随时修正错误,离成功就不远了,改变要从自己开始做任何事时,将心比心,让自己更有弹性,遇到挫折也能从改变自己开始。

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种无法预料的原因总是不断让你感到挫折,必须鼓起勇气从头再来,再次朝目标前进。我们要珍惜每一次重来的机会,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成功。

事先做好补救计划就不怕失败,有人认为,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遇到失败,打击时各种失败,烦恼也随之而来。而正确的方式是,在达成目标前,先作好遭受挫败的心理准备,为例外的失败补救措施,这样就能坚持理想,不怕再来一次。

其实重新开始没那么难,只要能不被负面思考控制,不放任自己留在原地贪图安逸,奋力拼战到最后一刻,该坚持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到,失败了从头来过就好。

真的不行,就试着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下次一定会更好。坚持到底,并学会在每次失败中追求进步,才是每位成功者必备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话非常有名,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心态和行为会相互影响,也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

飞机并不是直线飞行到目的地的,要经过至少十次的修正,也就是不断重复,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工作也是一样,遭遇挫败,不断自我检讨。最后,一定能达成目标。

全书最后,作者给大家总结了六字箴言,既:开始、坚持、重复。这三个步骤是协助自己完成目标的方法。

简单说,做就对了!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把事情做出好结果的重要关健在于:决心有多大,意志力就有多强!实现理想除了要了解概念方法外,还要加上坚强的意志力作为后盾相辅相成,才能两者间发挥最大作用。

意志力薄弱的人可以用实际行动改变犹豫不决的心态,把事情做好结果并不困难。从小事做起积累更多的成就感自然能帮你找到做事的常识,一天比一天更进步。

但是,正所谓:懂得许多道理,并不意味着过好人生,毕竟,自己的日子还是全靠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的努力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是做好一件事的不二法门。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七)

工作中总是有这样的场景:

扪心自问,这是我们想要的工作状态么?其实不是,我们都希望工作能有序的进行,希望把事情办成、办好。

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工作工作状态呢?

有一个叫小仓广的人,曾经也是一个做事拖延、容易半途放弃、工作质量令主管失望的员工。为了改变自己,他花了5年的时间,通过不断反思、实践、修正,整理出了做任何事情都办成,办好的技巧,通过执行这些技巧,他完成了很多之前不能完成的目标。如今,小仓广先生早已是一家咨询顾问公司的董事长,他在《做事的常识》中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了大家。

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提到了3个习惯,“开始”“坚持”“重复”,这3件事情乍看上去好像特别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却不容易,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

很多情况下,工作难以开始,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把握把事情办好,因而内心产生抵触情绪,迟迟不愿意行动。

其实,学会做好事先的评估和规划,就会增加我们完成的事情的把握,在应对常规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1. 常规工作的应对方式

有时候,即使工作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也会出现因为工作繁杂,理不出头绪的情况。此时适合将工作列出清单,把目标分解到小目标,再把每个小目标细分到可执行的工作内容,将工作内容具象了,量化了,就会增加我们执行的信心。

总目标→分目标→执行层目标→具体工作内容

从易到难开始着手工作,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工作容易开展,完成过程中也会积攒工作的信心;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可以为后续难度大的工作留下更多缓冲思考时间,使构思更充分,后续执行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创造性工作的应对方式

对于有难度需要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也可以参考书中的方法,通过“扩散”→“内化”→“集中”三个阶段帮助我们对工作进行思考和评估,这个方式尤其适合寻找解决方案时使用。

扩散:可利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方式,针对执行的相关的环节,尽可能的思维发散,比如,在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尝试从以下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发散。

发散的过程本质上是不受限制的过程,开始可以选择从哪几个点开始,但真正进入发散的时候就不必遵循什么规则,将所有的想法写下,不做考虑质量数量,能否实现,甚至是不属于这环节都可以。

内化:内化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经历一段时间后,在回顾之前的想法,就会有新的认识,经过内化后,就会有几个备选解决方案。

集中:集中的过程就是针对这几个方案进行评估的过程,搜集支撑和反对各方案的证据。

例如,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就可以从难度、成本代价、预期效果和风险等几个方面,对方案进行横向比较,最后选出一个方案执行。

经过三个步骤,就确定了解决方案,接下来还可以借鉴常规性工作的应对方式,通过目标分解到可落实的工作内容,从易到难着手开展工作。

时间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我们要清楚时间都去哪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对一个星期需要执行做的事情画出一个甘特图。并按照重要程度、紧急程度、推进顺序,将所有的事情都排序在图中,然后开始执行。

执行中,书中还提到一个小窍门,就是在黄金时间做重要的事情,所谓的黄金时间就是我们的效率最高的时间,这段时间通常是上午的几个小时,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创造性工作和难度系数高的工作,零散的杂事可以放其他时间段做。

但是,工作中也总会出现突发事件,占用原本规划好的时间,这样原本规划好的时间又不够用了,这时作者的建议是“断、舍、离”,重新审视我们的规划表,将不重要的工作部分去除或者压缩,或将一些零散的杂事时间挪到碎片时间去做,比如,等待会议开始的一段时间,就可以处理一些不重要的邮件。总之,突发事件只是一个小插曲,规划还是要进行下去。

除了突发事件,工作中也不乏因为“溜号”延误规划的时候。上网刷信息就是现在很常见的“溜号”行为,四通八达的信息很容易偷走我们的注意力,上一会儿网,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往往离开网络时还意犹未尽,不能否认,这个过程的确能获得短暂的精神愉悦,纾解了工作的压力。但是,同时也让我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工作时,我们总是一边工作一边惦记着上一会儿网。

排解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可以选择不上瘾的方式,在《复原力》一书中就提到了排遣情绪的四类排方式,即,运动系、音乐系、呼吸系和笔记系,我们可以在其中选择合适自己的排遣方式。

《复原力》-情绪排遣的方式

当上次的结果效果不佳的时,它产生的经验不能完全套用,否则结果也是一样的。作者在书中提出 “让自己更有弹性”说法,简单的说,就是灵活和变通的调整工作的方式。

比如,在推行新的制度受到排斥,从上向下层层推进是一种方式,从制度中找到员工的利益点并落实,增加员工对制度的接受程度也是一种方式。

很多时候需要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工作中,想把事情办成、办好,小仓广先生在《做事的常识》 中告诉我们3个简单的习惯就可以办到,“开始”“坚持”“重复”,3个习惯、6个字,我们不妨试一试。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八)

最近很烦躁,满满的挫败感,原本上个月写了两篇书评,都被老师评为合格,嗯,何止是开心啊,简直就是信心满满,觉得只要继续努力,离优秀,也不算远了,就继续看第三本书写书评,也写完了,但是无意中上豆瓣看了别人写的同一本书的书评,瞬间感觉跌入深渊,别人的书评对书的提炼和总结,精准简练,而我洋洋洒洒也概括了书的内容,但是,对书的内容掌握,提炼概括,远远不如别人,让我自己感觉就是,我写的是一知半解后照搬别人的想法,豆瓣的那篇书评是吃透了书的内容后用自己的话行云流水的传递,亏我还觉得自己阅读能力,总结概括能力有所提升,自我感觉良好的书评,其实也就比流水帐好一点,被自己打击的把书评交给老师的勇气都没了,原本计划一周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书看不进去,书评自然也写不出来,心里又挫败又焦虑不安,我不停的问自己,我喜欢看书,我也想学更多技能,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我是不是就要这样放弃?可是继续下去真的好难,我要怎么样做,要努力多久才能达到那样的阅读水平,写出一篇让老师评价优秀的书评?就这样挫败,焦虑,渴望,不安,反反复复在心里缠绕,双手抱肩满房间溜达看到卧室里书架上摆满的这几个月断断续续买的老师推荐的很多书,这一本《做事的常识》就那么被我取下来,因为这是老师给接替她岗位的新人推荐的书,我想那么焦躁不如看看书吧。然后,一口气一个多小时看完了书,差点错过了接孩子的时间,走在路上,我脚步轻快,心情愉悦,如同一个丛林里迷路的人几经煎熬,终于找到出路。 《做事的常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从1.想的太多难以开始;2.困扰太多难以坚持;3.遇到挫折不愿重复三个方向深层分析了人们常常不能达成目标的原因;第二个大部分则提出了便于达成目标的三个步骤:开始——坚持——-重复,并且每一部分都以12个小内容从自己多年的工作,做事的实际经验和经历出发详细解读了每一主题步骤,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的发现自己曾遇到的,目前在经历问题,同时提出最实际合理的整改建议,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更好成长,说它是我的人生之书有点夸张,但是它至少解决了我现在的焦虑和难题,不再止步不前,继续开始尝试和练习。 《做事的常识》这本书的作者小仓广先生先后在人力资源情报公司和人事咨询顾问公司任职,后来自主创业,以开发主管领导力并且提供企业独特的咨询顾问服务为主业,并且作者利用业余时间著有多本著作,在我看来本书作者小仓广先生是一名让人佩服不已的资深“斜杠创业家”。 看了这本《做事的常识》,我想起老师曾经反复提起的两句话:一、很多人在说我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我想要过那样的生活,其实只是在说我什么都不想做就想拥有;二、我们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不是我一直在给自己摆出一个貌似努力的样子,然后期望有了这个样子,就能有如神来之笔写出好文章?我羡慕别人读书写字,既学习了知识充实了自己,又写出了好文章有了收入,一举两得嘛,可是,我有和他们一样坚持过几年吗?我有和他们一样反复写作,反复修改,反复对照和模仿别人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吗?不是为了摆个架子感动自己,而是真的想学,想提高自己。可是这世上貌似自嗨的人多过真心想努力的人,所以才有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这一说法吧。剖析完了自己就想来说一说,这一本《做事的常识》里,是怎么具体去达成自己的目标的。 开始 我们很多人都有许多想做的事,想实现的目标,但是常常我们在开始就把困难想的太多,导致自己害怕,不敢开始行动,久而久之就放弃了。作者在开始这个部分主要从1.细分计划;2.重要工作提前策划准备;3.学会自我激励管理情绪;4.管理时间这四个方向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开始做一件事时的许多经验,作者介绍的这些内容,也是我在工作中深有感触,并且也有深刻的教训的部分:前段时间上级对我们单位第一阶段验收结束,提出很多需要整改的部分,我想着应该和之前做的差不多,前几天也特别累,干脆喘口气再做,三天后我开始做,整理档案才发现这次整改要求和之前改变了百分之七十,几乎等于重做,即使马不停蹄也需要至少一周,而在这时有通知说上级四天后要来复查整改情况,然后很不巧,三岁多的女儿初上托儿所,感染流感发烧要挂水,孩子爸更忙,当时真的快崩溃了,特别后悔,我这部分工作很重要,是单位的门面,如果复查出现问题,影响的是一个单位一百多人的实际利益。而我如果在最初几天先熟悉流程和提前策划,分解下需要做的工作,心里有数,按计划每天做一点也不至于这个时候左右为难焦头烂额,而现在我只能白天陪孩子打针,下午抱着孩子理顺工作思路,晚上孩子睡了,我加班工作,整整四天,最后感觉自己快虚脱了,总算马马虎虎赶上进度,然而,赶工的结果肯定不如精心准备,上级反馈不好,领导也责备,我自己也愧疚难过,因为一时偷懒和思虑不周,既没有照顾好孩子,也没做好工作,还把自己整得憔悴不堪。所以在孩子好多了以后,我认真的分析考虑我的工作流程,拆解细分了我的工作量,每天固定完成一定任务量,每晚睡觉前我会想想第二天的工作内容,把思路整理在笔记本上其实不那么正规,就是简单的打个草图,便于第二天开展工作,当然孩子生病初愈会闹,我因为领导的脸色也会难过,但是我告诉自己这是生活常态,工作上次没做好,这次努力就好了,孩子不舒服闹一闹,我哄哄就好,我一定要尽到自己为人母,为人职工的责任,努力做好当下,给自己争口气,就这样,努力了十几天,圆满的完成工作,上级评比分全县中上,也算不错。那一刻我觉得,我学到了! 坚持 在这一部分,让我看了之后频频点头的有这么几个方面,1.把你想实现的目标转化成你的习惯;2.高效利用黄金时间作重要的事;3.远离让你分心的事或物;4.不要心急,持续有进度就好;5.让身边的人成为你的纠察队;6.对自己赏罚分明;这简直都是我在减肥和学习中都能完全用上的法宝,说起减肥,我产后三年无数次减肥,无数次失败,之前还是身高165,体重67公斤的壮妈妈,每次减肥要么是激进的改变饮食,要么是激进的开始运动,但每次都坚持不了多久,后来有一个一直很瘦的朋友给我说,你干嘛那么辛苦,不运动,不挨饿也可以瘦啊,你看我一直在家做饭,少油盐,多蔬菜,吃粗粮,肉也吃,周末也会出去吃大餐,也没见我多胖啊,我才明白过来,能陪伴我们一辈子的不是苛刻激进的手段而是良好的习惯,所以我开始慢慢的早晨牛奶鸡蛋麦片,中午自己炒菜加煮玉米,下午饿了泡个免煮银耳,晚上回家要么炒个素菜,要么泡个麦片,想吃的零食也就吃几口,周末带着孩子出去吃自己想吃的但是不吃撑,家里买很多水果,馋了就吃点,好像真的没觉得痛苦,这段时间除了孩子生病那周,我基本上就这么吃,瘦了八斤,哈哈,特有成就感。而且我开始健康饮食的时候给周围朋友都说了,以后除了周末,别叫我出去吃饭,他们也很配合,甚至也有和我一起开始健康饮食的,我们互相监督们互相打气,越来越觉得这样吃饭很舒服。每瘦下来五斤我们就约定送自己一件衣服,嘿嘿,我们很期待第二件新衣服的到来。 开始习惯读书写字以后我就意识到,早晨的时间宝贵又高效,早晨人记忆力理解力最好,没有干扰,能够全身心的做重要的事。所以早晨6:30-8:30,我会手机静音之后开始阅读,记笔记,写作,只要情绪稳定,也很高效。并且我现在的学习状态,也不像以前那样逼自己非要三天看完一本书,人真的很难用意志力长期坚持什么事,一有压力放弃的想法就会悄然出现,所以现在看书,泛读两遍之后,每天精读两章,读完总结一下,白纸上画个导图,不需要很精致,只要能概括看完的重点,捋顺思路,为写书评做准备,而且只在早晨做这个。两章不算多,这样能轻松的完成,第二天就会很自觉地继续,每天都会有收获,反而是太心急的话,更容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9:30-12:30这段时间为次重要时间,我会把列在本子上必须要今天上报的工作完成,下午再对付零碎的工作,因为基本上12:30之后我就开始觉得久坐着腰不舒服,眼睛也干涩,肚子也开始饿,精力就不集中。其实这段时间,也会有干扰,很多工作安排都是在微信群,只要我登录电脑微信就会不由自主的频频查看消息,但是只要一这样,我的工作思路就会被打断,每次都需要时间调整思路重新开始,所以现在工作时间,我绝不登陆电脑微信和QQ,其实也就两三个小时,如果真的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也会有人打电话的,所以尽量在重要的时间把干扰你进度的东西先抛开。 重复 经常会听很多人说,当你坚持做一件事达到一万小时,你就会成为这一行的专家,说起来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并且大家对这个坚持一万小时很有误解。 这一万个小时里你会遇到失败,打击,会心灰意冷,会怀疑自己,也许不到一万小时你就会放弃,而且这个一万小时,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每一次努力后,要回头看看自己的不足,甚至失败以后,收起情绪,咽下泪水努力站起来,看看自己为什么失败,看看和成功的人的差距,一步步的走下去,也有可能一万小时里你坚持的狼狈不堪,又或者一万小时后你距离专家的水平还有差距,可是只要坚持了,你肯定会有收获,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这就是作者在这部分强调的内容:1.即使失败多次,不放弃就不算输;2.不因相同的理由失败第二次,就是进步;3.做不到100分也要为自己喝彩;4.只要跑到终点,再狼狈都帅;5.别犹豫,做就对了! 前两天听作家赵星老师的课,她提到自己这十年,都是在下班后刻意练习写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这个刻意练习,也不是自己闷头写就可以,而是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大量阅读,打好基础之后再不断地写,不断比较,不断改进,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否定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未来还会有更多刺激,刺激之后我还得拿起自己的稿子,继续改,继续写,即使现在写的不那么好,只要我能重复这个反思,修改的过程,会有一天,应该可以写到优秀的程度。 无论是准备开始减肥还是学习一种新的技能,还是面对新的业务,或者重要复杂的工作,都要学会聪明的开始,巧妙的坚持,柔韧的重复,但是在自以为是的开始之前,最好,还是能够借鉴下前辈的经验,认真的看一看别人的经历,也不要只是套用,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的,才能事半功倍,一本三十多块的书能回报给你超值百倍的经验,所以,这一本《做事的常识》你值得拥有。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九)

我曾经很宅,宅到只要有吃喝有网我可以一个多月不出家门。工作之后,办公室有一个同事,和我完全相反。她是那种没有办法一整天都待在家里的人,早上去逛菜场,下午逛逛花市,晚上流连夜市散散步,平日下班后也总有去处,每天活力满满。

因为工作原因,有一段时间,我和她来往比较密切。我有时候就会想,为什么我们俩会是这样两种极端呢?我很羡慕她的状态,开始忍不住模仿她的生活方式,但很快就发现我做不到。

我明明计划着我6点去晨跑顺便吃早饭,但我六点就醒了,七点四十才出门。慌里慌张赶去公司,在楼下买早饭的时候,一直盯着时间,觉得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卡着点打完卡之后长舒一口气,光是准时准点的完成一件事,就好像耗光了我的力气。

我一个多小时在做什么呢?其实这个时间段内,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在焦虑。我想着,如果晨跑那么久一定会出一身汗,回来还要洗澡,甚至洗头发吹头发。而且路边晨跑路过的那间早餐店的早餐并不是我最爱吃的。我觉得很有可能因为晨跑和洗漱时间而迟到,但是又觉得我前一天制定了计划要晨跑的,不去好像又不好。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却始终没有走出一步。

我开始自我怀疑,只是开始而已,对我而言已经这么艰难了吗?我大概这辈子都不会成为我所钦佩的那种走路带风的人了吧。我开始想究竟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我看到《做事的常识》这本书,从中受到了启发。

《做事的常识》这本书的作者小仓广,曾经也备受拖延症的困扰,他花了五年的时间,不断的检讨修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终于摆脱了困扰,成为高效率工作者。

小仓广认为,人要把一件事做好,最重要的是获得对方的信任以及自身的信心。而这其实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把事情做完。而在完成一件事最容易半途而废的三个阶段就是“开始”、“坚持”、“重复”。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万事开头难",可能我们真的被这句话吓到,或者说,我们是以此为借口,迟迟不敢开始,白白浪费时间和机遇。就像我把早上跑步想的过于麻烦,而浪费一个小时在犹豫上。其实只要换上跑鞋出去,热了自然会早些回家,也不存在可能迟到的事。

我们很难坚持一件事,主要是我们受到的诱因太多,比如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的网络信息,它总是吸引我们点开浏览,不知不觉中占据我们的时间。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才能完成。

而事情也不总是新鲜有趣,就算打游戏也需要一遍又一遍才能掌握玩法,所以不能抗拒重复这件事,它是很多更大乐趣的基础。

道理显然我们都知道,但是怎么落实到我们自身的行为中呢?《做事的常识》给了我们具体的方法。

1,大目标,小计划更容易成功

我们都知道要有成长性思维,目光要放的长远,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但是其实列一个个容易达成的小计划更有利于我们的进步。

比如说减肥这事,目标是减20斤,但是我不可能立刻完成,如果我只盯着20斤的话,很容易就生出挫败感,很难完成我的既定目标。

所以我必须要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落地实施的小计划,早餐吃的营养、午餐吃的均衡、晚餐吃的少一点、晚餐后走出家门运动,这样一件件小事使我更踏实更安心,因为我明白这是我现在就可以完成的。

再大的目标都是从小事着手的,列好小计划一定会事半功倍!

2,做好时间规划

我们有很多事需要找在网上在素材,在找素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被其它信息所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耗了很长时间,其实这是没有没有时间观念的表现。

我们总是觉得这种事能花多少时间,但是想一想电视一打开,哪怕没有播出你想看的内容,你仍然不会轻易关闭。这种我们觉得花不了多长时间随时可以结束的事情反而会占据我们太多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找素材的时间按照它的程度分配一定的时间,到了时间后之后我们就知道,时间花的差不多了,它就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所以做好时间的规划更有利于自我管理。

3,事前要准备,事后要复盘

在日剧《我要准时下班》里,女主每天能够按时下班就离不了事前做计划,这一方法。

事前准备,包括办公桌的准备和事情本身需要预约确认、计划部分。凌乱的书桌会令我们心情烦躁,工作时找东西花费更多的时间。确认预约可以增进双方的交流,给对方留下认真负责的印象,也能更好的把控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做好计划是我们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个全局的了解,心里有数,做事不慌张。

事后复盘,可以了解自己的计划和效果差距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自己哪方面不足,可以做哪方面的改进。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促进我们成长。

1,给事件分级

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很多,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达到希望的处理效果呢?--给事情分级,黄金时间做不急却重要的事。

事情分四级:重要且紧急的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不重要却紧急的事、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紧急的事情先做,不做的话会给我们生出更多的麻烦来,然后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最后是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

重要不紧急的事要在黄金时间做,虽然他不紧急但是它会对我们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如果一直不做的话,它就会变成紧急且重要的事,紧急的事情堆在一起的话会让我们的工作很慌乱。黄金时间效率最高,最适合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有空的时候或者休息之前做就行,避免浪费时间。

2,正确面对工作中的“破窗效应”

我们都明白“破窗效应”,它不仅是由建筑破损而引起社会变化的现象,也存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当我们的工作每天顺利的进行,突然间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滞,我们又想着重新开始,又想着追赶进度,很可能重新陷入不敢开始的焦虑中,摧毁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自信。

每天都有进度,让好的状态延续,其实就是预防工作中的“破窗效应”。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不要让任务太满太重,那样就很容易让人放弃,持续有度地先把重要的部分搞定,更有利于我们维持好的状态。

3,对自己赏罚分明

奖赏永远是最有效的驱动力。当我们完成一件事之后,可以满足自己一个小愿望也可以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我们做事更有动力,当我们完成一件事之后,收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强烈。

同样,当我们没有完成既定计划时,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小惩罚,来警示自己。

很多人害怕重复的原因是害怕再重新开始,怕自己会半途而废,但不怕重复的关键在于明确“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一件事哪怕中间失败过,停滞过,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能把事情完成。完成是A,完美是A+,没有A,A+就失去了意义。老板更多看中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不要过于纠结是否完美,先把事做成再说。

当我自己努力走出之前的状态,才真正明白日子是自己的,不要拿拖延症来搪塞,我们是独立自主的人,只有自己按照正确的方法迈出第一步,以后才会有可能变好。

《做事的常识》细致地分析原因,所举的例子也都是我们日常的点滴小事,它并不难,但需要自己下定决心才能开始。别有那么多顾虑,踏踏实实做好每件小事,才能拥抱人生!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立下各种flag。比如,一个月瘦10斤、一年阅读20本书、每年跑步20公里。刚开始的自己就像打了鸡血一般,积极主动,奋发向上,但是过几天怕是连自己制定的目标是什么都会忘记。

如果你正有这样的困扰,不妨阅读这本《做事的常识》来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小仓广,或许你对他有几分陌生。他也曾像无头苍蝇一般,总是瞎忙,但是工作状况越来越糟。他花了5年的时间检讨并修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整理了让事情做出好结果的方法,最终完成了一些根本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四年内写完了20本以上的书,并出版发行。

三年内每天在电子报上发表文章,目前读者已突破50000人。

一年内成功减掉23公斤。

养成每天晨跑的习惯,并第一次挑战马拉松比赛,跑完全程。

看到这些,你是不是马上就想知道,小仓广先生是怎么做到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开始——坚持——重复这六个字。这简单的道理其实我们都懂,但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因为道理有了,还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制定的目标会失败呢?

1.半途而废。小时候读过一篇心灵鸡汤,内容忘记了,但是鸡汤的灵魂就是“坚持就是胜利”。道理都懂,但是坚持真的好难啊。看到糟糕的天气,立马放弃自己本来制定的晨跑计划,还把晨跑计划的破灭原因归结于自然。其实坚持完成目标,不仅能找回自信,还会赢得朋友的信任。半途而废会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靠谱的人。

2.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不敢开始。成功路上许多拦路虎都是自己假想出来的。此时的压力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恐惧往往来自我们的无知。但其实一旦开始完成,一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遇到干扰就分心。身边的诱惑实在太多了。前有手机,后有突发状况。突然跳出来的新闻页面和微博推送总会让我们忘记打开手机的初衷。而一些突发状况就更难以避免,比如你好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结果停电了。才想到是因为自己没交电费。当你解决突发情况的时候,做正事的时间也悄悄溜走了。

4.不愿意重复。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天都锻炼,但是一旦脑海中滋生出偷懒的想法,没有锻炼,后面这种不愿意重复的想法会越来越多,最后计划失败。

如果你的计划一次次因为这些原因而泡汤,不如开始养成这三个好习惯。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其实如果自己不开始做,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后期的压力和焦虑会渐渐放大。最好的方法,那就是立刻开始吧!下面有一些小方法。

1.大目标,小计划,更容易成功。我们可以使用“工作分解清单”将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还要加上开始时间、截止日期和完成时间等,来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

工作清单

2.动手之前,先画出“工作概念图”。都说要三思而后行,但是应该如何做到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工作概念图了,形成完成目标的策划,在脑中想一下完成目标的准备、存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法,之后再利用软件做成图表,找到最适合的方案。

3.从小事做起。我曾经制定的目标是每天锻炼30分钟,一想到锻炼30分钟大汗淋漓,要洗衣服,锻炼时间还那么长,我就感到害怕,最终也放弃了计划。后来找到解决方法就是跟自己说,我每天只换上衣服走一走,但一想自己衣服都换了就运动一下吧!如果你制定了每天就阅读1个小时计划,又发现自己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来完成,不如告诉自己,我就打开书看一页。将小事完成,慢慢的大事也会完成。

4.事前有准备。零碎时间很容易被忽略,往往我们会选择刷手机来消遣这些零碎时间。其实当你做好准备,这些时间也可以被用上。比如在零碎时间整理桌面,带本书坐公交,想看书的时候就可以在公交车上阅读起来。

5.设计自己的开工仪式。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总爱对自己说,我把这集电视剧看完就去学习,或者是我再玩局游戏就开始完成工作。但是这些诱惑力太大了,一旦尝试很难停下来。此时不妨,为自己设计一个独特的开工仪式。比如换件衣服,化了妆,宣告自己结束分心状态进入工作状态。

6.同时做好两件事。将自己现在的习惯写下来,然后看看哪些是可以一起完成的呢?比如可以一边锻炼,一边学习英语。如果你爱看剧,不如一边看电视剧,一边锻炼啊。这样当你一想看电视剧,就想到自己还要锻炼。娱乐与身体两不误。

7.正面思考,原来这么有趣。之前总觉得锻炼很苦很累,一想到锻炼就害怕。但是转念一想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让自己变美。有信心满满换衣服锻炼去了。负面想法就像是毒瘤,一不留神就会侵入整个身体。

1.做好时间规划。突发状况毁掉过你的计划吗?如果有这样的情况,说明没有做好时间规划。经常选择了熬夜通宵来应付眼前的工作。想知道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使用甘特图来画出工作进度,适时调整。

甘特图

2.黄金时间先做不急却重要的事情。黄金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是精神状态最饱满的时候。不急却重要的工作急迫性较低,可以慢慢思考,但需要投入很多心力。黄金时间不要做杂事。那紧急的事情怎么办?都已经紧急了,你肯定会找时间完成的。

3.让身边的人成为你的纠察队和自我督促。惰性每个人都存在。你可以把自己的目标公布出来,让身边的朋友来监督你。朋友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计划完成情况,自己是再清楚不过的。可以设置一些奖惩机制,让自己张弛有度,继续完成计划。

1.珍惜每一次重来的机会。“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意思是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但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每次重复都不断改进。

2.建立”断、舍、离” 清单。事情太多了,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要舍弃一些坏习惯。将空出来的世界,做一些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3.备好补救计划,跟上进度。总有一些意外会打扰自己的计划,我们需要调整计划,牺牲一些不重要事情来跟上进度。

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能告别拖拉、懒惰的自己,一件件完成制定的大目标!养成开始、坚持和重复这三个好习惯。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十一)

九年前还在求学的时候,我和室友一同决定考研。

我们的本科院校都不是名校,当我告诉她我想考北师大政治学院的时候,她第一反应就是:别闹了,那是我们普通学校的学生能考的上的吗。

我当时虽然有当头一棒的感觉,但我并没有太过理会她的观点。

我找到当年差一点考上北师大的师姐求教。她当时是英语成绩没过国家线,但专业成绩却是第一名。我从事师姐这里学习到了如何在备考的大半年内将专业课拿到第一名的一些经验;然后暑期报了个考研英语班,不想再英语上重蹈师姐覆辙;我本身是政治专业,所以公共政治成绩也是很有把握。

就这样,我分析了自身条件,将三门课程做到心中有数,找到相对全的考试信息,接下来就一个字:学。坚持,不放弃,专业课重复学习了好多遍。

第二年四月份,我以全国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北师大政治学院研究生专业录取。

这件事对我后来影响很深,因为我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你的决心加上科学的方法,是可以实现你想要的目标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阶段性的挫折和失败,但那是修正你成功之路的一个小的插曲。只要方向正确,方法不错,那就可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但现在,我们很多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出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很多时候是因为不再相信这些做事的常识,不再相信诸如坚持、不放弃、失败是成功之母、重复几次就好了这样的看起来像是“正确的废话”。

不相信就罢了,还总喜欢将别人的成功归咎于机遇好、天赋好、运气好之类的说辞。

有句话叫,命运是强者的谦辞,弱者的借口。

但是很遗憾,不按常识做事的人,似乎幸运之女神也不怎么喜欢青睐于他。

偶然看到这本《做事的常识—— 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 》,一口气读了下来。发现里面所讲的东西,确实非常普遍易懂,然而很多人并不能照做。一些人不照做是因为动力不够,渴望不足,毅力欠缺,还有一些人不去照做,是因为觉得:嗨,这不又是励志鸡汤吗,没什么用。

鸡汤,在现在看来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妖魔化的词语。 做到了就是励志,做不到就成了鸡汤,好多人也因此,作为自己不去行动的借口。

《做事的常识》这本书 ,从心态上和行动上两个角度为我们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小技巧,帮助我们养成开始、坚持和重复这三个关键习惯,让我们炼就做事的手感,不断达成目标,把事情做出成绩。

作者小仓广,1965年出生。青山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进入日本最大人力资源情报公司Recruit公司服务。他从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到四年内写完20本以上的书;2003年担任组织人事咨询顾问公司Faithholdings及Faith总研董事长,现为小仓广事务所董事长。

小仓广的做事技巧和做事常识,被他提炼成了这本书,其精华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那就是开始、坚持、重复。

我们有句老话,叫“万事开头难”。很多事情,一旦开始了,做起来就会比较顺手。

但大部分人在还没开始一件事情之前,就被想象出来的复杂性而吓倒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要去习得一项新的技能,我们总是有很多拖延的借口,最常见的一种借口就是:我还没准备好,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吧。

殊不知,你当下不去开始,就永远都不会准备好。

就拿写作这件事来说,你不去开始,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笔下的文字长什么样子,也就永远得不到有效的反馈,更不用说技能得到精进了。

那如何开始呢?

有一个词,叫做“烂开始”。

心理学家巴比诺曾经说过一段话:“我想成为音乐家,就必须先演奏很多首难听的曲子;我想成为网球大师,就必须先输掉很多比赛;我想成为以建造节能极简主义建筑闻名的大师,就必须先设计一些效率低下、复杂笨重的建筑。”

别再自己吓自己,无论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尽管开始就好了。在工作当中,我有时候会感觉处理的事务特别多,心里非常焦虑,觉得做这个也不是,做那个也不是。后来一位同事大姐跟我说:什么事情最让你焦虑,你就去解决这个事情就好了。

于是我听了她的话,将手头上最令我焦虑的这个事情做完,觉得一下子神清气爽了很多,其他的事情也变得清晰条理起来。

因此,纠结没用,害怕没用,焦虑也没用,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做起来,立即开始。

就像小仓广在书中说的那样,“开始工作就像拉滚轮一样,一开始可能有点吃力,但只要知道诀窍,后面的事就顺手了。”

最关键的是,一件事情如果不开始,即使我们怎么都,压力都不会自己消失,而且拖延逃避,只会让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把问题拖得越来越复杂,还不如停止无效的思考,关掉那些想太多的开关,直接着手去做。

坚持这两个字读起来就像喝水那么简单,然而真正做起来,似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做事的常识》中,小仓广没有大肆向我们灌输坚持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既简单又实用的小技巧,让我们在习惯的树立中,慢慢地具备了坚持的品质。

1、每天脚踏实地,做好一件一件小事。

老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的这句话是说,天下困难的事情,也是由简单一步一步做成的。而天下的大事,也是从细微之处一点一点开始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日本有个非常有名的职业棒球选手,叫铃木一郎,他曾经创下过多次世界安打记录。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完成梦想,就是要累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球场上,如果因为着急求胜,一心只想打出全垒打,投机心态过多,肯定是不能够取胜的。

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事情不必贪图成就,也不用特意追求困难。因为困难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伟大的事情,而伟大的事情,也多是由简单细小的事情慢慢积累而成的。

所以,无论是职场还是球场,工作还是生活,只有脚踏实地,一件一件地来处理问题,才是成功的有效途径。

2、拿黄金时间做不急做重要的事情。

熟悉时间管理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我们不能再有效的时间去处理完重要的事情,那么一件事情想坚持做好,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小仓广在书中也提到了,要运用一天当中的黄金时间(自己精神比较好、可以有大段的整块的时间)来处理一些不急但却很重要的事情。

这类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可以慢慢来思考,但需要投入很多的心力。例如:

总之,要让你的黄金时间发挥最大的效能。

3、想坚持,也要断、舍、离

我们不能企图每一件事情都能够坚持到底,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断舍离。

小仓广自己列举了生活和工作中的断舍离清单,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比如,在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闲聊和沟通,一些快餐类的电视节目,一些吐槽类的朋友聚餐;在工作中,一些不必要参加的会议,黄金时间段的一些客户拜访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毫不犹豫地做到断、舍、离的。

我们只需要将有限的时间,去投入到重点的事项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更能够妥善地处理时间,而且空出来的时间,也可以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上周观看了一则TED的演讲,叫《提升自信的技巧》。在演讲当中, 提到了一个提升技巧的办法,就是“重复”。重复你所掌握的技巧,让这个技能达到无比娴熟的地步,那你对这个技能的掌握,就可以非常自信。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曾经先后12次向出版社投稿,直到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她的书。

我们大部分人,却没有这种毅力和决心。

我们一般在试过一次的失败之后,就选择放弃,不想再重复了。特别是在发现困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放弃了,这样谈何成功呢。

有句法国名言说:“比起从不失败,那些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人更值得尊敬。”

贝克汉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足球巨星了。我们都知道他在球场上的 粒任意球,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提高任意球的成功率,自己在幕后练习过几万次的任意球踢法。

他在采访的时候说,每当我踢球的时候,我在练习当中所犯过的错误都会一一浮现。

乔丹也是如此:

可以说,无数次的重复,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来。成就了他们的一生。

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后,依然还有许多人选择不信,或者相信了却不去实践。

读完《做事的常识》,再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处境吧。很多时候,我们想把事情做好,但我们面临的境况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有时候是无从下手,有时候是不断失败,但其实,想做好事情真的不难。放弃完美主义吧,没有谁一开始就将事情做到极致的,开始了就不要再放弃了,不然你的成本更大,失败了又能怎样,那只不过是在你通往完美路上的一次修正而已。

这些常识很简单,希望你我都相信。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十二)

人类总有一个通病,对他人达到的成就心怀羡慕,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一再拖延。职场中的人们披荆斩棘,升职加薪的窍门其实就是高效而准确,如果在别人手忙脚乱的时候,你能既条理又全面地一一完成自己手里的工作,那领导不青睐你又青睐谁呢?

我在《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这本书里认识到了为什么爱拖延事情以及半途而废的原因,同时书里也为我们介绍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你常常因为忙碌的工作无所适从,并且不知道怎样解决这样的困境,或许你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点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小仓广是日本人力资源和领导力方面的专家,曾先后就职于知名人力资源公司Recruit、SourceNext及 Faith,现为小仓广事务所董事长。已出版《33岁开始要遵守的规则》、《给领导者的七个阶段49个绝招》等30余部著作。在《做事的常识》这本书里,他介绍了把事情做出成绩的三个关键的习惯,这些习惯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真正养成并践行的人少之又少。这次他从自身实践出发,从心态和行动上为我们出了切实可行的小技巧,告诉我们,其实把事情做好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们为什么迟迟不开始工作?

职场中有一个“黑色星期一”的说法,指的是职工每到星期一的早晨总会感到疲倦不适,工作效率下降。其实这样的状态不光是星期一才会面临的,我相信很多人只要一想起工作就提不起劲,事先预想超乎寻常的困难,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开始工作,好不容易开始动手,又经不起玩乐的念头,刷一刷网页,浏览一下新闻,时间就过去了,有时还得应付突如其来的杂事。等到某一项工作的截止时间临近,又开始手忙脚乱地东拼西凑,上交的答卷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被打回重做,心生气馁。最后的结果是时间匆匆流逝,自己手里的进度停滞不前,每天又有新的工作安排,任务不断堆积,为了完成任务挤占更多的个人时间,又没有达到好的工作结果,工作和生活都没有平衡好。

小仓广对无法做出好成绩的原因进行了拆解,提出了做事的常识其实就是“开始——坚持——重复”的过程,从行动和心态两方面为我们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

做事的常识

说做就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人们在开始尝试一件从未接触过的事情时,总会预设无比困难,这份困难有时候并不来自于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人们对未知本能的恐惧和对完成工作遥遥无期的恐慌。对此书里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压力来自于想太多,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份恐惧,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这件事情上,反而会更有动力。

我在看《肖申克的救赎》时,一直在想,要是锤子在之前就被发现了;监狱长去触摸海报,发现后面是一条通道,或者是逃走那天没有雷鸣,无法掩盖砸下水道的声响,那就失败了。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我们做事之前被不好的想法束缚住,才会一直拖延。《做事的常识》告诉我们,压力都是自己想出来的,立刻开始,就能步上正轨。

第二,将大目标分解为每个阶段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就像砌墙一样,把每天要砌的砖都砌好,自然就能在截止日期之前完工。

当然工作并不总是简单的堆砌过程。有些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查询资料了解背景,在做需要创意的工作时,我们要用扩散和集中两种思考模式交错运作,运用头脑风暴开拓思维,重视细节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并为之制定合理完备的工作计划。在着手工作之前做好相关准备,正式开始的时候就不会有手足无措之感。对每一天的工作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对工作进度茫然困惑。

为了让每天的工作进度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学做甘特图,这对从事系统开发,以及制造业的技术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在甘特图上,横排写上日期,纵列记载工作项目,并用拉长的箭头表示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我们只要先从横排中找到指定的日期,再从纵列找出该日的工作项目,就能清楚了解自己今天必须完成哪些事,或是知道其他工作的截止日期。

暂时落下进度也不要紧张,继续按部就班按自己之前的计划进行,只要保证自己每天都有进度就可以,落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把其他事情都处理完毕后再补上。

分心的事情太多了,怎么办?

工作如此烦闷,怎么能不调剂一下呢,刷个网页吧。警惕!你正在被时间杀手锁定!我们对这样的事太不陌生了,本来只是想休息十分钟,结果一刷网络,几个小时都过去了,等惊觉时间过去的时候,下一个工作安排已经到来,更糟糕的是,亲朋好友这时候打进来一个电话,提醒你上周已经预约好的聚会不要缺席,谁知道仅仅是偷懒刷了会儿网页,就让自己陷入分身乏术的状态里呢?真希望自己是孙悟空,能变出很多分身一起完成任务啊。

孙悟空是肯定不可能出现了,别急,我们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那就是时间管理。小仓广在《做事的常识》中提倡规划时间,养成好习惯。人的工作时间可以分为黄金时间和零散时间,将黄金时间用于那些不急但重要的工作,例行工作和杂事等零散的时间在做。至于那个时间段是你的黄金时间,这就要视你的工作性质和状态来定。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效地完成复杂工作,又不至于落下一些虽然不复杂但是也必不可少的项目。一旦开始投入工作,就必须要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在埋头工作一段时间过后,短暂的休息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活力,很多人在这种时候选择上网放松一下,但事实证明,能够完全控制自己上网时间的人少之又少。既然不能做网络的主人,那就干脆远离上网,拔掉网线,远离诱惑。工作中需要寻找不上瘾的纾压方式,既不能够太刺激,使自己得不到放松,也不能因为太容易陷入,而使自己不自觉地沉迷。

这次我失败了,但是我要从头再来

有句法国名言说:“比起从不失败的人,那些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人更值得尊敬。”有哪一件挑战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莎士比亚说:“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也许当你为失败而唉声叹气时,那些成功的人早就默默地封存档案,继续投入到下一次尝试当中,那些未完成的计划被他们收到脑袋的暂存数据库里,当某一天突然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时,就会再次启动。成功的人只是比那些经历一次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多了些不怕失败的勇气和反复尝试的决心而已。

比起坐在地下为失败而哀号,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使下一次尝试时不再犯相同的错误,离成功反而更进一步。就算这条路依然不通罗马又有什么关系,当我把所有错误的路都走过一遍,最后剩下的那条路一定是通往罗马的。飞机也不是以一条直线航道就飞向终点的啊。

在《做事的常识》这本书中,作者小仓广,用了很多自己的经验举例论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三个重点,那就是:无论怎样,开始做就对了了;既然开始就坚持到底;失败了就重来一遍,直到成功为止。既轻松易懂,又让我们感同身受。如今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上,我们遇到的状况和情形千变万化,但是只要有勇气改变,培养做事的好习惯,掌握做事的常识,就能提高工作效率,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十三)

前一阵家庭聚餐,与即将毕业的小表弟闲聊,他抱怨说道主管实在是难伺候,怕是实习期都不容易呆过去。仔细聊了下,发现主要的问题还是思维方式没有从按部就班的上学转变成自主安排时间的进行工作,经常是赶在期限之前才能勉强完成工作,导致工作很累工作质量还不高,主管不满意,经常给脸色看。

“我大概是不适合做这行,姐你说我要不要换个工作。”小表弟问道。

其实我觉得,倒不是适不适合这份工作的问题,而是他压根没掌握适合的工作方法,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才会显得矛盾重重。我给他推荐了《做事的常识》一书,让他好好看看进行工作方法的学习。

《做事的常识》一书,是我在工作几年之后才看到的,遇到时相见恨晚,油然而生一种“恨不相逢毕业时”的感觉。在这本薄薄的书中,作者小仓广指出,要做好事情,就要做好这三步:及时开始、坚持到底、持续重复。

小仓广,曾就职于日本知名人力资源公司Recruit、SourceNext及 Faith,现为小仓广事务所董事长,是日本知名的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顾问。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他将自身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就像一个长者将他多年的工作心得无私的传授给你,让人顿觉受益匪浅。

在《做事的常识》一书中,小仓广首先剖析了为什么有些人做事能够复制成功,而有些人做事屡屡失败重蹈覆辙的原因,他说道:

纵观全书,小仓广都是从这开始-坚持-重复三个角度对如何做事进行阐述,道理很朴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接下来我也将从这三个角度来重点介绍书中的内容。

一、及时开始,走上成功之路

我们对于很多想做的事情,经常会抱着一种拖延的心理,想着“今天很累了,明天再开始吧”,“现在还早,等我做好准备再开始吧”,等等,明日复明日,拖了一天又一天,很多事情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想想那些年我们定过的计划,想要看的书,想要学的技能,有多少都因为拖延,而成为遗憾。

博多•舍费尔在《小狗钱钱》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72小时定律,即你想要做什么,要在72小时内着手做,否则你永远也不会做这件事了。

所以,想做什么,及时开始,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没有开始的行动,再绝妙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曾经接到过一个工作任务,将三年内所有的纸质审批文档用扫描仪进行电子化归档。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内心是及其抗拒的,在我看来,这个任务工作量大,又琐碎,也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纯粹是浪费时间罢了。领导让我一个月内扫描归档完毕,我拖延着不想开始,想着明天再说吧。

拖着拖着,一转眼就过去半个月了,我看着一柜子的档案夹,只能下定决心开始做。当我真的开始进行扫描工作,发现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可怕,我原本以为半年也做不完的事情,其实一个星期就扫描归档完毕了。

小仓广在书中介绍了不少如何及时开始的小技巧,总结说来有:

1、对大目标进行分解,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计划

对于过于宏大抽象的目标,可以制作工作分解清单,对大目标进行分解,安排每周、每日的小计划,如每天吃饭前先喝汤,再吃青菜,最后才吃主食;如不坐电梯,爬楼梯到上班的单位;等等。这样简单的小计划,执行起来容易,每天可以列出当天的to do list,进行打卡无脑执行。

太大的目标,容易让人心生疲惫产生退缩心理,而这样细化后的小目标,则容易让人兴奋,每从清单上将完成项划掉,容易让人产生满足感,增强自我信心。

2、动手前,先画出“工作概念图”

所谓的“工作概念图”,指的是在开始较为复杂的工作前,事先做功课,对即将进行的工作进行思考和规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预演,这样能够加深对工作的认知与了解,在工作正式开始执行时能够完成的更加顺利。小仓广提议,工作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在工作的前一天晚上进行,拿出纸笔将脑中的纷杂的想法进行绘制和梳理。

曾有人提出过“暗时间”的概念,即大脑进行思维的时间,睡眠时间就是属于暗时间。在睡前绘制工作概念图,在睡眠时,大脑的潜意识依然在进行思考工作。经过一晚的时间,将想法更好的沉淀,第二天在进行正式工作时,再对各种想法假设进行验证。

据说凯库勒当年在研究苯时,对苯的结构百思不得其解,有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到旋转的碳原子长链,突然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他猛地惊醒,对梦中苯环结构进行验证。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当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3、正确规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在书中,小仓广举了自身的一个例子作为规划时间的反面教材:有次他打算利用周天准备下周需要的报告,因为时间充裕,他先进行了娱乐活动,结果导致作报告的时间不足,无法按时完成,而翻看日程本之后发现隔天有更多的紧急事件需要处理,导致只能加班熬夜匆忙完成工作,无法保证质量,还牺牲了休息时间。

由此他指出,规划时间要按照星期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做到对时间的整体把控,他会在每周一上午花费大约半个小时来进行本周的工作计划,先把已经敲定时间的工作安排好,再写上休息、聚餐、交通时间等生活规划,将这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计划表上的空闲时间,才是自己真正能够把控的时间,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不浪费任何时间。

二、坚持,脚踏实地的走到终点

在完成工作时,坚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怎么做呢,总结说来有以下三点:

1、养成好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

成功的人会将坚持作为一种习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像喝水、呼吸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提醒,自然而然就会执行。

小仓广举例说,他在减肥时,也曾经走过弯路,采用过极端的各种减肥法,都由于无法坚持而失败。他在决定将减肥做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每天早起运动,少吃多餐、细嚼慢咽等,他在将这些习惯坚持了一年之后,成功了减掉了23斤。

工作中也是一样,一个好得习惯,可以使我们完成许多之前想完成却没能坚持下来的事情,聚沙成塔,帮助我们成就更好的自己。

2、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做不急但是重要的事

所谓的黄金时间,既指自己工作状态好,能够花费心力投入工作;又是一个整块完整的时间,不会轻易被打断工作。在黄金时间中,自己能够沉浸到工作中,以较高的效率专心进行工作,

著名的管理学家史蒂夫·柯维曾提出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即将工作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成: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重要也不紧急这四个象限,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忙于第一和第三象限工作,因为不做,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容易沉浸于第四象限的娱乐休闲活动中,但是对于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往往容易忽略。

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工作计划、提升自我能力、制定工作流程和规范等等,往往由于其时间的宽松性,容易在日常工作中被忽视和拖延,长此以往,对自身的工作晋升和能力提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小仓广提出,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处理这类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以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这样对于我们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学会甘特图,及时掌握工作进度

甘特图是一种通过条状图来显示项目进度的图,在横排写上日期,在纵列记录工作项目,用拉长的条状在表示工作的进度。因此,我们在甘特图上找到日期,就可以从通过纵列找到这天的工作项目进度安排,这样对于多工作多项目安排工作计划能够起到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上文提到的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就可以加入甘特图中,对其进行较长时间的规划,设置好节点进行阶段性总结,这样确定好目标和截止日期之后,工作起来更能够全力以赴,真正提高效率。

同时,小仓广也提出,工作时不要把时间卡的太紧,越是心急越容易弄巧成拙,因此,越是要用渐进的方式进行稳扎稳打的工作安排,持续推进工作。万一落后于进度安排,那么最好先思考补救的方法,千万不要将落后的工作堆积到明天完成,这样有可能导致工作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最后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放弃。

三、重复,不断对自身进行提高

1、珍惜每次重来的机会,不因相同的理由失败第二次,就算进步

据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为了找到一种耐热耐烧的材料,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直到最后才找到了炭化后的竹丝,别人问他为什么失败了这么多次还能够坚持呢,爱迪生说,因为我又排除了一种不能用的材料,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成功的人和一般的人最大的区别,实际上就是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哪怕失败了100次,1000次,也能够看到闪光之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在下一次做事时能够对之前的失败原因进行总结和改进,这样持之以恒的努力,终将获得成功。

2、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要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曾经我在减肥时犯过一个很愚蠢的错误:完美主义。比如说坚持了好几天少吃,但是在某天晚上实在忍不住了,告诉自己,就吃一口巧克力,就一口。结果第一口吃完之后,心理活动就变成,再吃一口,就一口。就这样一口又一口,我吃完了一整排巧克力,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和自我谴责,减肥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all in or no的完美主义,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连小仓广在文中也举例他犯过这种错误,实际上,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容易把工作坚持下去,能够70分的完成,也比放弃来的好,三分钟的热度,也能够有三分钟的收获,不是吗。

小仓广的《做事的常识》一书,实际上通篇讲的就是一个“习惯”,习惯性的及时开始,习惯性的坚持,习惯性的重复,通过这种习惯,让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一旦工作来了,就马上知道该怎么做最好,并且立刻动手去做。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表弟,希望他能够找到自己做事的节奏,能够轻松的工作,享受自己的生活。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十四)

“开始、坚持、重复,没有你做不到的事”,这句话被赫然印在了《做事的常识》这本书的书衣上,也非常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其实早在前年我就买了这本书,不过还没来得及看,就被朋友借走了,想来想去,还是很想看,于是时隔两年,我又再次买了这本书。

本书主要围绕着如何帮助我们培养起“好好做事、把事做成”的习惯来展开讨论的,作者认为能够持续达成目标、把事做出成绩的常规做法(也是常识)就是养成“开始、坚持和反复”的习惯。

作者会从心态和行动方面入手,给我们提供一些非常实际的个人经验。

凭借这些经验,他做到了:4年内写完并出版了20本书;1年减掉23公斤;每天晨跑,最终还参与并跑完了1次全马等。

看到是不是非常震惊,这样的成绩单,总是让我们特别向往和羡慕,也会让人很想问一句,“究竟是什么样的经验啊?我也很想试试呢”。所以别急,一切你想知道的,都会逐一揭晓。

① 高估了自己履行承诺的行动力,或者说未经思考就轻易做出决定,导致很多事情只有开始,没有后续为决策负责的持续行动。为了履行对他人和自己的承诺而持续付出行动,是需要毅力和动力的,否则你将会因为半途而废、或是没有及时付出行动而逐渐失去自信和他人对你的信任。

② 由于总是瞻前顾后,所以无法开始做事。因为害怕一件事无法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或是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值而对结果产生恐惧,导致根本不敢开始,于是行为上也变得不断拖延。其实你大脑中想象出来的那些可怕的后果多半都不会发生,不过是自己吓自己而已,人们不过是恐惧“不得不去面对自己假象出来的那个‘万一’”而已。所以,很多事只要“开始”就是“完成”一半了。迟迟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的人,将永远被困在自己对想象的恐惧中。

③ 在做事的过程中,无法抵御内在干扰和外在干扰带来的诱惑。内在干扰就是一些与当前这件事无关的想法,它可能会让你继续对眼前的事进行拖延,而选择去处理一些对你产生干扰想法的事情。外在干扰当然就是促使你分心、无法专注的环境了,比如手机、电脑中突然收到的信息、邮件以及各种软件推送。

④ 尝试开始并坚持做完一件事,但是结果却不够好,于是认定自己在这件事上还是失败了。因此不愿面对失败带来的挫折感,所以拒绝重新上路、拒绝再次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太在意结果、太在意成败,而否定了过程的重要性。事实上每件事做成什么样才算是成功或是失败,哪有什么标准呢,都是人们自己定义的。

以上这些原因,使人们要么不愿开始做事,要么无法坚持,又或者完成了整个做事的过程后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而不愿再次尝试。

所以,接下来就要借助作者宝贵的个人经验来帮助我们实现一个个未能实现的目标了。

关于如何培养习惯方面呢,作者提到了心理学中的两种常见方法,一是认知疗法,通过提升认知、思想来逐渐带动行为地持续改变;二是行为疗法,即通过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以确保能够持续行动,并以此来增强自己的感知力、意识和认知。

也就是说认知和行动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

人们对一件事的不同看法就会导致他们做出不同的决策,比如有些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副业、学习、读书、健康管理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等;另一些人则会用同样的业余时间来打游戏、逛街、睡懒觉、或是漫无目的地刷手机。

根本差别就来自于这两类群体对时间的看法不同,所以前者利用时间,后者虚度时间。

但是假如你属于后者,难道没有特别高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就真的无法做出改变了吗?当然不是。

你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来使自己做出和前者一样的行为,为什么在职场上,很多人升职后就会开始逐渐效仿很多老领导的管理方式?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学到的最简单的管理技巧,那就是在行为上看起来像个领导。此时的他们在思考问题方面可能依旧稚嫩、没有格局,但是他们会通过在行为上的持续打磨,而让自己越来越适应这个全新的职位。

行为一旦发生了变化,你所接收到的他人对你的行为所做出的反馈,或者说行为本身带来的收获,就会和改变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选择持续改变、持续付出行动,就等于你在重塑自己的未来。

① 降低目标:人们之所以总是半途而废或是对很多事都不愿迈出第一步,是因为觉得做起来无从下手、难度太大,所以只要把目标降下来,调整到只要做了就算是个不错的开始,那么接下来持续行动也就有了动力。

比如一次看完一本书,可以调整为只要每天把书拿在手上就够了;每天必须写完一篇长文,可以改为只要每天都能积累一些零散的素材就好。这就是第一步:“开始做事”。

② 同时做两件事:把自己希望建立并养成的习惯都逐一列出来,然后看看有哪些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作者认为同时做两件事,既能成倍地提高做事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也可以提高放弃带来的成本(由于失落或内疚产生的心理压力)。好比我平时跑步的时候,都会一边跑步一边听书,如果哪天不想跑步,那么听书的这段时间也就被默认跳过了。

③ 利用好黄金时间段:作者提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通常都会在上午完成一整天的工作内容,其实与之相关的时间管理方式,我也在不少书中看到过。

有时我们无法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是因为总是有一些临时性的事件干扰我们。作者建议上午这段大块的黄金时间,就拿来做重要但不急的事情。

突发事件不仅会打乱我们的计划,其紧迫程度还会让我们无法做出理性思考;相反,越是重要的事情,我们就越是需要谨慎思考和决策,所以头脑相对清醒、理智的这段时间也更适合处理重要的事情。

不过为了以防这些紧急事件被你遗忘,建议准备个待办清单,可以把这些临时事件记下来,这样也可以安心处理重要的事,等这些事都做完了,可以第一时间处理待办清单上的事情。

④ 打造一个不会分心的环境:作者的做法是阻断网络、拔掉电视天线,主动为自己打造简单的工作环境,这种做法也的确会提高做事效率。对于我们来说,也可以自己发散一下思维,看看你的工位前有哪些物品会让你分心,直接阻隔掉就好。

比如我自己的办公桌上只有电脑、水杯以及手边正在看的书。工作时间,我的手机是不会出现在视线范围内的,那如果你所在的环境空间受限,那你可以把手机调成静音、放进包里,或是直接关掉网络。

⑤ 积极正面地思考:当你遇到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时,在做事之前,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想法来给自己心理暗示;做事的过程中可以持续发掘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并像赞美他人一样给予自己肯定和鼓励;同时,你还可以想象完成这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这个画面越是具体,你就越是有坚持到底的动力。

⑥ 对恶习进行断舍离:作者自己就有张明确的断舍离清单,对于工作和个人生活上的所有习惯,他都有着明确的规划。我们当然也可以像他一样列出自己需要断舍离的习惯清单。这样坚持好习惯、摒除恶习,只要持续重复最终得以保留下来的习惯,久而久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得到重塑。

⑦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作者说“重来的事,70分就算过关”,很多事情,第一次尝试时做不到没关系,认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所在,也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不过要勇于接受自己需要重来、重新接受挑战才能成长的事实。所以对于自己做起来有些吃力的事情,还是会尝试寻找方法、调整步调,进行反复尝试的,不过在持续尝试的过程中依然要尊重事实,如果只看重那个完美的结果,反倒会令你忽视或否定自己的努力。

以上,是我从书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实用的经验。除此之外,个人风格较为明显的习惯,我觉得不太适合拿出来逐一分享,比如用甘特图来梳理工作进度;先跳过落后的工作进度,把时间放在当天的工作安排上;再比如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一些改变,让朋友和家人来督促自己等等。

因为每个人需要坚持做下去的事或是工作都不同,作者为自己的工作制定的安排当然很有针对性,时间规划也很合理,但未必对其他人来说也一样能够完全照搬。

所以在梳理其经验方法时,我还是做出了一些取舍。此外,所有建议,都需要依照具体状况,再决定是否采纳。

整本书看下来,能够发现作者还是很在意成功和失败的,只不过这种成功和失败,已经被他量化了。另外,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补救失败的做法,这让我看到了他对自己严苛的那层底色。

因此我才说,像他这样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到了极致的人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不见得大家都能像他一样意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他的个人经验中选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像他一样,持续行动下去。

只要你想改变,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是一定要将改变的行为持续下去,如果做着做着就为了逃避困难而选择中途放弃,那么你就是在通往成长的路上又原路返回了,结果嘛,自然就是让一切又回到那个你不愿面对的原点。

希望这本《做事的常识》能带领你持续行动下去。

做事的常识读后感(十五)

美国心理艾瑞克·伯恩说过:你无法改变历史和与你共事的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和你的未来。

有这样一个人:

看到如此高效的生活,有没有很羡慕?如果说这些事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你会怎么想?

其实他曾经是一个拖延症重度患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即使明白想做的事情堆积如山,却总是用“太忙了”“没时间”为自己找一堆借口,告诉自己“明天再开始好了”,一天拖一天,直到压力大到选择放弃。

直到有一天他下定决心彻底改变,于是他花了五年时间检讨并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终于找到了做任何事,都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做出好结果的技巧,确实执行之后,他达成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好了,卖关子到此结束。这个牛人是小仓广,他总结出做好一件事的三个重点是:开始、坚持以及重复。

是不是感觉很简单?这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吗?我们想一想自己每一次拖延、半途而废的经历,是不是在开始前就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在做事过程中,受到手机干扰或被打断就放下手上的事?遇到挫败或打击,灰心丧气,甚至放弃?我们就会发现就算是人人知道的常识,做起来也不简单。

那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改掉懒惰和逃避现实的坏毛病?怎样才能成功做好想做的事呢?

小仓广先生将这些方法都写进了《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一书中,他希望通过书中介绍的方法,有相同烦恼的人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并成为“把事情做出成果”的人,享受完成工作的成就感。他相信每个想把事情做好,最后却失败的人,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放弃得太早。

《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怎么做》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在“拆解问题”中分析了我们无法作出好成绩的原因,并以图表的方式给出应对方法;在“上篇”“中篇”“下篇”中则分别介绍了养成立刻开始、坚持到底、不怕重复的好习惯的方法。书中的内容不仅轻松易懂,也让人感同身受,加上作者的实际经验,非常具有说服力,也很容易运用。

下面我将就把事做好的三个常识来介绍书中的重点:

在开始之前,或者说在决定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最好把评估时间拉长,重点是,要确认自己真的能够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才能放手去做。这么说是因为,如果想在工作上赢得好成绩,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同事或客户的“信任”,并且有成功的“自信”。

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人,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朝目标前进。因此,不管做什么事,都会让你更有动力,即使过程中遇到再多障碍,也能坚持下去,达成目标。

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会去想工作最难的部分,对未知的恐惧让我们迟迟无法行动。作者以让整地用的水泥滚轮滚动起来为例,开始的时候会特别重,但是努力让它转动一阵子之后,就会开始变轻。

立刻开始的关键是关掉想太多的开关,停止去想那些还没发生的困难。

1.大目标,小计划,更容易成功

过于远大的目标容易让人产生恐惧和压力,我们可以利用制作“工作分解清单”的方法拆解任务。

首先把目标写下来,接着,在目标下面写上完成这个目标需要的做的事,如果事情还可以细分,就再多写一层,直到分到最小单位为止。

列出清单后,一定要在日程表上标出时间,如:开始时间、截止日期、需要花费的时间等,越详细越好。

小仓广以自己报名健身房为例,在拖了半年后列出“分解清单”后终于开始行动,并设定了最后期限,利用空挡时间,完成。如果你也有某件迟迟未开始做的事情,就利用这个方法分解出行动计划。

一定要划分为容易做到的事,比如,读完一本书,简化为打开书本;跑5公里,简化为换好运动服,打开家门;比如,写作1000字,简化为打开电脑等等,也就是说利用微习惯开始。

2.做好准备,随时都能轻松开始

在开始工作之前,也可以先动手整理好台面,准备好要用的工具、资料等,更有效率地工作。小仓广对于第一次见面的客人,以及曾经送礼给他的朋友,都会寄出亲笔写的写卡,向对方表达感谢。一张谢卡需要15~30分钟时间,如果优先处理别的事情,就会一延再延。

他决定利用零碎时间来完成,但是,开始动笔前,会遇到各种情况,比如包里没带专门写谢卡的笔,忘带落款章等等,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小仓广检讨反思之后,找到了原因:事前没做好准备。找到问题所在,就有解决方法:

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就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写贺卡了。你是否也有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完成的例行工作?比如我写手账的时候,就深切感受到提前准备的好处:提前划好周计划表格和日计划模版,每天都可以快速完成。

3.赶走负面想法

上班族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压力也越来越大,比如最近流行的“996”,很容易没办法打起精神努力工作:只要工作有一点点不顺,就自暴自弃,觉得是世界末日;把得失看得太重,一旦失败,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甚至嫌弃自己,因此丧失自信。

赶走负面想法有两个可行的方法:

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检讨自己

练习正面思考

作者一年减重23公斤,看似不可完成的目标,方法很简单,把减肥当成一种习惯完成:坚持把小事做好,绝不勉强自己立刻做出成果,这种方法叫“聚沙成塔”。

1.时间规划

写日程本是规划时间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每天三件事”,这个方法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确优先项,但是也容易给人造成时间很多的错觉。小仓广在开始工作之前,也会先规划好一个星期的工作内容,并记录在日程本上,不过他连小睡的时间也要写在日程本上。

这是他在对比两种记录方法后得出的结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只写已经敲定的事项,不写没有固定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事项,就会产生错觉,导致工作无法准时完成。而把只要是花费时间的工作都写出来,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不浪费任何时间,还能轻松制定B计划。

如果要同时推进几件项目,那么可以利用甘特图来管理进度,这是本书的工作进度甘特图。

2.正确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对于有拖延症的人而言,在截至日期前一天熬夜也是家常便饭,甚至还会觉得自己的效率更高。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影响隔天的工作,对身体也不好。

如何正确利用时间,提高效率呢?

拿黄金工作时间做不急却重要的事

黄金工作时间是指,早上起床吃完早餐之后,8点到中午12点中间的4个小时。科学研究证实,上午十分钟的效率相当于下午工作半小时。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先做不重要的工作,再处理比较复杂的工作。也就是上午做几乎不用脑的事,下午才开始需要进行动脑的工作,这完全违反大脑的工作时间。应该先做不急却重要的事,通常是时间急迫性较低,可以慢慢思考,但需要投入很多心的事。比如决定策略、构想愿景和分享计划、改善工作、想要培养的习惯、学习新技能等。

其他一些不重要的杂事什么时候做呢?可以等到下午再做。一位通过注册税务师考试的主妇,不仅要照顾两个小孩,还要完成所有的家事,她的诀窍是每天利用早上的时间看完进度,例行家务和杂事,等到想睡觉时再做。

3.合理设定截止日期,按进度完成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失败的例子,每次都能深刻反省并找到解决方法。比如对于“等资料交齐,再宣布下次的会议时间”,就要设定收集齐资料的截止日期,接着排定会议日程,确保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让所有人都抓紧时机,并配合进度努力完成目标。

这样的错误我也经常会犯,我常说“我先看完这本书,再写那本书的书评”“等听完课,我再去写稿”,或者结果就是不了了之。现在,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看完一本, 写一本,写完之后再看别的书,并把具体时间计划好,看书2小时,写评三四小时,虽然效率低,但也能按时完成。

小仓广在当任跨部门合作主管时,就因为太着急想把事做好,把进度安排得过于紧,导致根本来不及完成,乱了阵脚,把事情搞砸了。我也计划过日更,就是每天看一本书,写一篇书评,结果导致压力太大,以至于停了两个多月没动笔,这段空白期让我落后同期书友很多。

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允许自己稍微放松一下, 给自己喘息的空间,就能调节压力,并重新产生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也就是说,在进度表中,可以允许自己有空白,只要不影响后期工作,先暂时跳过,完成当前的任务。比如跑步或早起,一年365天,大概有100天没法达成目标,失败率高达33%,你会怎么想?“我真是太没用了,还是趁早放弃吧。”还是“即使大概三天就会失败,,我还事可以给自己重新开始的机会。”

遇到失败仍要继续尝试,才是真正的坚持到底。哪怕是以“三天做到,两天没做到”的方式坚持到底,也要肯定自己的努力。

1.珍惜每一次重来的机会

应对失败,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开始。做事的三个阶段是开始、坚持、重复,最重要的就是重复。、

我们对失败有一定的误解,感觉失败就是最后结果,失败就失败了,然后就躲到角落里舔舐伤口。

正确的失败观应该是:失败和重新开始都只是抵达目标前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正如法国名言所说:比起从不失败的人,那些跌倒后重新爬起来的人更值得尊敬。

在失败后,有情绪是正常的, 不管用多长时间,都要告诉自己总要重新来过。书中提倡心理学中的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渐渐改变思想,让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比如悲伤时就练习微笑,沮丧时试着抬头挺胸,利用简单的动作改善情绪,重新振作。

2.事先准备补救计划

之前我们说了把所有需要花费时间的事情都记录在日程本中,包括小睡的时间,交通时间,处理文件、申请费用等等小事,这么做对于遇到无法避免的突发状况很有好处。

因为我已经把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行程固定下来,当其中一天的工作进度无法按时完成时,只要删减隔天的某个行程,就能迅速把落后的进度补上来。

作者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平均两天就有一天不能按照计划写书。他就利用原本的行程计划,快速制定出“预防当天无法写书的B计划”。比如当天晚上有饭局,他的B计划是:

3.只要跑到终点,再狼狈都帅

马拉松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短时间内抵达目标的选手,会让人句的很了不起;有些人之大自己到达不了终点,跑到半途就走人,也是潇洒豁达;但是那些宁愿咬牙忍耐身体疼痛,坚持到底的人,更令人钦佩。只要跑到终点,再狼狈都帅。

我们要放弃完美主义, 人生原本就不完美,所以,才要懂得爱惜自己,不要勉强或伤害自己。只要愿意重新振作,无论重复多少次,都能把事情做好。

这是本书的核心概念,因为没有几个人能轻松一次性把事情做好,遇到挫败时,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失败,找到它并改掉,不断修正错误,不要因为相同的理由失败第二次。

书中有很多完成目标的的实用方法和技巧,在最后一篇是《别犹豫,做就对了》中指出,很多人学了以后,还是没有改变现状,问题在于:不是不能做,只是不去做。所以,只有坚持行动才能预防“学了很多方法论,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

《做事的常识:事情一来,拿上就知道怎么做》包含了很多小道理,而这些小道理却是创造大成功的关键。作者用很多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把一件事做好的三个重点:开始做就对了,坚持到底,失败了就重来一次,直到成为止。只要有勇气改变,培养做事的好习惯,掌握做事的常识,就能提高效率,事情一来,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很多曾经的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但是很庆幸看到这本书,告诉我们失败是正常的,只要重新开始就好了。我们需要有人告诉我们:“走走停停没关系,只要有前进就好”。就像当初看到网发的一句话:“做了三分钟,也有三分钟的收获”一样感到温暖。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