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啊,慢慢走》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散文,作者以四季的变迁比喻人生的起伏与变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岁月的思考,引人深思。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与无常,作者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慢慢品味生活中的点滴欢乐与忧伤。这篇文章读后让人深感人生短暂,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一)
这本书其实没有那么实用,对植物的描写也是偏科普的,距离我想象中的植物自然笔记还是有一定距离。读完其实也没学到多少知识。我其实喜欢的是将植物与人文、哲学、故事都联系起来的杂学类的感觉。了解认识植物其实是为了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交流情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写出一本自己理想中的植物书籍。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二)
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有很深的体会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三)
朱光潜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美学大师,博古通今,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最后将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同时美学思考浸透了他的整个生命。《慢慢走,欣赏啊!》包含了他在几十年学问生涯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关于青年成长、人格修养、为人处世、生活之情趣和人生之理想,让我们在看书时,仿佛在听一位亲切老者为我们传授他的毕生经验,他的生存哲学。。。 于此书而言,我确是在“慢慢欣赏”,大致读了两遍。先生的文字熨帖精致,丝毫看不到美学家的高傲,也看不到理论家的冷峻。徜徉于先生的文字,就是一次美的享受。行色匆匆,我们是否时常忘记了欣赏?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美的存在,更让我们懂得:人生之路,趣味横生,真的要“慢慢走,欣赏啊”!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非常可爱的小书!作者利用业余时间,走遍北京周边各个大山,用文字和绘画记录了自己观察到的一年四季中一百多种很有代表性的植物。能看出来,她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对身边的自然景物怀有极高的热情和兴致。春天约好友上山踏春赏花,夏天去湿地公园看荷花,秋天骑车穿行在长着白蜡树的路上,冬天捡一些树枝、松塔回家做圣诞花环。她把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花、听到的虫鸣鸟叫都记下来、写下来、画下来,几年时间积累了厚厚的自然笔记,然后整理成这本书。慢悠悠做出一本书,名字也叫慢慢走。
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亮着一整天的电脑屏幕、惨白的白炽灯、千篇一律的白纸黑字,人的精气神都快被吸干了。自然可以给我们提供无限的色彩、热情、活力和灵气。不妨在路上走慢点,春天看看路边的桃花、樱花、海棠,夏天感受太阳的耀眼,秋天闻闻桂花的香味,冬天踩踩焦黄的落叶,晚上抬头看看月亮,晴天观云,雨天听雨,周末去游园、赏花、爬山、赶海,或者什么也不做,闲坐一整天。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五)
人总要有点可寄托精神的爱好。虽然不在北京,可还是找到了许多眼熟的植物。
也知道了,小时候叫的一些植物的名字,比如打碗花叫米口袋,据奶奶说这种花看到回家就会吃饭把碗打了,结果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打碗花也是有的,不过是一种看起来跟牵牛花很相似的植物;黄花菜也是萱草的一种;我以为是铁树的,开着大朵白色花朵的其实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凤尾丝兰;以为是野豌豆开的花,其实是直立黄耆;田野里经常见到得柔弱的成簇开放的小黄花是旋覆花;像炸开的海胆一样紫色毛刺刺的植物,有大有小,居然不是同一种植物,泥胡菜和祁州漏芦;小时候田野里经常见到的植物也知道名字了,长在水边的芦苇棒子其实是香蒲,冬天用来插花的相思果其实是金银木,洗澡花其实是胭脂花,叫洗澡花是因为她总在傍晚大家洗澡的时候开放。林林总总,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也认识了很多平常能见到却不知道名字的花,比如春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老城区里高大的开着一树粉紫色形状像铃铛一般若云如梦的植物,原来就是泡桐树;和蜀葵长的很相似的夏末开放的木槿;现在还能在农村家家户户门口看到,艳丽又生命力旺盛的,看起来很像矮康乃馨的孔雀草,花朵硕大的大丽花;小叶女贞那真是再熟悉不过的绿化树种了,可是我才知道她的名字。
虽然每年春天,我还是很苦恼于桃、李、杏、梅、樱、海棠到底是怎么分辨,但是靠着联系实物,总算分辨得出紫叶李、西府海棠、日本晚樱等比较特征显著的了至于美人梅、碧桃等看起来像桃又像梅的植物估计还需要艰难地辨认辨认。
还是只能认出一些基本的植物。对于叶的性状,是羽状,穗状,对称状等等,花萼花瓣花蕊等具体的构造还是没有什么研究。
我知道今天开的花的名字,好像与这种美多了一层联系,好像多了层心灵的相通,从小时候懵懂的记忆里,到现在时常经过的路边,还是很开心。有这么多美丽的精灵与我共度此生此刻。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六)
《四季啊,慢慢走》在我看来,是一本“指导”我们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散文随笔。这本书是科普,是北京高山观花指南,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形式表达,整本书读下来真的是又羡艳又嫉妒。
北京城给人最大的认知就是历史的厚重感,可是,年高的书却让我们感受另外一个清新的北京城。在四季的变迁中景色的变幻。那些长在高山上的花儿,那些在街道旁的树影,只是看着她在纸上画出来的花就无比的向往之,想着一睹真容。
对于处在南方的我来说,四季只是个概念,当北方的人们在观赏雪景的时候,我们这才终于在气象学上说入秋成功。我们这边的山,就我爬过的,高不过一千米,山上没见过多少美丽的花,有也就不外乎是杜鹃、桃金娘和野菊花,另外的就是那些灌木高的不知何名的树。这一点也不像年高在北京爬的百花山、东灵山、西山,那百花丛生,在开花季就是目不暇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花儿,北方的花儿在南方是无法养活的,适合在野外生长的花儿在家里阳台是无法养活的,百花山上的铃兰让我想起我那养了两次都死掉的铃兰~~~默哀。
前年去了趟北京,是在冬天的时候去的。就呆了几天。那时候万木萧条,树叶都掉个精光。我只去了故宫、颐和园和长城。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溜了冰。故宫和颐和园的桃花、杏花、海棠花连片树叶都没见。也没碰到下雪,没有见到“一下雪,故宫就变紫禁城的美景”所以,北京给我的概念就是模糊的。看了年高的书,我感觉,我那次去了一个假北京。
如果你热爱花儿,喜欢自然,这就是一本北京自然景观指南。书里字里行间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节奏不紧不慢的享受生活状态也打动着我。这种我想要而达不到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就算只能是看着文字也算是一种享受。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七)
这本书我看的很快,不到两天就翻完了。作为一个北京的自然爱好者,看到这样一本书的出版,首先是欣喜和感恩。年高笔下的一草一木勾起了我好多美好的回忆,而那些我还没来得及造访的山山水水又引起我的向往。早春山野间绽放的款冬和侧金盏、四五月的城市中的灿烂花树、秋风里银杏和槭树的无尽繁华,我们曾为这些共同的生命景色所感动。也许对于其他地区的自然爱好者,或未曾关注过大自然的市民而言,这种感动是陌生的,而分享这份感动正是这本自然笔记的意义所在,它是带领你与自然相会的绝佳使者。
正如刘华杰老师在序言所说,照片真实却冷冰,缺乏余味;而绘画夸张却温暖,滋味十足。翻看作者的豆瓣相册,她的博物画仿佛每年都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些画儿真的比照片多了不少时间的纹路。一旦坚持久了,观察、记录自然便会融入生活,那种集邮式的猎奇和矫揉的情感会悄悄隐退,显露出一个人生活的真诚和情趣。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告诉读者,观察和欣赏自然不只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它更是一种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在平凡忙碌的生活中,对山川草木的寄托,帮我们确认自己的自由和生命的归属感。而只要走进自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观察的角度,选择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获得与自然对话的快乐。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会汇聚为改变的力量。朱雀会去年做了全国观鸟人的调查,结论是中国现在观鸟人数在11万以上,突破了“万分之一”大关。试想,如果全国有几百万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民众,我们将会有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呢?想到这里,就更珍视手中这本小书的价值了。
在书中发现了几个小错误,在105页,对话中棕头山雀应该是褐头山雀;在205-206页,插图的牻牛儿苗和鼠掌老鹳草的图注标反了。不知道编辑是为了原文风貌而刻意保留,还是疏忽了。此外,9页的阿拉伯婆婆纳标注了拉丁名,若标注学名则全文的植物都该标注,若其他地方不标注,只此一处标注似乎略显突兀。
如果投之以生活的眼光,这本书无疑是优美而真诚的;如果投之以文学的眼光,这本书的结构和词句仍不免稚拙。文字和情感都需要时间来打磨,希望年高的下一本自然笔记能更加臻于艺术,再次让读者们眼前一亮。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八)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迫不及待在京东上下单买了这本《四季啊,慢慢走》,当天下午送到,书老厚一本,还很轻,还在搬砖的我按捺住情绪,悄悄塞进书包,等回家细细品读。
回到家,遛完狗,把书拆了放沙发上,去厨房煮面,太过认真,以至于忽视了缠着我腿的狗子跑开去干了坏事。等我端了面准备去客厅边吃边看书,看到狗子真盘在沙发上,爪子摁住那本《四季啊慢慢走》。心下一惊,狗子你也懂欣赏?不敢太大动静,蹑手蹑脚前行,准备一把手从狗爪手里夺回我的书。走两步,狗子就发现我的行迹,直勾勾盯着我。我也盯着他。
“你放下!”我发出主人的命令。
狗腾就站起来了,还摇尾巴,前爪在书封面蹭了两下,我的书!赶紧把泡面放地板上,窜过去,准备行动。狗子不知道被吓蒙了还是开心坏了,一低头,叼起书,跑了!
人狗大战进行了十几分钟,我才把书夺到手,此时1/3页的书已经印着狗子的口水,还有牙印。还好书没有散页,还好还好,擦了擦口水,端了面,边吃边看。狗被我罚到角落蹲着,趁我不注意一点点移动过来,靠在腿上。我看它也看,这一看不得了。
年高画笔和文字下的四季是分明的,每个季节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好,春天她看了侧金盏、款冬、荠菜、山桃、堇菜、二月兰、紫叶李、海棠、小药八旦子……夏天她看了野百合、毛茛、蔷薇、长瓣铁线莲……秋天她捡了落叶,吃了果子,冬天她在河边闲走做了手工。她和我一样生活在大城市里,但她像个快乐的孩子一样,我却像个驴子。每天机械起床挤地铁敲代码加班加班加班挤地铁睡觉,还好后来有了狗子,多了一环遛狗,不至于过劳死。可是我的四季却被狗吃掉了一样,哪来的四季分明,全都是一团糊涂。不过看完决定还是要试着去过一过年高书里写的生活,遛狗时看看小区的植物,对着书的手绘(画得非常好!)认一认。抬头看看天空,看看是否除了印象中的霾还有白云,还有星星和月亮。
早上出门时特意抬头看,天上居然还有很大一个月亮,判断了一下,在西边,想起久远的地理课知识,下半月的月亮升起晚,落下也晚,意味着现在是农历二十左右,掏手机看,果然,农历十九,还是立冬,立冬要吃饺子啊。这样一瞬间感觉自己也开始过上了意义非凡的生活。
为了表达谢意,决定将狗子咬过的书珍藏起来,对比各个电商,趁着双十一活动五折在当当又买了一本。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九)
前阵子看一个对话节目,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问最著名的英国自然节目主持人爱登堡爵爷:你怎么能做到一直保持对自然如此的热爱呢?爱登堡说:我看到几乎所有孩子都对自然非常感兴趣,我只是把这份兴趣保持到现在而已。反倒是一些人把这份兴趣丢掉了,我对他们还觉得奇怪呢!
读年高这本书时,我也有同样感触。自己小时候也曾非常热爱自然,那时一档王刚主持的节目《东芝动物乐园》我几乎每期必看,还有详细的记录。我随后去图书馆借各种古生物的书,一本《人类出现前的生命》不知看了多少遍,还用近乎透明的信纸把里面奇形怪状的古生物插图描红下来。只是随着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工作、其他事情上,这份兴趣就像一份珍宝一样被埋藏了起来。
其实,我也不觉得很多成年人是忘了对自然的兴趣。不然,每到樱花季、银杏季,上海的植物园、公园怎会如此熙熙攘攘。只是在他们眼中,这些动植物只是陪伴家人放松心情的背景。年高也提到,在海坨山等地看到被肆意蹂躏的野花野草、随处乱扔的垃圾。他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自然中蕴藏的故事和魅力,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后果罢了。
自然还有第二种打开方式。前不久读《毛诗多识》,介绍古人对《诗经》的注疏。其中几乎每种动植物,都会被掂量着有没有药用价值、实用价值。同时,古人还特别喜欢赋予动植物意义,这个象征贞洁、那个象征刚烈,就像西方的花语。有些类似于年高把槭叶铁线莲、房山紫堇等比喻成高山隐士那样。不过《毛诗多识》的作者也批评,你们这些文人太喜欢臆断,常把甲搞错成乙,把甲乙丙混为一谈。其实你们只要实地仔细观察一下,就能知道植物之间的差别了!
而年高此书是自然的第三种打开方式。在这里,自然是个熟悉又陌生的有趣朋友,是个看似貌不惊人、实则暗藏神奇的“扫地僧”。那些路边常见的植物,为了生存而呈现的生命力是如此美丽和奇妙。比如能发射种子的酢浆草,比如为了传粉给蜜蜂设置了道道机关的早开堇菜。其他人很容易忽略它们的存在,就像那些家乡遍地泡桐、却不知道泡桐名字的人们一样。他们只是没有这个兴趣和时间,学会用自然自己的时间和尺度去看自然罢了。
就像我自己,生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俯仰可见的除了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人工的动植物。以前上海有片很有规模的市区里的江湾湿地,但因为房地产开发改造成公园,野生动物已经大打折扣。然而几年前参加一次户外徒步,去了浙西峡谷,才知道离上海不远的地方,就有如此原生的自然,晚上围绕你的不是汽笛声和路灯,而是蛙鸣和星光,还有各种说得出说不出名字的植物、动物。。。
其实我们就在自然里,只是都市里的人忘了而已。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
(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豆邮联系本人)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怀着谦卑的心态去欣赏自然、观察自然,我们会发现,大自然中有太多的奥秘和新奇,聊以慰藉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缓解我们的压力。
初见年高的手绘自然笔记《四季啊,慢慢走》,便让我心生喜悦。书中记录的是北京地区一年四季的物种物候。北京的植物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性,也称得上是华北地区的植物代表。作者在这本书里系统且细致地绘制记录了北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物种气候情况。
如书名所写,作者的这本自然笔记是按四季时间顺序记录的。一年四季,说长也不长,但是要做到四季365天天天观察、天天记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往往是开始时热情洋溢,到后来就草草了事,但是年高不是这样,通读这本《四季啊,慢慢走》,会发现,她的记录如这书名,是慢慢地一天天积累起来的。作为自然观察者,持之以恒方得始终。
跟着作者的足迹和目光,走过北京的四季,踏遍北京的山林田野,我看到了那常被我搞混的马蔺和鸢尾、李花和樱花,它们彼此间有太多的相似,以致于我常分不清仲伯。但是有了作者的手绘图加文字介绍,终于能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了。比如:樱花的“屁股”细长。幽默的文笔给枯燥的自然笔记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让读者印象更深刻。
一年如一日地、日复一日地做着自然笔记,她把自然的讯息传递给我们,翻着这本书,仿佛我也在倾听着自然的广播。三月,山桃花开了,四月,美人梅开了,五月、六月、……每个月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大自然中也是如此,今天花儿含苞待放,明儿就开放了,今天鸟儿还在筑巢,赶明儿你却意外发现鸟巢里有一窝小鸟了。不是它们的动作太快,而是我们疏于观察、疏于发现。
与其让自然成为我们的背景,不如让自然成为我们的前景,真正的融入自然,不是就在大自然中铺块垫子、坐在那里野餐而已,而是像这位作者一样,可以时刻近距离地观察它、记录它,从根本上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感知力。观察那些植物、动物,记录下它们的成长、它们的特征,向它们表达我们对它们的爱惜与欣赏之情。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曾说过:“每一样自然中的事物,都体现了精神的实质。”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向我们传达着它们的精神,也教给我们许多的哲学道理。从它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而也更认清自己。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一)
这本书前天得了个奖,叫什么“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之自然文学奖 ”。搞这个奖的都是名人,南兆旭啊,阿来啊什么的,颁奖的得奖的也大多是名人。反正是个很牛的奖了。
不过这本书得的这个奖,说实话是有点不能服众的。作者我就替各位不服。年高嘛,认识好些年了,小辈而已了,以前在一个QQ群里天天三俗打屁,从上班侃到下班,什么黑历史不知道。刚上我们自然笔记贼船的时候才大学毕业,跟我们后头钻钻草棵子敲敲石头访访古迹,喜欢弄个速写啥的,那水平也就跟普通人涂鸦差不太多么。后来据说认真起来了,正经当个事儿搞,在QQ群里也不怎么活跃了,下了班专心在家涂涂抹抹,周末就去远近的山上走走逛逛。过段时间发个记录配个照片,别说渐渐是有模有样的。去年这时候吧,把这几年的画和记录攒巴攒巴,算是出了这本书。我说给我一本呗,她还算念旧,大老远的寄了本签画的,也没发到付。我拿来挨着页翻,字儿也不多,一小半是画,两天就翻完了。就说这画吧,良莠不齐的,好的是真不赖,水彩而已,还不是工笔,但就挺有神;不好的那个,前面说了,带色儿的涂鸦差不太多。后来她自己也说,把几年前的画跟近来的混一起了,前后能差个四五年。各位您想啊,也就个四五年,顶破天了六七年的事儿,她就能出书了,咱也行啊。咱顶多是少打游戏少刷票圈呗,一天怎么不得有个把小时啊,盯个树杈子上的鸟窝啥的,记条记录,画个速写,咱坚持个——往少了说——五年,咱也能牛哄哄地出本书拿个奖。她不北京第一本物候自然笔记吗,咱整个保定的、南山的、解放路的,再不成绿苑小区的第一本自然笔记,强弱也是第一本,干嘛服她!
然后就是这个“文学”,更不服了。这书里一共没几万个字儿吧,不外乎就是看见只鸟,开了朵花,结了个果,又开朵花。有对观察者心理微妙变化的解构和剖析吗?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的主题了吗?不过就是“我手写我口”的浅白记录嘛!那些让人痴迷、神魂颠倒、云遮雾罩诘屈聱牙的文学表达体现在哪里呢?前几天死的那个姓查的老头儿,小说写了好几百万字,书卖得全中国哪儿哪儿都是,有知识的人还不少都认为他那不算正经文学、严肃文学呢,这二百来页就文学奖了,各位您服不服?咱也有啥说啥,看见啥写啥,今天天上过群鸟儿,明天路边长棵草,过仨月鸟又往回飞,再半年马路对过长了个一样的草。咱也记个物候,玩把文学消遣消遣,指不定哪个文学奖就把你看中了。
我就是觉得,博物、物候、自然笔记,这些个现在火得不行的词儿,其实最简单,最没啥门槛儿。这本书是最好的例子。培养个小爱好,每天踏实地积攒点儿,坚持个一二三四年,你看就像年高这样,又不是学这个的,又不是文学圈儿的,又没有网红脸,人家就是心思沉稳坚持了几年嘛,哎,自然好书,还首届,还文学,人家拿到了!
咱也学着动手呗!
顺便透露点刚知道的八卦,年高,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之自然文学奖的作者,人家怀孕了。她得一孕傻三年吧,算上奶孩子、送早教、陪孩子写作业,至少十来年她晚上都耽误了吧。所以想写书想得奖的,赶超首届的大好机会就摆在您眼目前了,得抓紧时间啦!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二)
什么是自然文学?
在程虹教授《寻归荒野》一书中曾经这样对自然文学进行定义:“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文学主要特征有三:
1.土地伦理(land ethic)的形成。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呼唤人们关爱土地并从荒野中寻求精神价值。
2.强调地域感(sense of place)。如果说种族、阶层和性别(race、class and gender)曾是文学上的热门话题,那么,现在生存地域(place)也应当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
自然文学的这些特征也在自然文学作家身上得以体现。首先他们是热爱熟悉自然之人,这种热爱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而是要有心灵的感应。这种感应基于“土地伦理”和“荒野认知”,从而形成了一种“生态良知”,一种自然文学作家所遵循的道德。
《四季啊,慢慢走》,将或城中或山野的一草一木视为友伴,绘画并且记录了一年四时北京周边的自然见闻,以散文、日志、绘画三种方式记录下来“心灵的感应”。因此应该没有疑问地与《大自然的日历》、《瓦尔登湖》、《野果》、《沙乡年鉴》等著作一样归属于文学中的自然文学一类。
读到“三月的北京已经是一派春暖花开的景象。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返青,土壤完全解冻,野草发青,河道仅存残冰,垂柳芽膨大,昆虫开始出现。”我会记起这样的画面,走在薄冰渐渐消融的河边路上,二月蓝娇小的嫩芽努力伸出了荒芜的冻土,阳光变得暖融融的,山茱萸的芽头微微能看到鹅黄的颜色,呼吸着清冽的空气(虽然在北京实在是太难了)。
在读书的过程中,如同小说有视角代入的感觉,可以回想起看到潜入水中的小䴙䴘,游水的绿头鸭,长尾巴成群结队的灰喜鹊,啃着野果的灰松鼠的情景。籍借图画的媒介,补充了记忆印象中的颜色,如春日里开着微小的艳天蓝色的阿拉伯婆婆纳的花朵。
书中除作者的所闻所见之外,相同的时间,相近的区域可以唤起人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回忆,更倡导留意人类生活的空间中,并不只属于人类,也不是以人类为主导,还有千百种生命在共享着同一个空间。
书没有规定的起点,没有固定不变的阅读顺序,每一个月,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画都是独立的,可以随便打开书中的一页,开始阅读。而书的整体却构成了一个有序的静美的大自然四季变化的复制本。
除了轻松易读,当图鉴也可以。
有些植物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当机缘巧合在山野见到那些精灵,或许会让人想到曾经看过的这本书中的图画或文字情节留下的印象,待回家查阅应该会很容易查询到这种植物。
除了图鉴,学习课外知识也可以。
书中还有很多科普知识点(明明应该属于文学类的),譬如堇菜为什么会开两种形态的花,并且这种小巧的植物是像萝卜一样靠巨大的块根储存能力。
这本书是本很难归类的书,类似日志、游记、散文,又间有科普、图鉴等。但我希望是归在自然文学,因为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大自然的喜欢,这份喜欢让同样喜欢大自然的人很受用。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三)
想用画笔记录我身边的一草一木的想法一直在脑中盘旋,尝试了几次,都没坚持下来。曾经有段时间特意拜师学画,目的就是想以绘画的方式记录自然。
2017年末时,在豆瓣上就关注了年高的《四季啊,慢慢走》,从介绍上得知这是一本记录北京植物的自然笔记,以往看到类似的书,我会立刻下单购买,这次没立即动手,因为年底许了愿,2018年只读书,不买书。今年准备把前几年买的书读完,读透,有可利用的就把它用到生活中。
读书不用书,生活和自身永远不会有改变。
前几天晚上临睡前,上豆瓣,首页推送年高的日记“2017年遇见的花”,点开浏览,不禁被年高的摄影水平折服,许的愿被抛诸脑后,立刻下单购入《四季啊,慢慢走》。
花了一个多小时,粗略翻阅一遍,说下我的总体印象:
1、
书籍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都还不错,浅色米黄底,搭配紫色系的花,符合自然花草文艺小清新的感觉。书籍开本普通书要小,长12.3厘米,宽是8.5厘米。不过书籍真正封面颜色,不太喜欢,一种略黄的草木绿,有点旧,不是那种怀旧的复古绿。
2、
全书的内容是以文字为主,手绘的植物花草属于插图,约占三分之一的内容。我没有特意去了解年高的绘画,图片的直觉告诉我应该是用彩铅或者水彩的方式记录花草的。植物的配色还比较搭,也是小清新范儿。之前买过任众的《大自然笔记》,她的绘画色彩浓丽,乍一看,有点接受不了。
3、
文字内容以一年12月为纲,从春天3月开始,到2月冬季结束,整整一年。每月有个总括的自然记录,然后再挑选当月代表植物或着某次寻花活动详细阐述。年高的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自然、环境、以及花草植物的构造都有详细的描述,植物的信息量也比较大,读者根据文字和图片能认识不少植物。
这几年读了许多植物书籍,比较下来,最喜欢的就是有作者个人烙印和情感的书,有作者和植物之间的小故事。讲植物时不一定非要专业地说出该植物属于某纲某科某属,也不一定要说出是互生、对生、还是轮生,那种百度百科式的讲述方法最让人头大。
还好,此书没有这样的内容。
4、
书中选取的植物大部分都是常见的,也有部分罕见,甚至是作者特意跑进山里寻访来的。我刚爱上植物那阵,也如作者般,到处寻访植物,到处搜集罕见的品种,以自己认识的植物多为乐。
这两年淡下来了,不再热衷认识植物的名字,而是会更注重身边植物的观察。比如我会认养家附近的几棵大树,一棵长江边的二球悬铃木,一棵桥边的栾树,一棵秦淮河边的乌桕,每隔几天,我都去看看它们,看它们春夏秋冬的变化,看它们何时发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何时落叶,看它们在黎明、夕阳、雨中、雪下不同的姿态。
综合手上几本关于笔记大自然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笔记大自然》,作者是美国的克莱尔·沃克·莱斯利,这本书的内容和《四季啊,慢慢走》侧重点不一样,前一本是教如何观察,如何记录自然的方法,后一本是记录自然的内容,自然笔记。
年高这本书的自然笔记涉及到日期都没有年份,想必这些记录应该不是一年之内完成的。非常佩服年高,因为从一个植物小白到植物达人,再到做出一本自然笔记的书,真不是仅凭热情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很大很大的毅力和坚持!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四)
我喜欢花,会订全年的鲜花,每周六收花是周末最开心的事之一,玫瑰、百合、桔梗、向日葵、芍兰、牡丹,无不喜欢,每个房间都要放一个插了花的花瓶。院子里的石榴今年才种的,竟然也开花了,高兴得拉着沅沅绕着仰头数。庭院玉兰花第一天开的时候在上班,迫不及待让妈妈拍了照微信发给我看。邻居家的三棵樱花盛开,会搬一个椅子坐在阳台上,边喝茶边看花瓣雨;发现有一只胖猫咪和我一样享受地蹲在树下,好久,周身一地落红。小区里还有一颗海棠和一颗樱桃,开花的时候,会特地绕过去拍照;花一落,竟然结满了一串串可爱的亮晶晶的果实,激动得再挨个合影。冬天会自己刻水仙,养满满一盆。
小时后邻居家喜欢养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看了这本书明白了,原来是紫茉莉和凤仙。还有仙人掌、一串红、鸡冠花、迎春、蔷薇、月季、荷花、牵牛、山茶、杜鹃,算是小时候就认识的常见花。那时还有地,村里承包给了种花的人,暑假去表姐家的时候会路过,每次都跟花农打招呼;可能花农看我有礼貌挺活泼又真喜欢花吧,会随手送我几枝苍兰,我和姐姐插在花瓶里,觉得美极了。 还有好多油菜花地,有一次和小伙伴在河边挑了一个花丛躺下来,蓝天白云,花香馥郁,微风阵阵,舒服极了。
小时候很喜欢挖野菜,不太喜欢吃马兰头,所以专拣荠菜挑。每次都能挑一大篮子,回家包的馄饨香极了。自己家老房子种过一架葡萄,每年果实累累,可能品种的关系,不太甜,但我也会高高兴兴地摘下来分给小伙伴们吃。朋友家有一颗大桑树,果实熟透的时候,会一起爬树,摘桑葚吃,可甜。同学家拆迁,后面一块地种的胡萝卜没人管,我们一起去挖,自己挖的胡萝卜特别好吃。还有一个同学家前面有荷塘,邀请我们一起去挖过莲藕,大冬天,把手指都冻得通红,但还是很开心。有一块西瓜地是我们的最爱,不记得哪个同学家的,大方地请我们,直接挑一个,在地上砸裂,几双小手掰着吃,一脸汁水。所以我特别理解作者说的:“让孩子爱上自然,就与他们一起采野果吧。”现在想起小时候的这些事,真是美得闪闪发光。
没吃过槐花和榆钱,但老妈今年在院子里插了几根香椿,春天时竟吃到了香椿炒蛋。去年搬进新家的时候,原来就有的一棵柿子树结了三个果子,一个被鸟吃了大半,两个摘下来。本来说好了,我一个,沅沅一个,没想到沅沅吃了觉得冰冰的甜甜的特别好吃,就把我的那个也吃了。今年这颗树开了好多花,已经看见结了好多果子,我再没有哪一年像今年一样期待秋天。
一个心愿,要让沅沅也有闪闪发光的美好记忆,要带她去郊游、去爬山、去摘果子,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就像书里引用的诗句: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As the leaves grow on the tree.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As the grass grows on the weirs.
她嘱我爱得自在,
如叶片萌发枝头。
她嘱我活得轻松,
如青草滋生堤岸。
小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7241760/
《四季啊,慢慢走》读后感(十五)
《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是年高2017年出版的一本以手绘为特点的自然笔记,对象是华北地区全年植物和物候。
她的文笔并不繁花似锦,华词堆砌,清清淡淡的从最普通的生活中娓娓道来,恍然间你才发现,原来四季流转,那些既熟悉,又有点小陌生的花草树木,鱼虫鸟畜有着这样多的乐趣和奥妙。当每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我日渐忽略掉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这本书仿佛复苏了我心底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依恋。
她的手绘插图细腻不失活泼,清新而又热烈,有细节展示,也有对比区分,色彩搭配亦明丽,图文并茂,在细细碎碎的简单描述中,在看似零零碎碎的插图里,人们逐渐了解到了北京周围的一些风物,认识了身边经常忽略的一些小美好。
第一次,她在寻找款冬的途中,遇到了豆瓣菜,木贼,白鹡鸰,蒲公英,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爱和亲近,这让我想到了第一次和小伙伴们进山的情景,那时候,感觉双眼都不够用,该把目光停留在谁的上面?成了我最大的纠结,每一种都会成为你惊喜的存在,仿佛爱丽丝梦游仙境,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处处都是新奇和惊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为心中有爱,才会有想把这些美好展示给更多人的心。
身畔围绕着暖暖的风,这个季节是我很喜欢的季节,石榴花盛开地满眼,是一种特别美好的视觉效应,当火团般花朵的石榴树,鱼缸,老爷,狗,胖丫头组合在一起,眼前浮现的是老北京四合院最和谐的一幕,那样的生活是城市中快节奏的人们最向往也最怀恋的,自然抛掉了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与忙碌,沉浸在大自然中,体会一下返璞归真之感。
年高说:“美好的永远只能存在于自然当中。”“看花之时,心脏一直扑腾腾地跳,是动心的体验。我将这些瞬间珍藏在记忆里,在未来生活中遇到令人窒息的时刻,便将它们打开,释放出来,细细回味,用美好抚平心灵。”这正是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所说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当人们每日里两点一线的忙碌于上班与下班之间,这陀螺一样的生活,回首顿觉无趣,当我们时而感叹生活节奏过快,人生精彩几乎不曾体会,却不知,美好俯拾即是,缺少的是那份心境,多的是生活的焦躁和不耐,那么,试着让自己慢下来,好好感受这生活,品味春夏秋冬的别样滋味。
喜欢植物的人都特别喜欢一句话:“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意思是努力去探索草木,发现它的本源。从一帧帧插图中可以看出年高的用心,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发现美的同时发现每一种植物的不同之处,加以区分甄别,作者细心观察,掌握它们的特点和规律,并能够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有趣味还便于接受,这是作为一个科普人最乐意做到的事,也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的表现。
不知不觉,已经翻过书的结语,我也跟随年高的足迹认识了一两百种花木虫鸟,原来不知不觉中,我错过了这么多的美好,不禁也想感叹,四季啊慢慢走,请带上我一起,好好发现你的美。